“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 格式:pdf
- 大小:222.53 KB
- 文档页数:14
附件2“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
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
拟安排国拨经费3.20亿元。
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1.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柑橘、香蕉、荔枝、枇杷、草莓为对象,针对常绿果树产区温度高、雨水多、土壤酸化、树体高大郁闭、人工成本高、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开发优良树形培育、简化修剪、枝梢与花果调控、机械作业、轨道输送、水肥药一体化等技术;组装以优质节本增效为主、适宜常绿果树生产的轻简化栽培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基质栽培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大连市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围绕《大连市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指南》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经广泛征集、专家论证,确定大连市2020年度科技重大专项申报指南。
一、目标支持企业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重点行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制,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带动和引领作用。
二、拟支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1.人工智能支持人机混合智能、专用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品研制。
支持人工智能创新模型和算法、认知系统软件及感知技术及产品研发。
2.精细化工支持高端医药(农药)中间体、特种涂料、专用化学品等研发,以及以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膜材料、工程塑料等高附加值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支持催化技术应用及工程化。
支持新一代甲醇制低碳烯烃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开发。
3.先进装备制造支持核电装备、风电装备、储能装备、石化通用装备、制冷装备、冶金装备、港口装备、高端仪器装备等重大成套装备研发,支持面向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产业需要的高速、精密、智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数控系统等产品研发。
4.船舶和海洋工程支持新一代钻井平台及生产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制,支持新一代节能环保船舶、智能船舶等高技术船舶和船舶配套设备研发。
5.清洁能源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传感器、锂电子动力电池,高效新型储能、大规模全钒液流电池系统集成与控制、高功率密度电堆和电池模块研发,支持核能、风电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6.集成电路支持高端装备关键芯片、汽车电子、射频无线通信、模拟及功率集成电路芯片等产品设计,电容器、化合物集成电路和功率半导体制造,晶圆级封装、三维封装、基板封装、系统级封装等技术研发。
7.新材料支持先进催化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突破新材料研发、生产和应用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2020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申报指南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2.07•【字号】•【施行日期】2020.0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2020年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申报指南为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开展绿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创新研究,实施2020年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
现发布申报指南如下:一、指南内容1、种业创新领域以优质、生态、高效、宜机生产为目标,开展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水稻等新品种(系)选育及优质种苗规模化繁育,开展具有药食同源等功能性农产品新品种的开发,选育适宜上海地区健康绿色养殖的畜禽、水产新品种(系)。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5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2、生态农业领域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为目标,研究示范动物疫病及植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治理、土壤精准改良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研发生物全降解地膜、生物源制剂等绿色农业投入品,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2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3、农产品深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领域以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研发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品质调控、功能开发等新技术新产品,研究示范农兽药残留、重金属、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等精准识别检测技术、质量控制、风险评估等。
该领域支持不超过10项,每项资助额度不超过100万元,实施期限不超过3年。
4、智能农业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机器换人”为目标,开展绿叶蔬菜、果树采收等关键设备、生态循环农业智能装备的研发,开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研究示范,研究工厂化、设施化条件下蔬菜、花卉、瓜果、畜禽、水产智能生产的专家系统和控制系统。
附件2020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一、高新技术领域(一)先进装备制造。
1.仪器仪表(1)苛刻复杂工况条件下的高性能控制阀新产品研制;(2)能源化工领域的精密计量与信息采集仪器的新产品研制;(3)非侵入式新型电能表的研制;(4)基于嵌入式的新型电能、热能计量仪表及其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制。
2.铸件(1)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研制;(2)无模铸造与绿色铸造的设计、材料、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3.轴承轨道交通、重载汽车用高性能轴承的研制。
4.模具高精度、大尺寸、复杂、高寿命模具的研制。
5.工业机器人- 6 -(1)工业机器人视觉感知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工业机器人专用减速器研制;(3)机器人柔性关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4)多场景下智能型工业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
6.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1)基于现场物联化、信息实时采集与分析,以加工工序智能化、物流运转智能化、数据流通可视化为特点的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高性能智能焊接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3)柔性自动化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4)增材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5)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设备研制。
7.电工电气(1)高铁用特种变压器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2)基于1、2次融合的智能配电设备的研制;(3)变压器运行状态监测与工厂化运维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8.矿用先进装备(1)采煤、运输等综采工作面先进开采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2)煤巷大断面掘锚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3)难选煤高效分选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4)用于特殊地层矿井建设的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 7 -(5)煤矿开采无人化工作面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研制;(6)新型矿用电机的研制;(7)矿井防灭火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8)矿区巷道弱软顶板管理技术研发及应用。
9.节能环保设备(1)大容量低温空气源变频热泵、高温工业热泵及多能互补耦合热泵供热技术的研发及应用;(2)融合应用信息化与可视化技术、余热利用、新型材料、新型设备等的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2020年度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申报指南生物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根本,优良品种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核心要素。
本工程聚焦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技术需求,统筹全省高校、院所、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协同推进种业全链条创新,重点培育一批优质特色、绿色高效、高附加值和适宜机械化、轻简化作业的突破性新品种,培植形成国内一流的种业创新团队、创新平台和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有力提升我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探索建立种业创新支撑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支撑我省种业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优质高效特色作物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重点围绕花生、棉花、薯类,以“优质、高值、高效”为主攻方向,开展突破性新品种培育,支撑全省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高油高油酸抗逆高产花生突破性新品种选育研究内容:为实现花生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提高花生品质和附加值,研究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多组学联合分析技术,进行花生产量、品质、株型、荚果、抗逆等重要性状关键基因的高效发掘和鉴定,解析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机理。
利用花生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分子育种技术再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引进、筛选、创制优异种质,培育适宜机械化作业和轻简化栽培、优质高效的花生重大品种。
研制新品种配套高效标准栽培技术、繁种技术并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相融合的高效育种体系;建立抗旱、耐盐碱、抗病等花生种质鉴定技术平台,发掘鉴定花生产量、品质、株型、荚果、抗逆等重要性状关键基因(主效QTL)50个以上,建立重要性状的分子调控网络。
优化建立花生基因编辑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体系,筛选创制优异新种质50份以上。
培育适宜机械化剥壳、包衣、播种、收获的优质高效花生新品种4个以上,其中,春播品种2个,亩产650公斤以上,机械剥壳出成率比普通品种高5%以上,机械收获荚果损失率比普通品种低10%以上,综合性状优于花育25号;夏播品种2个,亩产500公斤以上,含油率大于50%,油酸含量大于75%,综合性状优于花育32号;春花生和夏花生水分效率、氮磷效率比主栽品种提高3%-5%以上。
附件5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目标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做优做强特色农业、稳定支持战略农业、巩固加强民生农业的总体思路,突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在现代育种技术、精细化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部署26个具体任务。
二、申报要求1.符合《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中的申报要求。
2.单项资助额度为200万元。
三、具体方向和任务(一)现代育种技术1.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研究研究内容: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两系籼粳杂交稻为目标,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恢复系新种质,选育籼粳杂交稻新组合。
重点选育好繁、易制的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优质抗病虫的籼粳中间类型的恢复系,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
考核指标:选育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1个并通过审定,主要品质理化指标达国标Ⅱ级及以上,稻瘟病抗性比达到3-5个等级;选育好繁、易制优质两系不育系1个通过审定,繁种产量≥300公斤/亩,制种产量≥150公斤/亩;创制优质、抗病虫籼粳亚种间材料20个;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
其他限制条件:高校院所牵头申报,必须与企业协同联合;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2.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内容:利用二倍体加倍及多倍体杂交技术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种质材料;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研究多倍体水稻育性细胞遗传学机理;建立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材料50份;选育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1-2个,千粒重比二倍体提高60%以上,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提高30%以上,结实率达到75%以上;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3项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2项以上,制定多倍体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阐明多倍体水稻高结实率性状形成及其遗传学机理;建立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100亩以上。
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附件5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目标2020年农业农村领域重点研发计划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按照做优做强特色农业、稳定支持战略农业、巩固加强民生农业的总体思路,突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结合产业和企业技术需求,在现代育种技术、精细化种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部署26个具体任务。
二、申报要求1.符合《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一批)的通知》中的申报要求。
2.单项资助额度为200万元。
三、具体方向和任务(一)现代育种技术1.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研究研究内容:以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两系籼粳杂交稻为目标,生物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创制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恢复系新种质,选育籼粳杂交稻新组合。
重点选育好繁、易制的广亲和粳型两用不育系,优质抗病虫的籼粳中间类型的恢复系,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新品种。
考核指标:选育优质高产两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品种1个并通过审定,主要品质理化指标达国标Ⅱ级及以上,稻瘟病抗性比达到3-5个等级;选育好繁、易制优质两系不育系1个通过审定,繁种产量≥300公斤/亩,制种产量≥150公斤/亩;创制优质、抗病虫籼粳亚种间材料20个;建立核心示范区20000亩,辐射带动面积100万亩。
其他限制条件:高校院所牵头申报,必须与企业协同联合;企业牵头申报,配套经费与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并须出具有效的经费来源证明。
2.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创建及应用研究内容:利用二倍体加倍及多倍体杂交技术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种质材料;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研究多倍体水稻育性细胞遗传学机理;建立多倍体水稻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
考核指标:创制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材料50份;选育优质、抗病及专用功能多倍体水稻新品系1-2个,千粒重比二倍体提高60%以上,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提高30%以上,结实率达到75%以上;申请或授权植物新品种3项以上,申请或授权专利2项以上,制定多倍体水稻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1项;阐明多倍体水稻高结实率性状形成及其遗传学机理;建立核心种质品种示范区100亩以上。
重大专项生物种业创新工程申报指南一、项目目标本专项以我区小麦、玉米、羊、牛、棉花五大主导产业“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聚焦“生物种业”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实施将通过创新主导品种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区五大主要农牧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最终实现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为我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二、项目任务任务1. 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1.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内容:针对新疆小麦专用品种、特色食品加工等急需解决的优质高产、抗旱节水、耐盐碱、耐瘠薄、抗穗发芽、抗病、抗倒伏、南疆耐荫、高海拔春小麦品质、氮磷高效利用等问题和市场需求,以表型鉴定为基础,结合分子标记、全基因组扫描技术、KAPS技术、生化标记、差异蛋白组学技术、穿梭选择、远缘杂交、矮败轮回选择、诱变等生物技术和手段,进行种质资源引进、保存、精准鉴定、评价、创新、优异等位基因挖掘、遗传机理解析及利用等。
2.新疆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内容:针对新疆特色食品生产及专用小麦市场需求和提高抗灾能力等突出问题,建立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进行优质、抗逆、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其中南疆冬小麦以早熟、耐荫、中筋、高产为主要目标,北疆冬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旱、抗病、高产为主要目标,春小麦以强筋、中强筋、抗倒、抗穗发芽、高产为主要目标,配套优质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建立原原种、原种、良种繁育基地,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小麦近缘植物资源圃,种质资源50份以上。
进行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新疆小麦种质资源遗传图谱,种质资源500份以上。
广泛收集、引进、评价、鉴定和利用种质资源,创新性状表现优异的小麦种质资源30份以上,标记相关基因位点20个以上,挖掘关键基因3个以上。
附件1“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蓝色粮仓是以优质蛋白高效供给和拓展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空间为目标,利用海洋和内陆水域环境与资源,通过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基于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融合构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渔业生产体系。
我国渔业亟待实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渔业产业面临“水产生物种业工程体系尚不能支撑产业发展需求、养殖模式粗放且结构布局不合理、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工程化水平不高、远洋高效捕捞技术亟待突破、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安全保障水平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
必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科技创新链要求,突破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利用、绿色加工等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现代渔业科技创新,驱动我国渔业产业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等精神,深入启动实施“蓝色粮仓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1—专项围绕水产生物种质创制、健康养殖、资源利用、绿色加工等产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科技创新全链条,进行一体化组织设计,聚焦淡水渔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养殖为着力点,突破水体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等瓶颈制约,实现从增量到提质的转变;强化海洋渔业的装备能力提升和产业空间拓展,近海以引领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为主线,深远海以提升智能装备技术水平为突破点,远洋以提高精准捕捞和一体化加工能力为抓手,推动海洋渔业产业迈上新台阶,增加优质蛋白有效供给。
创建池塘绿色生态养殖、现代化海洋牧场、深远海智能化养殖等新模式,构建智慧养殖、智能捕捞和绿色加工等新生产体系,形成三产融合、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我国渔业科技由并跑向领跑跨越。
粮食及农林优势特色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申报书第一章申报单位及申报项目概要1.1申报单位情况。
***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13年4月,位于***市**县,注册资本200万元,现有员工65人。
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为粮食、蔬菜、水果的种植销售;农业技术开发及技术转让。
合作社引进日本先进的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技术,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检验,是**省农业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最强、设备最先进的企业之一。
1.2申报项目概要。
1.2.1**县区域,占地2000亩有机水稻示范区;1.2.2**县**镇,占地50-80亩,生产加工基地,含年加工优质有机稻米30000吨及有机食品深加工的厂房及设备、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实验室、1000平方米的教研室、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及产品展示中心、员工宿舍区。
1.2.3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有机肥料场地。
第二章申报项目的优势条件2.1当地土地、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优势。
**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7℃,年平均日照1614.7小时,年平均雨量192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18天,非常适宜于居住和农作物生长。
**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省重要的商品粮、柑桔、毛竹生产基地。
2.2当地交通、配套设施等社会条件优势。
**县位于**省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南端,东、南、西三面环抱**市,合作社加工基地**镇距桂林始发站16.4公里(25分钟车程),距桂林两江国际机场46公里(45分钟车程),湘桂铁路、国道322线、桂海高速公路和桂林绕城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即将开通的贵广高铁西站设立在合作社所在地定江镇,进入了“两小时四省(区)会城市圈”。
新建的**市城北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也建在定江镇。
2.3当地相关产业基础优势。
**县在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3亿元,实现增加值30.5亿元,分别增长6.2%、5.7%。
粮食种植51.3万亩,总产量达18.2万吨,连续3年增产;蔬菜、食用菌、水果等特色效益经济作物总产量位居全市前列,获自治区、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15家。
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20.07.28•【字号】•【施行日期】2020.07.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湖北省科技厅关于组织申报2020年度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批)的通知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科技局,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部署,根据《2020年度省科技计划组织工作方案》安排,省科技厅拟启动2020年度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第二批项目申报工作。
省级重点研发计划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卡脖子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公益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
现就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应为湖北省境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申报单位注册时间应在2019年1月1日前,具备良好的研发基础和条件,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优秀的技术及管理团队,资信度高,有持续的研发经费投入,能提供相应的配套和支撑条件。
3.项目向创新型县市、各类创新园区等重点区域集聚。
4.项目负责人应为申报单位的在职人员,1960年1月1日(院士可放宽至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具有组织协调管理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在项目中承担实质性任务,每年用于项目的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
5.申报企业应设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内设的研发部门,或依托企业建设的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且2019年度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要求,即:2019年度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5%,2019年度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亿元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4%,2019年度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该比例不低于3%(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可适当降低)。
附件12020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项目指南一、农业领域1.种业创新优质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禽等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育种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及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构建,优异种质材料创制与评价,新品种精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构建。
2.种植技术节水、减药、减肥、增效生产技术,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农机农艺新品种配套技术,作物稳产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替代物料与技术,污染农田修复技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集成,病虫草害生物防治与生态治理,应对主要气象灾害的农作方式。
3.畜牧水产优质畜禽高效快繁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畜草开发综合利用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养殖装备、新材料研发,新型饲料产品、添加剂替代产品研发,畜禽疫病防控技术,新型动物疫苗、兽药研制,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
4.食品工程面制品精深加工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全谷物鲜食产品和专用面粉研发,茶叶加工,新型健康肉加工品研发,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食品溯源问题,地方特色食品资源开发利用,冷链食品、发酵食品的生产与质量控制、专用智能装备,休闲食品、功能食品的研发,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装备。
5.农业工程新型农机具,农业机械的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与装备,农产品冷链物流关键技术,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共享利用,科技扶贫信息化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产品产地减损技术与装备,农产品贮运技术、工艺与装备,仓储理论与仓型设计,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
二、高新技术领域1.装备制造(1)轨道交通装备。
盾构机刀盘刀具、掘进精准导向、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及成套化盾构装备技术;高速列车及城市轨道车辆齿轮箱轴承、高性能转向架、车体轻量化、数字液压列车制动系统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集成及运营调度、车辆、节能、电源能量治理、站台设备、信号系统等技术。
(2)电力装备。
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智能变电站和智能配电网、智能电网用户端成套装备技术;大规模储能系统、大规模电网安全保障和防御体系;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料及高温超导输变电设备;面向智能电网的电力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全过程仿真技术。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安排(一)总体思路2020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聚焦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布局,支持已取得关键核心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和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壮大一批优势传统产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我省产业向中高端跃升,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原则要求服务产业布局。
立足我省信息智能、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品钢铁、绿色石化和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瞄准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和目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造拳头产品。
着力填补行业空白,通过支持中、高端环节和关键节点的成果转化,催生一批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战略新产品,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突出企业主体。
发挥企业成果转化主体作用,扩大专项资金杠杆效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形成国际竞争力,助推成长型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着力培育一批潜力巨大的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方协同发力。
构建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组织模式。
聚焦地方发展需求,突出重点项目组织,省市统筹推进,形成工作合力;聚焦京津成果在冀转化,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河北制造;聚焦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协同攻关,打造示范标杆型项目。
(三)项目安排每个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强度为200〜5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3年。
二、支持重点(一)重点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L信息智能产业(指南代码:)重点支持基于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VR/AR等技术融合的应用产品,新型光电显示产品,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光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核心设备,北斗导航关键器部件及终端设备,网络安全核心设备,自主可控高端核心芯片、微电子机械系统、先进封装和测试关键设备、第三代半导体外延片产品及制造装备,太赫兹应用产品,AE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产品。
2020 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申报指南2020年是我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的关键之年。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粮食产量,加强科技创新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国家发布了《2020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申报指南》,以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
一、指南的背景和意义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而科技创新则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指南的制定旨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粮食丰产增效的目标。
二、指南的主要内容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项目申报范围:指南明确了申报项目的范围,包括粮食种植技术创新、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同时,也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其他与粮食丰产增效相关的项目。
2. 申报条件和要求:指南规定了申报项目的条件和要求,包括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资质要求、项目的技术性和创新性要求等。
同时,也提出了申报项目的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
3. 申报材料和形式:指南明确了申报所需的材料和形式,包括项目申请书、研究方案、预算报告等。
同时,也要求申报材料的格式规范、内容完整。
4. 项目实施和管理:指南强调了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各地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督和评估,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
三、指南的作用和影响指南的发布将对我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指南的制定将鼓励更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粮食丰产增效的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指南的发布将加强对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指南的实施将推动科技创新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四、展望未来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希望指南的发布能够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的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同时,也希望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能够积极参与,并不断提出更多的创新项目和成果,推动我国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附件132020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该指南在线填写“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2020年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类。
绩效目标:示范应用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建立一批科技示范点、示范生产线和示范基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
一、资金支持方式专项资金采取前补助支持方式。
二、支持类型和经费按照重大、重点、一般项目分类支持。
重大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200万元,重点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50万元,一般项目每项支持经费不超过30万元。
重大项目支持示范转化覆盖面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项目。
重点项目支持示范转化覆盖面较广、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
一般项目支持有一定的示范转化覆盖面和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
三、实施周期项目执行期2年,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
四、支持方向与重点(一)农畜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殖。
支持农作物及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生态高效种养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1.优质、抗病虫、抗逆、高产新品种:粮油作物突破性新品种、经济作物突破性新品种、林木突破性新品种、畜禽水产突破性新品种(配套系)等。
2.规模化良种生产与繁殖新技术:良种快繁技术、新品种标准化和规模化高效生产与测试技术、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等。
3.种养殖新技术:作物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节本增效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生态高效养殖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土壤地力培肥技术等。
(二)农产品精深加工及配送。
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等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和产业化示范。
重点支持:1.果蔬茶精深加工:多用途直投式功能菌剂制备、非热力灭菌、高低倍果蔬茶浓缩汁加工、果蔬茶产品多元化开发与应用、果蔬茶新产品保鲜储藏与冷链配送、果蔬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
2.肉蛋奶精深加工:猪牛羊等畜禽精深加工技术、中央厨房川菜加工关键技术及其新业态的建立、低成本高效灭菌、功能性包装和冷链物流、副产物及废弃物再利用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项目申报指南一、总体安排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专项是依据《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北省科技农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方案(2018-2020年)》等设立的常设类重点研发计划专项。
该专项重点围绕粮棉油绿色高效生产、特色经济作物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林果栽培模式创新与提质增效、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及装备智能化等七个方面开展技术研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新产品,为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配置先进创新链,用先进的技术、绿色的模式、经济的投入、科学的标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每个项目财政资金支持强度约为50万元,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3年。
二、支持重点1.粮棉油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1.1 小麦-玉米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指南代码:********)针对小麦-玉米周年两熟生产过程中水肥药投入偏高、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度低等问题,研究实现小麦-玉米高产稳产、提质增效、环境友好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研发小麦-玉米水肥高效机制及水分养分一体化综合管理节水节肥技术;研发小麦玉米等绿色品种节水节肥高效评价方法及技术;研发减量增效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研发节水节肥节药全程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1.2 主要油料作物绿色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指南代码:********)针对大豆、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化肥农药施用过量、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研究提升品质、机械化、轻简化高效生产、氮磷养分高效利用和病虫草绿色防控技术;研发集成高蛋白高油大豆、高油酸花生及其他油料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1.3 棉花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指南代码:********)针对棉花种植病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机采原棉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研究高效轻简化栽培和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机采种植模式及保障纤维品质的采收配套技术;研究枯黄萎病、铃病、虫害高效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2020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杂粮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
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
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良—1—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思路,围绕总体目标,根据专项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与规律,在前期部署基础研究类、共性关键技术类两批项目的基础上,2020年度拟发布14个应用示范类任务方向,开发和集成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并示范推广,解决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高、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下降等问题,提升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效益,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拟安排国拨经费3.2亿元。
项目实施周期为2020年—2022年。
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5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10家。
1.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柑橘、香蕉、荔枝、枇杷、草莓为对象,针对常绿果树产区温度高、雨水多、土壤酸化、树体高大郁闭、人工成本高、优质果品率偏低等问题,开发宜机化建园、高光效树形培育、简化修剪、枝梢和花果调控、机械作业与轨道输送、水肥药精准管理等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基质栽培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常绿果树优质轻简—2—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常绿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示范基地2.5万亩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3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常绿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和永新县建立柑橘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2.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苹果、梨、葡萄、桃、猕猴桃为对象,针对落叶果树产区干旱少雨、气温低、土壤盐碱、生产管理繁杂、人工成本高、优良果品率偏低等问题,采用优化的砧穗组合,开发宜机化建园、高光效树形培育、枝梢和花果简化管理、节水栽培、简易覆膜、套袋或免袋栽培、田间管理农机农艺结合和水肥药精准管理等技术,集成针对不同立地环境或错季栽培的省力降本、提质增效生产管理技术,形成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落叶果树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建立示范基地2.5万亩以上,示范基地优质果品率和产—3—量分别提高20%和15%,果园节本增效2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50%);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5万亩,辐射推广果园优质果品率和产量均提高10%,果园节本增效1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5%),为落叶果树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茄果类(番茄、辣椒、茄子)、瓜类(黄瓜、西瓜、甜瓜)、十字花科类(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莲藕和食用菌为对象,针对生产用工多、设施连作障碍、阴雨和低温寡照等引起蔬菜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发精量播种、实生苗和嫁接苗集约化培育、机械化耕作(土地耕翻、起垄、覆膜、移栽)、水肥精准智能管理等技术,建立露地蔬菜、设施蔬菜和工厂化食用菌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蔬菜优质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10~15项;建立年产5000万株育苗基地2个,500亩以上核心生产示范基地8个以上,示范区内用工量较现行栽培模式减少10~15%,水肥投入减少20%,规模效应与劳动力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示范区内商品率提高5%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200万亩,辐射区域内用工量较现行生产模式减少8%,生产效益提高10%,为蔬菜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陕西省柞水县建立食用菌优质轻简高效—4—栽培示范基地。
4.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菊花、百合、月季、兰花为对象,针对切花和盆花周年供应不平衡、种苗种球标准化生产水平低、栽培用工成本高等问题,开发高品质种苗种球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技术,高效低耗水肥智能调控技术以及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智能环境控制、花期精准调控、轻简栽培和采后品质保持技术,形成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切花和盆花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花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广生产1亿支,优质成品花率提高10%,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为切花和盆花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重要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梅花、牡丹、紫薇、山茶为对象,针对优质品种种苗和成品苗繁育与生产方式落后、标准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开发种苗工厂化和标准化繁育技术、成品苗水肥一体化和花期精准调控等智能生产技术、保护地容器化基质化轻简栽培技术,形成木本花卉轻简高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木本花卉轻简高效标准化生产模式并形成技—5—术规程4项以上;建立1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4个以上,优质成品苗率提高20%,增产10~15%,生产成本降低15%,提质增效10%以上;培训技术人员和花农5000人次,辐射推广5万亩,优质成品苗率提高10%,增产5%以上,生产成本降低8%,为木本花卉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热带作物增产节本增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甘蔗、橡胶树、木薯、杧果、菠萝为对象,针对其节本增效栽培和机械化水平低、产业效益下降等问题,开发甘蔗全程机械化耕作与种植模式、宿根蔗水肥一体化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智能采收机械及农艺农机结合技术,健康种苗繁育及规模化利用技术;开发橡胶树速生苗抗旱定植技术,胶园生态复合种植增效与耕层调控技术,新型割胶调节剂及智能采胶技术;开发木薯抗旱保水及缓释肥料制剂技术,间套种植增效模式及其根系互作机理,小型智能采收机械及农机农艺结合技术,木薯和橡胶树主要病虫预警及防控技术;开发杧果早中晚熟产区优质丰产的水肥和品质调控技术,菠萝周年生产调控、催花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
形成热带作物优质安全和节本增效生产模式,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甘蔗全程机械化、底层耕、宿根栽培、水肥一体灌溉,病虫害防控,橡胶树和木薯产量与品质调控,杧果和菠萝优质栽培等生产模式并形成技术规程5~8项;申请或授权相—6—关技术专利10项以上。
建立5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不少于5个,经济效益提高15%;甘蔗和木薯机械化采收规模化示范累计5万亩,建立综合栽培示范园1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10%;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5000人次,辐射推广5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5%,为热带作物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特色经济林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茶、油茶、核桃、板栗、枣、果桑、杏、柿、花椒、枸杞、油橄榄为对象,针对优良品种普及率和产量低、用工量大、种植效益不高等问题,筛选和配置优良品种,开发叶花果简化管理技术,营养诊断、精准施肥、节水灌溉、无公害病虫防控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低产低效林综合改优技术,省力化采收技术,建立GAP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形成特色经济林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在优势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特色经济林轻简化生产模式11套;建立茶、果桑、花椒、枸杞、油橄榄安全高效施肥、绿色病虫防治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5套;建立油茶、核桃、板栗营养诊断、水肥一体化和省力化采收技术模式3套;建立枣、柿、杏不同成熟期品种合理配置,使产品供应期延长60天以上的配套技术体系2套;申请和授权相关技术专利10项以上;制订技术标准(规程)11项;建立GAP基地3个,500亩以上核心示范基地10个,经济效益提高15%;油用品种核仁出油率提高到6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20%—7—以上;培训技术人员5000人次以上,辐射推广20万亩,经济效益提高8%,为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四川省屏山县建立茶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
8.杂粮优质高效轻简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内容:以谷子、高粱、甘薯、荞麦、食用豆、青稞、马铃薯为对象,针对产区干旱盐渍应对技术缺乏、生产用工量大、种植效益低等问题,以集成骨干优质品种的轻简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开发高标准的精量播种、高效移栽与田间管理、低损耗收获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减肥节水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与其他作物轮作或间套作等耕作栽培技术,形成与产地生态资源条件协调一致的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在主产区示范推广。
考核指标:建立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模式、标准或规程15~20项,研发或改装轻简栽培机械5~7台套,申请或授权技术发明专利8~10项;在杂粮主产区建立2000亩以上示范基地8~10个,示范基地每亩节本增效15%;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和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次,示范推广100万亩,节本增效8%,为杂粮提质增效提供栽培技术支撑。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项目申报要求:须在陕西省佳县建立谷子优质轻简高效栽培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