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短于韵语”论辨析
- 格式:pdf
- 大小:314.20 KB
- 文档页数:3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曾巩(元代,1282-1350),字子达,号伯达,浙江绍兴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宋元时期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以端正、巧妙著称,被誉为“元曲百家中的第一家”和“元代散文集大成者”。
曾巩的散文作品富有内涵,情感丰富,感人肺腑,深受后人喜爱。
曾巩的散文以其端正和巧妙闻名,这是他作品的两大特点。
端正是指他的作品在写作风格和语言表达上都非常严谨、端庄,每一个字句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推敲,不拖泥带水,简洁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巧妙则是指他的作品在思想意境和艺术手法上别出心裁,处理灵活,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受。
这两者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散文成为元代文学中的瑰宝。
曾巩的散文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的散文是真实、自然的,将个人的感情与宇宙之间的联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题匠鲁郭廉及第厅记》中,描绘了厉宅寒窗,跻身第一,感人至深;他对天地景物的描写,对人生百态的剖析,无不深入人心。
在《南猎游记》中,曾巩写道:“独来独往,唯负三径。
视别影传踪,独行尤贵。
”这些话语是对孤独、寂寥的诗意表达,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揭示。
在冷清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在独自的行走中寻找内心的寄托,这是曾巩散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曾巩的散文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也少不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在《邺乡》一文中写道:“须知人皆居乎步伐,社会是人之所结聚,如逃往何处?”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抒发自己对社会理想的向往。
曾巩的散文如此丰富多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令人叹为观止,发人深省。
曾巩的散文以其端正和巧妙而著称,首先在写作风格上,他的文章端正庄重,辞章严谨,自然流畅。
他擅长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偶等,使得文章表达更加生动、形象,阅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
在思想意境上,曾巩的散文多以抒发情感,感人至深。
他对自然景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深沉的感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内心所感所思,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曾巩是明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篇章广泛,风格多样。
曾巩的散文在思想、文风和表达技巧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他的散文在言辞上端正,思想在开阔独特,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独具匠心。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深刻而典雅,充满活力和感染力,成为中国文学的珍品。
曾巩散文的端正,主要是表现在思想内容上。
他的散文充满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充满了人文情趣。
他的散文充满了浓郁的道德感,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类最高价值的追求。
在他的散文中,常常有关人类生活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强调道德品质、人性和内心的深处。
曾巩的散文语言流畅,端正而有力。
他强调了人们心灵与自然间的连接,对人性的解读以及对真理和美的追求,往往是直接而意味深长。
他的散文以诗意闪烁、以短小精悍为特色,语言简明、表达清晰,表达的思想与感情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阅读群众。
曾巩的散文虽然凝练简洁,但却不失深刻。
他非常注重挖掘生命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给与了充分的关注。
同时,他也对现实生活积极投身,表现出奋发向上的精神,强调了人生的真谛和人类精神的多样性。
因此,他的散文不仅是扎根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对人性这个主题的深刻探索。
曾巩的散文巧妙、评点精辟,有很深的韵律感和意境感。
他的散文不仅在思想和语言方面有独到的眼光,而且在结构上也十分讲究。
他善于通过排比、积累、反复等手法,创建出了独特的韵律,把读者的视线引向思想和阐述的核心内容。
他善于将诗歌元素融入散文表达之中,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中产生思考和共鸣。
总之,曾巩散文的端正和巧妙为中国文化遗产增添了崭新的色彩。
他的散文风格在思想和文学上都表现广泛而深远,对后代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曾巩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人生的态度。
唐论曾巩百度百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唐论曾巩百度百科唐论曾巩百度百科曾巩《唐论》原文及翻译原文:成、康①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重读宋诗选注14之曾巩著名文学家、学者钱钟书所著《宋诗选注》,为晏殊、王安石、柳永、欧阳修、秦观、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文天祥等八十位诗人作了小传,并对他们的三百首宋诗作了注释。
曾巩,宋建昌军南丰人,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曾易占子。
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少有文名,为欧阳修所赏识,又曾与王安石交游。
累官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诸州,所至多有政绩。
神宗元丰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节用为理财之要。
次年,加史馆修撰,典修五朝国史,管勾编修院,旋擢中书舍人。
曾校理《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典籍。
尤擅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追谥文定。
有《元丰类稿》。
《宋诗选注》:曾巩(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南丰人,有《元丰类稿》。
他以散文著名,列在“唐宋八家”里。
他的学生秦观不客气地认为他不会作诗,另一位学生陈师道不加可否地转述一般人的话,说他不会作诗。
从此一场笔墨官司直打到清朝,看来判他胜诉的批评家居多数。
就“八家”而论,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的风致。
选诗:《西楼》《城南》。
南丰耕读世家夫,幸为永叔门下徒;七绝诗风追介甫,八家声名重二苏;辞阙无奈施新法,爱棠依稀似旧途;文章古雅先明道,吟风弄月未妨儒。
小注:1、曾巩是宋建昌军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
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直至嘉祐二年,欧阳修(字永叔)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2、耕读:指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
3、七绝诗风追介甫,八家声名重二苏:《宋诗选注》:“他(曾巩)的学生秦观不客气地认为他不会作诗,另一位学生陈师道不加可否地转述一般人的话,说他不会作诗。
从此一场笔墨官司直打到清朝,看来判他胜诉的批评家居多数。
就‘八家’而论,他的诗远比苏洵、苏辙父子的诗好,七言绝句更有王安石(字介甫)的风致。
”4、辞阙无奈施新法,爱棠依稀似旧途:1069年,在京城任职数年的曾巩,因在王安石与司马光关于变法的争执中把两边都得罪了,遂向宋神宗请求外调。
平正温雅:曾巩散文风格论喻进芳【摘要】不同于苏轼的超迈放逸,不同于王安石的简劲果敢,也不同于欧阳修的温婉多情,平正温雅是曾巩文风最鲜明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巩散文的特色,与其说是语言艺术的成功,毋宁说是人生态度上的特点.可以看到,曾巩平正温雅的文章风格并不是孤立形成的,文章是其生命的有机构成,其创作风格必然与人生的整体态度相关联.因此只有将其文学创作的理念置于全部人生思考的背景中去考察,才能真正把握其文章风格.曾巩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对儒学作出了合于自己人生态势的解读,也就是说,他的人生思考和行动轨迹基本对应着他对儒学的思考,他的文章则是他的思考轨迹在语言上的对象化,也是他生命形式的忠实展现.【期刊名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37)003【总页数】5页(P29-33)【关键词】曾巩;散文风格;平正温雅;情感态度;道德涵养【作者】喻进芳【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茅坤在《复陈五岳方伯书》中云:“仆尝谬论文章之旨,如韩柳欧苏曾王辈,固有正统,……而八君子者之中,曾子固殊属木讷,叫之无声,嘘之无焰,而仆犹取之,以其所序《战国策》诸书,及记筠州、宜黄学诸文,盖亦翩然能得古六籍之遗而言之者已。
要之,非世所谓翡翠珊瑚、刻镂剿赝之饰而为之文者。
”[1]576袁枚对茅坤标举曾巩为“八大家”之一表示异议,他说:“曾文平钝,如大轩骈骨,连缀不得断,实开南宋理学一门,又安得与半山、六一较伯仲也?”[2]4128这种争议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
的确,我们今天初读曾文也同样难得怦然心动,因为曾文既没有气冲斗牛、昂扬感奋的豪气,也没有天马行空、横放斜出的逸气,更没有红紫烂漫、撩人心肠的柔情。
曾巩一生相对平淡,对于人生的穷达成败、升沉起落都没有显出大喜大悲,他以对道德的持守从容于俗世,整个人生现出一种淡静泊如的状态。
其散文的风格正是他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和生命体验方式的外化,体现了相同的特征:平静、节制、中和。
《曾巩为文章》《曾巩为文章》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下面是对曾巩文章的分析!《曾巩为文章》曾巩(1019-1083)是一位擅名两宋、沾溉明清的文章家。
秦观赞誉他”以文章为世师”(《哀词》),他的文章一出,无论是学士大夫,还是穷乡僻壤普通人,即手抄口诵。
”其(曾巩)所为文,落纸辄为人传出,不旬月而周天下。
学士大夫手抄口诵,唯恐得之晚也。
”(曾肇《行状》)”公(曾巩)之声名在天下二十余年。
虽穷阎绝徼之人,得其文手抄口诵,惟恐不及”。
(林希《墓志》)他博得了”以文章名天下”的美誉(《答李沿书》)。
当时的时尚是崇曾的。
他的教师欧阳修很喜欢他这个学生,对他的文章甚感稀奇,”见其文,奇之”(宋史《曾巩传》),并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
王安石说,在他交往的人中还没有人与他的文敌”(《与段逢书》),”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赠曾子固》)。
他的学士陈师道甚至把他与孔子并称。
苏轼说他是欧阳修教师门下德才兼备最为突出的一个,”醉翁门下生,杂遝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送曾子固倅越得燕字》)。
苏辙赞扬他文章学术可赶得上春秋时齐国的稷门学士,可与西汉的学者相比,慨叹他的去世使欧阳修的学生很为零落。
”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试数庐陵门下士,十年零落晓星低”(《挽词》)。
曾巩师友的这些评价,反映出曾巩生前享有崇高的文章学术声誉,所以宋史说他的文章胜于王安石,自成一家。
”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同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曾巩传》)曾巩去世后,盛誉不衰。
正如清代顾崧龄概括的,”先生(曾巩)之文,自宋以来,序而跋之者众矣”(《曾南丰全集跋》)。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巩传阅读答案篇一:《曾巩》文言文阅读答案曾巩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予委废①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
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
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
③[宦]出仕。
④[工]擅长。
⑤[行义]行为道义。
⑥[杨雄]人名。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奉继母益至()(2)一出其力()(3)鲜能过也()(4)遂与之异()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安石轻富贵,何吝也?小题3: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段中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4分)参考答案:小题1:周到.周全;全.都;少;代词,代指王安石小题2:王安石把富贵看得很轻,吝啬什么呢?小题3:因为曾巩觉得王安石往往不能知错就改。
关键词孝顺.有担当.公正.待人真诚(结合关键词联系文章作答)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
如,虚词之的用法;实词鲜一词多义现象。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文句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必考题型之一。
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
翻译时注意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谈曾巩散文艺术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长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谈曾巩散文艺术,欢迎大家阅读。
谈曾巩散文艺术摘要:曾巩文章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章通过探讨曾文“古雅”风格的形成及惯用的条理之法,揭示其特有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曾巩古雅简洁即物以明理条理之法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备受历代文人推崇。
在宋代,曾巩就和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并称“欧,曾”;元代,脱脱所修撰的《宋史》也称他“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到了明清时期,更是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了唐宋文派和桐城派所模仿的对象。
客观地说,曾文之所以流传后世,主要是因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古文绪论》中提到:“作文岂可废雕琢?但需是清雕琢耳?功夫成就之后,信笔写出,无一字一句吃力,却无一字一句率易;清气澄澈中,自然古雅有风神,乃是一家数也。
”此句重在谈“雕琢”,但除此之外,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古雅”之风是被前人推崇和喜爱的。
读曾巩之文,首先便有“古雅”之感,“古雅”正是曾氏散文所特有的风格。
那么曾文为何会具有如此的风格呢?首先,“古雅”之风的形成得益于曾巩所特有的文学观。
在谈及曾氏的文学观之前,不妨先看看先秦两汉古人的文学观,这一时期的人论文大多重道,把文作为道的附庸,因此不免具有文道合一的倾向。
孔子有言:“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1]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关系。
西汉时期的扬雄曾谈到:“或问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何以也?曰:以其中而彪外也。
”李轨注:“,满也;彪,文也。
积行内满,文辞外发。
”[2]扬雄的这番见解更可以看做是对孔子之言的进一步发挥。
作为后学之辈的曾巩也继承了先辈重道的传统,强调“畜道德”,但他并不认为文道可以合一,而是明确指出了文与道是两件不同的.事物,在重道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文。
在《寄欧阳舍人书》中,在谈及什么样的人作铭才可使铭行世而传后时,这样说:“然则孰为其人,然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介绍及作品赏析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
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主张“文以明道”。
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
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
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曾巩文章的特色体现在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
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再有,善于记叙,其特点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
还有长于记叙、不多写景,例如《醒心亭记》、《游山记》等。
但也有极刻画之工,如《道山亭记》。
《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
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
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
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
《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
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
《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
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于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
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
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散文体裁曾巩的散文作品中,其名篇大都属于记体散文,如《墨池记》、《学舍记》等。
而后人在编选散文集时,曾巩的记体散文入选篇目一直居高不下。
如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其在《南丰文钞引》中云:“予录其疏札状六首,书十五首,序三十一首,记传二十八首,论议杂著哀词七首。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曾巩(曾翁),字文忠,号东篱,浙江余姚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端正、巧妙的表达方式而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曾巩的散文作品,描写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点滴细节,展现了他对人性、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珍贵遗产。
曾巩的散文端正,体现在他的文字表达上。
他善于运用平实的语言,清晰明了地叙述事物和情感,没有繁复的修饰,表达直截了当,让人一目了然。
在《感皇恩赦》一文中,曾巩写道:“蔡黄州以大义召矣,况抑以柔福之解乎!是故陶荷见持,臣见赆荷,心变而言吏,然缭绕而无所指纼。
”这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皇恩的感激之情,语言简练明了,没有繁琐的修辞,在简洁中表现出了端正的形象。
曾巩的散文巧妙,体现在他的表达手法上。
他擅长运用夸张、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深思。
在《范进吕斎序》中,曾巩写道:“比屋而有璞玉,隔山而相望者,能此久矣。
岂徒朝斯范仲淹乎!”通过对范进吕斋的赞美,作者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范仲淹的崇敬之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
曾巩的散文端正与巧妙,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
他不拘泥于传统格律,敢于创新,在写作技巧上勇于尝试,开拓了散文表达的新境界。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充分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风采,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曾巩的散文端正与巧妙,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家的写作思路与技巧。
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也有许多文学爱好者和学者研究曾巩的散文作品,探讨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特色。
曾巩的散文作品以其端正与巧妙而著称于世。
他的文字端正,表达清晰明了,没有繁复的修饰,展现出了作者朴实的形象。
而他的表达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深思。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称赞,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散文史上的珍贵遗产。
《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共含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
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
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注】①常平:官仓名。
《曾巩传》阅读答案翻译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甫冠,名闻四方甫:刚刚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贼:残害C.实欲携贰其徒贰:离间D.军民不能自养者养:疗养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请以战喻B.巩取置于法多于南亩之农夫C.遂与之异杳不知其所之也D.援笔而成客逾庖而宴7.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3分)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③自是外户不闭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⑥巩先期区处猝集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慨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 A.曾巩出任越州通判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浅析曾巩的书论与文风浅析曾巩的书论与文风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巩是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浅析曾巩的书论与文风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致力于散文创作,成绩斐然。
北宋文人普遍认为,书法是文人必备的一项技艺,并都下了很大的功夫,苏轼和黄庭坚就既是文坛领袖,又是书法领军人物。
曾巩的老师欧阳修也对书法倾注了很大精力,受所生活时代文人风气的浸染,曾巩当然也不能例外。
一、“简严静重”的书风曾巩的墨迹今天几乎见不到了,历代有关法书宝帖的著录中,也少有记载,有一些也真假难辨。
但在后人对曾巩书艺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南宋理学家朱熹有这样一段评价:“余年二十许时,便喜读南丰先生之文,而窃慕效之,竟以才力浅短,不能遂其所愿。
今五十年乃得见其遗墨,简严静重,盖亦如其为文也。
”朱熹说,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读曾巩的文章,而且偷偷地效仿,最终因为才力不够,没能如愿。
五十多岁的时候看到了曾巩的墨迹,简洁、庄严、安静、凝重,就像他的文章一样。
朱熹没有说曾巩的墨迹写的是什么,但是,他用“简严静重”四个字来评价曾巩的书法,恰恰后代常常用这四个字来评价曾巩的文章。
看来,曾巩的“书风”和“文风”是互渗互通的,否则,朱熹不会有这样的评价。
二、“奔放任气”的文风曾巩对书法的境界是怎么认识的呢?在《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中,集中体现了他的观点:“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他说,书法不是肆意而为的,要辨别它的体式,做到皆能“通其意”。
什么是“通其意”呢?这个观点来源于他的文学理论。
他在《梁书目录序》中说:“能致其知者,察三才之道,辨万物之理,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此之谓穷理,知之至也。
”也就是说,“通其意”就是通天地人之道,辨万物之理。
他是从这个高度来认识书法的。
曾巩律诗用韵考
曾少波
【期刊名称】《抚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3(022)004
【摘要】曾巩律诗用韵考之于《广韵》,其四声同用独用例有独特之处:用韵广而严,但又不囿于成规。
东冬同用,初露韵部合并的端倪;文魂、真臻魂,支灰、鱼支等各自通用,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语音的某些特点。
这些都为研究当时语音演变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曾少波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陈澧《切韵考》所删《广韵》小韵考 [J], 刘琨
2.清静·平和:曾巩律诗、绝句的主导风格 [J], 喻进芳
3.毛泽东格律诗平仄用韵考 [J], 季世昌
4.家国情怀溢韵坛——曾巩诗歌的忧国怀民意识 [J], 周安邦
5.明代近体律诗题标"平水韵"缉考 [J], 沈文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范公贯之之奏议,凡若干篇,其子世京集为十卷,而属予序之。
盖自至和已后十余年间,公常以言事任职。
自天子、大臣至于群下,自掖庭至于四方幽隐,一有得失善恶,关于政理,公无不极意反复,为上力言。
或矫拂情欲。
或切劘计虑,或辨别忠佞而处其进退。
章有一再或至于十余上,事有阴争独陈,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
仁宗常虚心采纳,为之变命令,更废举,近或立从,远或越月逾时,或至于其后,卒皆听用。
盖当是时,仁宗在位岁久,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方以仁厚清静休养元元【注】,至于是非与夺,则一归之公议,而不自用也。
其所引拔以言为职者,如公皆一时之选。
而公与同时之士,亦皆乐得其言,不曲从苟止。
故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而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
至于奇衺恣睢,有为之者,亦辄败悔。
故当此之时,常委事七八大臣,而朝政无大阙失,群臣奏法遵职,海内乂安。
夫因人而不自用者,天也。
仁宗之所以其仁如天,至于享国四十余年,能承太平之业者,繇是而已。
后世得公之遗文,而论其本,见其上下之际相成如此,必将低回感慕,有不可及之叹,然后知其时之难得。
则公言之不没,岂独见其志,所以明先帝之盛德于无穷也。
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
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凡同时与公有言责者,后多至大官,而公独早卒。
公讳师道,其世次、州里、历官、行事,有今资政殿学士赵抃公为公之墓铭云。
《曾巩集》,有删改)【注】元元:百姓。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属予序之属:嘱托。
B. 或悉引谏官御史合议肆言引:召集。
C. 则公言之不没没:采纳。
D. 危言正色危:端正。
6.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范贯之奏议的“功效”的一组是(3分)①矫拂情欲②事之害理者常不果行③为之变命令,更废举④熟于人事之情伪与群臣之能否⑤天下之情因得毕闻于上⑥其从政宽易爱人A.②③⑤B.①③⑥C.①④⑤D.②④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贯之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直龙图阁,去世后资政殿学士赵抃为他写墓志铭,曾巩为他的奏议集作序。
专题十 文言文阅读-分类3 其他-模拟凝精华语文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答秦太虚书苏 轼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
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轼寓居粗遣。
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
悼念未衰,又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
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 ,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
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一二。
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太虚他日一仕宦所縻,欲求四十九日闲,岂可复得耶?当及今为之,但择平时所谓简要易行者,日夜为之,寝食之外,不治他事。
但满此期,根本立矣。
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心返,自不能废矣。
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太虚未免求禄仕,方应举求之,应举不可必。
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贼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
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
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
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
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 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
岁晚苦寒, 万万自重。
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不宣,轼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有删改)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承见,中间得疾不轻 喻:开导B. 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 度:估量C.吾事岂不既 矣乎 济:成功D.岁晚苦寒, 万万自重 惟:希望3.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喻⋅◻◻◻◻度⋅济⋅惟⋅喻⋅度⋅济⋅惟⋅A.其 则 为 乃B.其 乃 为 则C.之 则 为 乃D.之 乃 为 则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