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 表格教案 课改教案 精品教案 五型作业 微格教案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7
《猫》课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交流的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猫的兴趣。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猫的了解和印象。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并记忆。
(2)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巩固记忆。
(3)运用生字词进行句子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4. 总结拓展:(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培养关爱和保护意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关于某种动物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猫咪的图片、视频或实物,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猫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材内容分析《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的第三篇文章。
学习本组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特点。
《猫》是一篇需要精读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老舍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用平实、朴素无雕琢的语言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性、格、凭、贪、职”等13个生字,能真确读写词语。
2、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来写的。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重点词句,反复朗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要完成由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
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为高年级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学习兴趣浓,主动性较强。
但是,孩子们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够好,心浮气躁。
上课忙着各说各的,不善于倾听比尔的观点和意见,对最基础的知识点不放在眼里,协作精神差,集体观念不够强,缺乏最基本的纪律观念,由此看来,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语文的教学上,更不能仅仅看孩子们的成绩,而应该从他们做人和做事抓起,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流程图:C2复习导入』丄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品读猫性格的古怪”课堂小练笔.交流写作方法七、教学评价设计。
《猫》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猫》这一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及主题思想;2. 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能在实际语境中正确运用;3. 学生能够分析作者运用文学手法描绘猫的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口语表达、倾听和协作能力;2.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写作技巧;3.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动物、自然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2. 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友谊、亲情等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本课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
课程以《猫》这篇课文为载体,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素质。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猫》这篇课文为核心,涵盖以下方面:1. 文本解读:分析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猫的形象描绘及主题思想;- 熟悉课文内容,理解猫的性格特点;- 探讨猫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意识。
2. 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列举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通过例句,展示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应用。
3. 句型运用: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学句型结构,让学生模仿练习;- 设计相关情境,让学生运用句型进行交流。
4. 文学鉴赏:分析作者描绘猫的形象所运用的文学手法;- 指导学生从修辞、描写等方面赏析文本;- 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
5. 口语表达与写作: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 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创作。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教案纸作业设计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quot;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目标2)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大新寨学区初级中学教案纸
作业设计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
"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第一、三句话是一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学生自由诵读第 17-29段。
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买鸟""凝望""被疑""
蒙冤""受罚""真相"。
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3.学生齐读第 30一34段。
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阅读讨论后归纳: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
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quot;我"深感内疚和自责。
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四、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讨论文章的主旨。
(目标2)
2.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就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
明确、理解、把握。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主
动学习。
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小组
代表回答,最后老师总结。
各小组的语文课代表回答,如
有问题请各组数学课代表更正。
各小组政治课代表展示,下面
同学一帮一。
感悟课文,
概括文章主
旨。
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