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规划_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_初稿_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360.29 KB
- 文档页数:11
物理学发展简史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能量、力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古代物理学古代物理学主要集中在古希腊时期,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自然哲学的理论,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它们的固有属性。
这一观点在几个世纪内占据主导地位,直到科学革命的到来。
2. 科学革命科学革命是物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影响了整个欧洲。
伽利略·伽利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物理学定律,如自由落体定律和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定律。
伽利略的工作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牛顿力学伊萨克·牛顿在17世纪末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即牛顿运动定律。
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物理学的经典著作,建立了质点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础。
牛顿的贡献对于后来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电磁学19世纪是电磁学的发展时期,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通过数学方程式描述了电磁场的行为,提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统一了电磁学和光学。
这一理论奠定了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的基础,为后来的无线电通信和光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突破之一。
狭义相对论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揭示了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奇特效应。
广义相对论则对引力进行了重新解释,提出了引力是时空弯曲的结果。
相对论的理论框架为后来的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6.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
马克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薛定谔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动性质,开创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技术的发展,如激光、半导体和核能等。
物理学发展简史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它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学体系。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1. 古代物理学的起源物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自然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思量,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他提出了四种元素(地、水、火、气)和天体运动的观点,对后世的物理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突破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浮现了一系列对古代观点的质疑和批评。
特别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和伽利略的地心说的争论,引起了对宇宙结构和运动的重新思量。
这些思想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牛顿力学的建立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他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了后世物理学研究的基石。
牛顿的力学理论不仅解释了天体运动,还对地球上的运动和力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4. 热力学和电磁学的发展19世纪,热力学和电磁学成为物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卡诺和克劳修斯等科学家对热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等重要概念。
同时,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对电磁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电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程。
5.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革命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和物质的认识。
相对论的浮现引起了对物理学基本原理的重新思量,并在后续的科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哄动。
普朗克和波尔等科学家的研究揭示了微观粒子行为的奇妙性,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 现代物理学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验技术的提高,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现代物理学涵盖了粒子物理学、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凝结态物理学等多个分支。
人们对宇宙起源和结构、基本粒子的性质、物质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物理学:这个阶段主要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经验总结,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学说。
2. 古典物理学:这个阶段从近代科学革命开始,包括伽利略、牛顿等
科学家的贡献,建立了经典力学、光学和热学等基本理论。
3. 进化物理学:这个阶段来自电磁学、热力学和光学的纳入统一框架,包括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和热力学定律等的推广。
4. 相对论物理学:这个阶段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为主,包括狭义
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为物理学开展了更加完备的理论框架。
5. 量子物理学:这个阶段以量子理论为基础,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性
和行为,涉及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重要概念。
6. 现代物理学:这个阶段包括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等研
究方向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广
阔领域。
请注意,这些阶段是相对的划分,实际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是相互关
联和交织在一起的。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物质的本质、结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哲学时期,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以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为主题,简要介绍物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物理学的萌芽古代物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最早的物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等人。
毕达哥拉斯强调数学与自然的联系,提出了宇宙的数学结构理论,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则从观察自然现象入手,提出了四元素理论和天地有机体观念,为古代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物理学的诞生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时期。
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力学和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伽利略的实验和牛顿的三大定律为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提供了范例,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三、电磁学的发展19世纪,电磁学的发展成为物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研究,建立了电磁理论,揭示了电磁波的存在和传播规律。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发现为电磁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空观念的理解。
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论则解释了引力的本质和时空的弯曲。
同时,普朗克、波尔等科学家的量子理论研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揭示了微观粒子的奇特性质和量子力学的统计规律。
五、现代物理学的发展20世纪以来,物理学发展迅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成果。
狄拉克方程、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等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超导、激光、半导体等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总结起来,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科学革命,再到现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的过程。
物理学专业发展物理学家的职业生涯规划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对于揭示宇宙奥秘、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即物理学家,是科学界的中流砥柱。
本文将针对物理学专业学生,探讨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成为一名合格的物理学家。
一、本科阶段1. 实施全面的物理学学科基础建设在本科阶段,物理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坚实的物理学基础。
这包括对经典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等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并在实验室中动手操作实验。
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物理学家的必备条件。
2.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与实习本科阶段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和实践能力。
可以寻找导师指导,参与小型科研项目,学会从专业角度分析问题,独立完成研究任务。
同时,积极参与实习活动,亲身感受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生阶段1. 硕士研究生阶段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物理学专业学生应聚焦于某个具体领域的深入研究。
通过课程学习和导师指导的研究项目,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主动与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参加相关国内外学术会议,建立专业人脉,拓宽科研视野。
2. 博士研究生阶段攻读博士学位是成为一名优秀物理学家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应当深入研究自己专业领域的前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研究方向和课题。
与此同时,与国内外顶尖学者、合作伙伴密切合作,争取科研项目和实验机会,积极发表学术论文,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发展1. 学术道路对于有浓厚学术兴趣和天赋的物理学专业学生来说,可以选择在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通过教学授课和指导学生科研,提高学术声誉。
与此同时,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资助,推动学科发展。
2. 工业研发道路除了学术道路,也可以选择走向工业界,从事物理学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
例如,加入科技公司,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钱学森与中国导弹等尖端技术早期规划12月11日是钱学森同志诞辰105周年,科坛春秋近期将陆续推出钱老的回顾性文章对于新中国科技事业来说,1956年称得上扬帆起航之年。
这一年,在周恩来总理领导下,我国制定了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史称“十二年规划”。
刚刚归国的钱学森参加了科学规划制定工作,并担任综合组组长,负责评价、选择、确定并综合各个方面的意见,以供中央最终决策。
在参与科学规划过程中,钱学森运用渊博学识、聪明才智和综合集成本领,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出色地完成了科学规划制定工作,使规划内容既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潮流又符合当时我国国情。
特别是,他对喷气和火箭技术、原子能等国防尖端技术规划即“紧急措施”的制定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思想,对我国国防高科技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规划”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14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安排,要求国家计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在3个月内制定出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1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这为科学规划定下了基调。
随后,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挂帅领导科学规划工作。
在周恩来的主持下,陈毅、李富春两位副总理负责组织实施。
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包括中央各部门、各有关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工作人员参加的制订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动员大会,宣布成立以范长江为组长,由范长江、张劲夫、刘杰、周光春、张国坚、李登灜、薛暮桥、刘皑风、于光远、武衡等10人组成的“科学规划小组”,进行具体的组织、领导工作。
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以领导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任科学规划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科学院副院长李四光为副主任,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劲夫任秘书长,委员为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科学界的35人。
物理的发展史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已经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以下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古代:- 古希腊的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开始思考关于自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基础性的观点和理论。
- 古代中国、印度、波斯等地也有独特的自然哲学思想。
中世纪:- 纪元初的欧洲发生了科学的低潮,欧洲学术界主导的是天主教教会的教义,科学研究受到限制。
- 宋代的中国在天文学、光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
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重新燃起了对知识的追求,科学研究逐渐得到推崇。
- 伽利略、凯瑟琳·德·波尔二世等人的实验和观测为数理科学打下了基础。
- 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9世纪:-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解释了电磁现象,确定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 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三定律和熵增定律等热力学定律被发现。
20世纪:- 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结构和引力的本质,由爱因斯坦提出。
- 量子力学的发展解释了微观领域的现象和粒子行为,建立了波粒二象性理论。
- 大爆炸理论为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解释。
此外,在20世纪和21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还涉及了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实验、宇宙学、量子计算和纳米技术等领域。
这些新发现和理论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视角。
物理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智慧与知识积累的历程。
当代:- 当代物理学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 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了量子场论、量子力学的解释和基础研究等方面。
- 高能物理领域的加速器技术和大型实验装置使得对微观世界的研究更加深入。
- 等离子体物理、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研究推动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
- 宇宙学的研究通过各种天文观测和模拟,对宇宙的起源、结构和演化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物理学是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现象。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现代物理学的形成是在西方科学革命和实验方法的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下是物理学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概述。
古代物理学(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物理学的早期发展与古代文明的出现和进展密切相关。
古代人类对于物体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基本的认知,并形成了一些自然哲学的观点。
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是物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居住在此地的哲学家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自然现象,并尝试从理性的角度解释它们。
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宇宙的数学结构观点,认为宇宙是由数学规律组成的。
而原子学派则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微小粒子组成。
另一位古代物理学家亚历山大的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自己的物理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四个基本元素(土、火、水和空气)组成的,并且物体的运动需要外力来维持。
古代物理学虽然有一些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但它们大多是从宇宙观和哲学出发,缺乏实验验证和定量研究。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00年-1700年)中世纪的物理学发展相对停滞,主要受到宗教教义的限制。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7世纪)的到来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尼古拉斯·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了地心说的反对理论,他认为地球是绕太阳旋转的。
这个观点对物理学和天文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7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是物理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伽利略·伽利莱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物体运动的定律。
他也研究了在真空中下落物体的规律,并进行了大量实验验证。
而伊萨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称《牛顿定律》)则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之作。
牛顿提出了质量和力的概念,并建立了力学的数学理论。
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对于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至今仍然适用。
牛顿的工作为实验方法和定量研究的推动铺平了道路,从而开启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时代。
19世纪的科学革命19世纪是科学研究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许多物理学原理和理论被发现和建立。
新中国物理教科书发展的概述摘要:物理教科书对于物理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家经济文化科技的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之前也有很多学者对物理教科书的发展进行了研究,本篇文章将把前人所研究的成果更加系统的简洁的呈现出来。
关键词:物理教材;发展一. “以俄为师”物理教科书1949年,中国教育部成立不久,就召开了一次京津等学校负责人的会议,大多数人都认为“普通中等学校数,理,化三科的教材编写不合理。
1950年这一年,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又召开了几次会议,印发了《初,高中物理精简纲要》,供各地中学物理教学作基本参考。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该课程标准初步改变了解放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同心圆放大”的做法,而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改变为“螺旋式上升”。
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颁发“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科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的通知》要求删减1952年版《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内容艰深的和次要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
1956年开始,这套教科书修订为第3版出版。
在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刚刚建立教育体制几乎没有什么基础,只能一步一步尝试进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一个过程,物理教科书在不断地修订改进,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国家盲目要求,也符合新中国的宗旨。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在学习苏联新大纲,新教材和吸收了两次“精简指示”的思想基础上编订完成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
这一时期,物理教科书从开始的不断模仿,经历了蜿蜒曲折,最后逐渐自主创造,我国的物理教科书的发展又更进一步了。
二. 文革物理教科书颠覆: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停课,开展“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被批判为“封资修大杂烩”,“毒害学生的砒霜”。
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各地因需要而迅速编写物理教科书。
最新物理科学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目标:
1. 推进物理学基础研究,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2. 发掘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国家发展需要。
3. 推进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4. 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我国物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策略:
1.加强对物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重点解决目前物理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和未解之谜,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2. 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探索学科的前沿和创新,强化物理学的基础性和战略性;
3. 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物理学创新能力;
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留住本土优秀人才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学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 加强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重大国际科研计划,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上是最新物理科学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和策略,期待未来五年的物理学科能够得以快速发展。
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的书
以下是一些介绍物理学发展史的书籍:
1.《物理学史》(作者:陈辽贤):这本书是中国物理学家陈
辽贤教授撰写的力作,详细介绍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重要物理学家和他们的贡献。
2.《物理学史》(作者:George Sarton):这是一本经典的物
理学史著作,作者George Sarton 是20世纪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他深入探索了古代至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包括对重要物理学家、科学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讲解。
3.《物理学史纲》(作者:E.T. Bell):这本书是美国数学家
E.T. Bell所写的,虽然主要聚焦于数学史,但也包含了对物理
学史的详细讲述,内容丰富,故事性强,适合对物理学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4.《伟大的物理学家》(作者:William H. Cropper):这是一
本介绍物理学家生平和工作的书,作者William H. Cropper详
细描述了20世纪众多重要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他们的成就,涵
盖了从经典物理学到现代物理学的各个领域。
5.《物理学史》(作者:P. Fleury Mottelay):这是一本经典
的物理学史著作,作者P. Fleury Mottelay系统地回顾了古代至19世纪末物理学的发展,内容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和
光学等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验。
这些书籍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物理学发展史的机会,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物理学理论的演进,伟大物理学家的贡献以及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1956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作者:来源:《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第35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仅有30多个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不足5万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更少。
尽管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科研状况有所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新中国各项建设的需要。
1955年1月31月,为了尽快解决上述困境,周恩来、陈毅、李富春组织召开科学技术工作人员会议,动员制定十二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
3月14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由周恩来亲自领导,陈毅、李富春、聂荣臻执行具体的组织工作。
1956年1月,国务院开始编制《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即《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由周恩来、陈毅负责组织,范长江以科学规划小组组长身份主持。
3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并邀请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以拉札连柯为首的18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
规划文件由《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和四个附件组成,其中《纲要》包括序言、1956~1967年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任务的重点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国际合作、结束语等九个部分,四个附件分别是《国家重要科学任务说明书和中心问题说明书》、《基础科学学科规划说明书》、《1956年紧急措施和1957年研究计划要点》、《任务和中心问题名称一览》。
《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
规划在内容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从中进一步综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还对全国科研工作的体制、现有人才的使用方针、培养干部的大体计划和分配比例、科学研究机构设置的原则等作了一般性的规定,是一个项目、人才、基地、体制统筹安排的规划;在组织上,规划工作由周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专门的规划委员会,并通过组织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及近百个苏联专家,历时半年多讨论而制定;在编制思路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发展的方向确定国家的重要科学技术任务,把各个科技部门的力量汇集到统一的目标下;在实施上,将科学规划委员会保留下来,成为规划实施的高级协调机构,负责协调规划实施的重大问题,监督规划的实施,特别是监督重点任务的实施等,并向中央提交规划实施的检查报告,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中国物理发展史
中国物理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学者就开始研究自然现象并提出了有关物理学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受到天地之道和人
类行为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物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
最著名的物理学家之一是张衡,他设计了一种测量地震的仪器,并发现了地磁现象。
在现代物理学出现之前,中国物理学主要是实践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引进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始了现代物理学的研究。
20世纪初,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在国内从事物理学研究。
他们
在国内建立了物理学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开始进行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物理学家开始着手建设物理学教育和研究体系。
同时,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包括参加国际物理学家大会和交流研究成果等。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探索了一些新的物理学理论和技术,包括超导技术和核聚变等。
这些成果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到了21世纪,中国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认可。
中国的
科学家们在量子计算、物质科学和天体物理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
总的来说,中国物理学从古代至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现如今,中国的物理学家们正在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加高远的目标,继续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作用及其启示1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发布时间:2006-08-25今年年初《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距中国第一个科技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的制定正好半个世纪。
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还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简称《十年规划》)、《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纲要》(简称《八年规划》)、《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以及《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和《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这些相继制定的“科技规划”虽反映着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不同需求和战略选择,但就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来说,我们更乐于提到的是《十二年规划》。
也正因为《十二年规划》的成功和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使我们期待有一个新的与之相当的科技远景规划,来带动中国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正承载着与《十二年规划》相似的重任。
回顾、讨论《十二年规划》等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的历程,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科技规划在中国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演变趋势,思考新的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1 为科技发展制定规划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即确立了“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人民科学工作”的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基本方针。
这个方针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的内涵,也是处于落后状况、缺乏人力物力等科技资源情况下发展科学技术道路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体系,为有计划的科学技术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2年9月,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形成阶段[1],与之相应的制定科学技术计划的工作也开始着手。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战胜法西斯的主要力量,其工业化成就和经验势必引起战后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和仿效,科学计划工作则成为当时中国科技界“学习苏联”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物理学发展范文中国物理学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在古代中国,物理学主要依靠哲学和宇宙观的思考来进行,其中包括了诸如五行学说和精气神理论等。
然而,真正的物理学研究在中国始于近代,特别是在20世纪以后,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家开始了对物理学的现代研究。
在此期间,中国的物理学家重视力学和电磁学的研究。
他们通过学习西方物理学家的理论和实验方法,逐渐掌握了这些知识,并开始将它们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在1949年以后的中国,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物理学的研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和教育,物理学家们得到了更好的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
许多新学科和新技术被引入中国,这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
例如,中国物理学家吴光宇和杨振宁在1957年合作提出了对称性理论,被后来的实验证实,他们因此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吴光宇还于202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对中微子振荡的发现。
此外,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在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量子物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例如,在超导体研究方面,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高温超导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物理学的发展更加迅猛。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物理学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得到了大幅度的扩建和提升。
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在基础物理学研究、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中国还发起了一系列大型科学项目,例如中国天眼(FAST)射电望远镜、中国应用核物理研究中心(CIAE)等,这些项目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物理学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哲学到近代科学的转变,从学习西方物理学到自主研究创新的进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中国物理学将继续取得更多的重要成果。
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第一节序言第二节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国家重要科学技术任务第三节任务的重点部分第四节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第五节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第六节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第七节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第八节国际合作第九节结束语第一节序言进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为着实现国家的这样一个基本任务:迅速壮大我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力求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在十二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作到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完成,第二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又将更大规模地展开,在这个期间内,将全部地或部分地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完成这样一个伟大的建设任务,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力量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的更新。
现在人们已经能够利用铀、钍等原子核内所蕴藏的能量来发电了,不久还将进一步学会利用水里的重氢的核子聚变作为动力的来源。
电子学技术的应用,原来只限于通信和广播的范围,现在已经成为进行各种观测、传达、计算和控制操纵的极为重要的环节。
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局部的自动化早已实现了,现在正在实现全面自动化,机器不仅能够用来代替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某些机器像电子计算机还可以用来部分地代替人脑的某些劳动。
高温、高压、高速技术的发展和各种特殊性能的物质的人工合成方法,使人们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利用自然资源,把社会生产的领域空前地扩大起来,以丰富人类的生活。
这些科学新成就,正为人类社会准备一次新的生产技术大革命。
我国在这个大革命的前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充分利用现代一切科学技术成就,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充实和发展这些成就,才能保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中国科技史杂志 第31卷第3期(2010年):273!283T he Ch i nese Journa l for t he H 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31No.3(2010)新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规划!!!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浅析孙洪庆陈崇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30026)摘要1956年,在制订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的起始阶段,部分物理学家制订了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
文章对该草案的背景和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正式下发的文本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在中国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十二年远景规划基础学科规划物理学规划中图分类号N092∀O4 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1441(2010)03 0273 111956年,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几百位科学家和一些苏联专家共同参与制订了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以下称 十二年规划 )。
这一规划对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对于总体的 十二年规划 ,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1],而对于其中的物理学部分至今尚未有专门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档案馆藏有一份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以下称 初稿 )#。
初稿 对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它与国务院正式下发的 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中∃物理学学科规划%(以下称 规划 )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作为 规划 的制订基础, 初稿 应更能反映当时物理学家发展新中国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愿望。
本文拟对 初稿 的产生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并将其与 规划 进行对比,对 初稿 在中国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作初步探讨。
1 初稿 的产生背景1956年初,为了迅速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央收稿日期:2009 12 11;修回日期:2010 07作者简介:孙洪庆,1977年生,山东栖霞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博士研究生;陈崇斌,1969中国科技史杂志31卷274决定编制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
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中表示,国务院已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在3个月内制定1956!1967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
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在制定这个远景计划的时候,必须按照可能和需要,把世界科学的最先进的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的科学部门、国防部门、生产部门和教育部门中来,把我国科学界所最短缺而又是国家建设所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使十二年后,我国这些门类的科学和技术水平可以接近苏联和其他世界大国。
[2]这一指示成为制订12年远景规划总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3]1月31日,国务院召开了制订12年远景规划的动员大会,李富春在会上做了 关于制订科学技术远景规划问题的报告 ,报告中提出了规划的基本内容和要求:(1)建立重要的、急需的空白和薄弱学科;(2)需要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重大问题;(3)在国民经济方面和科学技术发展方面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4)各部门在当前和不久将来在实际生产中和基本建设中需要解决的较大的科学技术问题。
([4], 160!161页)大会成立了以范长江为组长的10人科学规划小组,成员包括范长江、张劲夫、刘杰、周光春、张国坚、李登瀛、薛暮桥、刘皑风、于光远和武衡。
[5]根据中央的指示,科学规划小组决定将规划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中科院、各产业部门及高教部分别提出本部门的规划草案,在2月底之前完成;第二阶段从3月份开始,以中科院各个学部为基础,会同全国的科学家对各部门的规划进行综合和审查。
([4],162页)在第一阶段,中科院的规划工作是由不同学部分别进行的,各学部按学科小组进行了分组讨论,地方上的许多科学家也参加了这项工作。
经过反复的讨论,各学部都已提出了初步的规划草案,并就各个学科和中心问题的重要性、国内外情况、工作的内容与步骤等编写了详细的说明书。
初步规划草案中还包括了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各项重大的综合性问题。
[6]中科院在这一阶段规划工作自1956年1月中旬开始,到2月下旬基本结束。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就是这一阶段的成果。
3月15日,国务院正式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由陈毅任主任,李富春、薄一波、郭沫若、李四光任副主任,张劲夫任秘书长。
科学规划委员会全面负责12年远景规划的制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几百位科学家的共同参与下,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最终完成#,规划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国家重要科技任务,包括了616个中心问题,并提出了12项科学研究重点。
([7],436!540页)在规划的制订过程中,科学规划委员会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3期孙洪庆等:新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规划!!!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浅析以任务带学科%的原则。
对于∃任务带学科%的原则,当时产生过争论,有人认为这样不能满足全部科学发展的要求。
[8]张劲夫回忆说:&&大家的意见还是不一致,尤其是有一部分老科学家,特别是搞基础研究的不赞成,他们习惯于按学科搞研究。
&&担心这样可能造成不重视基础研究的后果。
&&于是,我们当时就说用两种方法来搞规划,主要方法是∃以任务来带学科%,另外再专门搞一个学科规划来补充。
先用∃任务带学科%的方法把这个规划搞好,再留一部分同志专门搞学科规划。
[9]为了解决这一争论,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规划增加的一项任务,即 十二年规划 重要科技任务的第56项!!!∃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等八个基础学科。
之后,中国科学院根据这一项任务制订了详尽的学科规划。
([4],164页)∃现代自然科学中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同时也被列为12项科学研究重点之一,这一举措为包括物理学在内的基础学科在 十二年规划 中设定了相应的地位。
当时,科学规划委员会设有基础学科9人小组,具体工作应是主持基础学科远景规划的制定,其中物理组由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周培源(1902!1993年)负责#。
1956! 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于1956年7月编制完成,并于当年10月下发各部门、各省市征求意见,后来成为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的一个附件[10]。
基础科学的学科规划是我国 十二年规划 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第四部分∃基础科学的发展方向%只是基础学科规划的学科发展方向的简要说明。
([7],508页)1956年3月完成的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与1956年7月完成并于10月下发的 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中的物理学学科规划有着显著的不同。
初稿 中并没有注明参加编制的人员的姓名,但根据 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中物理学学科规划的起草和参加讨论人员(表1),或可窥知 初稿 的制定者。
表1 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中物理学学科规划参加制定者名单1)分支学科起草人参加讨论人总论周培源、朱洪元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另作规划,基础科学学科规划中未列入无线电物理学和电子物理学孟昭英、马大猷、陈芳允半导体物理(作为第40项任务∃半导体技术的建立%,基础科学学科规划中未列入)金属物理吴自良、余瑞璜、荣科、程开甲、张沛霖、葛庭燧、钱临照(执笔)王之玺、王世丰、丘玉池、李恒德、李继尧、柯俊、陈能宽、孙珍宝、章守华、桂立丰、梁一中、张兴钤、黄培云、应崇福、颜鸣皋、刘益焕275# 第56项任务及基础科学学科规划物理学部分重要研究项目(初步意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档案,北中国科技史杂志31卷续表1分支学科起草人参加讨论人光学王大珩、吴学周、周同庆、赵广增、龚祖同晶体物理卢嘉锡、马大猷、钱临照、余瑞璜(执笔)唐有祺、刘益焕、吴乾章、何作霖、赵松鹤、王应睐、谭丙煜、严东生磁学叶企孙、向仁生、李荫远、施汝为、潘孝硕声学马大猷低温物理洪朝生绝缘体物理陈芳允、钱人元、张莲华高压物理叶企孙热物理叶企孙、洪朝生地球物理傅承义(执笔)赵九章、陈宗器、顾功叙、傅承义、朱岗昆、陈志强、秦馨菱、刘庆龄、谢毓寿、钱骥理论物理王竹溪胡宁、卢鹤绂、杨立铭1)根据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 1956!1967年基础科学学科规划 中的物理学学科规划整理。
参加 初稿 编制的人员应与上表大体相当。
根据表1,除了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半导体物理两个物理学分支学科之外,参加物理学学科规划的人员共计63人,其中参加两个以上的分支学科规划起草的有6人(叶企孙、钱临照、余瑞璜、陈芳允、洪朝生、刘益焕)。
参加起草和讨论的科学家人数基本上反映了物理学不同分支学科在当时的研究力量,比如金属物理、晶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等方面,参加者众多,说明该学科的基础较好;而声学、低温物理、高压物理等方面,则研究基础相对薄弱。
2 初稿 的内容整个 初稿 分为6个部分:(1)已经有初步规划的各学科的内容与作用;(2)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心问题及规模;(3)各学科的发展措施;(4)综合性的中心问题;(5)目前还没有规划的其它学科;(6)提出的问题。
其中,第二部分∃各学科的发展方向、中心问题及规模%是整个 初稿 的重点,内容占了整个规划的一半以上。
初稿 第一部分∃已经有初步规划的各学科的内容与作用%,简要地描述了当时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并说明其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纳入初步规划的分支学科包括了理论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光学、晶体学、金属物理学、磁学、声学和低温物理等,此外还包括同位素应用。
同位素应用不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而是放射化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由于它与物理学密切相关,并且当时还没有设立相应的负责机构,因此它也被列入物理学远景规划。
初稿 中将同位素应用的研究内容描述为,∃用放射化学方法,提取及制备各种天然的、人造的、放射性的以及稳定性的同位素,供应全国需要%#。
规划中没有包括核物理,这在 初稿 的开头就作了说明。
当时核物理的相2763期孙洪庆等:新中国物理学发展的早期规划!!! 物理学十二年远景规划草案(初稿) 浅析关研究称为∃原子能和平利用%,而 和平利用原子能科学远景规划 是由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当时称∃物理研究所%)制订的。
1956年,原子能所组成以王淦昌(1907!1998年)为组长的∃和平利用原子能规划组%,负责编制该规划,除了计划建造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外,规划内容还包括了低能核物理、应用核物理、宇宙线、高能物理、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和同位素制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