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摩尔根的代表作_古代社会_张树栋
- 格式:pdf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21
《世界上古中古史》参考文献目录[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77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 198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1978阿庇安:《罗马史》商务印书馆 1976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 1995[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97韦尔斯·H·G:《世界史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山版社1992 [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新华出版社 1992塔西陀:《日耳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 1959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商务印书馆 1975[英]比德:《英吉利教会史》商务印书馆 1991《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中国社科院出版社 1988伯恩斯·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4卷商务印书馆 1987[法]基佐:《欧洲文明史》商务印书馆 1998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 1987[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中、下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德]斯宾格勒:《西方的衰落》上、下册商务印书馆 1963[意]马基雅维里:《君主论》商务印书馆 1985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商务印书馆 1985[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963伯特兰·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 1991[美]沃尔克:《基督教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91[美]穆尔G.F 《基督教简史》商务印书馆 1981[英]丘吉尔·温斯顿:《英语国家史略》上、下册新华出版社 1985[英]J.E.尼尔:《伊丽沙白女王》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杨真:《基督教史纲》三联书店 1979[英]阿·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上、下三联书店 1958[法]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3卷三联书店 1992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 1979[美]坚尼·布鲁克尔:《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三联书店 1985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柳布林斯卡娅:《法国史纲》三联书店 1978[法]伏尔泰:《风俗论》共三册商务印书馆 1995[德]洛赫:《德国史》三联书店 1976丁建弘:《德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美]希提:《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 1979郭应德:《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刘祖熙:《斯拉夫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美]费希尔:《中东史》商务印书馆 1979[苏]扎波罗夫:《十字军东征》三联书店 1959[苏]斯克伦尼科夫:《伊凡雷帝传》商务印书馆 1986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 1977[奥]米特罗尔·西德尔:《欧洲家庭史》华夏出版社 1978[意]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技出版社 1987[日]井上清:《日本史》三联书店 1957王立达:《日本幕府政治》商务印书馆 1962[日]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马克尧:《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5马克尧:《英国封建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马克尧:《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7朱寰:《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6金观涛,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李平晔:《人的发现》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吴于廑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张树栋,刘广明:《古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庞卓恒:《人的发展与历史发展》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赵文洪:《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世界历史卷》兰州文学出版社 2000《世界上古中古史》必读的学术论文齐世荣:《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史及前景》 (《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 (《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农本与重商》 (《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吴于廑:《历史上农耕世界对工业世界的孕育》 (《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吴于廑:《亚欧大陆农耕世界不同国家在新兴工业世界冲击下的反应》(《世界历史》1993年第1期) 刘家和:《论古代的人类精神觉醒》 (载《古代中国与世界》武汉出版社1995)施治生:《论古代的民主与共和》 (《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戚国淦:《16世纪中英政治制度比较》 (《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侯建新:《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刘新成:《都铎王朝的经济立法与英国近代议会君主制的起源》(《历史研究》1995年第2期)《世界上古中古史》论著索引林志纯:《原始群问题编年提纲》,《吉林师大学报》1973年第2期。
摩尔根古代社会读书笔记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他在其著作《古代社会》中对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些关于社会演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理论,以下是一些关于摩尔根《古代社会》的读书笔记:1. 社会发展阶段,摩尔根根据对美洲印第安人和其他古代社会的研究,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野蛮社会、部落社会和文明社会。
他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必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
2. 家族和部落制度,摩尔根对家族和部落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在野蛮社会阶段,人们生活在以家庭和部落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中,家族和部落关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这对后来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制度的演变,摩尔根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社会制度也在不断演变。
他通过对不同社会形态的考察,总结出了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4. 私有制的起源,摩尔根对私有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私有制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私有制的出现对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社会演变的动力,摩尔根认为,社会演变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他强调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社会关系的变化对社会演进的影响。
总的来说,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对古代社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理论和观点,对后世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他的著作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社会演变的规律。
评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 ,生于纽约州奥罗拉,卒于罗切斯特。
1840年毕业于罗切斯特联合学院。
1844年起在罗切斯特开设律师事务所。
早年对研究印第安人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组织了大易洛魁社。
其宗旨是促进同印第安人的感情,获得有关印第安人的知识,协助他们解决自身的问题。
1846年,详细地调查了易洛魁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的结构、经济和社会生活。
1851年,他发表了《易洛魁联盟》一书。
该书以联盟的组织结构为主题,全面地描述了易洛魁人的氏族社会,包括历史、语言、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家庭婚姻、习俗和宗教。
这本书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
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创者。
1859~1862年,每年夏季,他都去美国中西部印第安人地区作实地调查,着重研究印第安人的亲属制度和社会结构,并广泛考察其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通过广泛长期的调查,他掌握了世界大多数民族近200种亲属制度的资料。
1871年他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
他根据亲属制度和社会组织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概述了人类家庭的发展的历史。
彻底推翻了先前的历史家们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就有、并且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的理论。
1871年他彻底地接受了C.R.达尔文的进化论,并进一步提出了人类社会进化的学说。
于1868年撰写了《美洲海狸及其活动》一书。
1877年,摩尔根发表了著作《古代社会》,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出了社会进化的理论,简述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说明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从原始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并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而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
他通过研究印第安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部落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民族史,揭示了氏族的本质和氏族制度存在的普遍性,证明母系制先于父系制,说明氏族制度发展的结果必然产生它本身的对立物——政治社会即国家。
9301/2020◆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宝 娃以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浅析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古代社会》的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在这期间不断引起人们的讨论和思考,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以现代人的眼光去批判这本书的不足,片面地宣布其观点的过时和落后,而首先应回归于摩尔根的创作时代去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其中的一些批判和质疑只有回归到这本书写作时的时代背景才能够得到解答。
摩尔根的社会进化理论论述了野蛮社会进入开化社会,再走向文明社会的历程,虽然没有指明文明之后的发展道路,但是恩格斯在摩尔根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之后,社会发展要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结论。
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为我们认识现在的各项社会制度提供了一种视角和思考方式。
今天的我们仍可以运用社会进化观去解释和认识民族和国家的必然消亡,当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国情,以及为缩小民族发展差距而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
一、《古代社会》的写作背景《古代社会》的作者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学家,生于1818年,卒于1881年,这期间正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时期。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西欧社会占据主导。
1865年随着美国南方军队的投降,历时四年的南北战争结束,从而废除了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时期,西欧和美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产生了思想认识领域的探索和进步。
笔者认为,在这一时期,生产力和工业化的发展导致具有民族属性的文化或美国的印第安原始文化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引起了人们对文化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对传统和原始文化的重视。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重要著作《物种起源》,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古代社会读书笔记《古代社会》自从问世以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古代社会》以细致及全景式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古代社会的宏大画卷,触及到人类社会由野蛮到文明进程中的很多重大课题。
下面是店铺向各位推荐的古代社会读书笔记,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古代社会读书笔记篇一《古代社会》,原名《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进化论学派人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摩尔根(1818-1881年),出生在纽约的摩尔根,青年时曾组织团体“大易洛魁社”,主要以研究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为宗旨。
在从事律师工作期间,因多次为印第安人辩护而在他们中赢得声望,并于1847年被易洛魁人的塞奈卡部鹰氏族接纳为其成员。
1879-1880年,摩尔根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族的血族及亲姻制度》(1871)、《古代社会》(1877)、《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族制度生活》(1881)等。
其中,《古代社会》最具影响力,且书中关于古代人类婚姻家庭方式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理论提供了根据。
《古代社会》全书共分四编,分别是“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共三章)、“政治观念的发展”(共十五章)、“家族观念的发展”(共六章)和“财产观念的发展”(共二章)。
首先可将全书内容作如下梳理:(一)“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摩尔根认为,“发明、发现是互相建立在累进的关系之中的,各种制度则是立于展开的关系之中的”,且“政府的一切形式都可以归纳于两个一般行的方案之内……第一个方案是一个人为基础,是纯粹一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东西,组织单位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
第二个方案是一领土及财产为基础的,可以区别的一种国家”,于是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即野蛮低级状态、野蛮中级状态、野蛮高级状态、开化低级状态、开化中级状态、开化高级状态和文明状态。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摩尔根古代社会是远古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明,它诞生于古代印度尼西亚,发展了许多优秀的文明,影响了几个世纪。
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比较复杂的,其中包括皇室、贵族、官员和庶民。
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文化是印尼特有的,是世界上其他文化中独特的一种文化。
摩尔根古代社会以多神教为宗教信仰,其著名的神包括提尔福斯、波尔瓦丹和比索神等。
然而,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广受佛教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宗教文化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文化是以宗教为基础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与仪式,其中包括节日、宗教崇拜仪式、舞蹈、音乐以及艺术。
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较高,他们在建筑、灌溉以及农耕等领域都有着不错的发展。
摩尔根古代社会是一个拥有很多种特色民族的多民族社会,是宗教文化与佛教文化的混合体。
除此之外,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技术水平也相当发达,他们在建筑、灌溉、农耕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技术水平。
摩尔根古代社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影响了几个世纪,它的文化在整个印尼特别深远。
摩尔根古代社会呈现出独特的宗教信仰,以及多元文化的特色,它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发展,在建筑、灌溉、农耕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
此外,摩尔根古代社会在文化、社会和政治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色,它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良多,令人敬佩。
综上所述,摩尔根古代社会无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它的社会结构复杂,在宗教文化、多元文化、技术水平以及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都有独特的特色,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摩尔根的生平及主要民族学著作摩尔根(LewisHMorgan )(1818-1881年),美国著名人类学家。
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州,青年时代参加研究印第安人的学会———大易洛魁社。
曾多次深入印第安人住地,观察、研究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与社会组织结构。
由于他与印第安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847年被易洛魁人的塞内卡部鹰氏族接纳为其成员。
这是印第安人对外族的好朋友的一种优待礼遇。
摩尔根还受纽约州大学的委托,替博物馆采集印第安人的资料。
185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研究印第安人的著作《易洛魁联盟》,奠定了后来科研的基础。
为了深入研究印第安人的亲属称谓制度,摩尔根精心设计了调查表,寄给美国各地的传教士或印第安人,远及太平洋各岛屿、远东、非洲等地,委托他们代为调查各地土著居民的亲属称谓问题。
其后,摩尔根又亲自到各处做实地调查。
1862年他根据搜集来的丰富资料,出版了《人类家族的亲属制度》一书。
摩尔根从亲属制度中发现了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原则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扩大了思维视野,研究范围就从印第安人转向整个人类的原始社会。
他倾毕生精力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调查当时仍然残存的各地土著部落,并且在印地安部落中生活数年;他还考察了许多民族古代流传下来的记载、传说;最后于1877年出版了他的巨著《古代社会》,对他所掌握的资料进行了总结,为我们较为清晰地描绘出了古代人类的生活状况。
二、《古代社会》一书对民族学方法理论的贡献《古代社会》是一部以唯物史观分析、论述人类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巨著,在历史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领域中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1.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大胆提出了理论假说。
摩尔根首先根据自己的调查材料,大胆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经历蒙昧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从《古代社会》看摩尔根对民族学的贡献郭玮(中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44)摘要:《古代社会》是摩尔根在民族学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作,该书以唯物史观分析论述了人类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的方法理论,为近代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古代社会》概述《古代社会》,原名《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其作者摩尔根是当代美国闻名的人类学家,进化论学派和人类学的主要前驱和代表人物之一,其中,所出版的专著作品《古代社会》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且书中收录的关于古代社会和人类学的婚姻家庭和生活方式的主要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和现代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根据。
摩尔根把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作为科学论证的重要出发点———物质是技术的基础,是人类历史文明进步的重要指示器。
也就是说在探索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路上,发明与技术的发现层见叠出,成了各个人类进步文明在发展过程阶段的重要标志。
但是,摩尔根却没有形成这样的形式,例如生产结构、经济组织结构这样的有关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
如果把摩尔根的这句话与马克思的一段相类似的话语来作一比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马克思说各种的经济和时代的生存技术区别,不仅仅在于我们要生产什么,而是在于怎样进行生产,用什么样的劳动资料进行生产。
人类劳动资料不仅可以说是对人类经济时代劳动力生产发展的一种测量器,而且同时也是人类劳动生产者借以资料所进行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指示器。
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人类经济技术的时代、劳动生产者借以资料进行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物质关系的基本概念,而摩尔根却认为做不到这一点。
正因为如此,摩尔根毫不迟疑地继续写了这样一段话:“顺序相同的各类现代生存技术每隔一段长的时间就可能会出现一次新革新,它们对于人类的生活状况必定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深远影响。
”1〇因此,以这些各种生存的技术分期作为上述分期的理论基础,也许就能使我们有一个满意的解释。
摩尔根就根据这样一种属弱的蒙昧思想,把古代人类历史文明社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分为三个大的蒙昧社会阶段,即第一阶段野蛮蒙昧的社会,包括低级、中级、高级三段,从约三百万年前起到约一万年前到现在为止。
第二阶段野蛮的蒙昧社会,从约一万年前开始起到约四千年前到现在为止,这一时期的文明社会开始以制陶术的开始出现和文字为其标志,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的野蛮蒙昧社会。
摩尔根古代社会书评《摩尔根古代社会》是美国人摩尔根所著的一部论述古代社会发展的著作,被誉为是反映20世纪初期美国最先进的人类学成果之一。
本书主要从人类社会的起源,追溯到青铜器时代,阐述了人类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接下来,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书的评述。
一、阐述思想体系本书的思想体系主要是演化论,即认为社会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层次逐渐升高的过程,不同阶段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内部规律。
除此之外,作者还认为人类历史进程中,家庭、财产和国家等制度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因此,通过对发展过程的理性分析和比较,可以揭示各阶段制度间的存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二、探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作者以分析实证事实为主要手段,提出了家族、部落、城邦、国家等不同阶段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
同时,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具体描述,揭示出了各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内部矛盾。
例如,在家庭制度的阶段,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较低,生产方式以手工业为主,个人产权并不强,社会秩序以亲属互助为主;在国家制度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技术进步,个人产权强烈,社会秩序以约束法律为主。
三、彰显人类民族之间的异同《摩尔根古代社会》突出了人类民族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早期的人类社会,尚未分化出不同民族,但在后来的部落、城邦、国家制度的演变中,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有所不同。
例如,在早期的家庭制度阶段,不同地区的人类社会普遍地采取母系制度,但狄邦氏族却采取了父系制度,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形态。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殊性,在西方学者中也颇有争议。
四、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摩尔根古代社会》在反映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关于当代社会的几个重要问题:首先是社会制度稳定性的问题;其次是社会制度的演变规律;第三是不同文化传统和制度的异同。
由此可见,了解历史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启示作用。
社会形态演进的分析——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概述及读后所思(一)一人类最早的婚姻状态是群婚。
即一个原始群内部生理成熟的男女之间不受限制的杂乱性交。
(它主要是从对近现代尚处于原始状态的民族的考察及对历史记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之所以是人类最初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人的生理上看,人类比其他动物有更旺盛的性欲,经常地处于发情期,因而性成熟的男女之间的性交就更经常、普遍;女性在哺乳期也并不需要男性经常、特殊的照料。
其次,从原始人群的内部社会情况来看,当时的人们所拥有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极其落后,经济生活主要是采集、捕鱼、狩猎等野外的近乎纯粹的体力劳动,这极大地增加了原始人的野性,同时也使她(他)们无意识地把自己融于群体之中,所以,男女两性的占有就是共同的和互相的。
再次,只有集体生活才能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生存下去,而专偶制则是营集体生活的抵触力量。
这种群婚制保证了原始群的凝聚力。
然而自然选择开始发生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杂乱性交对于后代素质的危害,遂开始禁止不同辈人之间的性关系,这种规定并不能很快就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实际上,杂乱性交还隐蔽或公开地残存着,根除则是很长时间以后的事了。
较之不同辈人之间的性交更难禁止的是母系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因为她(他)们的年龄比较相近。
但毕竟是禁止住了。
人类婚姻形态史上的这两次改革是在不同地区首先发生的,通过新旧形态下不同情况的对比而在各自的周边群体中逐渐推行开来。
改革等于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
由于群体内部的亲疏关系依然不是很分明,所以,青年男女的婚姻仍是群体性的,即特定的一群姐妹与另一群体中的一群兄弟结成“伙婚”。
“伙婚”后,兄弟之间、姐妹之间不再是兄弟或姐妹,而是“普那路亚”。
普那路亚婚成为制度,标志着原始群转变为氏族。
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时期。
母系氏族从原始群直接转变而来。
它的主要特征有:一、世系以母系为准;二、氏族内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品,只有一小部分如个人装饰品、武器属于私有,但必须保留在本氏族内部;三、全体成员选出酋长,他并没有特殊权力,只靠道德风尚和生产中的模范作用影响和教育氏族成员;四、母系氏族社会基本的组织体系有氏族、部落(部分地区还有部落联盟),部落、氏族之间还部分地存在胞族,氏族之下还分出母系大家族(这是新氏族的前期),不论胞族、部落,都是两个基本氏族发展而成的;部落议事会由各氏族酋长组成,商讨全部落事宜,有一定的决定权;还有全体成员参加的人民大会,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氏族全体成员的决议可以撤免酋长,但部落议事会也可违背该氏族的决议保留酋长;军事首领只是在战时指挥部队,平时无特权,军士由全部落的成年男子自愿组成;五、氏族、胞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六、氏族有自己的宗教活动。
考研历史学基础模拟题及答案解析48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1题:摩尔根的代表作是( )A.《资本论》B.《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C.《古代社会》D.《母权论》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考察社会化石,著《古代社会》,第一个发现氏族本质,绘出家庭史略图,发展了文化进化理论。
瑞士人类学家巴霍芬研究精神化石,著《母权论》,第一个作出母权先于父权的论断,并试图把家庭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地写出它的历史。
1859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在书中达尔文根据动植物演变的大量科学资料,揭示了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学说基础。
后来,达尔文将进化论理论应用于人类学,1871年又出版了《人类起源和性的选择》,进一步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依据,论证了人类与猿类的亲缘关系,明确指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出自共同的祖先。
1867年9月14日由马克思写成的《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他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选项个数]4第2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竺可桢对我国气象学作出了贡献B.吴有训对X射线的散射理论深有研究C.梁思成对我国建筑事业作出了贡献D.《倪焕之》是老舍的代表作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
[选项个数]4第3题:唐朝对陶瓷业有“南青北白”之说,其著名的产地各是( )A.越窑、邢窑B.越窑、定窑C.汝窑、邢窑D.汝窑、定窑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南方越窑以青瓷闻名,北方邢窑以白瓷闻名。
定窑、汝窑均出于宋代。
[选项个数]4第4题: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宣扬的观点是( )A.“人民主权”学说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科学与理性D.君主立宪制度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与专制,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选项个数]4第5题:世界天文史上最早实地测量子午线的记录是由谁进行的?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僧一行制作了一架“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的现象,首次对子午线进行了测量,编订新历法——《大衍历》。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主要观点摩尔根是19世纪美国的人类学家,被誉为“考古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古代社会》是人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主要研究了古代社会制度的起源和演变。
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摩尔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其中包括:无产阶级起源、家庭、血缘制度、部落社会、部落联盟、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等等。
首先,摩尔根提出了无产阶级起源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是“原始共产主义”阶段,人们共同享有产权,没有私有财产。
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出现,形成了阶级分化,使得一部分人成为无产阶级,另一部分人成为资产阶级。
其次,摩尔根研究了家庭制度与血缘制度。
他通过对印第安部落社会的考察发现,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织起家庭和社会。
血缘制度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核心的社会组织形式,通过血缘关系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会网络。
摩尔根还研究了部落社会和部落联盟。
他认为,在一些原始社会中,人们以部落为单位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更大规模的社会组织形式。
而部落联盟则是多个部落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盟关系,通过互助合作和共同抵抗外敌,维护自身利益。
此外,摩尔根还研究了宗教制度。
他认为宗教在原始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神秘世界的崇拜和敬畏。
宗教制度是一种信仰体系,通过宗教活动和仪式来维系社会秩序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在政治制度方面,摩尔根提出了部落政治的概念。
他认为原始社会中的政治组织形式是以部落为基础的,由部落长老和酋长等领导人来管理和决策。
部落政治是一种基于族群和亲属关系的政治组织形式。
总而言之,《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包括无产阶级起源、家庭、血缘制度、部落社会、部落联盟、宗教制度、政治制度等等。
这些观点对于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的主要观点
摩尔根认为社会发展有三个阶段,即野蛮社会、野蛮文明社会和文明社会。
在野蛮社会,人们生活在原始的社会组织中,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在野蛮文明社会,人们开始熟悉农业和畜牧业,社会的分工和财富的积累逐渐显现;在文明社会,人们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城市社会组织,拥有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同时,摩尔根还提出了“原始广泛共有制”和“原始家庭”的概念。
在原始广泛共有制中,所有的土地和财产属于整个社群,没有私人所有权;而原始家庭则是最早形成的家庭单位,由多个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组成,是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
摩尔根的观点对后来的社会学和人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社会进化理论的经典之作。
他的研究为人类对过去和现在社会的认识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