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溶液的渗透压(课堂PPT)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7
高中生物渗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了解植物和动物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平衡
4.能够应用渗透现象解释生物学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1.渗透的定义和原理
2.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平衡
教学难点:
1.理解渗透压的概念
2.应用渗透现象解释生物学现象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教材
2.实验设备和材料
3.小组讨论题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水分子的渗透现象,并提出今天的学习主题:渗透现象。
二、讲解渗透的定义和原理(10分钟)
1.渗透的定义:液体通过半透膜的现象
2.渗透原理:溶液中高浓度的物质通过半透膜向低浓度的物质方向运动,直到两侧的浓度相等。
三、讲解渗透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5分钟)
1.渗透压的定义:溶液溶剂系统达到平衡时,产生的压强。
2.计算方法:渗透压=溶液摩尔浓度 x 摩尔气动常数 x 温度 x 静水压
四、讲解细胞内溶液的渗透平衡(10分钟)
1.渗透平衡:细胞内外水分浓度相等时的状态
2.渗透调节:细胞通过渗透调节保持内部稳定
五、实验设计(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验结果讨论渗透现象的应用。
六、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渗透现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总结讨论结果。
七、课堂反思(5分钟)
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存在问题。
八、布置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选择一个与渗透相关的生物现象,写一份观察报告。
教学结束。
cpa 渗透压【引言】渗透压是一个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细胞内外溶质浓度的差异。
在生物学研究中,CPA(Cell Permeability Assay)渗透压测定法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CPA渗透压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并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展示CPA渗透压在实际研究中的实用性。
【CPA渗透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CPA渗透压是通过测量溶质在膜上的渗透速率,来评估细胞膜的通透性。
其计算公式为:CPA渗透压(mOsm/L)= 2 × 溶质浓度(mM)+ 压差(Pa)/ 2其中,溶质浓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压差是指细胞内外压力差。
通过测量不同溶质浓度下的渗透速率,可以计算出CPA渗透压。
【CPA渗透压在生物学中的应用】CPA渗透压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1.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测量CPA渗透压,可以了解细胞膜对不同溶质的通透性,进而分析膜的结构和功能。
2.评估药物通透性: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测定CPA渗透压,可以评估药物分子是否能够通过细胞膜,从而预测其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3.检测细胞损伤: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通过测定CPA 渗透压,可以监测细胞损伤程度。
【举例说明CPA渗透压的实用性】以药物研发为例,某研究团队需要评估一种新型药物分子的生物利用度。
他们可以通过测定细胞对药物的CPA渗透压,来判断药物是否能有效穿过细胞膜。
实验过程中,他们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细胞对药物的CPA渗透压逐渐升高。
这说明该药物分子能够有效地通过细胞膜,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
【总结】CPA渗透压作为一种评估细胞通透性的方法,在生物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定CPA渗透压,可以深入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药研发、疾病诊断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2011---2012学年 第一学期 第4周 第1 页 第一部分:复习引入1、提问:什么叫物质的量浓度?答:物质的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简称浓度,定义为溶质B 的物质的量nB 除以溶液的体积V ,即: 单位: mol·L -1;mmol·L -1;μmol·L -1。
2、提问:什么叫质量浓度? 答:溶质B 的质量m B 除以溶液的体积V ,即: 单位:g·L -1 3.提问: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浓度的换算是什么?答: ρB =c B ×M B第二部分:讲授新课 第二节 溶液的渗透压力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力在一杯纯水中加入几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就逐渐变红,最后得到浓度均匀的红色液体,这是因为溶质分子和溶剂分子相互扩散的结果。
扩散是一种双向运动,在任何纯溶剂和溶液之间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之间,都会有扩散现象发生。
即:只要存在浓度差,就会由扩散现象发生。
扩散的结果,得到均匀一致的溶液。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小分子如水分子、离子)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等)透过的薄膜,如鸡蛋膜、动物肠衣、膀胱膜、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等。
用半透膜将两不同浓度溶液隔开,则会产生单向扩散现象,这种现象称作渗透现象。
象这样由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
产生渗透现象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要有半透膜;二是膜两侧溶液要存在的浓度差。
渗透与扩散的区别:扩散是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渗透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渗透。
当溶液与纯溶剂用半透膜隔开时,为了阻止渗透现象的发生而施加于溶液液面上的额外压力称为渗透压力,用П表示,单位:Pa 或KPa 。
如果被半透膜隔开的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为阻止渗透现象发生,应在较浓溶液上施加一压力,这一压力应是两溶液的渗透压力之差。
反渗透:若选用一种高浓度耐高压的半透膜把纯溶剂和溶液隔开,如果在溶液一侧外加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时,水不仅不从溶剂向溶液渗透,反而从溶液中向溶剂中扩散,这种现象称为反渗透。
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渗透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溶液的渗透压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渗透压理论解释和预测生物体内液体的渗透现象和细胞膜的渗透过程。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渗透压的概念和定义(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验现象来引出溶液的渗透压概念。
然后讲解渗透压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渗透作用使得溶液与纯水之间的渗透压相等。
第二步:渗透压的计算方法(20分钟)1. 此部分可以通过公式和示例来进行讲解。
教师介绍渗透压的计算公式:渗透压=溶液的浓度×温度×常数。
2. 然后,教师通过例题和实例演示如何计算溶液的渗透压。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计算并讨论结果。
第三步:渗透现象的解释和预测(30分钟)1. 教师通过实验进行渗透实验,如脱水葡萄和浸泡葡萄,然后学生观察现象,讨论渗透现象的原理。
2. 学生通过计算溶液的渗透压和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来解释和预测渗透现象。
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并总结。
第四步:综合应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溶液对于红细胞的影响,根据渗透压的原理进行解释。
2. 学生继续讨论和总结渗透现象在生物体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渗透过程和液体的渗透平衡。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堂演示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验使得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渗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教学中,要注意示范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