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 格式:doc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5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实验一安全教育(认领化学实验仪器)2实验一安全教育(认领化学实验仪器)Exp.1 Safety Practices in the Chemistry Laboratory一、实验目的1.基础化学实验(I)的意义和任务2.安全教育3.本学期实验的大致安排4.认领、清洗化学实验仪器二、安全教育(一)实验室规则1.课前应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实验的内容、方法和基本原理。
2.进入实验室的每位同学都必须穿工作服,必要时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口罩,请不要穿拖鞋、背心。
3.实验时应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和水、电、煤气。
4.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保持室内安静。
5.实验中要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将实验中的现象和数据如实记在报告本上。
根3据原始记录,认真地分析问题,处理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6.实验过程中,随时注意保持工作环境的整洁,火柴、纸张和废品等必须丢入废物缸内。
7.实验完毕后,将玻璃仪器洗净,公用仪器放回原处,把实验台和药品架整理干净,清扫实验室。
最后应检查门、窗、水、电、煤气是否关好。
(二)化学实验室内的安全操作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需经常使用水、电、煤气,并常碰到一些有毒、有腐蚀性或者易燃、易爆的物质。
不正确和不经心的操作以及忽视操作中必须注意的事项都能够造成火灾、爆炸和其它不幸的事故发生。
发生事故不仅危害个人,还会危害周围同学,使国家财产受到损失,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因此,重视安全操作,熟悉一般的安全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安全,决不要麻痹大意,但也不4能盲目害怕而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做实验。
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熟悉和注意以下安全措施:1.熟悉实验室及其周围环境和水、电、煤气、灭火器的位置。
2.使用电器时,要谨防触电,不要用湿的手、物去接触电源,实验完毕后及时拔下插头,切断电源。
3.一切有毒的、恶臭气体的实验,都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4.为了防止药品腐蚀皮肤和进入体内,不能用手直接拿取物品,要用药勺或指定的容器取用。
给水处理工程实验一混凝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2、学会求得一般天然水体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4、了解混凝的相关因素。
二、实验原理: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其表面水化作用下,长期处于稳定分散状态,不能用自然沉淀方法去除。
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可以使分散颗粒相互结合聚集增大,从水中分离出来。
由于各种原水有很大差别,混凝效果不尽相同。
混凝剂的混凝效果不仅取决于混凝剂投加量,同时还取决于水的pH值、水流速度梯度等因素。
胶体颗粒(胶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粒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来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Zeta电位的测定,可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ξ= KπηuHD (1-1)式中:ξ——Zeta电位(mV);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K=6;π——系数,为3.1416;η——水的粘度(Pa·S),(此取η=10-1Pa·S);u ——颗粒电泳迁移率(um/s/\V/cm);H ——电场强度梯度(V/cm);=81。
D ——水的介电常数D水Zeta电位值尚不能直接测定,一般是利用外加电压下追踪胶体颗粒经过一个测定距离的轨迹,以确定电泳迁移率值,再经过计算得出Zeta电位。
电泳迁移率用下式进行计算:u=GL(1-2)VT式中:G ——分格长度(um);L ——电泳槽长度(cm);V ——电压(V);T ——时间(s)。
一般天然水中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毫伏以上,投加混凝剂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毫伏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投加量不足不可能又很好的混凝效果。
最新实验一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并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加深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解。
实验材料:1. 0.1M的硫酸铜溶液2. 0.1M的锌硫酸溶液3. 磁力搅拌器4. 恒温水浴5. 滴定管6. 温度计7. 计时器8. pH计9. 电导率仪10. 实验室常规仪器和安全设备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所有溶液和仪器,并确保仪器校准准确。
2. 将一定体积的硫酸铜溶液倒入锥形瓶中,并置于磁力搅拌器上。
3. 使用恒温水浴调整溶液温度至预设值(如25°C)。
4. 同时,将锌硫酸溶液吸入滴定管中,并调整至初始读数。
5. 开始计时,立即将锌硫酸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同时记录反应开始的时间。
6. 观察并记录反应过程中溶液颜色的变化,以及沉淀物的生成情况。
7. 使用pH计和电导率仪定期测量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记录数据。
8. 当反应接近完成时,停止滴定,并记录总耗时和消耗的锌硫酸溶液体积。
9. 清理实验现场,处理废液,并确保所有仪器设备得到妥善保管。
实验结果:1.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所有观察数据,包括时间、溶液颜色变化、沉淀物的量、pH值和电导率的变化。
2. 根据消耗的锌硫酸溶液体积和反应时间,计算化学反应的速率。
3. 分析温度、浓度、pH值和电导率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讨论:1.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预期的关系。
2. 探讨实验条件(如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具体影响。
3. 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实验的建议。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在特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关键因素。
实验结果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相符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的行为。
高级植物生理实验报告种子生理农学院农药学东保柱20132020542013年12月27日种子活力种子活力即种子的健壮度,是种子发芽和出苗率、幼苗生长的潜势、植株抗逆能力和生产潜力的总和,是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
长期以来都用发芽试验检验种子的质量,生产实践表明,实验室的发芽率与田间的出苗率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距。
由于种子活力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因此靠单一活力测定指标判定其总活力水平或健壮度是不科学的。
实验 1 种子活力的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的测定(垂直板发芽法)一 原理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氧气、温度条件下经一段时间可以萌发。
在最适宜条件和规定天数内,发芽的种子数与供试的种子的百分比,叫发芽率。
为了表示萌发速度与整齐度,反映种子活力程度,规定在短时间内能正常萌发的种子数叫发芽率(测定发芽与发芽天数可参看下述的《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定》)。
发芽数与发芽相应天数之比的和叫发芽指数。
二 材料与设备1 材料 :小麦种子。
2 设备:玻璃板 滤纸或湿沙 恒温箱 镊子3 药品: 1%次氯酸钠(NaClO ) 三 实验步骤1 选取完整健壮的种子10-15粒,三个重复,用1%次氯酸钠消毒0.5—1min,将种子均匀地排列在有滤纸的培养皿中,种子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加入适量蒸馏水,放于所需温度条件下萌发。
2 每天定时记录发芽粒数。
根据附表《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定》计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
3 计算正常发芽的种子数 1、发芽率(%)= ×100供试种子数 2、发芽指数(∑=Dt GtGi )式中:Gi —发芽指数Gt ——在时间t 日发芽日数 Dt ——相应的发芽日数四 注意事项1 对于1—2天内全部萌发的迅速发芽类型种子,不适用上述公式计算,宜采用简化活力指数(见实验21)。
2 种子发芽试验的技术规定(附表)实验2 种子活力指数的测定一 原理萌发种子幼根的生长势是反映活力的一个较好生理指标,如将发芽指数与幼苗生长量联系起来(二者的乘机),以活力指数(Vl )来表示,可以作为种子的活力指标。
1实验一:寄存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上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入寄存器,这些寄存器包括累加器A ,工作寄存器W ,数据寄存器组R0..R3,地址寄存器MAR ,堆栈寄存器ST ,输出寄存器OUT 。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各种寄存器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 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保存数据的,因为我们的模型机是8位的,因此在本模型机中大部寄存器是8位的,标志位寄存器(Cy, Z)是二位的。
COP2000用74HC574来构成寄存器。
74HC574的功能如下:1. 在CLK 的上升沿将输入端的数据打入到8个触发器中74HC574工作波形图第一部分:A,W寄存器实验寄存器A原理图寄存器W原理图寄存器A,W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 2 -将22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22H置控制信号为: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A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22H被写入A寄存器。
将33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W寄存器。
体会:1.数据是在放开CLOCK键后改变的,也就是CLOCK的上升沿数据被打入。
2.WEN,AEN为高时,即使CLOCK有上升沿,寄存器的数据也不会改变。
第二部分:R0,R1,R2,R3寄存器实验3- 4 -寄存器R 原理图寄存器R 写工作波形图连接线表将33H 写入R0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R0寄存器。
放开CLOCK 键,CLOCK 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 被写入R0寄存器。
实验一 脱机运算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深入了解位片结构运算器AM2901的功能与用法;2、学习4片AM2901组成一个16位运算器的级连方式,深化运算器部件的组成、设计、控制和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实验原理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运算器的基本操作包括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与、或、非、异或等逻辑运算,以及传送、移位、比较等操作。
运算器的组成除了ALU 单元外,还包括必要的寄存器和移位器等部件。
寄存器用于存放操作数和运算结果,以节省访问存储器的时间;移位器实现数据的移位功能,以扩展ALU 的运算功能,增加数据传送的灵活性。
AM2901是一个4位的位片结构运算器,主要由ALU 、输入多路选择器、输出选择器、寄存器组和移位器等组成,如图1-1所示。
图1-1 AM2901芯片的内部组成结构1)算术逻辑ALUALU 为4位算术逻辑单元,共有8种运算功能,由输入端I 5I 4I 3的编码值决定执行哪一种功能。
2)通用寄存器组AM2901内部有一个通用寄存器组,共有16个4位的寄存器。
寄存器组有A 和B 两个端口,其中端口A 只有读出数据功能,端口B 具有读出和写入两种功能。
即数据可以从A 口和B 口输出,但只能从B 口输入。
3)Q 寄存器Q 寄存器位4位,在乘除运算中可用来存放乘数或商,故又称为乘商寄存器。
Q 寄存器本身具有移位功能,可对数据进行左移一位或右移一位的处理。
4)ALU 输入多路选择器AM2901具有两个输入多路选择器R 和S ,为ALU 提供两个操作数。
R 可选择来自数据线的数据D (来自外部)或寄存器组端口A 的数据;S 可从寄存器组端口A 、B 和Q 寄存器3个来源选取数据。
两个操作数的组合由控制信号I 2I 1I 0的编码确定。
5)移位器4位,用于对ALU 的输出实现直送、左移或右移处理。
6)输出选择器选择AM2901输出数据Y 的来源。
输出数据Y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ALU 的运算结果F ,另一个是直接来自寄存器组端口A 。
实验1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实验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
(根据实际实验内容填写对应的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1.(列出所用仪器的名称)
2.(列出所用材料的名称)
四、实验步骤
1.(详细描述实验的各个步骤,注意顺序和细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列出实验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
2.(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可以进行图表展示)
六、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得出结论)
七、实验总结
1.(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包括实验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2.(提出改进的建议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八、参考文献
(列出实验中参考的文献或资料,按照规定格式书写)
以上是实验1的实验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格式要求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学校、不同实验室对实验报告的要求可能有所不同,请务必在撰写实验报告前仔细阅读所提供的实验指导书或相关规定,并根据要求进行合理的修改和调整。
实验报告的质量和完整性对于实验成果的总结和学习效果的评估都至关重要,希望您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报告的撰写。
实验一 电位、电压的测量和叠加定理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熟悉实验台的整体布置及交、直流电源和交、直流仪表的使用。
2.学会测量电路中各点的电位和电压的方法。
3.掌握线性电路的叠加定理。
二、实验设备实验箱(EEL-51)(EEL-53)、恒压源、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 三、实验内容1.熟悉实验台的整体布局、记录实验台的主要设备和仪表的参数。
要求记录:设备的名称、规格、量程及精度。
2.熟悉直流恒压源、恒流源和直流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
(a)自行设计一个电路,以某点为参考点,测量电路各点的电位和两点之间的电压。
具体要求:①用三个电阻和一个电源(电压不超过8V )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②由附录中实验箱选择电阻元件的阻值,并画出电路; ③选择参考点计算各点的电位和两点之间的电压,自行设计一个表格,将所计算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然后实际连接电路,测量电位和电压。
(b)叠加定理的研究使用EEL-53实验箱,按叠加原理图1-1进行实验,测量每个电源(VU S 121=,VUS 62=)单独作用时和共同作用时各支路电流值,填入表1-1中。
表1-1图1-1 4 5四、实验注意事项1.测量直流电压应并联在被测元件上,注意正负极性。
测量直流电流时应串联在被测支路中,要注意电流的方向。
2.选择测量仪表的量程,根据估算选择稍大的量程,如电流偏小,再降低量程,以保证测量的精度。
注意测量仪表报警铃响时,应关闭仪表的电源,检查原因,改正后重新合上仪表的电源。
3.正确使用可调直流恒压源和恒流源,正确读数(读数以电压表测量为准,而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4.使用电流插头测量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的正确连接,以及读数时"",""-+号的记录。
5.叠加定理实验中,每个电源单独作用时,去掉另一个电源,是由开关S 1 ,S 2 操作完成,而不能将直流电源短路。
五、预习思考题1.叠加定理实验中1S U,2S U分别单独作用时实验中应如何操作?2.如将叠加定理中电阻R 3改为二极管D 时,叠加定理是否成立?3.电路中各点电位与选择的参考点有什么关系?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压与参考点的选择有关系吗?六、实验报告要求1.预习报告内容的要求: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写出具体实验箱的型号和测量仪表的型号)、实验内容及步骤、根据实验内容,具体画出线路及实验参数,计算结果,以及设计出测量用的记录表格。
实验一 尺寸测量一.实验目的1. 了解测量尺寸的常用仪器量具等的用途及使用方法;2. 学会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和用内径百分表或卧式测长仪测量轴套内径。
二.实验介绍尺寸的测量在技术测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般分绝对测量和相对测量。
绝对测量如用外径千分尺、游标卡尺和测长仪等测量长度尺寸。
相对测量是指从测量器具的读数装置上得到的是被测量相对标准量的偏差值,如用比较仪、内径百分表测量尺寸。
本实验介绍用立式光学计测量外径、用内径百分表或测长仪测量内径的方法。
三.测量仪器及测量原理(一)立式光学计结构及原理立式光学计主要用途是利用量块和零件相比较的方法,来测量物体外形的微差尺寸,首先根据被测工件的基本尺寸L 组成量块组,然后用此量块组将立式光学计的标尺调到零位。
若从该仪器刻度尺上获得的被测长度对量块尺寸的偏差为L Δ,则被测工件的长度为L +L Δ。
是一种精度高、结构简单的光学量仪。
该仪器分度值为 0.001毫米,示值范围±0.1毫米,最大测量长度180毫米。
仪器外形及主要部分见图1-1。
仪器测量原理: 立式光学计是利用光学杠杆放大原理(光线反射现象产生放大作用)进行测量的仪器。
其光学系统如图1-2所示。
光线经反射镜1及三角棱镜照射到刻度尺8上,再经过直角棱镜2、物镜3,照射到反射镜4上。
从刻度尺8上发出的光线经物镜3后成为平行光束到达反射镜4。
若被测尺寸变动使测杆5推动反射镜4绕支点转动某一角度a ,如图1-3a ,则反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偏转2a 角度,从而使刻度尺7产生位移t 如图1-3b ,它代表被测尺寸的变动量。
若物镜至刻度尺8间的距离为物镜焦距f ,设b 为测杆中心至反射镜支点间的距离,s 为测杆5移动的距离,则仪器的放大比K 为:ab a f s t K tan 2tan == 当a 很小时,a a 22tan ≈,a a ≈tan ,因此 bf K 2= 光学计的目镜放大倍数为12,f =200mm, b =5mm, 则放大比K =80。
实验一:产生式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熟悉和掌握产生式系统的运行机制,掌握基于规则推理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产生式系统用来描述若干个不同的以一个基本概念为基础的系统,这个基本概念就是产生式规则或产生式条件和操作对。
在产生式系统中,论域的知识分为两部分:用事实表示静态知识;用产生式规则表示推理过程和行为。
产生式系统是由一组规则组成的、能够协同作用的推理系统。
其模型是设计各种智能专家系统的基础.产生式系统主要由规则库、综合数据库和推理机三大部分组成。
本实验环境主要提供一个能够实现模拟产生式专家系统的验证、设计和开发的可视化操作平台。
学生既能用本系统提供的范例进行演示或验证性实验,也能够用它来设计并调试自己的实验模型。
三、实验条件:1、产生式系统实验程序。
2、IE6.0以上,可以上Internet四、实验内容:1.对已有的产生式系统(默认的例子)进行演示,同时可以更改其规则库或(和)事实库,进行正反向推理,了解其推理过程和机制。
2.自己建造产生式系统(包括规则库和事实库),然后进行推理,即可以自己输入任何的规则和事实,并基于这种规则和事实进行推理。
这为学生亲手建造产生式系统并进行推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实验环境。
五、实验步骤:1.定义变量,包括变量名和变量的值。
2.建立规则库,其方法是,(a) 输入规则的条件:每条规则至少有一个条件和一个结论,选择变量名,输入条件(符号);选择变量值,按确定按钮就完成了一条条件的输入。
重复操作,可输入多条条件;(b) 输入规则的结论:输入完规则的条件后,就可以输入规则的结论了,每条规则必须也只能有一个结论。
选择变量名,输入条件(符号),选择变量值,按确定按钮就完成了一个结论的输入。
重复以上两步,完成整个规则库的建立。
3.建立事实库(总数据库):建立过程同步骤2。
重复操作,可输入多条事实。
4.然后按“开始”或“单步”按钮即可。
此外,利用实例演示,可以运行系统默认的产生式系统,并且可以进行正反向推理。
实验报告一、实验名称:实验1 Linux文件与目录管理二、实验目的及要求掌握文件与目录管理命令掌握文件内容查阅命令三、实验环境硬件环境:计算机软件环境:linux操作系统四、实验内容及方法1. 文件与目录管理(1) 查看根目录下有哪些内容?(2) 进入/tmp目录,以自己的学号建一个目录,并进入该目录。
(3) 显示目前所在的目录。
(4) 在当前目录下,建立权限为741的目录test1,查看是否创建成功。
(5) 在目录test1下建立目录test2/teat3/test4。
(6) 进入test2,删除目录test3/test4。
(7) 将root用户家目录下的.bashrc复制到/tmp下,并更名为bashrc(8) 重复步骤6,要求在覆盖前询问是否覆盖。
(9) 复制目录/etc/下的内容到/tmp下。
(10) 在当前目录下建立文件aaa。
(11)查看该文件的权限、大小及时间(12) 强制删除该文件。
(13) 将/tmp下的bashrc移到/tmp/test1/test2中。
(14) 将/test1目录及其下面包含的所有文件删除。
2. 文件内容查阅、权限与文件查找(1) 使用cat命令加行号显示文件/etc/issue的内容。
(2) 反向显示/etc/issue中的内容。
(3) 用nl列出/etc/issue中的内容。
(4) 使用more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5) 使用less命令前后翻看文件/etc/man.config中的内容(6) 使用head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前20行(7) 使用less命令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后5行(8) 查看文件/etc/man.config前20行中后5行的内容(9) 将/usr/bin/passwd中的内容使用ASCII方式输出(10) 进入/tmp目录,将/root/.bashrc复制成bashrc,复制完全的属性,检查其日期(11) 修改文件bashrc的时间为当前时间五、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1. 文件与目录管理(1) 查看根目录下有哪些内容?ls /(2) 进入/tmp目录,以自己的学号建一个目录,并进入该目录。
实验一实验报告表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_____在_____条件下的_____变化规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验证相关理论和假设,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_____原理,该原理指出_____。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控制_____变量,观察_____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
三、实验设备与材料1、实验设备主要设备:_____,其型号为_____,精度为_____,用于_____。
辅助设备:_____,用于_____。
2、实验材料材料名称:_____,其规格为_____,纯度为_____。
材料用量:_____。
四、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检查实验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确保仪器的精度和准确性。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按照规定的用量和规格进行称量和配制。
2、实验操作步骤一:_____。
步骤二:_____。
步骤三:_____。
(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3、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测量指标,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记录表格如下:|时间|测量指标 1 |测量指标 2 |测量指标 3 |||||||||||||||||||||五、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1、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
采用合适的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平均值、标准差等,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数据分析绘制实验数据的图表,如折线图、柱状图等,直观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并与实验预期结果进行比较。
(结合具体数据和图表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六、实验结果与讨论1、实验结果本次实验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结果一:_____。
结果二:_____。
结果三:_____。
2、结果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解释结果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与相关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讨论实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实验2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的微生物检查13生物基地刘洋201300140059一、实验目的1.证实实验室环境与人体表面存在微生物2.体会无菌操作的重要性3.观察不同类群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4.掌握生理生化反应培养基的配置原理和一般方法步骤5.巩固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器材1.肉膏蛋白胨琼脂平板牛肉膏1.05g、蛋白胨3.5g、NaCl 1.75g、琼脂7g、水350ml、pH 7.0~7.2、121 ℃灭菌20min。
2.溶液和试剂无菌水3.仪器和其他用品灭菌棉签(装在试管内)、试管架、煤气灯或酒精灯、记号笔和废物缸等。
三、实验原理通过培养的方法使肉眼看不见的单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经过生长繁殖形成几百万个菌聚集在一起的肉眼可见的菌落。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在标签纸上做好标记并贴在培养皿侧面。
2.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1)称量:准确称取牛肉膏1.05g、蛋白胨3.5g、NaCl 1.75g放入烧杯中。
(2)熔化:在上述烧杯中加入少于所需的水量(所需水量为350ml),用玻璃棒搅匀,补充水到所需的总体积350ml。
(3)调pH:用1mol/L NaOH和1mol/L HCl进行调节,直至溶液pH达到7.0~7.2。
(4)分装:将其中200ml溶液装入500ml三角瓶中,向三角瓶中加入4.0克琼脂,向烧杯剩余液体中加入3.0克琼脂,在石棉网上加热烧杯,使琼脂溶解,将烧杯中溶液分装到10支试管中,每支试管中加入体积为试管总体积的1/5左右。
(5)加塞:在三角瓶口上塞上棉塞,防止外界微生物进入造成污染。
(6)包扎:加塞后,在棉塞外包一层牛皮纸,将全部试管用麻绳捆好(还有一支装有无菌水的试管),同样的方法把三角瓶包好,扎好。
用记号笔注明培养及名称、组别、配制日期。
(7)灭菌:将上述培养基以0.1MPa,121℃,90min高压蒸汽灭菌。
(8)搁置斜面:将灭菌的试管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将试管口端搁在玻璃棒或其他合适高度的器具上,搁置的斜面长度以不超过试管的总长的一般为宜。
01实验一--小信号调谐(单、双调谐)放大器实验0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3.了解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测试方法;、实验原理(一)单调谐放大器小信号谐振放大器是通信机接收端的前端电路,主要用于高频小信号或微弱信号的线性放大。
其实验单元电路如图1-1(a)所示。
该电路由晶体管Qi、选频回路Ti二部分组成。
它不仅对高频小信号进行放大,而且还有一定的选频作用。
本实验中输入信号的频率fs=12MHz。
基极偏置电阻W3、R22、R4和射极电阻R5决定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
可变电阻W3改变基极偏置电阻将改变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从而可以改变放大器的增益。
表征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谐振频率fo,谐振电压放大倍数Avo,放大器的通频带BW及选择性(通常用矩形系数Kro.1来表示)等。
放大器各项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如下:1.谐振频率放大器的调谐回路谐振时所对应的频率fo称为放大器的谐振频率,对1于图1-1(a)所示电路(也是以下各项指标所对应电路),fo的表达式为fo式中,L为调谐回路电感线圈的电感量;C为调谐回路的总电容,C的表达式为2电压放大倍数的电压放大倍数。
Avo的表达式为数,所以谐振时输出电压Vo与输入电压Vi相位差不是fe。
AV0的测量方法是:在谐振回路已处于谐振状态时,用高频电压表测量图1-1(a)中输出信号Vo及输入信号Vi的大小,则电压放大倍数AV0由下式计算:Avo=Vo/Vi或Avo=2Olg(Vo/Vi)dB3.通频带由于谐振回路的选频作用,当工作频率偏离谐振频率时,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下降,习惯上称电压放大倍数AV下降到谐振电压放大倍数AV0的0.707倍时所对应的频率偏移称为放大器的通频带BW,其表达式为CPjCoeP/Cie式中,Coe为晶体管的输出电容;Cie为晶体管的输入电容;线圈抽头系数;P2为次级线圈抽头系数。
实验1:COBOL环境熟悉
实验目的:熟悉Z/OS环境,掌握程序编译链接运行过程
实验菜单:3.2(创建数据集),3.4(数据集列表),SDSF
实验步骤:
1.登录系统(IP:219.216.19
2.11)
启动3270终端,键入L TSO,进入主机操作系统,回车(右CTRL)
键入用户名
一路回车进入ISPF
2.创建分区数据集STXXX.COBOL.SOURCE和
STXXX.COBOL.LOADLIB
在Option ===> 3.2
回车进入3.2 Data Set Utility页面
回车进入Allocate New Data Set界面,设置数据集属性如图注意属性一定按图中进行设置
回车自动跳回到3.2界面,表明数据集创建成功,如下图
重新在该界面按照上述方法创建分区数据集STXXX.COBOL.LOADLIB
回车进入设置文件参数界面,注意为使程序正常运行,
Record format参数设置成V B
3.进入3.4 Data Set List Utility界面对所创建数据集进行编辑
Data Set List Utility界面,在Dsname Level . . .输入你的STXXX
回车进入以ST100开头数据集列表
在分区数据集STXXX.COBOL.SOURCE中创建成员JCL,用于方COBOL的编译运行程序,回车
回车再回车,进入编辑界面如图,键入程序,
注意一定要讲所有的ST100换成自己的STXXX,可使用命令CHANGE ST100 STXXX ALL
回车,save保存,使用同一方法在STXXX.COBOL.SOURCE中创建成员LAB1,用于放COBOL源程序
注意程序要求符合COBOL语法,部头等从第八列开始
SA VE 保存回车
好了,现在有了源程序和编译链接程序,下面就对源程序开始编译链接运行了
4.程序的编译链接运行过程
重新进入数据集列表界面,操作如图,进入STXXX.COBOL.SOURCE文件夹中,选择进入JCL文件
进入JCL程序界面,在Command ===>输入SUB,回车提交作业
查看作业的返回码
如果MAXCC=0,程序编译链接通过
接着可进入SDSF查看作业的输出信息,回到文本中在
Command ===> 键入TSO SDSF,回车,如图所示
界面跳转到SDSF界面,在COMMAND INPUT ===>输入ST,回车,进入作业状态队列,在查找的相应作业前输入?,如图所示
进入该作业输出的详细信息中,如图所示,查看每个信息,可在相应信息前输入S,回车,该图是查看输出结果
信息
程序返回码如果不是MAXCC=0,而是JCL ERROR错误,则查看下面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