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410 (2)
- 格式:pdf
- 大小:3.06 MB
- 文档页数:88
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 )座.16。
0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
美国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
英国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
澳大利亚5、城市发展带来许多城市水问题,下面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A.水环境污染B。
水生态破坏D。
水资源短缺E。
水安全风险6、由降雨径流给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A.初期径流污染C。
合流制溢流污染7、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 )B.错误8、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A。
正确9、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促进水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能够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A。
正确10、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A.正确11、国家提出“以水定城"战略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容易给城市带来内涝等灾害,从而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B.错误12、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 ).C.降低地表径流量13、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要点
一、国家、行政区基本概念
1.国家概念:指国家建立用于检查和管理建设项目、设施、管理体制
以及管理系统的规范程序的思想。
2.行政区概念:根据规定范围划分的行政区的以代表区域主体的法定
管辖能力的范围,当地行政机关应当按全国统一标准建立海绵城市治理体系,控制土地、水资源、林地、草地和其他自然财产的开发、保护和管理,维护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状态。
二、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1.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内容:
(1)灾害防御:应制定抗震地震、抗旱、抗洪等防灾规范,提高建
筑抗震、抗水、抗旱等防灾能力,建立山水型灾害应急预案;
(2)环境保护:应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强化环境污染控制,提高资
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节能减排;
(3)城市绿化:应制定城市绿化规范,重点实施景观提升计划,实
施蓝色围墙计划,保护室外的植被,整治污染源,强化水质监测,实施绿
色行动计划;
(4)节能减排:应制定节能减排规范,降低能源消耗,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发电机型号,减少水泥熟料消耗量。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理念,它以生态、环保、可持续为基本要求,通过合理规划、科学施工、合理管理等手段,实现城市洪水蓄积、过滤和排放等功能,保持城市的水文循环系统的自然平衡。
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保证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益,有效避免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技术标准的内容。
一、整体规划整体规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步。
要求整体规划包括城市水文地质调查、洪水易涝点分析、降雨径流分析等内容,并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和方案来达到规划效果。
二、地面工程地面为海绵城市的集水器,具有渗透性和一定的蓄水能力。
要求地面工程达到以下标准:1、地面基底要求平整,无裂缝、凸起、下沉等现象。
2、地面铺设材料为透水性较好的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草皮等。
3、地面要按水分布分块设置雨水收集器,增加收集面积。
三、屋顶工程屋顶工程也是收集雨水的重要方式,要求屋顶工程具有以下特点:1、屋顶材料应为透水性能良好的材料,如玻璃化瓦、波浪铁皮等。
2、屋顶基底应具有一定的斜度,以便雨水自然流入集水器。
3、屋顶下面应设置大型储水器,以储存雨水和减缓山洪泛滥的影响。
四、排水系统排水系统是海绵城市的核心技术,是保证海绵城市水分循环的血管系统。
要求排水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排水系统的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各种污染源,防止污染源对海绵城市的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为“重在拦、次重在调、轻在蓄、少在排”。
3、排水系统中应设置雨水花园、雨水绿地、湿地等景观水体,以形成多样化的水景观。
五、储存设施储存设施是海绵城市的保证,通过储存设施可以更好地使用雨水和排放污水,要求储存设施具有以下特点:1、储存设施应具有一定的储存能力和处理能力,保证雨水和废水的运行稳定和可靠。
2、储存设施的建设必须考虑到城市环境的特殊需要,要进行合理规划,避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3、储存设施的施工、管理和维护也非常重要,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实施,保证储存设施的安全、稳定和长期运行。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应用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的雨水管理。
传统的城市建设方式会导致雨水难以渗透,造成水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问题。
因此,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推广其应用,成为了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介绍1.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在城市中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将雨水收集、储存、净化和利用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雨洪对城市的影响,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2.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1)整体思考,协同发展;(2)生态优先,自然为师;(3)灵活设计,因地制宜;(4)资源节约,循环利用;(5)公众参与,共建共享。
3.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1)绿色屋顶和墙面;(2)生物滞留池和湿地;(3)雨水花园;(4)地下蓄水系统;(5)雨水收集和利用设施。
三、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与实践1.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是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一个新型商业综合体,其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例如,将整个基地划分为四个水系,建设了生态滞留池和植物雨水花园,采用了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等技术,使得基地内的雨水得到了合理的收集和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基地的生态价值。
2.上海市徐汇滨江绿地上海市徐汇滨江绿地是一座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共绿地。
该绿地采用了大面积的雨水花园,将雨水收集、净化和利用于绿地内。
同时,该绿地还采用了生物滞留池、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等技术,使得绿地内的雨水得到了集中处理和利用,减少了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会议中心是一座大型会议场馆,其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例如,对于大量的雨水,会议中心采用了地下蓄水系统进行收集和利用,同时还采用了生态滞留池和花园、绿色屋顶和墙面等技术,使得雨水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和回收,同时也增加了会议中心的生态价值。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招聘 2014年北京事业单位考试题库来源:中公北京事业单位考试网/beijing/2014年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海绵城市建设【背景链接】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标准表述】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目前我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据专家统计,过去3年内,全国有超过360个城市遭遇过内涝,其中60多个城市单次内涝淹水时间超过12个小时,淹水深度超过0.5米。
【具体措施】一、扭转观念,建设海绵城市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海绵城市要保护好现有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
单选题:1、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
2015年4月,从130多个申请城市中选出试点城市(D)座。
A.13.0B.14.0C.15.0D.16.02、最早提出LID理念与绿色基础建设,要求在源头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强调还原开发前水文循环的国家是(B)。
A.英国B.美国C.澳大利亚D.日本3、由于水多,强调排水,并利用源头管理方法对径流和污染物进行控制,“排”的过程中体现可持续性的国家是(A)。
A.英国B.美国C.澳大利亚D.日本4、由于水少,采用水敏感城市设计,通过雨水源头控制,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也增加供水的国家是(C)oA.英国B.美国C.澳大利亚D.日本5、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C)。
A.净化和处理雨水B.提高雨水下滲速度C•降低地表径流量D.修建大量蓄水池6、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釆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要求将多少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B)oA.0.65B.0.7C.0.75D.0.87、径流污染问题较严重的城市或地区,其海绵城市规划控制目标可结合当地水环境容量及径流污染控制要求,确定什么指标作为径流污染物控制目标(A)。
A.年SS总量去除率B.年总氮去除率C.年总磷去除率D.年BOD去除率8、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环节是(C)。
A.净化和处理雨水B.提高雨水下渗速度C•降低地表径流量D.修建大量蓄水池9、道路广场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的雨水II宜设在汇水面的低洼处,顶面标高宜低于地面(A)。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做法,让雨季不再来“看海”!2017-04-25 一代宗工一代宗工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第一部分:城市快速路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做法快速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内的市政道路,从设计到施工始终以示范区严格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原则,从渗、滞、蓄、净、用、排各个环节综合考虑、统筹研究,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打造精品“海绵道路”工程,真正起到样板示范作用。
一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由于部分道路人行道外侧绿化带高于人行道,因此把人行道外侧镶边石抬高,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镶边石抬高——滞、蓄使外侧绿化带雨水滞留在绿化带内,从而达到减缓降水进入排水系统的速度。
二透水人行道铺装透水人行道结构包括面层、找平层、基层和垫层。
面层选用6cm 厚透水砖;找平层采用3cm厚中粗砂;找平层与基层中间设置一道透水土工布,防止找平层的粗砂随雨水进入基层,堵塞基层;基层选用15cm厚透水混凝土、15cm厚级配碎石。
透水人行道面砖和基层均为透水结构,雨水透过路面结构最终渗入土基。
主要收集人行道雨水-----渗、蓄三下沉式绿化带(机非隔离带、树池带、中央绿化带)(一)下沉式机非隔离带把以往设置在快车道边的雨水口挪进机非隔离带中,改为溢流口。
在路缘石上开孔,让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
加大路缘石开孔处道路横坡,增加雨水收集能力。
雨水进入机非隔离带后,通过在两个溢流口之间设置的挡水墙拦蓄雨水,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快车道雨水——渗、滞、蓄、净、用、排(二)下沉式树池带改变以往单个树坑的方式,把4-5个树坑连成一个树池带,以增大蓄水能力。
基本做法与下沉式机非隔离带类似,将溢流口设置在慢车道边,把树池带末端溢流口位置的路缘石降低,超过拦蓄深度的雨水通过降低的路缘石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主要收集慢车道及人行道雨水——渗、滞、蓄、净、用、排在树池带上游的路缘石上开孔并且局部加大慢车道的横坡以加强收水效果,使雨水通过路缘石进入树池带。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自然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详细解读。
概念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海绵城市,就是要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式”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先利用场地源头设施对径流进行促渗减排,部分径流雨水可予以调蓄净化和回收利用,最后实现安全有序排放。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性”设施进行有效衔接。
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
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