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湘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59.11 KB
- 文档页数:7
《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评一致性导学案一、教材概况1.教材来源:本节课来源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中的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2.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是本章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课程标准及学业质量要求的“区分地形类型”、“估算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的陡缓”及“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这四个学习内容都在本节教学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地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课标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地形形态。
4.学业质量要求:学习后,能够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形的基本状况,以及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够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选择适当的实例简要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这里指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1.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及视频讲解,学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综合思维)2.通过制作山地地形模型及临摹等高线,初步学会制作地形模型及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地理实践力)3.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学会区分各类地形的特征及应用(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1.学习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及其应用。
2.学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四、学习达标评估活动1.完成导学案中的“保卫平型关——初识等高线”,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描述地势特征及坡度陡缓。
《世界的地形》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了解世界陆地两火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陆地地形1.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_____________。
2.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五种基本类型。
3.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
不同的是,平原海拔较________;而高原海拔较________,边缘比较________;世界最大的平原是________平原,世界最高的高原是________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是________高原。
4.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表________。
不同的是,山地较高,坡度较________,沟谷较________;丘陵较______,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______米。
5.盆地四周多被________环绕,中部相对________。
有些盆地内部分布着起伏的丘陵。
6.陆地上高峻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
一是________山脉带,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________山系。
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________方向延伸,主要有________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和阿特拉斯山脉等。
世界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山脉,世界最高的山脉是________山脉。
二、海底地形海底地形是起伏不平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海沟等地形。
世界最深的海沟是________海沟。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拓展阅读】世界地形之最世界陆地的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且山峰最多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海拔7000米以上包括海拔70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最长的陆上山脉:安第斯山脉(长7500千米)最长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1.5万千米)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非洲东部 6400千米)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巴西)最高的大高原: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巴西)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总面积约7万千米²)最寒冷的平原:西伯利亚平原(平均气温-45℃,最低达-71℃)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非洲)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山及火山:冒纳罗亚火山(夏威夷岛,海拔4 169米,火山体积达75000千米³)地球上最高的火山及死火山: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米,是西、南半球最高峰)地球上最高的活火山: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山(海拔6893米)最大的火山口:阿苏山(周长100多千米,日本)喷发次数最多的火山:埃特纳火山(已达210次,意大利)地势最高的岛屿:新几内亚岛地球上最大和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峡谷长达496.3千米,平均深度5000米)最长的海底山脉:中洋脊(长80000千米)最浅的海:亚速海(平均8米)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深11034米)最大的独立岩石: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周长约为9.4千米)。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导学案湘教版教学目标、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学方法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运用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
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3)课文中A、B、c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5)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海陆分布》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名称、面积、位置及地理分布,构建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3、通过地图能够找出七大洲的分界线。
学习重点:七大洲的名称、面积大小、位置及分布。
学习难点:七大州分布的空间感的构建。
学习过程:一、预习感知(5分钟)要求:独立完成,找不到勾画出来。
1、地球表面陆地占,海洋占。
2、地球表面,面积广大的陆地叫_________,面积较小的陆地叫__________。
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成为__________。
3、读图和填图,认识七大洲的位置和特点(1)、在图中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其中面积最大的大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是(填名称)(2)、分界线:亚洲与欧洲之间的界线是山、河、海、山海。
亚洲与非洲之间的界线是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界线是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界线是运河。
’二、合作探究(20分钟)注意:大陆、岛屿、半岛的区别与联系。
c、阅读课文,读世界地形图,找到世界上最大大陆,最小大陆、最大岛屿和最大半岛。
(小组合作完成)2、七大洲(10分钟)a、读《世界地形图》了解世界七大洲名称,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形状、位置。
把七大洲按照面积从大到小排序,试勾画大洲的轮廓简图。
(注意七大洲与重要纬线位置关系)b、读《世界半球图》,小组交流讨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各有哪些大洲,达成一致意见。
3、大洲界线(6分钟)读大洲界线图,从地图中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
小组以抢答的方式给出最佳答案。
亚欧界线:乌乌里大黑土。
(谁可以破解此密码!小组达成一致意见。
)三、解疑答惑(9分钟)1、跨经度最多的大洲。
(组内讨论,达成一致,小组展示,2分钟)所有经线都交与 , 大洲有极点,所以跨经度最广大洲是。
2赤道穿过的大洲。
(组内讨论,达成一致,小组展示,2分钟)读图找出:(提示:北回归线附近夏威夷群岛属于大洋洲)3、试用简单几何图形画出七大洲分布示意图。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地形》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主要介绍世界的地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并能够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的地形特征,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地形的兴趣,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的定义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七年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要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理要素,你们还记得吗?2. 学生回答。
3. 教师:很好。
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不同的地形吗?请举例说明。
4. 学生举手回答。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包括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
2. 教师:同学们,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世界地形。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3. 学生观察并思考。
第三环节:讨论与合作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形进行讨论。
2.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你们选择的地形。
你们可以讨论这个地形的特点、地理位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
3.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例子:小组A选择了山地)学生A1:我们选择了山地,它的特点是地面高度较高,地势陡峭。
学生A2:对,山地通常有很多山峰和峡谷,非常壮观。
学生A3:而且山地的交通不便,因为山地地势陡峭,道路建设困难。
《世界的地形》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世界地形的主要特征和类型;2. 掌握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3. 理解地形对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能够分析不同地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 世界地形的主要特征和类型: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2. 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欧洲多山地、亚洲多高原、南美洲多盆地、非洲多沙漠、北美洲多平原、澳洲多丘陵;3. 地形对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山地容易形成气候阻隔、高原气候干燥多风、平原适宜农业发展、盆地易聚集污染物、丘陵适宜人类居住;4. 不同地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山地难以通行、高原氧气稀薄、平原易发生洪涝、盆地易发生雾霾、丘陵适宜发展旅游业。
三、导学步骤:1. 观看视频:观看介绍世界地形特征和类型的视频,了解地形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阅读资料: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地形分布特点;3.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形对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整理出结论;4.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地形类型,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5. 思考问题:思考地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否可以改变,如何更好地利用地形资源。
四、导学作业:1. 完成《世界的地形》知识点总结;2. 撰写一篇关于地形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文章,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3.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观察当地地形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世界地形的主要特征和类型,还能够深入理解地形对气候、生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地考察活动,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导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地形,为他们今后的进修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2.3《世界的地形》是学生在学习了经纬网、半球和时区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认识世界地理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教材通过丰富的地图、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地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地理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浅。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地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的地形类型,掌握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分布,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实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的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及分布。
2.难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形对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地形吗?它们分布在世界的哪些地方?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的地形类型,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学情学法七年级的学生虽在小学有零碎接触一些地理知识,但未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像、分析等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像,包括示意图、地图、景观图等。
通过认真判读、分析、获取地理信息,并应用地理图表说明地理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三大学法,逐步掌握世界地形的有关地图和地理知识,落实教学主题。
一)、是自主学习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分层设色世界地形图、各种示意图和景观图来设置问题,1、引导学生能读懂地图,利用地图复习旧知识和理解新知识。
2、引导学生层层理解五种地形的特点和两大山脉带的分布。
—二)、是比较法:通过景观图的感性比较和列图表比较五种地形的异同,增加对世界地形的掌握;三)、是讨论探究法: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以及野外调查,了解你的家乡的地形特点,以及这种地形给生活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二、设计思想【依据课标】为满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学新理念,根据课标,1、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2、利用图表分析比较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
【关键词】地形、分层设色、海拔、相对高度、高峻、山脉带【教材内容简析与教材创新处理】[本课时主要是学习陆地地形和学会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两大内容。
根据“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一观点,教师完全可以围绕一张分层设色的世界地形图来展开教与学,培养学生读懂地图、填充地图、分析地图的三大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直观图示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掌握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并能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山脉带的分布规律,能对照地图说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名称以及它们所在的大洲。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共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
2.记住陆地五种地形、其特征及相应的世界之最。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 1.会计算相对高度。
2.会判定五种地形。
难点:各地形对应的世界之最。
【学习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读图法、比较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能理解海拔,会计算相对高度,会判定五种地形及相应的世界之最。
【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我们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陆地上,而我们生活的陆地,比如我们周围,有上坡有下坡,整个陆地表面并不像海平面那么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地形就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形态的总称。
欣赏各种地形图片。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33——39的文字知识、画图)1.地形、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甲海拔米、乙海拔米、甲乙的相对高度是。
2.连线平原海拔较高,起伏不大,边缘较陡峭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沟谷较深,坡度较陡山地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丘陵中间高四周低盆地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广阔3.两大山脉带分别分布在、。
4.填出下列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盆地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世界最大的平原;世界最长的山脉;世界最高的山峰。
5.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最大的平原和最大的高原都分布在洲,位于(东西)半球。
6.大陆架是部分,坡度,水深一般不超过米。
三.合作探究1.我们的家乡以哪一种地形类型为主?举例说明当地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或生产活动有哪些影响?2.我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着陆地点均选择在内蒙古高原。
请你从地形因素考虑,说说其中的原因。
3.看课本P33活动题,完成下列任务。
①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②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四.展示提升:分小组展示成果, 其他小组提出质疑。
五.课堂小结:由小组代表作总结发言。
六.达标测试:1.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亚马孙平原—东半球B.刚果盆地—非洲C.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D.科迪勒拉山系—亚洲2.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它位于洲。
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3节《世界的地形》
第1课时
一、预习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分布及特征。
3、掌握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
二、预习重点:
1、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
3、世界上主要山脉的分布。
4、在海底地形示意图上,说出各地形类型的名称
三、预习任务:
1、表示高度的方法有:、
2、五种基本的陆地形态有:、、、、
3、观察五种地形的图片,描述五种陆地地形的形态特征。
4、世界上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是,二是。
前者是包括太平洋东岸的山系和西岸的许多弧形分布的岛屿山体。
后者包括、、等高大山脉主。
5、阅读“海底地形示意图”海底地形主要由、、、
、组成。
三、预习诊断:
1、地面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高度差叫做。
2、平原和高原的相同点是,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点是
3、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的地形是。
4、填写世界之最: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5、从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出,平原主要分布在江河的
6、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深度不超过200米的海底地形叫做
四、预习质质疑
你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不大些不大明白的地方,写出来,大家用交流。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地形》第一时导学
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熟悉各种地形的“世界之最”,在地图中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并记住主要山脉名称及其分布。
了解海底地形结构。
3、联系当地地形特征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特征及其分布。
2、世界两大山脉带,海底地形结构。
教学方法
读图法、联系比较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教师运用播放几幅图片: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低于海平面的吐鲁番盆地等世界著名的地形区,同时教师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的高度与吐鲁番盆地海拔-1米的高度相渲染,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到世界陆地高低不平,相差太大了!教师及时导出:不仅世界陆地
相差很大,就是海底也是高低不平的。
这节我们就共同学习世界的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陆地地形
:自主学习
读教材第27、28页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地形?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哪五种?
(2)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注意: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在地图中标注的高度应是海拔还是相对高度?为什么?
(3)文中A、B、三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你会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吗?(海拔和相对高度是描述某地高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4)平原和高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山地和丘陵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盆地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法指导】五种地形特征的比较应从海拔、相对高度和地表特征两方面来分析。
()读地图册中的世界地形图,找出世界两大山脉带:一是环太平洋山脉带,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
它们各有哪些著名山脉组成?各自又呈什么走向?分布在哪个大洲?
(6)在填充图册上填出下列山脉名称:落基山脉、安
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阿特拉斯山脉。
(7)你能够说出下列世界之最吗?①世界最大的平原
②世界最大的高原③世界最高的高原
④
世界最大的盆地⑤世界最长的山脉⑥世界最深的海沟,在地形图中找出它们吧,看看它们分别位于哪个大洲或大洋?
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的疑难问题是。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是怎样的?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出示平原与高原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平原与高原的相同与不同。
教师出示山地和丘陵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山地和丘陵的相同和不同。
教师画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山地和丘陵的区别。
教师出示四川盆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学生在感性上认识
盆地的形态。
学生总结:盆地四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相对低平。
【探究结论】
地形类型
主要特征
海拔高低
地面起伏
共同点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学习任务(二)海底地形
、自主学习读教材第29页《海底地形示意图》回答以下问题。
海底地形结构是怎样分布的?有哪些地形名称?
2、小组交流
小组内合作交流,你们小组内还有哪些疑难问题?。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大陆架是海洋还是陆地?
【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绘制海底地形剖面图,学生完成填图。
【探究结论】仔细阅读文中关于大陆架的文字表述,会发现大陆架是海洋而不是陆地,水深不超过200米。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你的家乡是以什么地形为主?说说家乡的人们是怎样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生产的?。
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陆地五种基本地形和海
底地形的的特征,学习了众多的地理名称,要做到在图中落实,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坚持运用。
五、巩固训练
见基础训练第27、28页
六、附板书设计
左为
五种地形特征表格
中间
世界海陆分布图
右面
五种地形素描图和海底地形剖面图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
、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