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著色
- 格式:pdf
- 大小:72.21 KB
- 文档页数:3
PVDC(聚偏氯乙烯)薄膜百为PVC市场网编辑2007-1-16【大中小】评论:0条【收藏】【留言】摘要:PVDC对氧、水均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不足的是其成膜性及单独成膜强度差,成本高延伸阅读·5月份国内PVC市场展望·PVC下游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传统旺季·PVC市场操作人士心态真好吗?·PVC一周行情综述·PVC缘苑上游一周动态综述·PVC一周行情综述·PVC上游一周动态综述一、PVDC的特性PVDC即聚偏二氯乙烯,其树脂呈淡黄色、粉末状,其制品除塑料的一般性能外,还具有自熄性、耐油性、保味性以及优异的防潮、防霉等性能,同时具有优良的印刷和热封性能(在120-158℃)。
PVDC对氧、水均具有良好的阻隔性,不足的是其成膜性及单独成膜强度差,成本高。
尽管如此,从综合阻隔性能上看,PVDC仍是当今世界上塑料包装中最好的一种包装材料。
它既不同于聚乙烯醇随着吸湿增加而使阻气性急剧下降,也不同于尼龙膜由于吸水性使阻湿性能变差。
它是一种阻湿、阻气皆优的高阻隔性能材料,因此,受到发达国家食品和医药包装业的高度重视。
PVDC燃烧特性:很难燃烧,火焰呈黄色、端部绿色,离火即灭,燃烧时软化,类似蔗糖,当它碳化时膨胀。
裂解时放出单体和氯化氢成为一股强酸性白烟,有特殊气味。
目前市售的PVDC树脂有两大类。
成型级PVDC是粉末状的二氯乙烯同氯乙烯的共聚物,加入稳定剂、增塑剂等塑料助剂后可以挤出、注塑、搪塑等成型。
涂布级的PVDC是偏二氯乙烯同丙烯酸酯单体的共聚物。
共聚过程是乳液聚合。
PVDC乳液涂布的薄膜也叫K涂膜。
实验证明,在224小时内,温度为30."8℃,相对湿度为90%的条件下,在每平方米的面积上,PVDC膜的透氧率低于26."4ml,而尼龙为40."3ml左右,乙烯为3875~13020ml。
从这组数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PVDC的阻隔性能是普通包装材料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de -- 非对映体过量百分比%ee -- 对映体过量百分比A/MMA --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AA -- 丙烯酸AAS --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ABFN -- 偶氮二甲酰胺ABN -- 偶氮二异丁腈ABPS --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Ac -- 乙酰基acac -- 乙酰丙酮基AIBN -- 偶氮二异丁腈aq. -- 水溶液BAA --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BAC -- 碱式氯化铝BACN -- 新型阻燃剂BAD -- 双水杨酸双酚A酯BAL -- 2,3-二巯基丙醇9-BBN -- 9-硼二环[3.3.1]壬烷BBP --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S --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BC -- 叶酸BCD -- β-环糊精BCNU -- 氯化亚硝脲BD -- 丁二烯BE --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BEE -- 苯偶姻乙醚BFRM -- 硼纤维增强塑料BG -- 丁二醇BHA -- 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BHT -- 二丁基羟基甲苯BINAP -- 联萘二苯膦bipy -- 联吡啶BL -- 丁内酯BLE --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BLP -- 粉末涂料流平剂BMA -- 甲基丙烯酸丁酯BMC -- 团状模塑料BMU --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BN -- 氮化硼Bn -- 苄基BNE -- 新型环氧树脂BNS --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BOA -- 己二酸辛苄酯Boc -- 叔丁氧羰基BOP --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BOPP -- 双轴向聚丙烯BP -- 苯甲醇b.p. -- 沸点BPA -- 双酚ABPBG --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BPF -- 双酚FBPMC --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BPO -- 过氧化苯甲酰BPP -- 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BPPD --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乙酯BPS -- 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 BPTP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Bpy -- 2,2'-联吡啶BR -- 丁二烯橡胶BRN -- 青红光硫化黑BROC -- 二溴甲酚环氧丙基醚BS --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BS-1S -- 新型密封胶BSH -- 苯磺酰肼BSU -- N,N'-双(三甲基硅烷)脲BT --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BTA -- 苯并三唑BTX --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Bu -- 正丁基BX -- 渗透剂BXA --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BZ --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Bz -- 苯甲酰基c- -- 环-CA -- 醋酸纤维素CAB -- 醋酸-丁酸纤维素CAM -- 甲基碳酰胺CAN -- 硝酸铈铵CAN -- 醋酸-硝酸纤维素CAP -- 醋酸-丙酸纤维素cat. -- 催化CBA -- 化学发泡剂CBz -- 苄氧羰基CDP -- 磷酸甲酚二苯酯CF -- 甲醛-甲酚树脂CF -- 碳纤维CFE -- 氯氟乙烯CFM -- 碳纤维密封填料CFRP -- 碳纤维增强塑料CLF -- 含氯纤维CMC -- 羧甲基纤维素CMCNa -- 羧甲基纤维素钠CMD -- 代尼尔纤维CMS -- 羧甲基淀粉COT -- 环辛四烯Cp -- 环戊二烯基CSA -- 樟脑磺酸CTAB --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y -- 环己基DABCO -- 1,4-二氮杂双环[2.2.2]辛烷DAF -- 富马酸二烯丙酯DAIP --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M -- 马来酸二烯丙酯DAP --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TBP -- 四溴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BA -- 己二酸二丁酯dba -- 苄叉丙酮DBE -- 1,2-二溴乙烷DBEP -- 邻苯二甲酸二丁氧乙酯DBN -- 二环[5.4.0]-1,8-二氮-7-壬烯DBP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R -- 二苯甲酰间苯二酚DBS -- 癸二酸二癸酯DBU -- 二环[4.3.0]-1,5-二氮-5-十一烯DCC --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A -- 二氯异氰脲酸DCCD -- 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K -- 二氯异氰脲酸钾DCCNa -- 二氯异氰脲酸钠DCE -- 1,2-二氯乙烷DCHP -- 邻苯二甲酸二环乙酯DCPD --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乙酯DDA -- 己二酸二癸酯DDP --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DDQ -- 2,3-二氯-5,6-二氰-1,4-苯醌DEA -- 二乙胺DEAD -- 偶氮二甲酸二乙酯DEAE -- 二乙胺基乙基纤维素DEP --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TA -- 二乙撑三胺DFA -- 薄膜胶粘剂DHA -- 己二酸二己酯DHP -- 邻苯二甲酸二己酯DHS -- 癸二酸二己酯DIBA -- 己二酸二异丁酯Dibal-H -- 二异丁基氢化铝DIDA -- 己二酸二异癸酯DIDG -- 戊二酸二异癸酯DIDP --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PEA -- N,N-二异丙基乙胺\N-乙基二异丙胺DINA -- 己二酸二异壬酯DINP --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Z -- 壬二酸二异壬酯DIOA -- 己酸二异辛酯diphos(dppe) -- 1,2-双(二苯基膦)乙烷diphos-4(dppb) -- 1,2-双(二苯基膦)丁烷DMAP -- 4-二甲氨基吡啶DME -- 二甲醚DMF – N,N-二甲基甲酰胺DMA-- N,N-二甲基乙酰胺NMF--N-甲基甲酰胺DMPU--N,N-二甲基丙烯基脲DMSO--二甲亚砜dppf -- 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dppp -- 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dvb -- 二乙烯苯e- -- 电解E/EA --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P -- 乙烯/丙烯共聚物E/P/D --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E/TEE --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V AC --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 AL --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AA --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EAK -- 乙基戊丙酮EBM -- 挤出吹塑模塑EC -- 乙基纤维素ECB --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ECD -- 环氧氯丙烷橡胶ECTEE --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ED-3 -- 环氧酯EDA -- 乙二胺EDC -- 二氯乙烷EDTA -- 乙二胺四乙酸EE -- 乙氧基乙基EEA --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EG -- 乙二醇2-EH -- 异辛醇EO -- 环氧乙烷EOT -- 聚乙烯硫醚EP -- 环氧树脂EPI -- 环氧氯丙烷EPM -- 乙烯-丙烯共聚物EPOR -- 三元乙丙橡胶EPR -- 乙丙橡胶EPS -- 可发性聚苯乙烯EPSAN --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EPT --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EPVC -- 乳液法聚氯乙烯Et -- 乙基EU -- 聚醚型聚氨酯EV A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E -- 乙烯基乙基醚EXP --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F/VAL --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F-23 --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F-30 --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F-40 --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FDY -- 丙纶全牵伸丝FEP --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FMN -- 黄素单核苷酸FNG -- 耐水硅胶FP -- 闪点FP -- 茂基二羰基铁FPM -- 氟橡胶FRA --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FRC -- 阻燃粘胶纤维FRP -- 纤维增强塑料FRPA-101 --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FRPA-610 --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FVP -- 闪式真实热解法FWA -- 荧光增白剂GF -- 玻璃纤维GFRP --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TP --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GOF -- 石英光纤GPS -- 通用聚苯乙烯GR-1 -- 异丁橡胶GR-N -- 丁腈橡胶GR-S -- 丁苯橡胶GRTP --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GUV --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GX -- 邻二甲苯GY -- 厌氧胶H -- 小时H -- 乌洛托品1,5-HD -- 1,5-己二烯HDI --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HDPE --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HEDP -- 1-羟基乙叉-1,1-二膦酸HFP -- 六氟丙烯HIPS -- 高抗冲聚苯乙烯HLA -- 天然聚合物透明质胶HLD -- 树脂性氯丁胶HM -- 高甲氧基果胶HMC -- 高强度模塑料HMF -- 非干性密封胶HMPA -- 六甲基磷酸胺HOPP -- 均聚聚丙烯HPC -- 羟丙基纤维素HPMC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 --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T -- 六甲基磷酰胺HS -- 六苯乙烯HTPS -- 高冲击聚苯乙烯hν-- 光照IEN -- 互贯网络弹性体IHPN -- 互贯网络均聚物IIR -- 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IO -- 离子聚合物IPA -- 异丙醇IPN -- 互贯网络聚合物iPr -- 异丙基IR -- 异戊二烯橡胶IVE -- 异丁基乙烯基醚JSF -- 聚乙烯醇缩醛胶JZ -- 塑胶粘合剂KSG -- 空分硅胶LAH -- 氢化铝锂LAS --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CM -- 液态固化剂LDA -- 二异丙基氨基锂LDJ -- 低毒胶粘剂LDN -- 氯丁胶粘剂LDPE -- 高压聚乙烯(低密度)LDR -- 氯丁橡胶LF -- 脲LGP -- 液化石油气LHMDS -- 六甲基二硅基胺基锂LHPC -- 低替代度羟丙基纤维素LIM -- 液体侵渍模塑LIPN -- 乳胶互贯网络聚合物LJ -- 接体型氯丁橡胶LLDPE --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M -- 低甲氧基果胶LMG -- 液态甲烷气LMWPE -- 低分子量聚乙烯LN -- 液氮LRM -- 液态反应模塑LRMR -- 增强液体反应模塑LSR -- 羧基氯丁乳胶LTBA -- 三叔丁氧基氢化铝锂MA -- 丙烯酸甲酯MAA -- 甲基丙烯酸MABS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AL -- 甲基丙烯醛MBS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TE -- 甲基叔丁基醚MC -- 甲基纤维素MCA -- 三聚氰胺氰脲酸盐MCPA-6 -- 改性聚己内酰胺(铸型尼龙6)mCPBA -- 间氯过苯酸MCR -- 改性氯丁冷粘鞋用胶MDI --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甲撑二苯基二异氰酸酯)MDI -- 3,3'-二甲基-4,4'-二氨基二苯甲烷MDPE -- 中压聚乙烯(高密度)Me -- 甲基MEK -- 丁酮MEKP -- 过氧化甲乙酮MEM -- 甲氧基乙氧基甲基MES -- 脂肪酸甲酯磺酸盐MeS -- 均三甲苯基MF --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HIPS -- 改性高冲聚苯乙烯MIBK -- 甲基异丁基酮min -- 分钟MMA -- 甲基丙烯酸甲酯MMF -- 甲基甲酰胺MNA -- 甲基丙烯腈MOM -- 甲氧甲基m.p. -- 熔点MPEG -- 乙醇酸乙酯MPF -- 三聚氰胺-酚醛树脂MPK -- 甲基丙基酮M-PP -- 改性聚丙烯MPPO -- 改性聚苯醚MPS -- 改性聚苯乙烯Ms -- 甲磺酰基MS -- 分子筛MS --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MSO -- 石油醚MTBE -- 甲基叔丁基醚MTM -- 甲硫基甲基MTT -- 氯丁胶新型交联剂MWR -- 旋转模塑MXD-10/6 醇溶三元共聚尼龙]] MXDP -- 间苯二甲基二胺Naphth -- 萘基NBD -- 二环庚二烯NBR -- 丁腈橡胶NBS -- N-溴代丁二酰亚胺NCS -- N-氯代丁二酰亚胺NDI -- 二异氰酸萘酯NDOP -- 邻苯二甲酸正癸辛酯NHDP -- 邻苯二甲酸己正癸酯NHTM -- 偏苯三酸正己酯Ni(R) -- 雷尼镍NINS -- 癸二酸二异辛酯NLS -- 正硬脂酸铅NMO -- 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P -- N-甲基吡咯烷酮NODA -- 己二酸正辛正癸酯NODP -- 邻苯二甲酸正辛正癸酯NPE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R -- 天然橡胶OBP -- 邻苯二甲酸辛苄酯ODA -- 己二酸异辛癸酯ODPP -- 磷酸辛二苯酯OIDD -- 邻苯二甲酸正辛异癸酯OPP -- 定向聚丙烯(薄膜)OPS -- 定向聚苯乙烯(薄膜)OPVC -- 正向聚氯乙烯OT -- 气溶胶PA -- 聚酰胺(尼龙)PA-1010 -- 聚癸二酸癸二胺(尼龙1010)PA-11 -- 聚十一酰胺(尼龙11)PA-12 -- 聚十二酰胺(尼龙12)PA-6 -- 聚己内酰胺(尼龙6)PA-610 -- 聚癸二酰乙二胺(尼龙610)PA-612 -- 聚十二烷二酰乙二胺(尼龙612)PA-66 -- 聚己二酸己二胺(尼龙66)PA-8 -- 聚辛酰胺(尼龙8)PA-9 -- 聚9-氨基壬酸(尼龙9)PAA -- 聚丙烯酸PAAS -- 水质稳定剂PABM -- 聚氨基双马来酰亚胺PAC -- 聚氯化铝PAEK -- 聚芳基醚酮PAI -- 聚酰胺-酰亚胺PAM -- 聚丙烯酰胺PAMBA -- 抗血纤溶芳酸PAMS -- 聚α-甲基苯乙烯PAN -- 聚丙烯腈PAP -- 对氨基苯酚PAPA -- 聚壬二酐PAPI -- 多亚甲基多苯基异氰酸酯PAR -- 聚芳酯(双酚A型)PAR -- 聚芳酰胺PAS -- 聚芳砜(聚芳基硫醚)PB -- 聚丁二烯PBAN -- 聚(丁二烯-丙烯腈)PBI -- 聚苯并咪唑PBMA -- 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BN -- 聚萘二酸丁醇酯PBS -- 聚(丁二烯-苯乙烯)PBT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C -- 聚碳酸酯PC/ABS -- 聚碳酸酯/ABS树脂共混合金PC/PBT -- 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弹性体共混合金PCC -- 吡啶氯铬酸盐PCD -- 聚羰二酰亚胺PCDT -- 聚(1,4-环己烯二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PCE -- 四氯乙烯PCMX -- 对氯间二甲酚PCT -- 聚己内酰胺PCT -- 聚对苯二甲酸环己烷对二甲醇酯PCTEE -- 聚三氟氯乙烯PD -- 二羟基聚醚PDAIP -- 聚间苯二甲酸二烯丙酯PDAP -- 聚对苯二甲酸二烯丙酯PDC -- 重铬酸吡啶PDMS -- 聚二甲基硅氧烷PEG -- 聚乙二醇Ph -- 苯基PhH -- 苯PhMe -- 甲苯Phth -- 邻苯二甲酰Pip -- 哌啶基Pr -- 正丙基Py -- 吡啶quant. 定量产率Raney-Ni -- 雷尼镍RE -- 橡胶粘合剂Red-Al -- 红铝RF -- 间苯二酚-甲醛树脂RFL -- 间苯二酚-甲醛乳胶RP -- 增强塑料RP/C -- 增强复合材料RT -- 室温RX -- 橡胶软化剂S/MS -- 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物SAN --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S -- 仲烷基磺酸钠SB --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R -- 丁苯橡胶SBS --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u -- 仲丁基sBuLi -- 仲丁基锂SC -- 硅橡胶气调织物膜SDDC -- N,N-二甲基硫代氨基甲酸钠SDS -- 十二烷基磺酸钠SE -- 磺乙基纤维素SGA -- 丙烯酸酯胶SI -- 聚硅氧烷Siamyl -- 二异戊基SIS -- 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SEBS -- 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SM -- 苯乙烯SMA -- 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SPP -- 间规聚苯乙烯SPVC -- 悬浮法聚氯乙烯SR -- 合成橡胶ST -- 矿物纤维TAC --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TAME -- 甲基叔戊基醚TAP -- 磷酸三烯丙酯TASF -- 三(二乙胺基)二氟三甲基锍硅酸盐TBAF -- 四丁基氟化铵TBDMS/TBS -- 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DPS -- 叔丁基二苯基硅基TBE -- 四溴乙烷TBHP -- 过氧叔丁醇TBP -- 磷酸三丁酯t-Bu -- 叔丁基TCA -- 三醋酸纤维素TCCA -- 三氯异氰脲酸TCEF -- 磷酸三氯乙酯TCF -- 磷酸三甲酚酯TCPP -- 磷酸三氯丙酯TDI -- 甲苯二异氰酸酯TEA -- 三乙胺TEAE -- 三乙氨基乙基纤维素TEBA -- 三乙基苄基胺TEDA -- 三乙二胺TEFC -- 三氟氯乙烯TEMPO -- 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P -- 磷酸三乙酯TF (OTf) -- 三氟甲磺酸TFA -- 三氟乙酸TFAA -- 三氟乙酸酐TFE -- 四氟乙烯THF -- 四氢呋喃THP -- 四氢吡喃基TLCP -- 热散液晶聚酯TMEDA -- 四甲基乙二胺TMP -- 三羟甲基丙烷TMP -- 2,2,6,6-四甲基哌啶TMPD -- 三甲基戊二醇TMS -- 三甲基硅烷基TMTD -- 二硫化四甲基秋兰姆TNP -- 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Tol -- 甲苯基TPA -- 对苯二甲酸TPE -- 磷酸三苯酯TPP -- 三苯基膦TPS -- 韧性聚苯乙烯TPU -- 热塑性聚氨酯树脂Tr -- 三苯基TR -- 聚硫橡胶TRPP -- 纤维增强聚丙烯TR-RFT -- 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TRTP --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Ts (Tos) -- 对甲苯磺酰基TTP -- 磷酸二甲苯酯U -- 脲UF -- 脲甲醛树脂UHMWPE --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P -- 不饱和聚酯V AC -- 醋酸乙烯酯V AE --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V AM -- 醋酸乙烯V AMA -- 醋酸乙烯-顺丁烯二酐共聚物VC -- 氯乙烯VC/CDC -- 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VC/E -- 氯乙烯/乙烯共聚物VC/E/MA -- 氯乙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E/VAC -- 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VC/MA -- 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MMA -- 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VC/OA -- 氯乙烯/丙烯酸辛酯共聚物VC/V AC -- 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VCM -- 氯乙烯VCP -- 氯乙烯-丙烯共聚物VCS -- 丙烯腈-氯化聚乙烯-苯乙烯共聚物VDC -- 偏二氯乙烯VPC -- 硫化聚乙烯VTPS -- 特种橡胶偶联剂WF -- 新型橡塑填料WP -- 织物涂层胶WRS -- 聚苯乙烯球形细粒XF -- 二甲苯-甲醛树脂XMC -- 复合材料YH -- 改性氯丁胶YM -- 聚丙烯酸酯压敏胶乳YWG -- 液相色谱无定型微粒硅胶ZE -- 玉米纤维ZH -- 溶剂型氯化天然橡胶胶粘剂ZN -- 粉状脲醛树脂胶TEA 三乙胺TEOA--三乙醇胺DMSO--二甲基亚砜DMP--N-乙烯基吡咯烷酮AEM--N-(2-氨乙基)吗啉PR--哌啶BPP--1,3-二(4-哌啶基)丙烷ETA---乙醇胺DPP--1,3-二(4-吡啶基)丙烷DBU--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en--乙二胺DBN--1,5-二氮杂双环[4.3.0]壬-5-烯DEM--4-[2-(二甲基氨基)乙基]吗啉DMMP--顺式-2,6-二甲基吗啉TBA--三丁胺Bpy--,2-联吡啶AEP--N-氨乙基哌嗪TMDP--1,3-二(4-哌啶基)丙烷ECHA--N-乙基环己胺TPOM--DAP--1,3-二氨基丙烷HTA --六次甲基四胺HA--己胺DMMP---顺式-2,6-二甲基吗啉。
碳原子为锯齿形排列,所有原子均以σ键相连。
所有碳原子均为sp3杂化。
材料性质Polyvinyl chloride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密度 1380 kg/m3杨氏弹性模量(E) 2900-3400 MPa拉伸强度(σt) 50-80 MPaElongation @ break 20-40%Notch test 2-5 kJ/m2玻璃转变温度87℃熔点212℃Vicat B1 85℃导热率 (λ) 0.16 W/m.K热膨胀系数 (α) 8 10-5 /K热容(c) 0.9 kJ/(kg·K)吸水率 (ASTM) 0.04-0.4Price 0.5-1.25 ?kg聚氯乙烯的最大特点是阻燃,因此被广泛用于防火应用。
但是聚氯乙烯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氯化氢和其他有毒气体,例如二恶英。
聚氯乙烯的燃烧分为两步。
先在240℃-340℃燃烧分解出氯化氢气体和含有双键的二烯烃,然后在400-470℃发生碳的燃烧。
物理和化学性质PVC(聚氯乙烯)塑胶原料稳定;不易被酸、碱腐蚀;对热比较耐受聚氯乙烯具有阻燃(阻燃值为40以上)、耐化学药品性高(耐浓盐酸、浓度为90%的硫酸、浓度为60%的硝酸和浓度20%的氢氧化钠)、机械强度及电绝缘性良好的优点。
但其耐热性较差,软化点为80℃,于130℃开始分解变色,并析出HCI。
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溶于水、酒精、汽油,气体、水汽渗漏性低;在常温下可耐任何浓度的盐酸、90%以下的硫酸、50—60%的硝酸和20%以下的烧碱溶液,具有一定的抗化学腐蚀性;对盐类相当稳定,但能够溶解于醚、酮、氯化脂肪烃和芳香烃等有机溶剂。
此外,POVC的光、热稳定性较差,在100℃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暴晒,就会分解产生氯化氢,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变色,物理机械性能迅速下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
HPVC/S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工业聚氯乙烯树脂主要是非晶态结构,但也包含一些结晶区域(约5%),所以聚氯乙烯没有明显的溶点,约在80℃左右开始软化,热扭变温度( 1.82MPa负荷下)为70-71℃,在加压下150℃开始流动,并开始缓慢放出氯化氢,致使聚氯乙烯变色(由黄变红、棕、甚至于黑色)。
聚偏氯乙烯结构性能、加工及应用摘要:介绍了PVDC的结构和各种性能,尤其是作为食品包装材料时的高阻隔性、热收缩性、高温蒸煮性;PVDC膜的几种主要制作方法。
简单分析了PVDC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指出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PVDC 结构性能加工改性应用1.聚偏氯乙烯简介聚偏氯乙烯(PVDC)树脂,即聚偏氯二乙烯树脂,又称氯偏树脂,纱纶树脂。
PVDC的均聚物树脂由于氯含量高和结晶度高,因此熔融温度高、熔融时间长,一般在175℃的条件下完全熔融需5~10 rain。
其熔融和分解温度十分接近,熔体粘度大,流动性差;受热易降解,加工周期短;薄膜易变色,热封强度低,弹性性能差。
【1】因此其加工性能不好,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应用价值,必须改进其加工性能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通常所说PVDC是指以偏二氯乙烯(VDC)为主要成分加入其他含不饱和双键的第二单体(如VC)共聚而成的一类共聚物的统称。
PVDC树脂是一种淡黄色、无毒无味、安全可靠的高阻隔性材料。
除具有塑料的一般性能外, 还具有耐油性、耐腐蚀性、保味性以及优异的防潮、防霉、可直接与食品进行接触等性能, 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印刷性能, 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军工等领域。
问世之初主要是加工成薄膜, 二战时期运用在武器、弹药的包装上。
世界上第一次通过实验室聚合获得线性高分子的PVDC 是在1930 年。
美国DOW 化学公司首先将其工业化。
由于初期适逢“二战”而主要用于军品包装, 这给PVDC 工业技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因而成了美国DOW 化学公司多年不解密、不转让的一项工业技术。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逐渐向食品包装转移, 后又逐步应用于药品包装等领域, 随着现代包装技术和现代人生活节拍的加快, 微波炉、冰箱的普及, 保鲜膜的用量急剧增加, 使PVDC 的应用更加普及。
这时候先后有多家公司开发出PVDC 产品工业技术, PVDC 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达到大规模的整体发展。
氯乙烯和二氯乙烷的性质(网上下载)氯乙烯(CH2=CHCl)无色气体,易液化。
沸点-13.4℃。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有毒性,长期吸入或接触可致肝癌。
燃烧时火焰边缘微绿。
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极限4~22%(体积)。
可发生加成反应。
在引发剂(如有机的过氧化物或偶氮化合物)作用下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氯乙烯(PVC)塑料。
还可以与某些不饱和化合物共聚成为改善某些性能的改性品种。
如与醋酸乙烯酯的共聚物,用于制造薄膜、涂料、塑料地板、唱片、短纤维等;又如与偏二氯乙烯CCl2=CH2的共聚物具有无毒、透明、防腐等特性,可用于制渔网,座垫织物、滤布、包装薄膜等,商品名莎纶、合成1,1,2-三氯乙烷等。
工业上用乙炔与氯化氢于汞盐作用下加成,或由乙烯氯化后热解生成氯化氢和氯乙烯、二氯乙烷热裂解等方法制得。
由于氯乙烯(VCM)常温下为气体,没有其蒸汽压的数据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CH3CHCl2)分两种异构体:1,2—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1,1—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
有似氯仿气味的无色液体。
分子量98.97,比重为1.2529,熔点—35.3℃,沸点83.5℃,蒸气压11.6OkPa(25℃),在空气中的爆炸限为6.2~15.9。
不对称体比重为1.174(20/4℃),熔点—96.7℃,沸点57.3℃,蒸气压30.66kPa(25℃)。
蒸气比重均为3.4。
均难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加热分解,可产生光气。
对称异构体主要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还用于制造氯乙烯和聚碳酸酯,也用于谷仓的熏蒸和土壤的消毒。
不对称体主要用于化学合成的中间体或是其副产品,也曾用作麻醉剂。
1,2-二氯乙烷的蒸汽压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83.5蒸汽压,mmHg 25 40 64 100 160 240 350 500 700 760。
PVDCPVDC是一种阻隔性高、韧性强以及低温热封、热收缩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理想包装材料,在包装行业独树一帜,特别是其具有阻湿、阻氧、防潮、耐酸碱、耐油浸和耐多种化学溶剂等性能,50年来广泛用于食品、药品、军品的包装。
PVDC是以偏二氯乙烯为主要成分的共聚物,由于纯PVDC难以加工应用,均聚物一直无法工业化。
上世纪30年代,美国DOW化学公司研制成功VDC-VC共聚物,并取名为"SARAN",80年代又推出VDC-MA系列,因此,所谓的PVDC工业亦是指以VDC为主体的共聚高分子工业。
国外PVDC工业的发展和垄断PVDC工业的发展主要是随着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初始的PVDC工业,其产品仅仅用于军品的防潮包装。
50年代中叶,由美国DOW公司推向民用,因为解决了仅为12微米厚度的吹膜技术及其自粘性,为美国家庭主妇所接受,作为食品保鲜膜直至今日仍盛行不衰,随着单膜复合、涂布复合、肠衣膜、共挤膜技术的发展,在军品、药品、食品包装业的发展更为广泛。
尤其是随着现代化包装技术和现代人生活节拍的加快而大量发展起来的速冻保鲜包装,微波炉的炊具革命,食品、药品货架寿命的延长,使PVDC的应用更加普及。
几十年来,作为高阻隔包装材料其主导地位未曾动摇。
80年代出现的高阻隔新材料EVOH,由于其具有可回收性能,一度曾威胁过PVDC的发展,但由于EVOH在高湿度下阻隔功能急剧下降,而未能进一步发展,包括双向拉伸的尼龙膜,都无法取代PVDC的多种优异功能。
PVDC工业发源于美国DOW化学公司,由于初期适逢"二战"而主要用于军品包装,这就给PVDC 工业技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再加上其技术含量高而成为美国DOW公司多年不解密、不转让的一项工业技术。
60年代其与日本合作和发展,目前日本吴羽公司和旭一道公司生产的PVDC可与DOW在市场上竞争。
美国DOW鉴于PVDC胶乳多家生产而将DOW的胶乳转让绐美国汉普郡公司,近年来,由于乳胶涂布的发展,1998年又将该产品收回。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简要起草过程(一)任务来源根据2007年3月全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国家卫生标准修订工作协作组第1次会议的制标计划分工和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2007-2008年卫生标准制(修)订项目委托协议书》(食标发[2007]44号)要求,由我所负责修订《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卫生标准》,我所会同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通汇羽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厂等联合组成了修订标准项目组。
(二)简要起草过程2007年7月-2008年2月,本项目组完成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调研,了解了近20年来国内外产品卫生质量的动态情况,对国内企业产品生产配方、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进行了调研,特别是专程考察了江苏南通汇羽丰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电化厂、山东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等。
2008年3-8月,完成了对3家国内企业计42件树脂和8件成型品样品(其中包括18件国外产品)的采集和检测工作。
检测项目包括偏氯乙烯单体残留量、氯乙烯单体残留量、重金属(以Pb 计)等3项指标,样品检测方法按GB/T 14943《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乙氯烯树脂及成型品中残留1,1-二氯乙烷的分析方法》和GB/T 5009.60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
2008年9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
2008年11月,完成了《标准(报批稿)》、《编制说明》和《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分委员会年会和卫生部食品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查了本标准并提出了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形成本编制说明。
2010年7月按《食品安全法》和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委员会食品相关产品分委会第一次会议的要求作了相应文字和格式修改,最终形成本编制说明。
PVC分子式本色为微黄色半透明状,有光泽。
透明度胜于聚乙烯、聚丙烯,差于聚苯乙烯,随助剂用量不同,分为软、硬聚氯乙烯,软制品柔而韧,手感粘,硬制品的硬度高于低密度聚乙烯,而低于聚丙烯,在屈折处会出现白化现象。
常见制品:板材、管材、鞋底、玩具、门窗、电线外皮、文具等。
是一种使用一个氯原子取代聚乙烯中的一个氢原子的高分子材料。
目录PVC塑料特征性能和用途、熔体指数介绍英文名称结构简式材料性质Polyvinyl chloride注塑模工艺条件pvc分类PVC性能及识别PVC改性PVC塑料的合成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溶液聚合PVC塑料特征性能和用途、熔体指数介绍英文名称结构简式材料性质Polyvinyl chloride注塑模工艺条件pvc分类PVC性能及识别PVC改性PVC塑料的合成悬浮聚合乳液聚合本体聚合溶液聚合展开PVC的几种主要缩写及含义1、化工领域指化合物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
这是PVC使用最广泛的含义。
2、医学上指不规则心跳。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3、在电子领域,指在A TM、X.25中的持久虚拟链路。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编辑本段PVC塑料特征性能和用途、熔体指数介绍[1]PVC (聚氯乙烯)化学和物理特性刚性PVC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材料之一。
PVC 材料是一种非结晶性材料。
PVC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加入稳定剂、润滑剂、辅助加工剂、色料、抗冲击剂及其它添加剂。
PVC材料具有不易燃性、高强度、耐气侯变化性以及优良的几何稳定性。
PVC对氧化剂、还原剂和强酸都有很强的抵抗力。
然而它能够被浓氧化酸如浓硫酸、浓硝酸所腐蚀并且也不适用与芳香烃、氯化烃接触的场合。
PVC在加工时熔化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参数,如果此参数不当将导致材料分解的问题。
PVC的流动特性相当差,其工艺范围很窄。
特别是大分子量的PVC材料更难于加工(这种材料通常要加入润滑剂改善流动特性),因此通常使用的都是小分子量的PVC材料。
ABS、PE、PP、PVC塑料材料的区别与鉴别pp\pe\pvc格物pp\pe\pvcPP聚丙烯系列(百折胶)材料特征:PP,PE硅胶,橡胶能强行脱模俗称百折胶.英文名 polypropylene。
由于均聚物型的PP温度高于0C以上时非常脆,因此许多商业的PP材料是加入1~4%乙烯的无规则共聚物或更高比率乙烯含量的钳段式共聚物。
PE 聚乙烯PP,PE, 硅胶,橡胶能强行脱模它是透明的热塑性塑料。
所以PE和PP 膜的造粒,可直接成条放入挤出机加料口,靠螺杆的剪切力把PE、PP 膜拖进机筒加热熔融挤出造粒。
常见的塑料性能及应用茗香小楼常见的塑料性能及应用常见的塑料性能及应用。
1、泛用塑料:ABS. PVC. PS. PE2、泛用工程塑料:PA. PC. PBT. POM. PET 3、超级工程塑料:PPS. LCPB、热固性塑料: DAP. UP. EP 热塑性:在受热时会软化,经冷却会固化,若再加热又可以软化。
结晶度是反映结晶型塑料的结晶程度。
化学和物理特性: PC/PBT具有PC和PBT二者的综合特性,例如PC的高韧性和几何稳定性以及PBT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润滑特性等。
塑料的鉴别方法。
常用塑料的种类、优缺点、主要缺陷Cici-lib化学和物理特性:PC是一种非晶体工程材料,具有特别好的抗冲击强度、热稳定性、光泽度、抑制细菌特性、阻燃特性以及抗污染性。
化学和物理特性:刚性PVC是使用最广泛的塑料材料之一。
特别是大分子量的PVC材料更难于加工(这种材料通常要加入润滑剂改善流动特性),因此通常使用的都是小分子量的PVC材料。
化学和物理特性:PBT是最坚忍的工程热塑材料之一,它是半结晶材料,有非常好的化学稳定性,机械强度、电绝缘特性和热稳定性。
PVC塑料yyqingerPVC塑料PVC塑料百科名片PVC分子式。
⑵氯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这种共聚物的塑化性、软化温度、溶解性等及分子内增塑作用与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基本相同。
一、概念:PVDC,学名“聚偏二氯乙烯”,俗称沙林,是一种软化温度在160-200℃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头尾相连的线性聚合链结构。
PVDC分子中的氯原子有疏水性,可不能形成氢键,氧分子和水分子很难在PVDC分子中移动,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阻氧性和阻湿性,且其阻氧性不受周围环境湿度的阻碍。
也确实是说,在任何温度或湿度条件下,兼具卓越的阻隔水汽、氧气、气味和香味的能力,是目前公认的在阻隔性方面综合性能最好的塑料包装材料。
主要应用领域:奶酪、汤、零食、蒸煮袋、医用包装、干式食物包装、饼干及谷类食物、宠物食物、拉伸上下膜、酱料、肉制品、液体包装、豆制品包装、电子产品包装、化工包装等领域。
可耐125℃/30min蒸煮。
二、分类:从用途上看,PVDC可分为如下种类:1.挤出用PVDC树脂保鲜自粘膜(单膜):军品、食物复合膜、食物袋(单膜):食物、军品多层共挤膜:食物、药品、军品、包装、饮料肠衣膜:食物包装、火腿肠、方火腿等2.溶液型涂布用PVDC树脂特种涂布、无银感光涂布、胶粘剂、容器喷涂3.纤维PVDC树脂鱼网丝、阻燃织物、人造草坪胶乳复合膜、食物包装、军品包装、双面涂布膜、香烟外包装、硬片复合膜、药品吸塑包装、铝箔复合、特种医药、器材包装、纸上涂布、食物防潮包装。
三、要紧领域:肠衣膜(下挤平吹双向拉伸吹塑薄膜工艺)要紧应用于包装火腿肠,耐高温杀菌,适合用在高频焊接的自动灌肠机上进行工业化大量量火腿肠的生产。
PVDC此种功能要紧在中国大量利用,年利用PVDC树脂达30000T以上,比如:双汇、金锣、雨润、美好、江泉等;在国外也有少量利用,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
为提高生产效率,此刻国内许多客户制造性地利用大收缩肠衣膜来包装低温肉制品,已取得了专门好的成效。
保鲜膜PVDC保鲜膜由于其优越的透明性、良好的表面光泽度及专门好的自粘性,被普遍用于家庭和超市包装食物;PVDC保鲜膜不单能够知足于家庭冰箱中保留食物,而且也可用于微波加热,成为发达国家常常利用的包装材料之一。
氯乙烯物性数据性状:常温下无色,有微甜气味的气体。
沸点(oC):-13.4熔点(oC):-153.8密度(g/mL,-14.2oC):0.969密度(g/mL,20oC):0.910密度(g/mL,25oC):0.901折射率(n20D) :1.37黏度(mPa·s,气体):10.279黏度(mPa·s,液体):0.174闪点(oC,开杯):-61闪点(oC,闭杯):-61.1燃点(oC):472溶解度(%,水,25oC):0.11临界温度(oC):156.6临界压力(MPa):5.41汽化热(KJ/mol):22.82熔化热(KJ/mol):4.744饱和蒸气压(kPa,25oC):346.53油水(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1.38爆炸下限(%,V/V,28oC):4爆炸上限(%,V/V,28oC):22相对密度(20℃,4℃):0.91063溶解性:可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乙醇、烃类、卤代烃、一元醇和酮等溶剂,可以和氟氯烷烃互溶。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醚。
Lennard-Jones参数(A):4.3387Lennard-Jones参数(K):370.41van der Waals面积(cm2·mol-1):4.740×109van der Waals体积(cm3·mol-1):32.030气相标准声称热(焓)( kJ·mol-1) :28.5气相标准熵(J·mol-1·K-1) :264.08气相标准生成自由能( kJ·mol-1):41.1气相标准热熔(J·mol-1·K-1):53.60气相标准熵(J·mol-1·K-1) :241.89相对密度(d204):0.9106作用与用途常温常压下稳定,避免光、氧化物1. 无色易液化气体。
具有醚臭。
微溶于水。
水中溶解度(%,体积):0℃0.81;10℃0.57;20℃0.29。
偏氯乙烯乳液聚合张成德(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浙江衢州324004)[关键词]偏氯乙烯;乳液聚合;配方;工艺[摘 要]对偏氯乙烯乳液聚合配方如引发剂、乳化剂、共聚单体、pH值调节剂,聚合工艺如聚合温度、搅拌强度和聚合方式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叙述。
[中图分类号]T Q32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7937(2002)03-0021-02聚偏氯乙烯(简称PVDC)是目前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重要阻隔包装材料之一。
PVDC的聚合方法通常有悬浮聚合、乳液聚合和溶液聚合。
而乳液聚合是最常见的方法。
偏氯乙烯与其它共聚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得到的胶乳含固量约50%左右,其外观为乳白色液体。
通过涂布或涂敷干燥之后形成的膜具有阻隔性、防湿性、保香性、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难燃性和高频热封性。
影响偏氯乙烯乳液聚合的因素很多,如聚合配方、聚合工艺及聚合方式。
这些因素对乳液聚合过程能否正常进行、乳液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 聚合配方偏氯乙烯乳液聚合的配方主要由乳化剂、引发剂、共聚单体、pH值调节剂等组成。
1.1 引发剂引发剂是乳液聚合配方中最重要的组分之一。
引发剂的种类和用量会直接影响胶乳的产量和质量。
用作偏氯乙烯乳液聚合的引发剂有无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及过氧化氢化合物。
而且根据不同的情况,还可与还原剂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常用于偏氯乙烯乳液聚合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有:过硫酸钾(K2S2O8)/亚硫酸氢钠(NaH SO3),过硫酸铵[(NH4)2S2O8]/亚硫酸氢钠(NaH SO3),双氧水(H2O2)/雕白粉(NaH SO2 CH2O 2H2O)等。
以往常用的引发剂多为过硫酸盐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乳液聚合体系内存在金属离子,对乳液的稳定性、机械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目前已由过氧化氢或有机过氧化物所取代。
1.2 乳化剂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体系中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虽然不参加反应,但其作用是降低表面张力,起降低界面张力、乳化、分散、增溶作用等。
聚偏氯乙烯结构性能、加工及应用摘要:介绍了PVDC的结构和各种性能,尤其是作为食品包装材料时的高阻隔性、热收缩性、高温蒸煮性;PVDC膜的几种主要制作方法。
简单分析了PVDC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指出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PVDC 结构性能加工改性应用1.聚偏氯乙烯简介聚偏氯乙烯(PVDC)树脂,即聚偏氯二乙烯树脂,又称氯偏树脂,纱纶树脂。
PVDC的均聚物树脂由于氯含量高和结晶度高,因此熔融温度高、熔融时间长,一般在175℃的条件下完全熔融需5~10 rain。
其熔融和分解温度十分接近,熔体粘度大,流动性差;受热易降解,加工周期短;薄膜易变色,热封强度低,弹性性能差。
【1】因此其加工性能不好,在实际生产中没有应用价值,必须改进其加工性能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此,通常所说PVDC是指以偏二氯乙烯(VDC)为主要成分加入其他含不饱和双键的第二单体(如VC)共聚而成的一类共聚物的统称。
PVDC树脂是一种淡黄色、无毒无味、安全可靠的高阻隔性材料。
除具有塑料的一般性能外, 还具有耐油性、耐腐蚀性、保味性以及优异的防潮、防霉、可直接与食品进行接触等性能, 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印刷性能, 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军工等领域。
问世之初主要是加工成薄膜, 二战时期运用在武器、弹药的包装上。
世界上第一次通过实验室聚合获得线性高分子的PVDC 是在1930 年。
美国DOW 化学公司首先将其工业化。
由于初期适逢“二战”而主要用于军品包装, 这给PVDC 工业技术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因而成了美国DOW 化学公司多年不解密、不转让的一项工业技术。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逐渐向食品包装转移, 后又逐步应用于药品包装等领域, 随着现代包装技术和现代人生活节拍的加快, 微波炉、冰箱的普及, 保鲜膜的用量急剧增加, 使PVDC 的应用更加普及。
这时候先后有多家公司开发出PVDC 产品工业技术, PVDC 才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达到大规模的整体发展。
塑料薄膜的鉴别方法一、外观鉴别法各种塑料薄膜及玻璃纸各有自己的特有外观,如光泽、透明度、色调、挺力、光滑性等,从外观来鉴别薄膜是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
无色透明、表面有漂亮的光泽、光滑且较挺实的薄膜的拉伸聚丙烯、聚苯乙烯、硬质聚氯乙烯、聚酯、聚碳酸酯和醋酸纤维素薄膜。
手感柔软的薄膜是软质聚氯乙烯、聚偏二氯惭烯、聚乙烯醇等薄膜。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是未拉伸聚丙烯、培养拉伸尼龙薄膜。
透明薄膜经过揉搓后变成白色或乳白色的是聚乙烯、聚丙烯、尼龙薄膜等。
盐酸橡胶是没有光泽而有橡胶感的灰黄色或绿色的半透明薄膜。
另外,将薄膜一端固定后振动,如有挠性而且发出金属声音的则是聚酯、聚苯乙烯等薄膜。
两片重叠时,滑爽性差的则是聚偏二氯乙烯、软质聚氯乙烯、低密度聚乙烯、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尼龙(未拉伸)等薄膜。
压花薄膜、收缩薄膜等经过加工的薄膜同未加工薄膜的特性有些不同,所以鉴别时要加以注意。
薄膜外观特性见表1。
O—X—二、物理性能试验鉴别法各种薄膜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能,如强度、延伸率、撕裂强度、耐冲击强度、受热后的收缩性等。
通过对这些薄膜的物理特性的试验,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鉴别薄膜的种类。
薄膜的简易鉴别法如图1所示。
下面具体说明物理性质试验的几种具体方法。
1、撕裂强度试验在薄膜一端用剪刀将薄膜切成一厘米长的切口,然后用手撕裂,观察薄膜对撕裂的抵抗力及裂痕的状态。
容易撕裂的薄膜有聚苯乙烯、玻璃纸、醋酸纤维素等薄膜。
聚乙烯、聚酯、尼龙、聚丙烯等薄膜的撕裂强度大,但根据加工条件、增塑剂含量的不同而略有区别。
例如增塑剂含量高的聚氯乙烯薄膜比无增塑剂的聚氯乙烯薄膜的强度稍大些。
双向拉伸薄膜通常是横向与纵向的强度均衡,但实际上有时也会产生若 干差异。
单向拉伸薄膜是纵向拉伸,因此,纵向比横向的撕裂强度大。
总之,通过物理性质的检验以鉴别 薄膜的种类是比较复杂的,一般需要与其他鉴别法结合进行。
2、收缩性能试验将薄膜缓慢接近火焰,不同种类的薄膜呈现出激烈收缩和不激烈收缩两种状态。
22聚偏氯乙烯(以下简称PVDC )因具有优异的对气体的阻隔、耐化学等性能,常用作食品、医药、精密仪器等的包装材料。
PVDC 是由多组分组成的,它包括偏氯乙烯及与其可以共聚的第二单体悬浮共聚树脂、增塑剂、稳定剂、填料、颜料等各种组分。
PVDC 加入着色剂后,一方面遮盖PVDC 树脂本身淡淡的黄褐色;另一方面可增加制品或商品的美观程度,提高消费者对制品或商品的购买欲望。
PVDC 可制成各种薄膜、纤维、片材等,而我国目前主要制成肠衣膜。
本文就PVDC 着色有关内容作一介绍。
1PVDC 树脂着色方法树脂的着色最常见的方法有:干法着色、糊状着色剂着色、色粒着色、色母粒着色等。
着色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树脂的种类、制品及其成型方法等各方面的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即要在一定时间内着色剂能充分均一地分散在塑料中。
对于PVDC 树脂而言,最早采用干法着色,把颜料直接作为着色剂与PVDC 混合着色。
虽然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颜料凝集、飞散性大,颜料在树脂中不能充分分散,薄膜容易形成色斑点、发色不稳定,加工性能下降,对环境及人体影响较大,混合器严重污染。
如果进行高浓度着色时,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国内在PVDC 吹膜时不采用这种方法。
糊状着色剂着色是在国内小型PVDC 吹膜装置上常用的方法。
糊状着色剂着色是把颜料添加到PVDC 的增塑剂(如柠檬酸三丁酯、乙酰基柠檬酸三丁酯、癸二酸二丁酯等)内,混合后制得糊状着色剂,再与PVDC 混合着色。
虽然颜料能充分均匀地分散到树脂内,但使用不方便。
特别是PVDC 树脂所用的增塑剂量是比较少的,要配成高浓度的颜料比较困难,即使配成,颜料也不能充分地分散到PVDC 内。
另外,PVDC 着色时,需要把糊状着色剂和树脂混合时,混合器内部极易被糊状着色剂污染,混料现场、设备也被薄薄地蒙上一层颜料。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一般情况下首先把与被着色树脂相同的树脂加入预料,根据需要,还可添加润滑剂、分散剂、增塑剂、稳定剂等助剂,加热混炼后得到颗粒或粉状的母体混合物作为着色剂,与树脂混合着色,这种方法不会污染混合器。
制备母体混合物,颜料高度地分散载体内,也就能很好地分散在被着色的树脂内。
但PVDC 树脂因热稳定性差,混炼时受剪切力作用受热分解,要制备母体混合物是极其困难的。
要制成适用于PVDC 的母体混合物,重点在于选择载体,一方面要使着色剂等成分在载体中得到良好的分散,并将各个组分粘结在一起,另一方面要与PVDC 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和流动性。
采用偏氯乙烯共聚物的着色摘要介绍了用于聚偏氯乙烯着色的方法,母体混合物的制备以及母体混合物组成对偏氯乙烯的薄膜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偏氯乙烯着色剂性能加工张成德(巨化集团技术中心,浙江衢州,324004)塑料助剂2003年第3期(总第39期)23母体混合物着色,可以连续计量与PVDC共同进入挤出机吹塑制膜。
2母体混合物的制备过程PVDC树脂用母体混合物制备过程为定量的载体、颜料、润滑剂、分散剂、增塑剂、稳定剂等助剂加入混合器内,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加热充分均匀混合后取出,再在一定的温度下混炼一定时间后,取出冷却固化,经粉碎机粉碎,过筛即得母体混合物。
制备的关键是选择整体种类、合适的分子量以及在制备母体混合物时的混炼时间和混炼温度。
工艺流程如下:3母体混合物组成及对PVDC加工和制品性能的影响311载体PVDC热性能差,不能用作载体。
载体主要从与PVDC树脂相容性好的树脂,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蜡、聚乙烯-醋酸乙烯、丙烯-乙烯共聚树脂、聚酯树脂等中选择。
如果相容性差,与PVDC同时挤出时,在挤出机内发生树脂的相分离,导致不能稳定挤出,同时也影响制品性能的均一性。
如制成薄膜,在高频密封时得不到好的密封口。
有报道[1]把颜料分散到聚苯乙烯或苯乙烯共聚树脂内,制成颗粒或粉状的高浓度颜料的母体混合物。
因为颗粒或粉状的母体混合物在与PVDC树脂着色时,不但不会污染混合器内部,而且混合后从混合器内取出PVDC树脂后,混合器内部极易清扫。
另外,颜料在载体内得到充分的分散,然后颜料也就极容易地分散到PVDC树脂中。
选择上述的树脂作为载体的话,由于这些树脂阻隔性能不如PVDC,作为载体加入PVDC中,相当于与PVDC共混加工,最终使PVDC制品的阻隔性能下降,因此,载体不能加得过多。
载体的分子量过低,制成的母体混合物不易粉碎,即使能粉碎,但因熔点较低,在着色PVDC时,仍有粘附在混合器内等问题;如果载体分子量过高,母体混合物的分散性差。
虽然PVDC树脂的热稳定性比较差,仍有把PVDC作为载体使用[2]的情况。
出发点在于上述所选树脂的阻隔性能都比PVDC 差,最终使成膜的PVDC的阻隔性能下降。
如采用分子量5000~80000的PVDC树脂作为载体,可以抑制混炼产生的热分解,颜料也能均匀地分散到PVDC树脂内。
作为载体的PVDC几乎没有热分解,而且与PVDC树脂相容性好,着色剂能充分均匀地分散在PVDC 树脂内。
312颜料可选择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
可从常用的颜料选择和配制所需要的颜色。
颜料的添加量由载体的种类和用量确定,颜料用量不能过多,否则混炼比较困难,颜料不能很好地分散在载体内;颜料用量过少,相当于载体的用量增加,对PVDC的阻隔等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用PVDC作为载体时,由于加入的是低分子量的PVDC,使PVDC的薄膜、片材等的性能下降。
对于其他载体而言,用量需要增加,最终要改变PVDC制品的性能。
因此,颜料的用量要少,分布要均匀,才能很好地保持PVDC的特有的阻隔性能及卫生性能。
国内有厂家起草过包装用聚偏氯乙烯片状吹塑薄膜标准,其中对于着色的PVDC吹塑薄膜卫生性能中有一项为脱色试验指标,在乙醇、冷餐油或无色油脂、浸泡液体按G B5009160规定测定,三项指标应全达到阴性。
不管采用浆状着色剂,还是通过色母料着色,必须使用好的配方和好的加工工艺,使颜料均匀地分布在PVDC内。
其他助剂的选择和用量可根据需要确载体颜料其他助剂混合混炼冷却过筛粉碎母体混合物第3期张成德.偏氯乙烯共聚物的着色24定。
4小结国内目前进口的PVDC树脂从外观来看有二类,一类是已着色好的,从日本进口的;一类是没有着色的,从美国进口的。
从使用角度考虑,已着色好的使用非常方便,直接进入自动加料设备就可以了。
如果使用没有着色的,最好用母体混合物计量加料,对环境和设备不会造成污染。
国内PVDC树脂目前只能提供没有着色的树脂,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发着色好的PVDC树脂或适用于PVDC 的色母料,给用户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1特开平8-33212特开平7-24275加工助剂使PE薄膜向高性能方向发展聚合物加工助剂(PPA)使PE这种应用最广的聚合物从一般商品应用扩大到以前认为不可能的高性能应用。
PPA是为LLDPE,特别是m LLDPE加工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能解决加工操作问题,还能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共混料中可以使用更多的便宜LLDPE,降低总成本。
氟弹性体和氟聚合物PPA已应用多年,新产品则进一步改进性能,Du P ont D ow E las2 tom er公司新推出的V iton FreeF low2100和2200是改进流变行为的氟弹性体,用量少,氟弹性体粒子更长和更圆,容易铺开在机头上,形成更有效的涂层,耐磨损和耐其他添加剂、着色剂腐蚀,最初试用于吹塑膜,实际也能用于流延膜。
2100用聚乙二醇为界面剂, 2200用正在申请专利的聚己酸内酯系列产品为界面剂,能降低螺杆滑移,节省成本10%,并提高薄膜性能。
比利时D y neon公司2003年2月推出两个更耐用的氟弹性体PPA,用量更小,效率比老产品高20%~30%,据称不是通过改变粒子尺寸而是改变分子组成来提高效率。
该公司还在寻找能降低相互作用的协同剂,降低无机粒子对PPA的磨损,并使不同树脂间用量的差别降到最小,可能要在2003年下半年或2004年推出。
薄膜加工厂为寻找便宜的PPA,转向用氟聚合物已很长时间,其成本为氟弹性体的一半,但发展并不快。
法国Atofina公司开发的K y nar F lex2500是熔点比其他K y nar低25℃左右的氟聚合物,极容易分散,比老产品价格贵10%~15%,目前正在欧洲试用于LLDPE和H DPE薄膜成型,目前还未解决由于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对机筒和螺杆的磨损问题,这意味着还未达到PPA的效果。
D y neon 公司则计划在2003年上半年向全球推出低成本、聚合物结构不同的氟聚合物PPA。
(唐伟家译自“M odern P lastics”,2003-03-01)提高PET树脂特性粘度的扩链剂美国C lariant母料公司用新开发的扩链剂系列产品CESA-Extend提高PET树脂的特性粘度,使其特性粘度达到与固相反应合成的PET树脂相当的大小。
据C lariant公司介绍,仅添加1%的CESA-Extend便能使纤维级PET或回收PET的特性粘度从0172升至0183。
用1%~3%的CESA-Extend提高树脂的熔体强度,足以使树脂适用于吹塑PET薄膜。
这种添加剂促进长链连接到PET分子链两端,形成熔体强度高的分子链,接上去的分子链还能改进树脂的表面抗粘连性。
C lariant 公司已在2003年2月美国底特律举行的SPE 全球塑料环境会议(G lobal P lastics Environ2 m ental C onference)上宣布了这种新添加剂,并已选择了几个客户签订保密合同,试用新产品。
(唐伟家译自“P lastics T echnolo gy”,2003-03-20)塑料助剂2003年第3期(总第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