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生化标志物联合应用评估胸痛87例结果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0.68 KB
- 文档页数:2
快速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快速检测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52例急诊胸痛(0~6 h内)患者即刻行H-FABP及血CTnI 和CK-MB检测。
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阳性率86.96% ,非急性心肌梗死组阳性率4.72%。
结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筛选快速而简便,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急性胸痛从胸痛患者中快速识别出急性心肌梗死从而进入快速治疗通道,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对于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的患者心肌标志物成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条件。
而目前实验室诊断的常用检测项目为CTnI 和CK-MB。
因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够理想使早期诊断有困难。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早期诊断AMI的高敏感性生化指标之一[1]。
现探讨H-FABP在急诊胸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因胸痛急诊入院患者。
入选者均为就诊时间在胸痛发作6 h内共152例。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肌检测标志物确诊。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6例,均符合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标准[2,3],男32例,女14例。
平均年龄(56±8.6)岁。
非急性心肌梗死组106例,男64例,女42例。
平均年龄(53±9.5)岁。
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 患者25例。
其他非心源性胸痛29例。
1.2 方法152例患者于入院即刻采静脉血进行H-FABP、CTNI定性检测及CK-MB定量测定,以后每2 h采静脉血共1~3次比较结果.CK-MB 、CTNI的测定在本院检验中心进行,H-FABP采用床边快速定性检测(试剂盒由上海单抗制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取静脉血100ul滴入检测孔,观察15 min,以检测线和对照线均呈红色为阳性;若检测线不显色,而对照线呈红色为阴性;若两条线均不显色为试剂条失败.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1例急诊胸痛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损伤标志物即肌钙蛋白i(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功酶(ck_mb)在急诊胸痛病人的诊断价值。
方法:91例急诊胸痛病人2h及4h后各定性检测一次心肌损伤标志物。
结果:tni阳性42例,myo阳性48例,ck_mb阳性51例。
其中心肌梗死31例,不稳定心绞痛14例,稳定心绞痛7例。
胸痛4h 后三者诊断心肌梗死敏感性分别为100%、83.87%、54.83%,特异性分别为81.67%、71.67%、66.67%。
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阳性应收住院进一步诊治。
【关键词】急诊胸痛;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功酶【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47-01胸痛是门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临床中对心源性胸痛应早期识别。
肌红蛋白(myo)在心肌梗死(ami)中出现早,可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但特异性低。
肌酸激酶同功酶(ck_mb)在特异性方面亦存在局限性。
近年来,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tni)是诊断急性心肌损伤疾病最特异、最敏感的血清标志物之一。
能敏感地检测出心肌小灶性可逆性损伤,可作为临床诊断就心肌梗死(ami)的第一标准。
也可以反映严重的心肌梗死及预后。
可用于急诊胸痛病人的评估,为临床医生对急诊胸痛病人作出快速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文采用定性的方法,检测91例急诊胸痛病人的tni,myo,ck_mb,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科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急诊胸痛病人91例,男62例,女29例,年龄37~83岁,平均(59.4±10.7)岁。
所有病例排除肌肉损伤及肝肾功能不全史。
就诊时常规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39例,st段压低21例,t波高尖9例,频发室早3例,室速2例,r波递增不良1例。
心电图正常16例者tni及myo 阳性8例。
XXX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质量分析报告(2017 年12 月-2018 年2 月)、数据概况胸痛患者趋图势图1数量分布XXX 市人民医院 --报表生成时间 2018/3/12 上午08:46:572017年 12 月-2018年 2月图 2 病因构成从构成比看,接诊的病例中, 11.89%为 ACS 胸痛, 1.64%为非 ACS血管急症, 86.48%为其他病例。
STEMI患者 2.87%,NSTEM患I 者 2.05%,UA患者 6.97%,主动脉夹层患者 1.64%,肺动脉栓塞患者 0%,非 ACS心源性胸痛 22.54%,其他非心源性胸痛 61.07%,放弃诊疗病因未明患者 0.82%,诊断中患者 1.23%,其他患者 0.82%一、胸痛中心关键指标分析5.16首次医疗接触 -首份心电图时间5.16 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的月平均时间XXX市人民医院 --报表生成时间 2018/3/12 上午 10:03:262017年 12月-2018年 2月我院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三个月来呈逐渐下降趋势, 2018年 1月、2 月平均时间已经达到 10分钟以内标准5.17STEMI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5.17 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的月平均时间XXX 市人民医院 --报表生成时间 2018/3/12 上午 10:05:32 2017年 12月-2018年2月STEMI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月平均小于 10 分钟5.18经救护车(包括呼叫本地 120 入院及由非 PCI 医院转诊患者)入院的 STEMI患者,从急救现场或救护车远程传输心电图至胸痛中心的比例自 2017 年 12 月以来,三个月内我院无经救护车(包括呼叫本地120 入院及由非 PCI 医院转诊患者)入院的 STEMI患者。
5.19检测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5.19 检测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XXX市人民医院 --报表生成时间 2018/3/12 上午 10:07:122017年12月-2018年 2月自 2017 年 12 月以来,三个月内我院建立了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方法,从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目前未达标,三月来均 >20 分钟,但 均呈逐月下降趋势。
急性胸痛160例患者原因分析突发的持续性不能耐受的胸部疼痛为急性胸痛,可由多种原因造成,是急诊科、心内科、胸外科经常遇到的急症。
急性胸痛病因复杂,不同原因所致胸痛的危险性有较大差异,应首先迅速筛选出可能致命的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不稳定型心绞痛、肺栓塞、气胸等,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发生急性胸痛,通过心电图、心肌损害生化标志物检查,便能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出明确诊断[1]。
而急性心肌梗死以外的胸痛,多数需要进一步检查。
因胸痛病种多,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2],现对本科急性胸痛160例患者原因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科收治的160例急性胸痛患者,其中男73例,女87例,年龄18~85岁。
1.2 方法本组均行常规心电图检测,并依据情况查胸片、胸部CT、心肌酶、D-二聚体、心脏超声等,必要时行冠脉造影、腹部B超、肺血管造影、胃镜、上消化道钡餐等检查。
2 结果160例胸痛患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67例;主动脉夹层5例;肺栓塞2例;气胸2例;心包炎2例;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21例;胆囊炎和胆石症15例;肺炎、胸膜炎21例;带状疱疹2例;骨骼肌肉源性胸痛13例;功能性7例。
3 讨论急性胸痛的病因复杂,是由多种病因所致,各种炎性反应、外伤、肿瘤、理化因素刺激肋间神经与脊髓后根传入纤维,以及支配心脏及主动脉的感觉纤维,支配气管、支气管及食管的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和膈神经等均可引起胸痛[3]。
胸痛可分为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从本组160例胸痛患者可以看出,心源性胸痛占41.8%,非心源性胸痛占到58.2%。
所以在病史询问清楚地了解胸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如胸痛部位、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的因素和仔细的体格检查,对胸痛的诊断尤其对一些致命性胸痛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①如胸痛位于胸骨后并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劳累诱发、休息或含化硝酸甘油后缓解,多提示心源性胸痛,再加上患者高龄、合并有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等高危因素时,应高度怀疑冠心病所致,此时需仔细分析心电图变化,积极给予相应检查及治疗。
73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朱瑞宗【摘要】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缺血修饰清蛋白(IMA)和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对73例老年 ACS 患者在胸痛发作3 h和6 h 内的血清标本进行H‐FABP 、IMA 、hs‐CRP 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测定,并与同步测定的健康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老年ACS 组发病3 h 内标本血清H‐FABP 、IMA 、hs‐CRP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K‐MB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 ACS 组发病6 h 内标本血清H‐FABP 、IMA 、CK‐MB 、hs‐CRP 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检测血清H‐FABP 、IMA 和hs‐CRP 的灵敏度明显优于各单项指标(P<0.05)。
结论血清H‐FABP 、IMA 和hs‐CRP 可作为判断老年 ACS 患者心肌坏死或损伤的早期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老年 ACS 的检出率。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3页(P980-981,983)【关键词】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缺血修饰清蛋白;超敏 C 反应蛋白【作者】朱瑞宗【作者单位】河北省定州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073000【正文语种】中文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肌缺血或梗死的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常见于老年人、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其发病急、病变早期极不稳定、预后差、病死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就诊和猝死的主要原因[1]。
老年ACS患者时有不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ECG)改变不明显,应及早对老年ACS明确诊断、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挽救更多尚未坏死的心肌,将心功能受损程度降至最低,对挽救老年ACS患者的生命、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2]。
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2022)202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和急性心血管治疗协会(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Association,ACCA)发布的最新管理共识中明确指出:急性胸痛是发病24h内的非创伤性疼痛或其他胸部不适的感觉;按照胸痛部位定义,前部位于鼻基底和脐之间,后部位于枕骨和第12胸椎椎体之间;疼痛性质包括刺痛、灼痛、压迫感、紧绷感、烧心及类似的不适感。
急性胸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占三级医院急诊室就诊疾病的20%~30%。
背景急性胸痛患者常伴有呼吸困难,因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多样,致命性胸痛危险性高,所以在急诊建立快速、合理、易行的诊疗程序及路径,优化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正确分流并尽早制定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专家组在最新国内外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临床实践,经多学科专家讨论与协商,共同制定了《急诊胸痛心血管标志物检测专家共识》。
本共识的制定步骤及方法:(1) 成立共识筹备组;(2) 通过检索Pubmed、CNKI、万方、CBM等数据库进行文献筛选;(3) 应用分级系统确定推荐级别,根据对共识推荐意见的证据级别、获益、风险、保险负担和费用的综合判断,分为强推荐与弱推荐(表 1);(4) 专家讨论并使用德尔菲法形成明确的推荐级别,最终确定推荐意见。
主要推荐意见1、急性胸痛的流行病学、常见病因及诊断方法推荐意见1:针对表现为急性胸痛或伴呼吸困难的急诊首诊患者,除常规ECG外,推荐hs-cTn、D-二聚体、BNP/NT-proBNP心血管三项标志物的检测,以便对患者进行鉴别与诊断、危险分层、预后评估和治疗决策。
【推荐级别:强推荐】2、心血管标志物2.1、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cTn)—心肌损伤标志推荐意见2:患者就诊后如条件允许应立即检测hscTn(0 h),结合医院的诊疗流程及验证后推荐使用0/1 h快速算法;也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选择0/2 h或0/3 h算法作为替代;同时需参照方法学特定的界值进行判定。
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意义张永军;汤圣兴;朱正才;汪俊元;朱正国;艾阳【摘要】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因胸痛发作3h内就诊患者分为ACS组和非缺血性胸痛(non-ischemic chest pain,NICP)组,在胸痛0~3h和3~6h分别抽血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骨髓相关蛋白(Myeloid-related protein,MRP)、妊娠相关蛋白 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PAPP-A)、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reatine kinase-MB,CK-MB)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四项指标.评价MRP与PAPP-A、CK-MB、cTnI联合检测在ACS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MRP诊断发病3h内ACS的灵敏度为57.4%,高于PAPP-A(8.2%)、CK-MB(21.3%)和cTnI( 18.0%).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75.4%.MRP 诊断发病3~6 h ACS的灵敏度为78.7%,也高于PAPP-A (39.3%)、CK-MB(49.2%)和cTnI( 45.9%).四项指标联合诊断ACS的灵敏度提高到96.7%.结论:MRP对ACS诊断的灵敏度高于PAPP-A、CK-MB、cTnI,可作为诊断ACS的早期生化标志物.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ACS的早期诊断.%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biochemical markers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 ACS). Methods: Kighty-on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CS( patients paid hospital visit within 3 hours of the acute chest pain ) and non-iichemir chest pain ( NICP). Blood samples wens obtained respectively during pain attack of 0 to 3h and 3h to 6h,and detected for myrloid-relat-ed protein ( MRP), 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 A ( PAPP-A ), crealine kinase MB(CK-MB) and cardiac- troponin l(cTnl) by EI.ISA to estim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four biochemical markers in ACS. Results: MRP sensitivity for ACS within 3 hours of attack was 57. 4% compared to 8.2% of PAPP-A,21.3% of CK-MB and 18.0% of cTnl. Combined biochemical markers of the four could identify 75.4% of ACS. Sensitivity of MRP for ACS between the attack of 3 to 6 hours was 78.7% compared to 39.3% of PAPP-A,49. 2% of CK-MB and 45.9% of cTnI, Yet,when the four biochemical markers were in joint consideration,accurate diagnosis of ACS could be 96. 7%. Conclusion: Although single marker of MRP may be more sensitive compared with PAPP-A, CK-MB and cTnl, combined detection of the four biochemical markers can be of greater importance in early diagnosis of ACS.【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5【总页数】3页(P365-367)【关键词】生化标志物;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作者】张永军;汤圣兴;朱正才;汪俊元;朱正国;艾阳【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芜湖24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4胸痛是急诊中第二大常见的主诉症状[1],有17%的胸痛患者最终被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2]。
胸痛患者心肌断层显像结果分析报告1. 背景介绍心肌断层显像是一种能够对心脏进行全面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用于帮助诊断心脏疾病,其中包括胸痛患者。
胸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因此进行心肌断层显像有助于确定胸痛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情况。
2. 检查方法心肌断层显像检查首先需要患者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如99mTechnetium-2-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99mTc-MIBI)或脂肪乳剂,然后通过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来观察心肌的血液灌注情况及心肌细胞的功能。
3. 患者信息本次分析报告基于一位胸痛患者的心肌断层显像结果。
该患者是一名47岁的男性,平时有高血压病史,近期出现胸痛症状。
4. 分析结果根据心肌断层显像的结果,可以看到该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心脏各个分区的血液供应均匀。
然而,我们观察到心肌断层显像中存在着一个局部的灌注缺陷区域,位于左心室的前侧壁(前间壁)位置。
在该缺陷区域,灌注显像图与功能显像图所示的异常一致,因此存在可能的心肌缺血。
5.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胸痛患者的心肌断层显像结果分析,我们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左心室前侧壁心肌缺血的可能性。
建议该患者进一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位置,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6. 注意事项在分析心肌断层显像结果时,我们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等,以综合判断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因此,本报告仅为初步分析结果,最终诊断需由医生根据多个信息源综合判断。
7. 结束语心肌断层显像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在胸痛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供客观的心肌血供和功能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与其他影像学和临床检查相结合,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至此,本报告对胸痛患者心肌断层显像结果的分析报告完毕。
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的价值分析目的:分析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入住本院的150例急诊胸痛患者(急诊胸痛组)和无胸痛症状的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两组均实施cTnI、Myo、CK-MB 联合检测,分析比较两组cTnI、Myo、CK-MB检测结果。
结果:急诊胸痛组cTnI、Myo、CK-MB检测结果分别为(8.56±1.39)ng/mL、(245.28±31.58)ng/mL、(14.68±3.4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高危、中低危组cTnI、Myo、CK-MB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cTnI、Myo、CK-MB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师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急性胸痛属于临床急诊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具有起病急、病情危急以及猝死率高等临床特点,较多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机体出现急性胸痛,如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急性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该类疾病往往病情较凶险,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因此及时快速筛查急诊胸痛的危险分层对诊断、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1-3]。
本院为了分析cTnI、Myo、CK-MB 联合检测对急诊胸痛危险分层的价值,对该类患者实施cTnI、Myo、CK-MB联合检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用计算机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入住本院的150例急诊胸痛患者(急诊胸痛组)和无胸痛症状的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两组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在医生的讲解下对此次的研究信息知情同意,且均自愿签署相关协议。
急诊胸痛组,男85例,女65例,年龄56~74岁,平均(65.36±2.35)岁;急性主动脉夹层23例,急性肺栓塞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