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6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
2.说出细菌的结构。
3.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4.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难点: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细菌图片、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分裂动画四、引入新课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些长。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
”手如果不经常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要想解答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内容。
学生伸出双手,互相观察,虽然看不到,但手上有很多细菌。
通过学生自身的卫生情况导入新课,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效果。
五、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细菌很小,肉眼看不到,那细菌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呢?最初,人们知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1页细菌的发现,解答下面两个问题:问题1:细菌是被谁发现的?列文虎克问题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播放动画,展示巴斯德的实验过程。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出示图片,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形、球形、螺旋形。
2.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图、植物细胞结构图和动物细胞结构图,比较异同,并填表:教师总结①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生物;②细菌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为异养;③有的细菌具有鞭毛(运动)和荚膜(保护)。
三、细菌的生殖1.动画展示:细菌的分裂情况分裂生殖。
2.展示有些细菌形成芽孢的图片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体。
3.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细菌分裂结果及时进行评价,并向学生灌输讲卫生的好习惯。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寻找问题答案。
观看动画,了解细菌由来的证明过程。
认识图片,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说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认同发现细菌的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难点:“观察与思考”活动: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和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师提问:(1)装在矿泉水瓶里的这些事物都存放了3天,若打开瓶盖,你会闻到什么气味?(2)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发臭?(3)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学生都知道打开矿泉水瓶盖会闻到臭味;少数学生知道是细菌引起食物发臭;但很少学生知道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大小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及营养方式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72,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可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
教师进而提出当时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19世纪时,许多著名科学家都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例如,煮沸过的肉汤会自然长出细菌,使肉汤变质.结论:这些微生物必定是自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
介绍巴斯德经典的鹅颈瓶实验。
指出巴斯德是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揭示真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同时,简单介绍巴氏消毒法。
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资料中的很接近:放久的食物确实是会腐烂发臭.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巴斯德的实验的科学性,并得出结论.观看PPT,感受细菌的大小。
(大多数学生应该知道细菌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到底多小,多数同学可能并不清楚)。
细菌的生殖思考: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师提问:表面干净的头发和针尖,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利用课件展示电镜下头发周围的细菌图片和针尖周围细菌的图片.PPT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细菌,让学生分组讨论:你能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吗?不同形态的这些细菌在组成结构上是否一样呢?PPT展示细菌、动物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提问:(1)细菌与动物细胞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什么?(2)细菌和植物细胞还有什么不同?(3)根据细菌和植物细胞的不同推测,它们在营养方式上是否不同呢?播放细菌繁殖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认识到细菌的繁殖特点。
第二节 细菌知识结构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的营养方式:寄生或腐生知识要点1.细菌由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
由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他被成为“微生物学之父”。
2.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观察,形态分可分为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3.细菌的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构成,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 集中的区域。
有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的生有鞭毛。
与动植物细胞不同:(1)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DNA 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与植物细胞的不同:没有叶绿体与动物细胞的不同:有细胞壁4.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分裂n 代会产生2n 个个体。
5.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
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体积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的。
芽孢对不良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遇到适合环境又会萌发成细菌,所以灭菌以杀死芽孢为标准。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2.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教学重点和难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实细菌的存在 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 结构:单细胞个体,有细胞壁,无成形细胞核,无叶绿体,有遗传物质DNA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导学过程一、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故事一: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2.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能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能力目标:1.通过书籍、杂志、网络来搜索有关细菌的各种资料,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2.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想。
3.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掌握细菌的主要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2.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谈话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在学习新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一组图片,【播放第1-9张幻灯片】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扫描的“钉子上的细菌”的图片(放大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000倍、15000倍、30000倍和70000倍的图片)教师: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学生:细菌。
教师:在放大到多少倍的时候咱们才能够看见细菌的大致形态?学生:30000倍。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细菌的形态具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钉子上的细菌在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图片,使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种微小的生物——细菌。
【播放第10张幻灯片】【板书:第二节细菌】二、讲授新课(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谁通过怎样的过程发现的呢?”【板书:一、细菌的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补充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教师: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并不算是一位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小镇的管理员。
细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 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3. 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2.观看教师展示的细菌分裂的图片和CAI课件, 了解细菌的快速繁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2. 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1.巴斯德实验的理解;2. 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等图片资料,CAI课件,显微镜,细菌永久涂片等。
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搜集与细菌有关的材料;加强课前对本节内容的预习。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用多媒体展示与细菌战有关的图片学生交流所知道的细菌战的历史知识,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资料:(1)七三一部队1932年在中国哈尔滨设立研究中心。
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分工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各国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的健康人体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先后有一万多名中、苏、朝、蒙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
(2)731部队当时已具有可将人类毁灭数次的细菌武器生产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投放战场,致使20多万人死伤。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资料,联想已知的历史知识,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
教师趁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设疑导入课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它为什么会被侵略者利用来危害我们人类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第二节:细菌。
《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三、教法与学法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发展,但知识储备欠缺,生活体验不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还不够成熟,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兴趣低,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巴斯德实验、细菌生殖过程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形象、直观。
四、教学过程本节通过让学生体验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周围细菌直接引入新授内容细菌的发现。
在这张幻灯片里突出了两个知识点一个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发现细菌、一个是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证实细菌不是自然产生,在介绍时分别用了两个超链接一个是图片一个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说课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第二张幻灯片介绍的是第二部分内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也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里三种不同电镜下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并分别就不同形态举出了实例,比如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等,接下来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问号处做链接,链接到细菌结构模式图,并在模式图中对鞭毛和荚膜这两部分结构分别链接了录象,是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
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
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链接了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把他们放在一张幻灯片中容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是否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4、后人为什么称巴斯德为“微生物学之父”?
小组交流
小组设计巴斯德实验的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肉汤腐败变质是由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吗?
2、作出假设:。
3、实验步骤:把煮沸的肉汤分为等量的两份,一份倒入鹅颈瓶一份倒入直颈瓶,每天观察、记录现象。
4、本实验的变量是:
5、实验现象:内肉汤没变质,内肉汤变质。
6、实验结论: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和生殖
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课本P72—74页,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才能观察到。
2、细菌有、、等不同形态。
有些细菌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都是生活的。
所以说细菌都是的。
(填单细胞或多细胞)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除此之外有的细菌还有和
4、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殖方式是。
5、细菌如何适应不良环境?
6、细菌的哪些特点和它们的分布广泛有关?
四、归纳总结,提升能力
1、细菌的发现过程
2、细菌的形态、结构、功能、生殖方式、营养方式。
五、当堂训练,检查效果
见学案达标测试
六、预习作业
细菌是单细胞的,真菌的形态、结构是什么样的。
教学反思:。
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通过了解发现细菌的过程,队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观点,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
依托学生对细菌已有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细菌为什么分布如此广泛?”,并以此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
本设计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
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知细菌形态。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及细菌营养方式。
通过技能训练中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最后总结出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与课前问题相呼应,将知识深化提升,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四、教学准备常温下存放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细菌、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形态结构挂图。
五、教学过程细菌的发现资料l:利用PPT介绍列文虎克和他发明的显微镜,重点介绍列文虎克发现细菌所引起的轰动——不叫一世的俄国彼得大帝和尊贵的英国女皇也亲临列文虎克家中,想从他的显微镜里看看那些神奇的小生物!教师进而提出当叫人们共同的疑问——这些微小的生物真的很神奇,但它们是从哪来的?被故事深深吸引,随教师一同探索细菌的发现过程。
利用紧张的讲故事式的开场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汁意力,引发学生探究“细菌从哪里来”的欲望。
然地在这液体中发生的,你学到了什么小。
呢?细菌的生殖故事:国王和棋手对火,协议输方向赢方提供大米:数量如下:第一个棋盘格放一粒大米,第二个棋盘格放两粒大米,依此类推,后一个棋盘格的数量足前一个棋盘格的两倍,让学生计算最后一个棋盘格的大米数量是多少?引出:细菌的分裂生殖方式就如上述故事。
第二节细菌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3.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4.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5.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思考、讨论、回答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细菌的发现看不到?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
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
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细菌》【设计思想】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和学生亲自实验体验等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推断分析,锻炼学生逻辑思维。
以趣味性学习吸引学生,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嘴,动笔,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生活。
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生的情感。
【学情分析】在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1.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2.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口头表述展示能力情感目标:认识到细菌的快速繁殖,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难点:巴斯德鹅颈瓶实验,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课前准备】改编《见或不见》歌词(见附),录音,制作成歌曲。
指导学生体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过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多媒体演示,启发互动,小组合作,引导推测等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反思】本节课以音乐开始,为整节课铺垫了轻松的基调。
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上台体验实验,动脑静静思考,动手捏橡皮泥,动笔计算。
有生生合作,也有师生互动,大家在快乐中学习,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细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出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结合生活实际,推测细菌的生殖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被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通过对细菌繁殖方式的学习研究,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生活习惯不卫生很容易被细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及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
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推测。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复习细菌的分布情况。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哪里有细菌,你的手上有细菌吗?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我们用肉眼能看到细菌吗?二、探究新知(一)细菌的发现1、质疑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细菌微小,肉眼看不见)2、学生阅读书本P71的相关内容,从中可以获取以下的重要信息。
①细菌的发现:17世纪后叶列文虎克②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证明细菌的由来并提出巴氏消毒法)。
3、小结:通过阅读,你对于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二)细菌的形态:1、质疑过渡:细菌很小,所以我们虽然时时刻刻在接触它们,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到底是怎样的呢?2、屏幕展示细菌形态图片,使学生对细菌的三种形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然后介绍一些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细菌的结构:1、质疑过渡:细菌的形态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细菌的结构怎样呢?2、展示细菌结构图片。
学生就细菌结构进行讨论,总结细菌的结构的特点。
3、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⑴知道细菌发现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谁?⑵通过观察并能区分不同细菌种类的形态、特征和大小。
⑶能够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并知道不同细菌其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方面⑴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多媒体演示和教师讲解,给学生提供比较直观、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⑴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研究观念,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有毅力、自信心的考验。
⑵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意识,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⑶通过细菌分裂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白讲究个人卫生的道理,并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四、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放大镜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导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关问题:我们为什么样吃饭前总是要洗手呢?由此引入课题。
学生回答讲卫生,洗掉手中的细菌等等。
学生积极回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实验用手中放大镜观察手中有没有细菌学生认真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三、细菌的发现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58—59页,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
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1、阅读教材第58—59页。
2、通过教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细菌》一.课标要求: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知道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类群。
二.教材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繁殖方式,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
《细菌》一节是在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基础上对细菌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是第一节相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第三节《真菌》的学习中,又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作对比,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2.通过观察、比较细菌的形态结构,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3.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从生活实例出发,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这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又提出问题:那么你了解细菌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任务一:细菌的发现1.课件展示自学任务,学生阅读课本71页“细菌的发现”。
2.多媒体展现巴斯德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细菌来自哪里。
任务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用课件显示电子显微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出细菌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细菌的形态不同,那结构也不相同吗?”,2.学生阅读课本73页“观察与思考”中的细菌结构模式图,掌握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3.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
4.课件出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图,与细菌结构图对比,学生找出异同点,并设计表格进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