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常见鱼病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07.00 KB
- 文档页数:6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不同的疾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
将对常见的淡水鱼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绍。
一、白点病
白点病是由滑膜虫寄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
临床表现为体表出现白斑、鳃盖红肿、活
动度下降等。
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药浴法:将药物溶解于水中,让患病的鱼浸泡在药浴液中。
药浴时间一般为30分钟,每日重复药浴2-3次,持续3-5天。
2.口服药物:将药物混合到饲料中,让患病的鱼口服,每天2次,持续5-7天。
3.温度法:将水温升高到30℃以上,在4天内逐渐恢复到正常水温,可有效杀灭寄生虫。
二、霉菌病
3.消毒法:清洗和消毒鱼缸,再加入适量的消毒剂,可以有效消灭霉菌。
三、细菌病
3.注射法:将药物注射到患部或肌肉中,可快速治疗细菌感染。
四、寄生虫病
3.手术法:对于严重寄生虫感染的鱼,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寄生虫完成治疗。
总之,对于不同的疾病,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
饲养环境,保持水质清洁和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提高鱼儿的免疫力,避免再次感染。
水产养殖过程中八种最常见鱼病防治技术!一、鱼病的预防1、做好消毒工作(1)鱼体消毒水温15°C以上可用15-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20min ;水温15C以下时,可考虑用聚维酮碘等刺激性小的药物消毒,具体要根据对鱼体的镜检结果和病原体类型来决定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对鱼体进行消毒。
(2)饲料消毒从野外采集的鲜活饵料一般都带有病原体,用3%的食盐水消毒 3-5min。
(3)工具消毒所有工具用完后放入工具消毒槽中消毒。
消毒液用600mg/L浓度的漂白粉溶液,使用前用清水将工具冲洗干净。
2、严格检疫制度经常对鱼体进行抽样检查,了解和控制病原体的数量,发现鱼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及时隔离观察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新进的鱼种要确认鱼体健康后才能与原池鱼类混养。
3、科学管理投喂适量,注意饲料的品质。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以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为主的微生物添加剂,可改善鱼体肠道环境;根据养殖鱼类的生态位,适时使用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改底微生态制剂改良底质;水质改良可用EM菌、光合细菌、粪肠球菌等为主的微生态制剂;避免操作和运输不慎造成鱼体外伤并感染,如果鱼体有外伤及时治疗;不要在鱼池附近喷洒杀虫剂和其它有毒物质,避免伤及鱼体;放养密度要适当;经常巡池,仔细观察鱼体的表现,以掌握鱼池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4、药物预防在鱼病季节,可以定期向水中泼洒药物和在饲料中添加药物来预防鱼类疾病的发生。
二、鱼病的诊断1、现场调查鱼生病或发生了死亡,要了解病鱼的体表和体内及鱼池各种异常现象;有无违章操作造成鱼病或死亡;了解发病的快慢,死亡的品种和一次死亡的总数量,死亡发生的时间,病鱼的症状,有无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群是浮于水面或是沉于水底,体表的颜色有何变化;检测水质是否正常,是否被污染等进行全面调查。
2、目检找出患病部位的各种特征或一些肉眼可见的病原生物,为诊断鱼病提供依据。
(1)体表将刚死不久或未死的病鱼置于解剖盘上,对鱼体的头部、嘴、眼睛、鳃盖及鳍条等仔细观察,检查皮肤有无充血、发炎、有无溃烂、体表粘液多少,鳍基部是否充血,边缘是否正常,看是否有大型的病原生物或特殊的症状表现。
池塘养殖几种常见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鱼类的需求。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渐扩大,鱼类病害便开始频繁出现。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鱼类病害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
一、白点病白点病是池塘养殖中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鱼体上出现白色小点,同时鱼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白点病通常是由于水质、饲养管理等问题引起的。
诊断:观察鱼体表面有无白点,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一般来说,首先要改善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使用药物治疗时,可以选择含有甲氧苄啶、马来酸甲氧氯普嗪等成分的药物,用药前应确保鱼体无伤口。
二、溶血菌病溶血菌病是由于细菌寄生于鱼体内而引起的病害,感染后会导致鱼体组织坏死,最终死亡。
溶血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池塘水、池底泥沙等。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病变,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正常。
防治方法:治疗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同时也要注意水质,加强饲养管理。
预防溶血菌病可以采用池塘消毒、消毒剂的运用等方式。
三、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使鱼群死亡。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的病原只能通过池塘水、泥沙等途径来传播。
诊断:观察鱼体上是否有出血现象,同时观察鱼的行为是否异常。
防治方法:治疗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为了预防该病的发生,可以严格控制养殖密度、维护水质、卫生清洁、隔离病死鱼、拒绝野生鱼引进等措施。
四、鳃丝虫病鳃丝虫病是由于鳃内几种寄生虫所引起的病害,常见于夏季气温高湿的时候。
诊断:观察鱼的鳃部是否有虫子,通常会看到白色的细线状东西穿过鱼的鳃片。
防治方法:处理鲫鱼的方法:在饵料中添加米奇丹并喂食5-7天,复查时如仍不见病愈者,可继续投药。
饲养管理方面:1. 防止鳃部损伤,减少饵料粉尘磨损鳃片。
2. 维护水质健康,保障生态环境清洁。
3. 适时对池塘搬移,消毒保健。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农业产业,但是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发生一些病害。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1. 白病白病是一个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病原体是线虫。
此病原体在水体中具有高度抵抗力,并且能传播很远距离。
患病的水产动物腹部和鳃部会出现白色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会产生浮肿、松弛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交叉感染。
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呼吸道病害呼吸道病害主要是由于水质不良、饲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鳃部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
防治措施主要是改善水质,保持水体清洁,并根据不同病因进行合理饲养。
3. 皮肤病害皮肤病害是水产动物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病因有细菌、寄生虫等。
患病的水产动物会出现皮肤溃疡、褪色、脱鳞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饲养箱内的杂物,保持水质清洁,并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4. 眼病眼病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光线不足等引起的。
患病的水产动物眼睛出现肿胀、混浊等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改善饲养环境,提供足够的光照,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除了以上介绍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养殖户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环境的卫生。
定期检查水产动物的健康状况,并合理饲养和使用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
要及时处理疫情,避免病害的蔓延。
水产养殖病害的防治是养殖户需要重视的问题。
只有加强管理,提高预防意识,才能保证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之一便是鱼病的防治。
鱼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可能导致鱼苗大量死亡,还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品质。
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必须加强鱼病防治工作。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种类及其防治措施。
1.细菌病细菌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由病原菌如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弧菌等引起。
鱼只会出现体表溃疡、腹水肿胀、白泡病等症状。
细菌病的防治措施如下:(1)主动防治保持水质清洁,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
同时对于水产疾病进行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并采取相应措施。
(2)治疗鱼病针对细菌病情况,可采用国家批准的鱼用药物进行治疗。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遵循正确用药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用药,避免对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2.真菌病保持水质清洁、饲料卫生,减少养殖密度,加强饲养管理,定时更换水源和饵料等,降低病原体感染鱼只的机会。
(2)加强消毒对鱼池、养殖设备、网箱、运输设备等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寄生在设备表面和水体中的病原体,减少疾病的传播。
(3)严密监测对于可能感染真菌病的鱼苗和病鱼,要及时分离隔离,并进行特殊饲料喂养,防止病情扩散。
3.寄生虫病(1)保持水质清洁保持鱼塘水质清洁,适度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水温,增加水深,增强鱼类耐虫能力,降低寄生虫的感染概率。
(3)使用药物治疗4.病毒病(1)加强养殖管理保持水箱清洁,营养充足,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生态养殖,避免疾病的传播。
(2)不同种类的鱼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针对不同种类的鱼,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防治措施。
例如对于与其他鱼类共同养殖的大鳞鲤,应加强消毒管理和筛选鱼苗;而对于独立养殖的草鱼,应定期检查、消毒和更换水源等措施。
(3)从源头上预防病毒病的发生源头预防主要是针对病毒来源环节进行疾病管制,防止携带病毒的鱼苗、病毒污染的卵、污染的饲料和源水等造成疫情。
鱼类养殖厂常见疫病及预防措施鱼类养殖是一门广泛应用的农业养殖业,因其高产、高效、高效益的特点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然而,随着鱼类养殖规模的扩大和环境污染的加剧,鱼类养殖厂也面临着一系列疫病的威胁。
本文将介绍鱼类养殖厂常见的疫病及其预防措施,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防控养殖场的疫情。
一、鱼类养殖厂常见的疫病1. 鱼体出血病:这是一种常见的疫病,主要通过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
患病鱼体表出现红点,严重时可出现出血、溃烂等症状。
主要病原微生物有细菌、寄生虫等。
2. 鱼类贫血:这是由于寄生虫感染或饲料缺乏所引起的疾病。
患病鱼体呈现贫血状态,皮肤颜色变浅,生长缓慢。
3. 鱼类鳃病:这是由于水质污染、寄生虫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鱼体的鳃出现肿胀、积痰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窒息而死亡。
4. 鱼类细菌性病害: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细菌性鳃病、细菌性皮肤病等。
患病鱼体表面出现疮疡、水泡等症状。
5. 鱼类寄生虫病:这是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鱼疖病、鳃瘤病等。
患病鱼体表面出现瘤块、溃烂等症状。
二、鱼类养殖厂疫病的预防措施1.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保持养殖场水质清洁,保持水体的稳定和充氧。
定期清洗养殖设备和器具,消毒养殖场地。
2. 加强防治措施:定期进行养殖场巡查,发现病害及时处理。
及时清除病死鱼,并做好无害化处理,避免病原的扩散。
3. 合理饲养管理:科学合理配置饲料,保证鱼类养殖的营养需要。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防止鱼类产生应激反应。
4. 引进抗病种类: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养殖,降低疫病爆发的风险。
合理选择种苗和饲料来源,避免引入病原微生物。
5. 做好疫苗接种:根据需求和疫情情况,定期给鱼类接种疫苗,增强鱼体的抗病能力。
6. 做好卫生管理:保持养殖场的卫生和清洁。
增加水质的循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7. 防治措施期间,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化学药剂容易对水质和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也容易导致鱼类残留药物和药害。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指人工培育和养殖各种水生动物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问题,会导致养殖鱼类的死亡和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鱼病的发生和传播,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水产养殖过程中常用的鱼病防治措施:1. 饲养环境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是预防鱼病的关键措施。
定期清理水池或鱼塘,保持水质的平衡和稳定,并保证鱼类有足够的氧气供给。
定期检测水体的温度、pH值和溶解氧含量,对水质不合格的地方及时加以调整。
2. 选择健康的种苗:在养殖过程中,选购健康的种苗是预防鱼病的重要环节。
选择有健康证明的种苗,避免选购有病的或携带病原体的种苗,可有效减少鱼病的发生。
3. 合理投喂和饲料管理:合理投喂和饲料管理可提高鱼类的抵抗力,减少鱼病的发生。
合理计算鱼类的饲养量,避免过量喂养;选择符合鱼类营养需求的饲料,避免饲料不合格带来的健康问题。
定期清理饲料残渣,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
4. 预防和控制病原体的传播:隔离病鱼是预防和控制鱼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发现病鱼时,应立即将其隔离并进行及时治疗或处理,避免与健康鱼类接触。
定期检测鱼类的体表和鳃腔,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5. 使用药物和疫苗控制鱼病:在必要时,可以使用适当的药物和疫苗来控制鱼病。
使用药物前应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避免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
疫苗的使用可以提高鱼类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6. 病害监测和信息交流:定期开展病害监测和信息交流,了解当地和周围养殖区的鱼病情况,及时掌握最新的防治技术和方法。
加强与相关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提高饲养者对鱼病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7. 混养和轮作:适当进行混养和轮作可以减少单一鱼种的病害发生。
合理组合鱼类的品种,避免相同或相近品种的鱼类混养,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通过轮作,可以降低鱼类在同一环境中长期生长带来的健康问题。
8. 加强养殖管理与技术培训: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和技术培训,提高养殖者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鱼病病害种类
1、车轮虫导致的鱼类病害
车轮虫在水体中的活动,就像是车轮一样,其名字的由来也正来源于此。
这种生物通常会在鱼的腮部位置以及皮肤表层寄生,鱼类在受到这种寄生虫的侵袭会,其嘴部及头部位置会变现为白色,一些鱼类还会不断的在水中游动,伴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鱼类的生体会发生病变,逐渐变黑,在病情更加严重时,鱼类会产生出一些异常表现,如躁动不安,这些症状会一直持续到鱼类的死亡。
2、三代虫和环虫引发的鱼类病害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三代虫与环虫较为常见,和车轮虫相同,它们也会在腮部位置和皮肤表层等位置寄生。
发展到中期阶段,在鱼类寄生位置出现有很多粘液生成,导致鱼类产生呼吸困难情况的发生,一些较为弱小的鱼类或是鱼苗,由于自身抵抗能力较差,在这种病症的长期折磨下,会导致死亡情况的发生。
3、非寄生虫类型引起的鱼类病害
不但寄生虫会引发鱼类病害,一些化学药品的应用,也会对鱼类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例如一些药剂导致鱼类发生氨氮中毒的情况,鱼类就会表现出和车轮虫侵袭相似的症状,发病期间在水中不断游动,并且鱼类的腮部位置会发黑,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逐渐加深,鱼类会渐渐死去。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病害问题。
以下是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类型。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包括鱼体表面溃疡、疣状结块、眼球浑浊、腹部积液、红斑和出血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养殖环境管理,饲料调配和水源消毒等。
二、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通常会导致水产养殖企业的大面积死亡,病死率高达90%。
常见的病毒病害包括鲫鱼疱疹病、鲤鱼淋巴细胞病毒病和鳗鱼病毒性败血病等。
防治措施包括检测和隔离病鱼、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开展疫苗接种等。
真菌性病害是造成水产养殖业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白点病、丝虫病和霉菌病等。
鱼体表面覆盖白色或棕色的毛状物,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眼球浑浊等是真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适时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等。
四、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通过水体传播,钩虫、线虫和寄生鳃螺等都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型变小等。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加强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合理运用虫害控制剂等。
毒素性病害是由饵料、药物残留、微生物分泌物等引起的病害。
症状包括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等。
防治措施包括严格按照规定饲喂和使用药物量,定期检测水质和饵料质量等。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水产养殖企业必须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落实各项疫病防治措施,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由于环境、水质、饲料、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各种疾病。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成为养殖户们需要重点关注和掌握的知识。
本文将就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贝类病害1. 钝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体温度过高或气候突变引起。
症状:头足或鳃外呈卷曲、粘连、变色等。
防治措施:保持水体清洁,适当投喂优质饵料,维持适宜的水温。
2. 贝虫病病因:带虫的二极虫进入贝类体内,引发感染。
症状:外壳发育不良,表面有明显凹凸,贝体内有白色条形虫体。
防治措施:采用一定浓度的盐水浸泡,能有效杀灭贝虫。
3. 黄化病病因:主要由于水质恶化和环境污染所致。
症状:贝类腹足壳表面呈现黄色征兆。
防治措施:加强环境治理,保持水质清洁,适时更换水体。
1. 伤口感染病因:鱼类因摔跤或受到其他伤害后,易感染细菌等引发的细菌性病害。
症状:伤口处红肿,体温升高,食欲不振。
防治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持池塘清洁,可使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2. 白点病病因:由一种伪单细胞虫引起的传染病。
症状:鱼身上出现白色小点,呼吸急促,鳃出血。
防治措施:使用病原体抑制剂,控制水温,预防水质污染。
3. 鱼粘病病因:鱼在长时间搁浅或长期受到滞留原因引起。
症状:鱼体表面附着有鲜艳的黏液,呼吸急促,游动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管理,保持养殖环境通风,及时排泄淤积污染,加强饲料营养。
1. 白黏病病因:受到剧毒磷化合物卡介特纳、喹啉类农药、新蕈碱中毒。
症状:体色发白,无法正常蜕壳、脱皮。
防治措施:注意环境和水质的管理,并加强饲养管理。
2. 黑斑病病因:饲料寄生虫感染,受到细菌感染。
症状:体表呈现大片黑斑,体色加深。
防治措施:定期更换水体,增加光照和通风,使用抗生素治疗。
3. 延长体病病因:水温过低或泥沙淤积。
症状:头部变窄,体长变短,四肢变细,生长缓慢。
防治措施:加强冬季保温,清理池底积泥淤泥,适度增加饲料。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鱼病类型
1 寄生虫类鱼病
因寄生虫引发的鱼病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是因车轮虫寄生在鱼鳃或皮肤表面上引发的疾病,患病初期病鱼头部与嘴部发白,在水中频繁游动;随着病程延长,病鱼身体逐渐变黑,伴有焦躁不安状态,且游动速度、频次明显加快,直至死亡。
其二是因环虫或三代虫寄生在鱼的鳃部或皮肤上引发的疾病,患病鱼的寄生部位分泌出大量黏液,导致病鱼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易造成鱼苗或弱小鱼种窒息死亡。
其三是因小瓜虫引发的鱼病,这类寄生虫体型较小但肉眼可见,经由鱼鳃或皮肤进入到鱼的体内,由小瓜虫携带的病菌致使鱼类因组织坏死而出现白色囊胞,后期逐渐转变成白色薄膜,导致鱼鳞脱落、鳍条开裂腐烂[1]。
2 非寄生虫类鱼病
诸如铜绿微囊藻、蚌虾等非寄生生物或化学药剂使用不当,均有可能成为引发鱼病的诱因。
例如当残饵过多时会引发氨氮中毒问题,病鱼身体逐渐发黑且呈不间断式游动状态,最后沉至水底死亡。
3 细菌类鱼病
通常在鱼类体表会分泌出一定量的黏液,用于保护机体、抵抗细菌侵袭,然而当鱼类体表黏膜因细菌侵袭遭到破坏时,将会使鱼的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细菌类疾病。
常见细菌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其一是烂鳃病,该疾病多发于夏、秋两季,鱼类因感染柱状曲桡杆菌致使其鳃部逐渐腐烂、脱落,影响到鱼类的正常呼吸,进而导致其死亡。
其二是肠炎病,鱼类因感染点状产气单胞菌导致其腹部鼓胀、肠壁充血,病鱼不合群,最终因不进食而死亡。
其三是赤皮病,该
疾病多发于草食性鱼类,以荧光极毛杆菌作为病原,患病鱼类皮肤表面变红、出血且鱼鳞脱落,发病几日后鱼类即会死亡。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1 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是淡水养殖鱼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的疾病有出血病。
出血病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鱼类的眼眶、鳃等部位,使其呈暗黑色,严重的会导致鱼类死亡。
常见的防治方法有清洁养殖水域的淤泥与其他环境,保持水体卫生,减少细菌出现概率;使用消毒粉对水域进行消毒,杀灭隐藏细菌,有效降低发病率。
2 细菌性疾病
2.1 细菌性出血病。
出血病极易由细菌诱发,多于草鱼养殖水域流行。
鱼类感染出血病之后,会出现出血现象。
常见的防治方法有向养殖水域投放菌毒克、氯立得等有效治疗药剂;若鱼类病情严重,则需要投放降鱼血康宁的药物,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
2.2 烂鳃病。
易发病鱼类多为鲤鱼和草鱼。
感染此病的鱼类通常会出现鱼鳍颜色变淡且身体发黑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鱼鳃肿胀等症状。
针对此类疾病,一般可以通过向水域投放消毒剂进行消毒,之后向鱼饲料中加入易服康等治疗药剂进行治疗。
3 寄生虫性疾病
3.1 粘孢子病。
此类疾病在鲤鱼中较为常见。
感染此病的鱼类尾鳍、腹鳍等部位会产生灰白色胞囊,严重的会在鱼类大脑、肠道等部位长出胞囊。
针对此类疾病,需对养殖水域进行消毒处理;若鱼类已经感染,则可以投放渔丰碘等药物加以治疗。
3.2 小瓜虫病。
感染此类疾病的鱼类通常会出现动作缓慢、反应迟钝且食欲不振的症状。
防治方法主要是向养殖水域投放生姜、辣椒之后,向水域投放特殊治疗药剂,且需要连续投放3~7 d。
十六种常见鱼病症状及治疗方法1、小瓜虫病(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所以又名白点病):传染性很强的外寄生虫病。
鱼被大量小瓜虫密集寄生时形成白点状囊泡,严重时布满全身。
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
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
小瓜虫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15—2Q℃最适于小瓜虫繁殖,水温上升到26-28℃或下降到10℃以下停止发育,28℃以上幼虫大批死右。
【病原体】多子小瓜虫(寄生虫)。
【症状】白点病分为早、中、晚三期,病程5~7天,各期为2~3天,常致鱼群很快大批死亡,死亡率可达60%--70%。
早期,各鳍及身躯有个别的小白点,有食欲,精神没有多大变化。
中期,鳍、身躯到处是白点,没有食欲,不爱活动,到处蹭痒,颜色变暗。
晚期,白点布满全身,鱼浮在水面或沉入箱底。
鱼有气无力,左右摇摆,体表粘膜增多,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治疗】此病要综合治疗,只用药收效不大,加强饲养管理很重要。
首先停食4-5天,减少污染,保持水温恒定,升温比原水温高2-3℃为佳。
在没有水草的情况下可适当投药,水草对各种药物敏感很快枯死。
热带鱼常用验方如下:参考验方1:早期可投入0.5%--1%食盐,可取得一定效果。
2:初期、中期可用1-5ppm的呋喃西林粉剂洒全箱。
用火柴棍蘸甲基蓝结晶粉,涮入病鱼箱内变色即可,都有较好效果。
3:早期、中期,将红汞放入水中,变成淡红色即可,有很好的消灭病原的作用,但不能反复使用,因汞有毒,鱼不易排出体外。
4:中期、晚期,特效药为硝酸亚汞,但鱼对此药很敏感,易造成死亡,故一般情况下不采用。
90×45×60(厘米)箱放绿豆粒大小一块即可,此药也不能反复使用。
也可选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治疗。
或如前所述调高水温达28-30℃连续3天,杀灭幼虫后换水。
2、出血性腐烂病:为细菌性传染病。
【病原体】为细菌。
传染途径为水蚤或病鱼以及被污染的工具。
鱼苗鱼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在养殖过程中,鱼苗鱼种经常会遇到各种疾病和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便为养殖户提供帮助。
1.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是鱼苗鱼种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2.细菌感染细菌感染也是鱼苗鱼种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会引发各种炎症和疾病。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细菌的感染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菌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3.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可能会使鱼苗鱼种出现各种疾病,如病毒性肠炎、病毒性神经坏死等。
防治方法包括:饵料投放:合理投放饵料,避免过量喂食,以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过滤器等设备,以减少病毒的滋生。
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病毒唑等,根据病情按需投放。
4.水质污染水质污染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缓慢、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净水处理:使用活性炭、过滤棉等净水设备,定期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
余氯检测:使用余氯检测试纸或仪器,定期检测水质余氯含量,保持余氯在适宜范围内。
5.营养不足营养不足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缓慢、抗病能力下降。
防治方法包括:饲料搭配:合理搭配饲料,保证鱼类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
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以确保鱼苗鱼种有良好的生长环境。
6.缺氧缺氧可能会导致鱼苗鱼种生长受限、抗病能力下降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包括: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使用增氧设备等,以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
氧气补充:在养殖过程中适当补充氧气,可使用氧气泵或气石等设备。
一、鱼类肝胆综合症
以肝胆疾患为主要特征的鱼类疾病,我们称为鱼类肝胆综合症。
1.流行情况
肝胆综合症近年来已普遍流行于全国各地,特别是池塘养殖较为普遍的浙江和江苏,尤其是鱼苗、鱼种发病率高,危害的对象有鲤、鲫、团头鲂、青鱼、罗非鱼,也常见于鳖,其中以草鱼和鲫鱼最为突出。
由于普遍误诊为其它以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为特征的鱼病,如用药不对症,死亡率可达50%~60%,甚至可达60%~90%。
180—3712--8119
2.疾病特征
肝胆综合症以肝胆肿大、变色为典型症状。
病鱼发病初期,肝脏略肿大,轻微贫血,色略淡;胆囊色较暗,略显绿色。
随着病情发展,肝脏明显肿大,可比正常情况下大一倍以上,肝颜色逐渐变黄发白,或黄红白色相间呈斑块状,形成明显的"花肝"症状,有的使肝脏局部或大部分变成"绿肝";由于主要脏器出现严重病变、受损,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给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机,因此该病重症者常同时伴有出血、烂鳃、肠炎、烂尾等症。
3.诊断
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胆肿大和变色。
诊断时,应在检查鱼体表及鳃、眼等病变外,剖开鱼腹,认真检查肝胆病变情况,若肝、胆肿大和变色明显,即可初步确定为肝胆综合症。
4.防治
(1)池用碘王
(27天高能应激营养素+参福康+鱼肝宝7鱼肝宝+应激解毒灵+五黄精华液拌饵
二、车轮虫病
是车轮虫和小轮虫两属中的许多种。
流行特点:车轮虫对不同年龄的各种饲养鱼类,均能感染,但危害最大的是鱼苗和夏花鱼种,可造成大批死亡。
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此病流行,每年5月-8月为此病流行季节。
病状与诊断:病鱼黑瘦,不摄食,体表有一层白翳附着.若为放养10天后的鱼苗患此病,显现病鱼烦躁不安,成群沿池边狂游,俗称“跑马病”。
此虫寄生鱼苗至夏花鱼种体表时,病鱼的头部和吻周围呈微白色,粘液分泌很多。
若仅从病症的表现观察,与粘细菌引起的白头白嘴病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预防与治疗:
预防:(1)生石灰彻底清塘。
(2)用经发酵的有机粪肥施肥,培育鱼苗和鱼种,可减少和预防此病发生。
(3)鱼苗、鱼种放养前,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水溶液浸洗20分钟-30分钟;或用2%食盐水浸洗20分钟-30分钟,可杀灭车轮虫。
治疗:(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或混杀
鱼安30ml/亩·米或鱼虫杀星20ml/亩·米
(2)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三、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
流行情况: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
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
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症状: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
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防治
预防:(1)生石灰带水清塘
(2)发病季节,三环绝杀拌饲投喂,连用三天
治疗:(1)全池泼洒菌虫卵三绝杀20ml/亩·米
(2)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四、打印病(又称腐皮病)
鱼体受伤后由气单胞菌感染,在鱼体表形成发炎、溃疡病灶。
流行情况:本病终年可见,但以夏秋季较易发病,28-32℃为其流行高峰期。
病症及病理变化
患病部位先是出现圆形、椭圆形的红斑,好似在鱼体表加盖红色印章,故叫打印病。
随后病灶中间的鳞片脱落,坏死的表皮腐烂,露出白色真皮,充血发炎,最后形成溃疡,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游动缓慢,食欲减退,衰竭死亡。
防治:
预防:(1)经常加注新水,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2)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3)内服利福鱼康+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
治疗:(1)内服参舒康+高效免疫多糖+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2)全池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
五、鳗鱼细菌性烂鳃病
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烂鳃病
流行情况: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流行较广,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水温期最为严重。
一般大鳗比小鳗发病率高
症状:病鳗体色发黑,游泳缓慢,食欲减退,严重时常停留在水流弱的角落或池边。
剪开病鳗的鳃盖,可见鳃丝边缘开始腐烂,鳃组织充血、淤血、粘液增多。
腐烂部位带黄色,并粘有许多污泥杂物。
严重时可见大部分鳃丝腐烂,仅残留鳃丝软骨。
取鳃丝镜检,可见大量能屈直运动的细长杆菌。
防治
全池泼洒应激解毒灵同时内服利福鱼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高效免疫多糖连
喂5天。
六、鳗鱼拟指环虫病
拟指环虫病的病原体有短钩拟指环虫和鳗鲡拟指环虫,传播方式有直接接触传播和由卵或幼虫传播。
流行情况
拟指环虫病全年均可发生,温度20至28摄氏度最适合其生长,大量寄生时可引起鳗鱼批量死亡,尤以黑子及幼鳗最严重、成鳗也会发生。
症状病变及诊断
少量虫体感染时病鱼鳃部充血,摄食及其他活动正常;
中度感染时病鳗食欲减退、鳃部黏液分泌增加、鳃瓣充血、鳃盖起伏异常、游动缓慢衰弱无力;
严重感染时病鳗不摄食、呼吸加快或单鳃呼吸、鳃部严重充血、鳃丝缺损、胸鳍充血发红;
诊断
检查病鳗鳃片时发现其布满红色黏液、鳃丝淤血、充血肥厚、增生、呼吸能力大大减弱而导致呼吸困难、病鳗在水面独游或乱窜狂游而引起死亡或大量死亡。
防治
全池泼洒金碘150ml/亩·米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鱼肝宝+高效免疫多糖连喂5天。
七、鳖鳃腺炎病
是一种无囊膜球状病毒,暂名中华鳖球状病毒或中华鳖病毒(TSV)。
流行情况
对所有品种的鳖都有危害,尤以稚鳖和幼鳖的危害大,且发病率、死亡率高。
该病常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流行季节在5~10月,水温在25~30℃时为流行高峰期。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鳖全身浮肿,颈部异常肿大,但很少充血、出血发红;背腹甲有出血斑点,尤以腹甲更为明显。
病鳖因水肿导致运动迟缓,不愿入水,不食不动,最后伸颈死亡。
剖解见鳃腺灰白糜烂,胃和肠道内有大块暗红色凝固的血块。
腹腔内积有大
量含血腹水,肝、脾、肾肿大、出血。
诊断方法
(1)根据鳖龄、症状、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进行判断。
一般稚幼鳖脖颈肿胀、全身浮肿、鳃腺充血糜烂可诊断为该病。
(2)进行病原分离、鉴定而确诊。
防治
全池泼洒金碘150ml/亩·米同时内服鱼速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高效免疫多糖连喂5天。
八、甲壳溃疡病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主要是由于甲壳受伤后继发细菌感染,从病体上分离到的病原茵主要是弧菌。
流行情况:虾、蟹都可患此病,主要危害越冬期的亲虾、亲蟹,严重时可引起大批死亡。
电180—3712--8119
症状:甲壳表面有多个形状、大小不同的溃疡斑,溃疡斑的时间长后呈黑褐色。
诊断:根据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
防治:全市泼洒碘王150ml/亩·米同时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高效免疫多糖连喂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