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鱼病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鱼病防治常用给药方法
防治鱼病,用药方法得当与否,对于防治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防治鱼病的给药方法有内服给药法、全池泼洒法、机体浸浴法、挂篓挂袋法、注射给药法、局部涂抹法和间接投药法等。
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全池泼洒法。
此法给药其药效不受养殖动物食欲的影响,只要做到药物溶解均匀和泼洒均匀,所有塘内个体都可接触到药物即可。
二、机体浸浴法。
此法常用于预防鱼类疾病,是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是将鱼苗集中在较小容器的水体中,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的药物,强迫养殖动物机体受药,对体表进行消毒处理。
机体浸浴法用药量少,防治效果好,可以大大降低防治成本,但较为麻烦。
三、内服给药法。
该法又称药饵法。
该法是根据养殖鱼类的病情,把相应的药物拌于饲料中,药物随饲料摄入鱼类机体,从而鱼类体内发挥防治作用。
此法对于预防鱼类体内寄生虫和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效果。
但使用此法时要注意防止滥用药物和盲目增大用药剂量和增加用药次数以及延长用药时间。
- 1 -。
2018 年第 5 期(下半月)农民致富之友 Nong Min Zhi Fu Zhi You238科研◎水产渔业笔者为长期在养殖一线工作的病害测报员。
根据近几年来测报情况,笔者总结出夏季鱼类病害发生的规律。
高温高湿的夏季是鱼类生长最迅速的黄金时期,也是鱼类最易生病的时期。
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必须及早防治,正确诊断,才能保证鱼类旺食速长,高产高效。
现将夏季鱼类常发疾病的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 综合预防1.1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早晚巡塘。
实时关注天气变化,注意观察水质,根据水质变化状况,及时投入益生菌、水质改良剂等措施,保持养殖池水质条件良好。
观察养殖鱼类的活动、摄食等情况,对离群独游、游泳失衡、摄食异常、体色发黑或死鱼等情况要正确诊断,及时处理,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病害扩散。
1.2 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化成石灰乳后泼洒),用量为15~20mg/L ,或使用二氧化氯进行水体消毒。
1.3 天气炎热,一定要将饲料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防止饲料变质。
避免高温季节鱼类过量摄食,投饵量宜控制在摄食八成饱,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应减半投喂。
科学投喂,严格执行“四消、四定”原则,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高质量饲料,定期消毒投料台。
1.4 随着养殖鱼类进入生长旺盛期,水体载鱼量增加,要及时加注新水,保持水体透明度大于30cm ,并随时监测养殖水体pH 、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
每天适时开启增氧机,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避免养殖鱼类因缺氧发生浮头、泛塘。
2 治疗方法细菌性烂鳃病:主要危害对象为草鱼、鲫鱼、鲤鱼、鳟鱼等。
主要症状为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腐烂,鳃丝软骨外露。
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
治疗:(1)在发病季节,每周全池遍洒漂白粉1~2次。
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g/亩:每月在食场周围遍洒生石灰1~2次。
夏季池塘养鱼三种管理要点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第17期李园朱金娟夏季是鱼类生长旺季,又是各类鱼病的多发季节。
搞好夏季成鱼的饲养管理,对提高养殖质量,增加养殖效益极为重要。
一、调节水质1.配备简单的水质分析盒,定期检测水质。
及时加注新水或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隔10天左右冲注一次新水,每次加水15~20cm深。
一般鱼池应每月加注3~4次新水,每次30cm左右;生态制剂按照说明书使用即可。
若水质恶化,应先排出1/3~1/2老水,再注入新水,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2.隔10天左右,在晴天中午搅动塘底1次,搅动面积要小于池塘的一半。
间隔20~30天,每亩水面用15~20kg生石灰溶于水后泼洒。
3.合理使用增氧机,需做到“六开三不开”。
即“六开”:晴天时午后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时半夜开机;下暴雨时上半夜开机;温差大时及时开机;特殊情况下随时开机。
“三不开”:早上日出后不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在出现天气突变或由于水肥鱼多等原因引起鱼类浮头时,可灵活掌握开机时间,防止浮头或泛塘发生。
二、投饵施肥夏季应改间隔投饵为中午前后每天投饵,饵料以饼类、米糠、麦麸、颗粒饲料等精料为主,加一些适口鲜嫩的青草、菜叶和浮萍等。
若水质不肥,应少量多次施肥,以防塘水过肥造成泛塘死鱼。
食草鱼投喂青料量,7月按每100kg鱼体重每天投40~50kg,8月增至65~80kg;吃食鱼投喂精料量,按每100kg体重每天投4~5kg;投喂螺、蚬等饵料的量,以7~9小时能吃完为好。
盛夏塘水透明度应控制在30cm左右。
若塘水过瘦,应多施绿肥和无机化肥。
绿肥施用前应先晒至半干再掺入一定量粪肥,堆于塘边浅水处,上压石块或泥土,沉入水里,隔3~5天翻一次,让其充分腐败分解,然后捞去残渣,再补充新料,每次亩施绿肥100kg左右。
无机肥隔5~7天施一次,每次亩用尿素1kg,或用硫酸铵1.5kg加过磷酸钙1~1.5kg,施前先将无机肥溶于水中(防鱼误食中毒),再均匀泼洒水面。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业,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病害问题。
病害的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还会给养殖户带来经济损失。
了解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1. 鱼类病害(1)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比较典型的有鱼病弧菌病、鸟氏菌病和拟杆菌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体表现出虹吸力下降、食欲不振、停止摄食、呼吸急促等症状。
(2)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包括鱼虱病、白点病等,这些病害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生长,甚至导致大量死亡。
(1)白点病:白点病是虾类养殖中比较常见的疾病,病原体主要是白斑虾病毒。
患病的虾体表现出体色变浅、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等症状。
(2)黄黑颤虫病:这是一种虾体寄生虫病,患病的虾体表现出虾壳发黄、体色暗淡,严重影响了虾类养殖的生产。
二、常见病害的防治措施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养殖水质清洁,合理投喂,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饲养。
(2)合理选择养殖环境:选择合适的养殖水域,避免养殖水域过于潮湿或者水流不畅导致水质恶化。
(3)定期检查鱼群:对鱼群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隔离患病鱼群,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1)定期换水:定期进行水质换新,保持养殖水域的清洁。
(2)加强疫病防治: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预防寄生虫病害的发生。
(1)增强养殖动物的抵抗力:合理搭配饲料,添加促进免疫的物质,增强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2)规范管理养殖动物:定期做好养殖动物的检疫工作,确保无病种饲料的使用。
4. 养殖环境的管理(1)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养殖水域的水温适宜,避免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病害发生。
(2)良好的水循环:保持养殖水质循环,避免养殖水质滞留造成水体污染。
5. 科学用药在水产养殖中,合理使用药物也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药物应根据病害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药物滥用导致残留过多的药物在水体中,从而导致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
草鱼“老三病”治疗经验作者:田彬来源:《农家科技》2011年第09期草鱼“老三病”,即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三种。
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当年苗种多发生于夏末秋初。
一、引发主要原因1.水温上升有害菌大量繁殖滋生,刚越冬过来的鱼类体质较弱,易被感染。
尤其是越冬期间受伤者。
2.水温上升后鱼类寄生虫开始活跃并危害鱼类。
直接引起烂鳃病或引起继发性烂鳃病和赤皮病。
3.越冬鱼类水温上升后摄食旺盛,投喂量加大,粪便、残饵较多,易引起水质变坏。
4.春季为了便于快速提升水温,一般池塘水体较小,相对增加了养殖密度,易引起疾病传染。
5.春夏季草鱼投喂青饲料较多,易患肠炎病。
二、治疗方法草鱼“老三病”是一类我国水产养殖历史性疾病,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要想达到一定的效果,根据以上原因通常采用“三步”综合治疗方法:第一步:调改水质。
一般以净水解毒为主进行调改,常用净水宝、活水底净保、培水解毒降安宁、水质保护解毒剂等产品。
如果是对水体检查后进行调改。
则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使用不同产品。
如:氨氮和亚硝酸盐超标。
则多使用底福安、底居宁、亚硝净、水质保护解毒剂等产品;pH值偏高多使用培水解毒降安宁、黄金甲、百露汇等产品,pH值偏低使用生石灰;硫化氢超标多使用片片氧、粒粒氧、底福安等氧化改底产品。
在调改水质时,药物用量要足,这样效果才明显,为下一步用药打好基础。
要想有明显的治疗效果,这是必需的前提条件。
第二步:杀虫杀菌,注重杀菌。
①杀虫。
应根据寄生虫检查情况具体用药,如:原生动物多用车轮净、刹车灵等杀原虫药物;指环虫应使用指环杀星、指环清、指环王、百虫克等杀蠕虫药物;中华鳋和猫头鳋应使用鱼虫净、混杀安、神威、力威等杀甲壳类药物。
②杀菌。
一般多使用B型草鱼多病灵、特力碘、鱼虾安宁、二溴海因、二氧化氯、强氯精等消毒药物,严重时隔天再用一次。
在使用消毒药物时,如果配合百血停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第三步:内服抗菌药物。
常用抗生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进行拌饵内服,常常配合大蒜素、中草药(如三黄散、板蓝根大黄散)和维生素同时内服,效果更加明显。
夏季鱼病综合防治“六大对策”作者:王文彬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8年第11期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在此期间,水温适宜,饵肥充足,鱼类摄食旺盛,是鱼类快速生长的黄金季节。
但是,此期间气温偏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水质变化无常,导致鱼病偏多,安全隐患较大,直接影响着当年的养殖生产。
在养殖经营过程中,一定要找准病因,注重预防,强化鱼病综合防治,确保鱼类安全度夏和健康生长。
一、夏季鱼类发病偏多的原因分析1. 养殖密度不合理。
夏季因水温高,水体可控程度差,如果放养密度过大,病害发生的几率相应会很大。
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配套设施情况而定,密度过大则水质无法控制,致使鱼病多,死亡率高,效益差。
池塘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情况下稳定,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且极易变坏,鱼病增多。
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处于缺氧状态,易导致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易暴发各种鱼病。
2. 投入品管理不恰当。
一般来说,饲料、肥料及渔药等投入品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
使用低质、低价饲料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
若饲料中含有不良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排泄量大,易加剧水体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
投喂量过多,造成鱼体肠道总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同时也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产生肠道病变。
3 .水质条件不优。
夏季鱼病偏多主要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
当前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但同时也伴随着各种病害问题。
以下是水产养殖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病害类型。
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细菌性病害的症状包括鱼体表面溃疡、疣状结块、眼球浑浊、腹部积液、红斑和出血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养殖环境管理,饲料调配和水源消毒等。
二、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通常会导致水产养殖企业的大面积死亡,病死率高达90%。
常见的病毒病害包括鲫鱼疱疹病、鲤鱼淋巴细胞病毒病和鳗鱼病毒性败血病等。
防治措施包括检测和隔离病鱼、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开展疫苗接种等。
真菌性病害是造成水产养殖业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包括白点病、丝虫病和霉菌病等。
鱼体表面覆盖白色或棕色的毛状物,身体瘦弱、食欲不振,眼球浑浊等是真菌性病害的典型症状。
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增强鱼体抗病能力,适时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等。
四、寄生虫病害寄生虫病害主要通过水体传播,钩虫、线虫和寄生鳃螺等都是水产养殖中的常见寄生虫。
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体型变小等。
常见的防治措施包括消毒和净化水源和培养环境,加强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合理运用虫害控制剂等。
毒素性病害是由饵料、药物残留、微生物分泌物等引起的病害。
症状包括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等。
防治措施包括严格按照规定饲喂和使用药物量,定期检测水质和饵料质量等。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疫病防治是水产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水产养殖企业必须加强疫病防治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计划,落实各项疫病防治措施,保障水产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41夏季鱼病防治是池塘养鱼高产关键环节宋世民(民权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河南民权476800)夏季是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夏季水温较高,病菌繁殖加快,鱼类生长代谢增强,发病的可能性加大,传播性加强。
因此,夏季池塘鱼病防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调节水质。
定期加注新水,可带进氧气和水中所缺乏的铁、锰、硅等营养盐类,还可冲淡池水中的有机质及动物代谢的有毒物质,从而恢复池水中所含成分的平衡。
一般的池塘养鱼技术要求,应每月加注3-4次新水,每次30cm 左右。
第二,投饵。
夏季池塘养鱼投喂以八成饱为好,如果投放过多,因水温较高,残饵会使水质迅速恶化,病原菌大量繁殖,引发多种鱼病。
如果鱼摄食过量,也易患肠炎病。
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摄食情况或者养殖户的池塘养鱼技术灵活掌握。
第三,施肥。
夏季是投饵量最大的时期,也是鱼类生长旺盛、耗氧量大的时段,不提倡施用有机肥,而应采用无机肥,以减少对池水的污染。
第四,防浮头。
防浮头就要勤巡塘,黎明前后看有无浮头,午后查看鱼的摄食情况,日落时检查全天的吃食情况及有无浮头征兆。
防浮头要保持良好的水质。
减少养鱼池塘中鱼的贮存量。
对于经常发生严重浮头的鱼池,要及时捕捞出一部分上市。
若池塘浮游生物繁殖过量,要用药物杀死一部分,减少水中溶氧消耗。
池塘养殖鱼类浮头解救的方法:①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氧气含量。
②开动增氧机增氧,停止投饵施肥。
③每亩用黄泥10kg 加食盐20kg ,加水拌匀全池泼洒,或生石灰粉2.5kg ,加水调成浆,全池遍洒急救。
第五,鱼病防治。
夏季是鱼病的易发季节,所以要做好鱼病的预防工作。
①消毒:包括鱼塘的前期消毒、鱼种放养前的消毒以及水体的消毒。
②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活动中操作细致,防止鱼体受伤。
③发现鱼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对症治疗,用药顺序要正确,一般来说应该先杀虫后杀菌。
初夏青苔对鱼类苗种饲养的危害及预防孟庆钰1关维维2张喜贵3(1.讷河市渔政渔船检查站黑龙江讷河161300;2.齐齐哈尔市华溪渔场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3.讷河市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讷河161300)随着水产养殖事业的快速发展及苗种供求量的增加,苗种生产的数量也在增多,规格质量也在提高,n. All Rights Reserved.42仅就我市而言,可进行水花、夏花苗种生产的场户就有十余家,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量近千吨,为我市渔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夏季鱼病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夏季是水产养殖业的黄金季节,也是水产养殖管理上最复杂的季节,在这个时期,由于光照强,气温和水温高,鱼类新陈代谢旺盛,水体中有机质增加而使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以鱼病增多,直接影响了全年的产量和效益。
1.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原因
(1)水质调控。
从近几年大量病例的分析来看,夏季高温季节鱼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水体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不良而引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应用颗粒饲料进行水产养殖开始在全国推广,养殖鱼类的品种转向了以摄食鱼类为主体,在产量和技术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而这种养殖模式造成的最大问题是鱼类排泄物剧增,水体的有机质污染加剧,养殖水体缺氧而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鱼类病害增多,养殖成本上升,效益下滑。
在这种情况下,养殖户仍用肥水养鱼的方法来调控水质,大量使用有机粪肥,加速了养殖水体有机质的污染,使养殖水质调控(尤其在夏季)十分困难。
这种用肥水养鱼的水质调控方法来管理应用颗粒饲料精养摄食鱼类的养殖水质,是目前鱼病尤其是夏季鱼病增多的主要因素。
(2)鱼病防治。
在鱼病防治方面,通常采用“先杀虫,后消毒,无病则防,有病则治”的方法,在高密度精养
以及夏季高温的情况下,这种方法不但不实用,而且会造成水质变坏,这也是养殖管理上的一个误区。
杀虫药物和消毒药物都会杀死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使水质变清,水体透明度增加,溶解氧含量下降,造成缺氧泛塘或是亚硝酸盐、氨态氮含量上升,鱼类不摄食呈中毒状或鱼病暴发。
(3)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和配套设施情况而定,池塘内养殖密度过大则造成水质无法控制,致使鱼病多,死亡高,效益差。
池塘的水质在有机质污染和自净能力相平衡的情况下是稳定的,当养殖密度上升,鱼类排泄物增加,有机质污染超过池塘自净能力时,水质不稳定,鱼病增多。
在持续高温的夏季,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池底总是处于缺氧状态,非常容易使亚硝酸盐和氨态氮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水质调控更加困难,容易暴发各种鱼病且来势凶猛,死亡率高。
(4)饲料。
饲料质量不高、选用不当等也是引发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使用低质、低价饲料,容易造成鱼类营养不良、肝脏色淡、胆囊增大并变色,在高温季节鱼体因抵抗力差而感染各种疾病。
若饲料中含有不良的促生长素、违禁药物或是变质原料,长期被鱼类摄食后,也容易造成机体组织病变,在环境突变的情况下会诱发各种疾病或出血性死亡。
使用低质饲料,养殖鱼类的排泄量大,特别容易加剧水体的污染,使水质难以控制,各种病害增加。
投喂量过多,
造成鱼体肠道总是处于充实状态,一方面饲料利用差,排泄多,污染水体;另一方面易造成鱼体消化不良,肠道产生病变。
2.高温季节鱼病防治的办法
(1)水质调控。
使用颗粒饲料进行精养的高产池塘,一般来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沉积较多,在养殖管理上绝不能用肥水养鱼的理论来调控水质,而应做到每年坚持用生石灰清塘,用量上应达到过去的1.5倍,且坚持不用或少用有机粪肥。
春季水质清瘦、水体透明度大时,可用氮肥加磷肥来调水。
在夏季水温高的情况下,如水质突变、藻类死亡、水体透明度增大,绝不能用氮肥来肥水,而要适当应用底质改良药物和少量磷酸氢钙,结合换水和多开增氧机。
(2)鱼病防治。
一方面,在夏季持续高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分层现象特别严重,水体上、下层对流缓慢,下层水体处于缺氧状态,厌氧分解的各种有害物质大量产生,亚硝酸盐或氨态氮含量较高,容易暴发各种鱼病,因此应常用环保型的底质改良药物和增氧药物来调节水质,白天加开增氧机,即使暴发鱼病也必须用调水加内服药物来治疗。
另一方面,高温季节防治鱼病不能大面积用药,以防造成水质突变而加重病情,应查清病因,在喂鱼时用少量药物在水中溶解后泼洒在饲料台附近,形成“药浴”环境,采取以内服为主,食场消毒为辅,结合调水的治疗方法为好。
(3)养殖密度。
养殖密度要科学、合理,使池塘的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量基本平衡。
一方面,按计划产量来放养鱼种,产量的设定要根据池塘条件、配套状况和技术水平而定,一般控制在每667平方米800~1000千克为好。
(4)饲料。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选择优质饲料,增加鱼体自身抵抗力,减少鱼类排泄物,促使鱼类健康生长。
一方面,应选择蛋白质适中、氨基酸平衡好、加工工艺优良、饲料系数低的优质饲料;另一方面,控制好投喂量,日常使鱼类摄食到八成饱即可。
在发生鱼病时,一是投喂药饵,二是减少投喂量至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