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老艺人
- 格式:pdf
- 大小:340.77 KB
- 文档页数:1
景德镇陶瓷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王锡良,原籍安徽省黟县,1922年2月生于景德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12岁辍学随叔父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景德镇陶瓷美术名家〉学绘瓷画。
1952年进入景德镇美术合作社,2年后转入景德镇工艺社,随后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从事陶瓷美术创作、研究。
王锡良1959年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首批授予“陶瓷美术家”,1979年被轻工业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为景德镇市首位获此殊荣者。
1987年被评定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10年被大瓷网&大陶网艺术家数据库收录为陶瓷名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书画院院长。
是第一批授誉(1979年8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品:《黄山四千仞》粉彩瓷板画,于2009年景德镇秋季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成交价782万元人民币。
2、秦锡麟,江西南昌人,1942年5月出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64 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原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国陶艺》和《陶瓷学报》杂志主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陶瓷艺术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景德镇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会员、韩国京畿大学名誉博士、芬兰赫尔辛基设计艺术大学博士生导师等职。
是第二批授誉(1988年4月)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代表作:《芦荡竞翔》,估计价值600多万元人民币。
3、张松茂,江西鄱阳人,1934年1月出生于景德镇。
擅长陶瓷粉彩人物、山水、鸟画、雪景,是我国陶瓷美术界的全能画师。
76张景祜,字培承(1892.7-1967年),“泥人张”彩塑艺术第三代代表人物,“‘泥人张’彩塑北京支”开创者。
张景祜先生于9岁时随同祖父张明山、父亲张华堂和伯父张玉亭学习彩塑艺术。
1950年,张景祜应徐悲鸿邀请调到北京,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泥人张”艺术研究室进行研究、创作和教学、传承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雕塑和工艺美术人才,形成了“泥人张”彩塑艺术的北京支脉。
张景祜先生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5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张景祜,赞扬他的代表作品《惜春作画》“是艺术精品”。
在艺术实践中,他广泛吸收民间泥塑传统技艺,作品题材多以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和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神话故事、古典名著和风俗人情为主,将时代精神和生活实践融入到了传统题材中。
他一生创作的作品达万余件,形成了造型严谨、色彩鲜明、人物生动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有《黛玉》、《惜春作画》、《将相和》和《泼水节》等一批优秀作品。
新中国五十年代,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周恩来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受周恩来总理指派和景德镇的邀请,张景祜先生于1956年5月24日来景德镇参观访问和进行创作活动,他在陶瓷研究所、市联社等单位负责人及陶瓷艺人的陪同下参观了陶研所、陶瓷馆、美术合作社、工艺试验瓷厂、第四工艺社等单位,受到我市广张景祜与景德镇瓷雕的情缘陶兆清1 董 宏2 刘 陶3(1.景德镇第一中学;2.杭州宏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3.景德镇陶瓷大学)Zhang Jinghu's Anecdote with Jingdezhen Porcelain Carvings收稿日期:2021-10-26摘要:本文通过查找、梳理早期一些有关“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50年代来景德镇创作瓷雕的历史背景、传承技艺、创作过程、创作品种情况的图文史料,以发掘、弘扬和提升新中国初期张景祜瓷雕历史、文化、学术研究和艺术欣赏等诸多价值。
景德镇的观后感景德镇的观后感篇一今天妈妈说:“明天爸爸妈妈带你去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玩。
”我非常高兴,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来床出发了。
景德镇古窑民谷博览区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来到了景德镇古窑民谷博览区门口,远远就看见树立的巨大的牌子。
门口的各种装饰都是用瓷器制作的,十分特别。
我们顺着路线往前走,先来到了明代葫芦窑,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巨大葫芦立在中间,里面有一个窑洞,据说是古代烧制瓷器的地方。
走出窑洞,就来到了1号作坊。
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白色瓷坯。
瓷坯各式各样,最多的是碗。
还有许多做瓷器的老艺人跟我们讲解手工制作瓷器的过程。
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老艺人从小学徒,凭几十年某一项专门劳动的累,练成了各种制瓷的绝活:拉坯、印坯、利坯、绘画、施釉等等。
每一件瓷器都是经过若干道工序而制成的,其中的繁杂是不可想像的。
老艺人人们制成的瓷器,一件件的排列着,各式各样,精美异常,看得我眼花缭乱。
妈妈让我小心点,不能乱摸乱碰。
瓷器可都是易碎品。
里面还有龙缸窑、清代镇窑、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
每个都别有特色。
今天的游玩我收获很大,看到制陶的艺人不断反复地认真地做着每一道工序,认真专注地为每一件瓷器绘画,让每件瓷器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我今后也是做事认真专注,努力把每件事情做好。
景德镇的观后感篇二昨晚我们到景德镇时下着滂沱大雨,没能好好地目睹瓷都的风彩。
今天,爸爸特意带着我和妈妈参观一下瓷都。
一进笔直宽广的瓷都大道,你会便惊讶地发现,路两旁的路灯柱竟然是瓷器做的,花花俏俏,各具特色!有的画着一条条威风凛凛的飞龙,有的画着淡雅的荷花,荷花中间,还嬉游着一条条活泼可爱的小金鱼,有的则画着一幅幅清秀的山水画……这最景观,恐怕你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看到!都说景德镇的瓷器很有特点,“白如玉、声如磬、薄如纸、明如镜。
”分类也很多,如青花瓷,颜色釉瓷,粉彩瓷,玲珑瓷等等。
爸爸为了让我见识一下,便带我去了瓷都广场,这里商铺临立,车来人往。
占年福,字福全老人。
1952年生于江西景德镇,自幼爱好陶瓷绘画和颜色釉研究。
1968年在艺术瓷厂跟随老艺人邹甫仁老师学习花面设计和陶瓷绘画,随后进入艺术瓷厂美研室从事陶瓷创作16年。
1982年景德镇成立古窑瓷厂需选调各方面人材组建,继又被调入古窑瓷厂美研室,后成为美研室主要负责人。
其所绘作品《花好月圆》于1990年荣获(瓷都景德镇杯)国际陶瓷大赛二等奖,《春色满园》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源远流长》被新加坡老板收藏。
擅长颜色釉,花鸟,山水等。
所侩作品结构布局大气,巧妙,色彩丰富多变,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其多个作品被行内专家评估为最有收藏价值的珍品。
来源:人民艺术网。
吴寿祺醴陵瓷业艺术界的一代宗师吴寿祺(1886—1975年),又名官翰,男,本市八步桥乡人。
八岁入私垫读书六年。
十四岁到舅父药店学徒三载。
十七岁投师学艺,制做日用粗瓷,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考入设在醴陵姜湾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艺徒班学习陶画。
同年十一月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瓷业公司工作,从事釉下彩绘七年。
在书画名师张晓耕和彭筱琴的指导下,他和傅道会、游先理等同学一道,积极参与釉下五彩瓷器的研制及其批量生产。
因易以新法,出口精良,尤以所饰釉下五彩画面,色彩晶莹,绚丽夺目,突破了传统青花装饰之技艺水平,先后赴赛武汉、南京,均获一等金奖,为醴陵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良好声誉作出了贡献。
民国二年(1913),湖南瓷业公司因亏累甚巨而精简人员。
寿祺受聘到普利瓷厂工作,仍从事釉下彩绘。
民国三年(1914)五月,醴陵大水,普利瓷厂受灾倒闭,由同行介绍到湖南瓷业公司设在长沙鱼塘街的承销处,彩绘釉上花瓷近五年。
民国七年(1918年),北兵犯湘,湖南瓷业公司惨遭捣毁,长沙承销处亦受其害而被停业。
寿祺失业在家务农年余。
民国九年(1920年),醴陵瓷业复苏,受聘在湖南模范窑业工场,继续从事釉下彩绘。
民国十七年(1928),醴陵瓷业生产衰敝已极,寿棋再次失业。
后经友人举荐,到南京中央陶瓷试验场工作,从事陶瓷彩绘八年。
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内时局变化,陶瓷市场萧条,寿棋被解雇返醴,在家耕田种土。
民国三十二年(1943),醴陵瓷业生产又兴盛一时,县里教育界名人阳兆鹏老师为培育制瓷人才,在县城东门外三刀石创办渌江职业学校,寿祺应聘为美术教员,讲授陶瓷彩绘工艺。
次年日本侵略军犯醴,学校停办,寿棋又回乡务农。
民国三十四年(1945)下期,日本投降,国土光复,寿棋重返渌江职业学校,执教一期。
后因办学经费困难,学校规模缩小而被解聘,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醴陵瓷业生产蒸蒸日上。
1955年,醴陵陶瓷研究所成立,为恢复失传二十余年的釉下五彩瓷器生产,经过林家湖多次寻访,才找到年近古稀的吴老,旋即聘请到研究所任彩绘技师,传授技艺。
景德镇市旅游景点介绍景德镇是享誉世界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属江西省直辖市,位于江西东北部,毗邻浙、皖,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全市土地面积524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49.92万人。
景德镇旅游资源:景德镇市的风景名胜和景观众多,有保留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村、徽派建筑群、古戏台;有号称中国第二、江南第一的浮梁古县衙;有以三闾大夫屈原命名的古建筑三闾庙;有宋太祖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和瑶里的仰贤台、洪源仙境、太阳岛、月亮湖、阳府寺、历居山、翠屏湖等。
景德镇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区,著名的新四军瑶里改编就在浮梁县瑶里镇,红十军的诞生地在乐平市众埠镇。
1997年,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等单位推介为97年中国旅游年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
景德镇旅游美食:景德镇四大小吃:油炸馄饨,冷粉, 饺子耙,碱水耙景德镇旅游购物:景德镇花瓶和瓷板画作为收藏品的比较多。
车一鸣大师的瓷板画及景德镇民间老艺人胡春根的青花浑水花瓶都是收藏家们的热品。
景德镇除了瓷器还有其他的特产,如鹅湖大米,绍洪老酒,乐平狗肉,景德板鸡等景德镇旅游交通:皖赣线上的列车均经停景德镇站。
上海方向的游客可乘558次列车直达;北京/福州方向的游客可乘45/46次列车直达;广州方向的游客可乘525次列车到鹰潭,转乘汽车前往。
从婺源到景德镇也非常方便,有班车可达。
而且有很多人去婺源本来就是取道景德镇的。
瑶里山村位于景德镇市东北61公里处。
这里群山环抱, 原始森林郁郁幽深,小桥流水,禽鸟啼鸣,飞瀑流泉,村镇大量清代名居,商店,街道,路面,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古风醉人。
瑶里历史上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又是皖,浙, 赣边境大米,木柴 ,茶叶,茶油的集散地,还是景德镇通往浙江,安徽的古道。
江振发简介
1952年生于江西景德镇。
1972年进入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学徒,后逐渐对我国传统制瓷工艺和陶瓷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师从本厂老艺人xxx、工艺美术大师xxx等学习陶瓷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和文物鉴定、保护知识。
1988年开始专业从事古陶瓷研究和精品收藏。
年轻时,凭着对陶瓷古玩的热爱,遍访景德镇各条里弄小巷,查访散落民间的陶瓷古玩,同时也结交了诸多陶瓷艺术家。
通过二十多年深入民间的实战经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练就了一双鉴定陶瓷古玩的火眼,曾多次受人聘请赴港澳台多地鉴别陶瓷古玩,见多识广。
经过多年历练与不断学习新兴信息技术,现在不仅能熟练掌握传统的鉴定方法,而且能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具有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鉴赏力,具备严谨而又明晰的判断力,诚信、公平的品德,以及很强的职业操守,在景德镇民间陶瓷界具有极高的声望与知名度。
现为中国xxxxxxx会员、xxxxxxx会员……….。
69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景德镇,千年瓷都。
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
今天,古老的景德镇正以独特的方式焕发新意:老瓷厂变身创意街区,一个个文化艺术新地标接连涌现,3万多名来自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聚集……在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进程中,这座手工艺之都越来越体现出多元的气息。
有传承,也有创新;是开放,也是包容。
秉持对瓷的匠心、延续千年文脉,景德镇在日新月异的变化里也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根与魂。
坚守,呵护城市的“烟火气”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1000余年前,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今天,穿越千年历史,瓷——仍是这座城市最鲜明的标识。
漫步于街头巷陌,“三洲四码头、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条巷、一百零八条里弄”,一处处文化遗存讲述着瓷都变迁故事;抟泥成器、范土为窑、瓷上作画……步入明清窑作营造技艺长廊,手工制瓷技艺在这里“活态”传承。
廊下,56岁的孙立新手持画笔,寥寥数笔,在素坯上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婴戏图。
曾祖父拉坯,祖父配料,父亲将毕生画青花手艺传给了孙立新。
13岁开始学艺,他43年来与瓷为伴。
“瓷都要有瓷匠的坚守,代代相传才能薪火不断。
”一大批能工巧匠、完备的产业链、一个个历史文化园区……因为坚守,在现代工业大发展的今天,景德镇仍保留着最完整的手工制瓷技艺体系和古瓷都独有的魅力。
划定保护区,将散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等文化遗存列为“一号工程”进行抢救式保护修缮;成立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用现代技术解析古代陶瓷文明的发展和变迁;老城保护再现千年古镇风韵,新城建设展现国际瓷都魅力……城市规划和布局中始终守护着“瓷”的根基。
“瓷都就像一棵古树,总会在厚重的泥土里不断滋养出新枝。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翁彦俊说,历史与文化的涵养赋予了这座城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要不遗余力保护传承,为后代留下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回忆、可讲述”的景德镇。
钩沉景德镇陶瓷美术家名录与轶事在景德镇陶瓷界,陶瓷美术家是分量很重的职衔获得此类职衔的人都有哪些?为什么胡献雅,王晓帆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却没有授誉首批陶瓷美术家?关于陶瓷美术家,你所不知道的种种,也许这里会找到答案……景德镇瓷器的辉煌,与一代代陶瓷艺人的匠心技艺密不可分。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制瓷人的地位卑微,常被视为“红店佬”、“坯房佬”而并不受人尊重。
新中国成立后, 在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向陶瓷界提出“赶超康(熙)雍(正)乾(隆)”口号的鼓舞下,广大瓷业艺人的创作激情迸发出来,一批批精美的国家用瓷、礼品瓷先后面市,赢得了良好声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艺人们虽然制瓷技艺非凡,但大多数既无学历又无职称,与工程界的工程师,大专院校的教授,医院的主任医师等相比,略显低人一等。
为了提振陶瓷艺人的士气和信心,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为陶瓷技艺人员评定职衔。
其中,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是早期官方授予的职衔,在景德镇陶瓷美术界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对陶瓷美术技艺人员评职先后进行了两次。
具体操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提出具体方案,会同陶瓷管理局、工业局、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美术工作者协会、文化局和有关瓷厂的领导及部分著名陶瓷美术界艺人组成评审委员会。
其全称是:景德镇市陶瓷美术家、陶瓷美术设计师、陶瓷美术设计员,具体工作由市美协承担。
评选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当时,各个瓷厂及陶瓷研究所等都有美协的分会,由美协各分会提出本单位家、师、员的初步名单。
在各单位报送名单的基础上,评委综合平衡广泛性和代表性,包括陶瓷装饰、器型设计、陶瓷雕塑、颜色釉配制、瓷用花纸的设计等方方面面。
比如陶饰有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上彩又有粉彩、古彩、墨彩、新彩、洋彩、刷花等。
在各种彩绘中,又分人物、翎毛花卉(花鸟)、草虫、山水、走兽、雪景、山水、图案等。
评选出来的家、师、员要名副其实地代表本行当最好水平。
评审工作十分细致的,第一批陶瓷美术家、设计师、设计员的评审工作,从1959年7月份开始的,9月份结束,前后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余二妹被称为是“最牛奶奶”,年过八旬,自己画图,设计所有细节,耗资2000多万元,在工地茅屋里坚守5年指挥施工,硬是打造了一座巍峨的千年瓷宫,里面展示着她收藏的近7万件宝贝。
这座民间陶瓷艺术宫殿惊艳了世界,国外媒体称余二妹是“最牛中国奶奶”!2021年国庆节期间,更是有数万人从全国各地赶到这里游览,91岁的她看到这种热闹的场景,笑着说自己费尽心血建造千年瓷宫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中国瓷器文化,让后人通过陶瓷艺术产生民族自豪感。
余二妹:建造千年瓷宫筲王丽八旬老太,要为景德镇建“瓷宫”余二妹1930年出生在江西都昌县一个小村子里。
因为那个时代的女孩上学的不多,加上家中贫穷,12岁那年,她就跟着舅舅在陶瓷作坊里学艺,想以此混口饭吃。
由于聪明伶俐,再加上吃苦耐劳,很快她便掌握了从陶泥到画坯等陶瓷所需的各项工艺。
余二妹出师后,跑到景德镇艺术瓷厂,学习粉彩等技艺。
陶瓷厂里的工人年龄都比她大,余二妹在那里结识了一群工艺精湛的陶瓷大师,也认识了一些售卖陶瓷的商人。
通过与众多陶瓷艺人切磋学习,余二妹积累了丰富的陶瓷知识,成了一名女工匠。
几十年打拼下来,她又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厂子,生意越做越大。
她的陶瓷不仅在国内销售,还远销俄罗斯、泰国等地。
为恢复老祖宗的技艺,1985年,余二妹在浮梁县率先恢复了古法柴窑工艺,最早实现了柴窑复烧。
在漫长的传统技艺探索中,她越来越喜爱陶瓷,看着自己锻造出来的一件件工艺品,就像看到孩子一样满足!有的舍不得卖,她就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外出考察或在街边看到一件精美的陶瓷艺术品,不管多昂贵,余二妹眼睛都不眨地就买下了。
几十年下来,不知不觉中,她竟收藏了6万多件瓷器!那时,余二妹经常去大城市跑外贸,足迹踏遍全国,还应邀出访美、德、日、英及港澳等1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
2010年去天津办事时,余二妹无意中路过瓷房子,这座用多件古董装修而成的法式洋楼给了她莫大的触动。
当时慕名到瓷房子参观的外国人很多,不少人对展出的瓷器赞不绝口。
陶瓷名家简介陶瓷名家简介序号名称图⽚简介备注(数量)1 李⼩聪李⼩聪,画名⼩聪, 1958年⽣,⼴东潮州⼈。
⼋五年结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专修班,现为中国⼯艺美术⼤师。
擅长⼭⽔瓷画,倾⼼丹青⼭⽔、树⽯、兼作花鸟、⼈物,对经、⽯、瓷、赋饶有兴趣,书法、篆刻也颇具研究。
曾于潮州家乡⼭区设“修⽵斋”,怡情养性,⼀⾯研究古画,⼀⾯功参造化。
⼜于景德镇设“萍轩”潜⼼创作系列⼭⽔画。
中国⼯艺美术⼤师张育贤先⽣,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李菊⽣称其为“昔⽇翩翩学⼦,今具⼤家风范。
”其艺术作品具各家之所长,⼭⽔画师宋院体系学古⽽不泥古。
2 罗⼩聪罗⼩聪,男,1964年9⽉⽣,江西宜黄⼈。
毕业于江西师范⼤学美术系,结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硕⼠研究⽣班陶艺专业,现为该院美术系副教授。
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奖,在专业刊物发表作品及论⽂共20余篇。
3程意亭4 宁勤征中国⼯艺美术⼤师宁勤征,1957年出⽣于景德镇,1980年7⽉考⼊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设计专业,1984年毕业并获⽂学学⼠学位。
200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为江西省⾼级⼯艺美术师、中国⼯艺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系中国⼯艺美术学会⾼级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党委副书记。
他在民间青花、青花刷花、釉上雪景刷花、⾼温颜⾊釉综合装饰、⾼温亚光颜⾊釉综合装饰、现代瓷艺造型设计⽅⾯均有独到建树。
开发的⾼温“中华红”颜⾊釉综合装饰系列和“皇家颜⾊釉”综合装饰系列陶瓷佳作,成为中外收藏家热捧的珍品。
5 王隆夫王隆夫江西浮梁县⼈,男,1931年11⽉⽣。
景德书院院长、第⼋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被景德镇市⼈民政府授予“景德镇陶瓷美术家”称号,1995年授予“中国⼯艺美术⼤师”称号。
出⾝于“陶瓷世家”,祖⽗王昌彬,曾任晚清-御窑总办。
他擅长粉彩古代⼈物画,兼及⼭⽔,意笔花鸟。
他的作品容诗词、绘画、书法、⾦⽯于⼀体。
新中国景德镇陶瓷雕塑创新之路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景德镇一些有名望的瓷雕艺人从私家作坊走向了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另外,市政府集中了景德镇相关陶瓷雕塑业的个体作坊、美术社、雕塑社、试验厂,组建了行业性较强的雕塑瓷厂。
这样,景德镇陶瓷雕塑形成了一个集研究、教学、生产为一体的科学体系,为繁荣陶瓷雕塑创作注入了勃勃生机。
在新的创作环境中,景德镇的瓷塑老艺人焕发了青春,他们有的思想开明,不以名家自居,在传统雕塑技艺的基础上,善于接收新的雕塑创作观念,新的表达形式。
创作了诸如《钟馗试剑》一类的以块面组合为形式语言的传统题材的陶瓷雕塑作品,体现了一些瓷塑名家孜孜以求,虚心好学的高尚情怀。
有的虽拥才自重,却能无私地将毕生苦心研习的传统雕塑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学子,并培养了一批专家、教授、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使景德镇高超的瓷雕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1954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到景德镇实习考察,有周国桢、时宜、王克庆、刘焕章等学生,带队老师是于金源。
这批学生在景德镇实习了几个月.创作了非常多的陶瓷雕塑作品,朝华美术出版社还出版了《瓷塑》画册,主编是当时的雕塑系支部书记、办公室秘书新中国的建立,使许多身怀绝技的老艺人绝处逢生。
景德镇在二十世纪50年代就组织这些“国宝”级的民间艺人投入到瓷都的生产建设中来,在生活待遇和创作环境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爱。
并组织艺人们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观摩学习,目的是发挥瓷业名家的专业才能,拯救景德镇面临绝迹的传统技艺,培养新型的后续人才,研究开发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作品。
《钟馗试剑》作者:曾龙升文/曹春生潘绍棠。
1956年,“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先生,在周恩来总理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下,携高足郑于鹤来到景德镇,与景德镇老艺人曾龙升共磋技艺,历时两个多月合作了《昭君和番》《红线盗盒》《将相和》《史湘云》《苏武牧羊》《木兰从军》《林鲁会》等传统历史题材的戏曲人物雕塑,这对景德镇大力恢复传统民间雕塑技艺起了一个推动示范作用,现时也影响了后来逐渐成名的曾山东、何水根、蔡金标等民间艺人。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文化旅游体验研究——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为例摘要:以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为例,借助ROST Content Mining 6工具,使用文本内容分析法探究游客在文化类旅游景区旅游过程中的旅游体验感知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游客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为教育和当地特色文化;游客行为中,互动关系与参观时间与旅游体验好坏密切相关;游客对景区核心吸引力感知明显,但对于初次接触陶瓷文化的游客来说,存在“看不懂”“听不懂”障碍。
影响游客旅游体验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票价、设施、管理与服务等方面。
并由此提出旅游体验提升的三个方面:注重游客文化体验感、提升游客旅游信任感和提高游客文化获得感。
关键词:网络文本;文化旅游;陶瓷文化;旅游体验中图分类号:J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4)01—001—(06) Study on Cultural Tourism Experience Based on Network Text Analysis — Taking Ancient Kiln Folk Customs Museum in Jingdezhen as an Example0引言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获取需求日益增长。
尤其是当代网络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并存时代,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事物的浅层认知,而是追求一种文化底蕴的深层次体验和感悟。
博物馆旅游、研学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产品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
旅游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载体[1],景区(点)是文化基因浓缩的生命体和优秀文化内涵集中展示区。
游客在文化旅游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见识和体验文化氛围来满足自身对差异文化的求知欲望,一方面是作为文化感知者对外传播和弘扬文化内涵。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者感知文化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其可持续发展既能有效保护文化遗产,又可为当地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2]。
民国七大老艺人“民国七艺人”-任淦庭性别: 男职称: 著名紫砂艺人出生年月: 1888年08月代表作:人物介绍:任淦庭(1888.8-1969.12)又名干庭,字缶硕,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
排行老三,长兄淦坤,精于刻纸,二哥不幸早逝,四弟淦儒,专工花鸟人物。
幼年只读过三年私塾,但极为刻苦好学,常折树枝席地作画写字,被乡人视为奇才。
15岁时,跟随宜兴名雕刻书画家卢兰芳学习紫砂陶刻工艺。
满师后在宜兴城吴德盛陶店陶刻作画为主。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陶业渐有恢复,才又从事紫砂陶器的雕刻受雇于顺与陶器厂。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
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
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
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
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
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
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
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
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
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作品有陶器壶、盒、瓶上雕刻《和平幸福》、《母女种菜》、《八仙上寿》、《春到农村》、《田间归来》、《溪水罱泥》、《月月红》、《婆媳养猪》等。
景德镇当代制瓷业姓名:张晓芹学号:110216039中华大地疆域辽阔,各个城市都有各自的风格,但是没有一座城市像景德镇风格这么鲜明。
提起景德镇,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陶瓷,多彩的瓷器文化俨然成了这座城市的名片,“瓷都”这个称号也是蜚声海外。
景德镇人终其一生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制瓷。
景德镇的支柱产业也自始至终都是制瓷业。
从繁盛的宋明到如今,烧造从未停止,那么,现代陶瓷艺人的生存现状是怎样呢?景德镇制瓷业的现状又是如何呢?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采访了景德镇陶瓷学院2009级研究生张晓颜,对于陶瓷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晓颜生于1986年,毕业游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青年工艺美术师,主要从事陶瓷艺术创作,个人拥有工作室“沐心阁”,成立于2014年,作品多以花鸟为主,风格清新婉约。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学生,从独自奋斗到拥有独立的工作室这个过程是艰辛的。
许多陶瓷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留在了这里。
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使得这里的制瓷业犹为发达。
陶瓷文化已经深入到这个城市骨子里了,走在路上,就连路灯都是陶瓷的,各种陶瓷店铺遍布大街小巷。
刚毕业的学生,大都选择四五个人合开工作室,这样相互照应,走得更久远一些。
初开工作室,因为名气有限,他们大都接单,批量生产,而这些单子大都来自他们老师的朋友人脉。
2012年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张晓颜和他的同学接到了最大的一笔单,十八大献礼的十六个富贵牡丹梅瓶,每个人差不多分得了两万块钱。
到了现在,他们大都各自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期间除了自己创作,也会自己接单,给一些大型的活动或企业创作摆件之类的,也都有各自的风格。
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与它的资源条件分不开,它拥有独特的高岭土,高岭土是一种非金属矿产,是一种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为主的粘土和粘土岩。
因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
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是古时制瓷的主要原料。
现在,由于无节制的开采,高岭土已经越来越少了。
DAGUOGONGJIANGWENHUAXILIEZHI陈海澄先生(1934-2014) 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江西都昌县籍。
其父陈茂虎先生清末民初之人,15岁时都昌连年水灾,无法生活,靠讨饭来到景德镇谋生,到其他陶瓷作坊打杂,后自己办了工厂号“日丰陶瓷”、拼搏几十年,终于置产百万,上世纪解放前景德镇市刘家下弄和红旗瓷厂的一部分都是日丰陶瓷的工厂,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现在的红旗瓷厂一部分。
陈海澄先生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协助过父亲,管理过坯房,正是这一点,改变了自己的前途以及整个家族后来的走向。
八十年代末调到市政协工作,主管文史。
以其丰富的阅历和严谨的治学,在政协文史工作这个位置上成绩斐然。
随着采访陶瓷界老艺人,工人和陶瓷工商界人士达一定数量之后,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着手撰写景德镇瓷录。
于2003年完成,历史十余年。
陶瓷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部分,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景德镇明朝以前制瓷有详细的记载。
到了清晚期景德镇老秀才蓝浦编写的《陶录》对景德镇明到清制瓷和民俗进行全面的记载。
陈海澄先生所作《瓷录》则是清末到解放初期这段时间的景德镇制瓷工艺和其民俗文化史,填补了该时间段的研究空白。
有人说该书是景德镇陶瓷史的易经,足见该书历史的分量。
水灰店水灰店又名灰渣店,是淘制和销售配釉所需助溶剂的店铺。
水灰是传统制瓷特殊原料之一。
分头灰和二灰。
头灰性燥,只适用于普通瓷。
二灰性纯,工艺性能好,广泛用于中、高档细瓷。
烧出来的白瓷白里泛青,青花瓷纹饰呈色青翠,玲珑瓷的“米通”通明透亮。
对于以铜为主要着色剂的钧红、祭红、郎窑红、三阳开泰等高温颜色釉,既有助于形成色泽鲜艳,又能使釉面炫耀光滑,像红宝石一般。
在清朝前期,御窑厂和大窑户都在工场中设屯灰间,自制水灰。
而大多数中小窑户因资金短缺和场地狭小,不能自制水灰,配釉时,只有高价向大厂购买,于是,水灰店运营而生。
光绪年间,在落马桥、刘家弄、苦珠山、五龙桥、平安吉里等地,就有人开设水灰店。
【鉴赏与收藏】景德镇仿古瓷现状景德镇仿古瓷现状中低档仿古瓷比例最高,高档仿古瓷扰乱拍卖市场提起景德镇仿古瓷,人们的第一联想必定是樊家井村。
这片靠近景德镇火车站的弹丸之地,是全国仿古瓷大路货云集之所,以中低档次的仿品为主,人们在北京的潘家园、西安的八仙庵、长沙的清水塘都能够寻到它们的踪影。
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这个不足 3000人的村落,却有着 500 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铺,平均 6 个人就拥有一家作坊,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这些作坊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当地农民自己雇佣工人开的作坊,一部分是当地农民把房屋出租给外来老板开的作坊。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类比较清晰,仿各个时期和品种的店铺往往是独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铺、仿清代珐琅彩的店铺、仿民国粉彩的店铺等等,这些店铺和作坊往往雇佣技术熟练的工人。
仿古瓷店铺的分工细化既便于掌握技术和大量生产,且有利产品仿制更到位,还可以避免产品过于接近影响销售。
作坊在生产上也是分工明确,有些作坊专门生产白胎,有些作坊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作坊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这样划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产空间。
1/ 17除了上述的生产和销售窗口,樊家井还拥有几十家特殊的店铺,即做旧加工店,它们是构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产业链中必可少的一环;因为未加做旧的仿古瓷永远只能作为工艺瓷出售,价格亦将大打折扣。
这些店铺由一些做旧修复技术高明的师傅开设,往往是一个人开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拥有的技术和绝活,他们将送来的仿古瓷进行后期加工做旧。
此外,一些不开店铺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离不了的能人,他们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画工或写款师,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旦自己的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作坊老板就会关闭街面上的店铺,离开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业。
因为有了名气,他们只用等顾客上门采货。
个中原由,一者是这些老板担心自己的技术被同行窃取,二者或许是他们担心樊家井大路货的招牌影响了自己产品的价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