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碰撞 为凉山人塑像——对话《西南边》
- 格式:pdf
- 大小:309.57 KB
- 文档页数:3
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7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 嫩芽(nèng)栖息(xī)不逊(xùn)藏污纳垢(gòu)B. 恍惚(huǎng)胸襟(jīn)呜咽(yè)重峦叠嶂(luán)C. 迂腐(yū)粗糙(zào)伶俐(líng)惟妙惟肖(xiāo)D. 坍塌(tā)沙砾(lè)称职(chèng)筋疲力尽(jīn)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迎着春日的气息,西昌市航天北路的蓝花楹尽情绽放,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深深浅浅的紫,把整条街装扮成花的海洋,这巧夺天工的花海,让人叹为观止。
A. 绽放B. 纷至沓来C. 巧夺天工D. 叹为观止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西昌从“邛海时代”迈入“安宁河时代”,静静的安宁河谷承载了西昌和凉山高质量。
B. “自媒体”因为互动强、更新快、传播广等特点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用户。
C. 西昌建川电影博物馆建成后,将展出大约50万件左右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相关藏品。
D.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列顺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①有很多演讲者为演讲素材发愁,不知选用什么材料好。
②有人可能觉得“自己”不值得讲,听众不爱听,就不敢用这样的素材。
③其实,“自己”就是最好的演讲者材。
④其实不然,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事例、自己的见闻认知,都是自己感同深受的,最真实、最具说服力,也最能打动听众。
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②④5、下列说法有误一项是()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 《孔乙己》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C.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雨果,法国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语文高三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教育的曙光教育,是国之根本,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教育似乎也陷入了某种困境,让人不禁思考:我们究竟在何处寻找教育的曙光?近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
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被严重束缚。
教师们忙于传授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的曙光究竟在何方?首先,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够独当一面。
其次,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制。
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的高低。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教育的曙光,或许就在这些变革之中。
只有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努力,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春来山花正烂漫作者:***来源:《现代艺术》2022年第05期民間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是根源性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文明的信息、流淌着生命的血液、传承着悠久的文化、唱响着时代的新声。
在民间文艺发展进程中,人才是文艺繁荣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青年人才更是文艺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和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民间文艺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加入到传承发展民间文艺的队伍中来,并逐渐崭露头角,着着、三郎罗尔伍、林一雷、刘玲杰、谢传昊等,就是其中有特色的代表。
着着1988年生,藏族。
唐卡传承人。
代表作有《南丝路一带缘,藏汉人一家亲》《大匠丝路》、新藏画《青山绿水,美丽藏乡》等。
准确继承推陈出新80后的着着(藏族)是甘孜州乡城县人,家乡的蓝天白云、白藏房,香格里拉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他纯净的心灵。
从小热爱唐卡艺术的他,14岁就跟随当地著名画师仁仁学习唐卡和壁画绘制艺术,严格遵循唐卡、壁画的绘画要求,无论是知识理论,还是绘画的色彩、笔法、构图等方面都受到了严格的训练。
在这期间,着着完成了对传统唐卡艺术的准确继承。
出师后,着着常在经堂和寺院绘制壁画和唐卡。
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让他意识到,唐卡绘制仅仅是一门手艺,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作支撑。
此后,着着坚守传统而不泥古,在传统唐卡技艺的基础上融合其它绘画技艺,如汉族工笔画和西洋绘画技法,并博采藏族诸多画派之长,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勉唐唐卡艺术风格。
如今,而立之年的他已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选中国文联第十一次、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等,作品曾获第十三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并有作品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三郎罗尔伍1989年生,藏族。
唐卡传承人。
中民协会员、阿坝州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政协委员等。
以彝族民歌文化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作者:宋阿依姆刘海清来源:《民族学刊》2023年第06期[摘要]彝族民歌作为我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彝族民歌除旋律特征、演唱风格和歌词内容有着鲜明特点外,还饱含彝族人民对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和生产生活的独特审美与解读。
凉山地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着力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并协调发展。
凉山彝族民歌是促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当前,立足于凉山地区民众的生活,从彝族民歌文化中提炼出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丰富的时代内涵,对促进凉山彝族民歌文化振兴、推进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田野调查,采集和整理凉山地区毕摩音乐和民歌传承人的音视频,运用频谱信息检索方式,对调式调性、旋律节奏、歌词内容等进行音乐分析,探究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进而提出传承保护凉山彝族音乐的策略,丰富当地民众精神生活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彝族民歌;文化振兴;凉山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C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6-0095-10一、凉山彝族民歌文化发展现况凉山彝族自治州位处于川西南,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凉山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传说、丰富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凉山彝族民歌是儿童时期天真无邪的游戏,是青年时期男婚女嫁的红绳,是老年时期歌声里的暮景桑榆。
作为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凉山彝族民歌以不同的表现方式,丰富了彝族精神家园,故而凉山彝族民歌作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而备受国内外的瞩目。
凉山彝族民歌作为民间口头活态文化,大致经历了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现代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毛旭辉 《圭山系列》布面油画 1982“西南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作为85新潮美术时期中国艺术启蒙主义运动的一股力量,充当着时代先锋的角色。
地处于西南地区的这些艺术家在“生命流”意识的启示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经验,形成了极具地方区域特征和生存经验的“西南艺术群体”,群体里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生命经历和感悟结合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在不同的阶段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毛旭辉 《圭山组画·红土的恩赐——春天的绿树枝》布面油画 1987“西南艺术群体”是85新潮美术时期最重要的艺术群体之一,作为西南地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毛旭辉、张晓刚、叶永青、潘德海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他们以自身的生存体验,利用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并结合中国本土经验组织了85新潮时期最著名且影响最深远的艺术群体。
柏格森、弗洛伊德、萨特等西方哲学家的理论则是“西南艺术群体”艺术观念的直接来源。
80年代中期,“西南艺术群体”以“新具象”展览开启了群体发声的开端,并以“生命流”这种艺术形式成为影响西南艺术格局的一股力量,奠定了“西南艺术群体”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也为而后群体潘德海《彩色玉米》布面油画 1989中的艺术家个人的发展打下基础,并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时代褶皱处的生命力量“西南艺术群体”作为85新潮美术时期中国艺术启蒙主义运动的一股力量,充当着时代先锋的角色。
地处于西南地区的这些艺术家在“生命流”意识的启示下,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语言,结合中国本土化的经验,形成了极具地方区域特征和生存经验的“西南艺术群体”,群体里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生命经历和感悟结合对时代变迁的敏感性在不同的阶段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语言的作品,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西南艺术群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80年代初期到85新潮美术前期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西南艺术群体”的成员仍处在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语言的探索和题材的直觉选择时期;85新潮美术到1993年“中国经验”展览是第二个阶段,这个时期是“西南艺术群体”成员艺术语言全面成熟的时期,作品普遍呈现出对“生命”“宇宙”“存在”等哲学问题思毛旭辉《喝茶》 纸本油画 1981托。
收稿日期:2012-06-15作者简介:张晗(1988 ),男,辽宁锦州人,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012年12月第31卷第12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c.2012Vol.31No.12多元文化背景下凉山彝族家支文化的嬗变与重构张晗(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摘要:家支文化在历史上对凉山彝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元文化时期,家支文化在与周边强势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与碰撞中发生了嬗变。
对其进行重构研究,不仅关系到家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推动凉山彝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多元文化;重构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 (2012)12-0106-04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一般认为其族源是六七千年前南下游弋的古羌人与西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的新民族共同体。
主要分布于川、滇、黔、桂等省区,是西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彝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具体指今天生活在滇、川交界,操北部方言,自称“诺苏”的彝族群体以及他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创造并濡化至今的有别于其他彝区的独特文化。
家支文化是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其独有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凉山彝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凉山彝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
一、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引介与多元文化背景家支,彝语称为“楚西”或“楚加”,是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连名制谱系作为链条贯穿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
它以血缘纽带维系家支的根本,并根据血统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和家支外婚。
由于远离中央王朝的统治中心,历史上的凉山彝区一直被视为“华夏边缘”地带,这给家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政治保障与封闭的地理空间。
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西南边境是中国的多民族地区之一,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本文将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
西南边境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份,这里生活着大量的少数民族,如彝族、苗族、壮族等。
这些民族不仅在语言、衣着、风俗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首先,彝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传统舞蹈动作独特,舞蹈服饰绚丽多彩,以鲜艳的色彩和优美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此外,彝族的传统节日也十分有特色,如火把节、三月三等。
这些传统节日举办时,人们会穿着彝族传统服饰,进行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非常热闹。
其次,苗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苗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音乐、舞蹈、民间歌谣都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苗族的“赛龙舟”文化非常有名,每年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此外,苗族的服饰也十分特别,女子喜欢戴着银饰,男子则喜欢戴着角冠。
苗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芦笙节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壮族是西南边境地区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壮族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壮族人民喜欢唱山歌、跳广场舞,喜欢举办盛大的婚礼和祭祀活动。
壮族人民崇尚自由与浪漫,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来面对生活。
壮族的服饰也十分美丽,壮族的服装以色彩鲜艳、花饰繁复著称。
此外,壮族的传统节日,如歌墟、火把节等也是壮族文化的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西南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彝族、苗族、壮族等众多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他们的音乐、舞蹈、服饰、习俗等都体现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通过探索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民间美术凉山彝族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艺术形式,它源自凉山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文化。
在凉山彝族地区,民间美术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格和生活方式,代代相传,保留至今,成为了这个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民间美术包括绘画、雕刻、刺绣、编织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以绘画和雕刻最为突出。
凉山彝族的绘画作品通常以鲜艳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为特点,描绘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往往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展现了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
在凉山彝族的雕刻艺术中,最为著名的是木雕和石雕。
木雕作品常常以凉山彝族的传统神话、传说和宗教理念为题材,作品造型优美、细腻,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受。
而石雕则以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著称,常常将凉山彝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凉山彝族的刺绣和编织技艺也是其民间美术中的亮点。
彝族刺绣注重色彩搭配和图案构图,常常以凤凰、龙等神话动物和花草图案为主题,绣工精细,形象逼真,被誉为“东方的艺术珍品”。
而彝族编织艺术则以劳作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创作对象,传统手工编织工艺被用于制作衣服、帽子、鞋子、毯子等,细致密集的图案设计与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鲜明对比,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赞誉。
凉山彝族民间美术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已成为了这个地区不可或缺的文化遗产。
凉山彝族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凉山彝族民间美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传统手工艺人口老龄化严重,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逐渐淡薄,致使凉山彝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有关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保护和传承凉山彝族民间美术,加大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创造更加宽松的创作和生存环境,促进凉山彝族民间美术的繁荣和发展。
也需要加强对凉山彝族民间美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人们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和了解,使其真正成为凉山彝族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传承凉山彝族民间美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国.成都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有关组团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3.05.08•【字号】凉府办函〔2013〕153号•【施行日期】2013.05.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国.成都第四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有关组团工作的通知凉府办函〔2013〕153号各相关县市人民政府,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国际非遗节”)将于2013年6月15日至23日在成都举行。
届时,我州将参加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凉山主题演出、活态展演及展馆博览三大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开幕式广场文艺演出由喜德县组织的80人“彝族漆器?铠甲”展演节目和德昌县组织的60人“凉山傈僳族阔时节”节目组成。
(一)彝族漆器?铠甲(80人)。
要求选取漆器艺术中最具感染力的铠甲,做到彝族特色符号鲜明、浓郁,表现形式新颖,艺术魅力震撼。
(二)凉山傈僳族阔时节(60人)。
要求以一台具有浓郁非遗特点和凉山风格的节目,完美展现凉山蔚为壮观的非遗资源和巨大的保护成就,体现凉山在全省范围内少数民族类别最多的文化资源优势。
二、凉山主题日演出以盐源县《摩梭?美丽家园》节目(60人)参加凉山主题日演出、以及国际非遗节期间的民族传统艺术舞台展演活动和分会场流动演出。
三、活态展演及展馆博览博览以生产性保护为主题,分活态展示和陈列展览两大部分。
(一)活态展演(50人)。
1.彝族服饰生产性保护展演26人。
全方位、立体、多视角展现精彩纷呈的彝族服饰及其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彝族服饰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10人:传统刺绣3人(老、中、青3代)、传统剪花1人、传统贴花1人、传统缝制1人、传统毛纺织4人(捻线1人、纺织瓦拉1人、纺织彩裙2人);彝族服饰着装展演16人(女10人、男6人):分别制作和准备凉山彝族义诺、什乍、阿都地区老中青女装36套,彝族义诺、什乍、阿都地区老中青男装36套,贵族(土司)服饰6套,新娘装3套,毕摩装3套,武士装3套等以舞台展演展示的形式,凸显彝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多元性的色彩文化作者:周钧来源:《纺织报告》 2014年第12期周钧西南地区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
分布了三十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各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以及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影响,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色彩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
同时,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又处于互为近邻的区域里,各民族之间文化、民间习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少数民族所共有的朴实、憨直、善良、热情等人文品格的社会因素,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又保留了淳朴热烈、富有生气的共同特性。
孔雀般美丽装束的傣族妇女,是傣族色彩文化的特征之一。
傣族妇女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婷婷玉立,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傣族妇女非常善于运用色彩装扮自己,她们喜欢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肉色等多种艳丽文静的色彩,运用在充分展现傣族妇女苗条身材体形的窄袖短衣和统裙上,表现孔雀开屏五彩缤纷的色彩视觉形象。
(图1)侗族的织锦色彩文化在少数民族织锦中独树一格,侗锦的色彩的民族性非常浓厚。
一般用黑色、白色的棉线做底色,在各种绚丽多姿的织锦图案上,采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创造了浓艳粗犷的民族色彩风格。
侗锦的图案花纹有花木类,如芙蓉、牡丹、月季、玫瑰等;鸟兽类,如对凤、鸳鸯、麻雀、春燕、牛羊等;有物器类,如花桥、鼓楼、月亮、星星、水波、银钩等;还有几何图案等。
色彩运用有除黑、白色调外,有大红、土红、枣红、紫红、黄绿色、肉色、浅蓝、深蓝等色彩。
(图2)彝族漆器色彩文化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又一明珠。
彝族的漆器色彩传统采用黑、红、黄三种颜色彩绘,自古以来彝族人将黑色、红色、黄色作为民族的象征色,彝族人认为:黑色表达庄严和尊贵的品格,红色表示热情和勇敢的意念,黄色代表美丽和光明的形态。
在彝族漆器色彩的运用上,采用黑、红、黄三种色彩的交叉、间隔的表现手法,使黑色基调漆器上的红色与黄色构成鲜明的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强弱对比和色度对比。
作者: 木艺璇
出版物刊名: 杂技与魔术
摘要: 就在傣家欢度有千余年历史的东方狂欢节——泼水节之时,驻守在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军分区官兵迎来了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慰问演出。
战旗文工团带着先进文化的主旋律,给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版纳边陲平添了许多节日的亮色。
4月以来,在李西宁政委的亲自带领下,慰问小分队跨越18个县(市),行程近8000公里,深入边防一线为官兵慰问演出,用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传播先进文化,在千里边防线上演绎出一个个撼动人心的故事。
这次慰问演出是战旗文工团。
冲突与对话川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西部四川巴蜀传统的特色剧种,独具川西地方色彩——内陆盆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欧洲西南欧流传着的独特海洋文化的意大利民间戏剧——西西里木偶剧、埃尔切神秘剧,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它们在不断交流,磨搓,融合,分异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对话,体现不同的信仰、宗教文明、艺术美学观念和文化根基,同时,巨大差异下俨然潜藏着横贯东西的共通之处。
充分认识两者的异同,可以让世界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包容。
标签:川剧;西南欧民间戏剧;互识与比较引言:川剧,属于来自于东方的中国民间戏剧,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西部四川巴蜀传统的特色剧种,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浓郁而闪熠,极富独具特色的川西地方色彩——内陆盆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地球西岸的欧洲西南欧,北大西洋东岸上也广泛流传着一种独特海洋文化的意大利民间戏剧——西西里木偶剧、埃尔切神秘剧,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信息地不断发展,地球村的居民们距离被日益拉近,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两种戏剧作为东西方的不同文化表现之一,同样在不断交流,磨搓,融合,分异过程中,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与对话。
在它们产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各自的地缘因素、时间脉络、发展程度有所差别,但是在这种巨大差异下俨然潜藏着横贯东西的共通之处。
一、体现不同的信仰与宗教文明川剧是在位于中国大陆西南部的四川盆地上产生的,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在云、贵、川等地区深受人民喜爱,古成都便是戏剧之乡,而它则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乾隆年间,戏剧艺人在蜀地车灯基础上,吸收融入苏、赣、皖、鄂、陕、甘各地的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等五种声腔,并用四川话演唱出来,这便是现在川剧的最初形态。
在充分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大陆中部,东部各地区的众多戏剧因素,形成种类丰富的声腔。
同时,川剧是在多种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又独具特色的剧种,是群体共同创造的结果。
带你走近四川凉山作文主持词Sichuan Liangshan is a beautiful and diverse region in southwestern China. 四川凉山是中国西南部一个美丽而多样化的地区。
It is home to many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the Yi, Miao, and Tibetan people. 这里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包括彝族、苗族和藏族等。
The regionis known for its stunning natural scenery, with lush forests, towering mountains, and pristine rivers. 这个地区以其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而闻名,森林茂密,群山耸立,河流清澈。
The uniqu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of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add to the richness of the area. 各种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使这个地区更加丰富多彩。
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Sichuan Liangshan is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四川凉山最迷人的地方之一是其丰富的文化遗产。
The region is home to a diverse range of ethnic groups, each with its own unique customs, traditions, and language. 这个地区居住着多种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传统和语言。
Visitors to the area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nd learn about the 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rituals of the local people, including various festivals, music, dance, and crafts. 前来这个地区的游客有机会体验和了解当地人民的传统实践和仪式,包括各种节日、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品等。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凉山彝族题材美术的新气象作者:***来源:《大观》2022年第08期摘要:以涼山几位画家及作品为例,分析当下的凉山彝族题材的美术创作现状。
在党中央积极倡导地域文化传承的背景下,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也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趋势。
无论是油画创作还是国画创作,艺术家们都在以自己独有的感知方式,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传承彝族文化脉络,又刻画出当前彝族人民内在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地域文化;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注: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中心资助项目(YZWH1402)研究成果。
近年来,艺术形态普遍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相关艺术之间的浸润与渗透也愈发深入,美术创作尤其如此,更具有包容性与涵盖性,甚至可以说趋向多种造型艺术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和谐共生”的理念。
再加上党中央大力倡导地域文化的传承,这使得民族题材的美术事业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气象,那就是既注重视觉层面造型的民族特点与审美形式的表现,又注重深层内涵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
这一点在凉山彝族题材美术创作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就如同本土画家叶峰(彝文名瓦其比火)与卢德福(彝文名阿古扎摩)曾讨论的“画彝族”和“彝族画”的问题,这二者明显是不同的。
“彝族画”指的是凉山本土画家以自己的彝人文化为根本,以灵性的慧眼观察这片土地,及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彝族人,他们的画笔里满溢深情,极富本部族的生命灵性。
如叶峰笔下的画作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的再现与记录,而具有了某种民族符号性特征,这一点从他的“大山”系列画中尤能体会到。
看叶峰的画,能够看到他绘画风格的演变历程,从他的《童年》《妈妈的女儿》等,到《大山之魂》《大山之云》《大山的呼唤》《大山之恋》等“大山”系列作品,不难看出他在一步步突破自己,打破旧有的绘画语系,蜕变出新的绘画语言。
这种蜕变充满生机,令人欣喜。
最可贵的是他的画作以全新的面目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从石刻壁画、漆画到“毕摩画”等,这些过往的厚重积淀,才是他绘画生命的根。
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与创新】一、引言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一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二、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凉山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我国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
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节庆活动、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等,包括但不限于蒙族雅秀舞蹈、藏族莫郎节、彝族火把节等多个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意义。
三、传承与创新的关系1.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所在。
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各项遗产源远流长,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传承工作需要从政府、学校、社区以及家庭各个层面积极参与,通过传帮带、培训班、文化节等形式,让非遗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2. 创新是传统文化的活力所在。
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新的表现形式、技艺融合、产业转化等方式焕发新的生机。
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项目,需要在保护传统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
四、文章总结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承与创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才能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个人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与创新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士,我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意识到其传承与创新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希望未来的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能够在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推动下,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
以上就是对凉山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全面评估和探讨,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对这一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多元文化碰撞为凉山人塑像——对话《西南边》
吴越;冯良
【期刊名称】《当代文坛》
【年(卷),期】2017(0)1
【摘要】长篇小说《西南边》以三对彝汉青年40余年的命运、情感、家庭为主线,记录了四川凉山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元的文化碰撞,现刊发《收获》编辑吴越与作者冯良的对话,以飨读者。
【总页数】3页(P88-90)
【关键词】文化碰撞;西南;对话;塑像;山人;长篇小说;风土人情;历史变迁
【作者】吴越;冯良
【作者单位】<收获>杂志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多元文化思维下大学与西南边疆民族教育研究的新探索r——评《边疆与大学的边界——多元文化视觉下的羌与康区族群教育研究》 [J], 吴丹妮
2.多元文化传播与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成长--以明清时期的滇西北地区为例[J], 周智生;缪坤和
3.羌汉文化生态对话发展中的释比文化——论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上) [J], 赵曦;赵洋
4.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
羌族释比文化(中) [J], 赵曦;赵洋
5.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 [J], 赵曦;赵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