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语文第六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18.00 KB
- 文档页数: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意境;2.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文的意境;2.能够理解和鉴赏古诗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兴趣;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优美文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登鹳雀楼》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和意境;3.进行诗歌赏析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表达个人对古诗的感悟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需要熟悉古诗《登鹳雀楼》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诗歌朗读的录音或视频资料;3.准备诗文赏析的课件或教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初步导入:播放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2.讲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带领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3.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4.师生共同朗读诗歌,体会其韵律和美感。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2.继续深入赏析古诗,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比喻和意象;3.配合诗歌内容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和感动;4.师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课时1.进行诗歌衍生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或朗诵类似主题的作品;2.学生进行诗歌表演或朗诵,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其他文学作品,拓展对古诗文的审美视野;4.结束课程,总结学习收获,激励学生对古诗文持续关注。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古诗《登鹳雀楼》的基本内容和意境,更能够培养对优美文学作品的喜爱和鉴赏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美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文学艺术的探索欲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短文大意,把握主要内容。
2.能够初步品味寓言的寓意,了解故事中的道理。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4.能够在书写时注意用词准确、连贯。
二、教学内容
1.课文《谁更争强》
2.生词:争强、罗马、景顺、公元前、事迹
3.默写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1.知道认识和理解故事内容。
2.默写难字生词。
四、教学难点
1.能够理解短文寓意,抓住中心思想。
2.在课文中找出难字生词进行默写。
五、教学准备
1.课文及教案。
2.板书设计:默写生字词。
3.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运用图片或提问方式导入课文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学习课文:朗读课文,师生一起学习,理解故事内容。
3.生词学习:呈现生词并让学生尝试默写,进行巩固。
4.理解寓意:引导学生分析寓意,探究故事背后的道理与意义。
5.课文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6.书写练习:学生完成《谁更争强》的书写练习,注意用词准确连贯。
7.作业布置:布置默写生字词和课文复述作业。
七、板书设计
•争强、罗马、景顺、公元前、事迹
•默写生字生词
八、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要加强对故事寓意的引导,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结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课课文整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2. 研究并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词组;3.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4.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准确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 研究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
教学准备1. 《第六课课文整组》课本;2. 课文录音;3. 黑板、白板和彩色粉笔/白板笔;4. 单词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1. 向学生介绍本课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可能涉及的话题。
预1. 让学生浏览课文标题和插图,并预测文章内容。
2.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提出问题。
讲解新词1. 利用黑板、课件等教具呈现课文中的生词和词组。
2. 请学生跟读并复词汇。
阅读理解1.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 问题可以和课文的内容、情节和人物相关。
- 逐段指导学生阅读,解答问题。
2. 分组讨论。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问题的答案。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朗读和模仿1. 教师更正学生的发音,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 分段让学生跟读,并指导学生模仿语音语调和语速。
拓展活动1. 组成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2.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添加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来增强表演效果。
总结1.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
2. 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所学到的语言知识。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题;2. 在课外积极阅读,并做读书笔记。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说读写能力;2. 批改和评分学生的课后作业;3. 留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作适时巩固和复。
以上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课课文整组》教案》的简要教学安排,供参考。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适当调整和修改教案的内容和步骤。
2021.04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整组教学——以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实验学校马益彬【摘要】语文要素指向语文学习的目标追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单元语文要素”为核心,抓住单元文本进行关联分析,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认为,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通过关联语文要素、设计学习任务链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视角理解、掌握单元语文要素,从习得知识向掌握能力转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语文要素,单元整组,教学策略语文要素是统编教材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构建语文教材训练体系的基石。
现阶段,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语文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教师们的重视。
可若从一线课堂教学实践反观之,语文要素的训练孤立化、片段化、说教化等现象屡见不鲜,如不关联前后年级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整合单元整组语文要素训练的内在逻辑,不落实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素养的内在要义。
统编教材将语文要素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到不同年级、不同单元中,教师须在对其反复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同时,统编教材注重整体性,单元导语明示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等板块细化落实。
教师进行单元整组文本关联教学,就是要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分析单篇课文在单元中,甚至在全册、学段中所处的位置,审慎研究并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好教学梯度,避免教学知识的碎片化。
单元整组教学立足教材的编排特性和编者意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须前后勾连语文要素,厘清相互关联的单元语文要素的异同,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链,从而突出单元语文要素,形成单元语文能力。
笔者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以下简称“四下”),基于单元视域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关联语文要素,找准教学落脚点1.分解单元语文要素统编教材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构建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发展体系,帮助一线教师解决了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语文要素横向联系密切,纵向层次也清晰,因此教师分析文本、解读教材的“眼界”不能局限在这一个单元的框架下,要有前后勾连的意识,关注具有相似的语文要素单元间的关联,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学段的差异,准确把握教学的深浅度,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第六组作文《胜似亲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设计理念:这是一次看图习作,由于题材的局限,学生往往写起来比较困难。
所以,老师教学要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且合理地想象,从静止的图片中引出动态的故事来,让学生把人物想象成真实的,说成鲜活的,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激发学生说的愿望、写的兴趣。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理解图意,进行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所想所感,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并学会情感表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把故事较完整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设境,导入课题师: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第六组课文都是用真情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好文章。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感人的图片,每张图片里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出示图片)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受?生:(感动、温暖、想哭……)是啊,这些人非亲非故,但这一切却让我们感到他们之间互相关怀、相互照顾的浓浓亲情,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我们课文里也有一张图片,它的名字就是——胜似亲人。
(设计意图:在教学伊始,激发学生情感,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许许多多需要帮助和热情提供帮助的人。
让学生产生了解图片内容和想象图片情景的欲望。
)二、指导看图,合理想象1.师:谁能把胜似亲人的意思给叫大家说说?(“胜”有超过的意思。
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2.师:说得真好。
请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看看上面画了些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提醒:有人物的图画按照先人后物的顺序观察)图上画有谁?(小姑娘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呢?)她们会是什么关系呢?(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3.理解图意,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用“我从这幅图画上看到了……”的句式写一写图上的情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语文园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提高其语文表达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古诗词的意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联想和思考,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等3.教学环境:课堂布置整洁,气氛活跃四、教学过程1. 热身•初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进行歌曲或口号等活动。
2.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
3. 学习课文•逐段教授课文内容,解释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和情节发展。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义和寓意,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反馈交流•收集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思考,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独立思考能力。
6. 拓展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拓展课文相关的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7. 总结归纳•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背诵本单元古诗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老师们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小英雄雨来(节选)》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主题:儿童成长课时:第二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基于阅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2.教材分析《小英雄雨来(节选)》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儿童成长”专题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主要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同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刻画了一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
课文比较长,用序号的方式分成为六部分。
课文插图清新自然,秒睡了美丽的还乡河边,妈妈拿着笤帚追雨来,可爱的雨来从水面上露出小脑袋,望着妈妈笑。
3.学情分析基于识字写字: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糠皮”一词对于学生较为陌生,不易理解;“胳膊”的“膊”字右半部分笔划较多,不易写美观。
基于阅读:学生有一定的默读能力,但对浏览还是第一次正式接触。
《小英雄雨来(节选)》一篇较长的叙事故事,在引导学生逐步把握长文章阅读的方法时要从课题入手,带着“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这个问题尝试快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在小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课文为什么三次提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从中体会到什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语文园地六》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谁顶照顾大姐妹》并理解其中的情节。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于负责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
2.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题。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情感和态度。
2.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进行相关讨论。
教学过程
1.师生互动:提问导入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分段解析课文,讲解生词和句子结构。
4.学生小组讨论课文内容,展示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背诵诗歌《乌鸦故事》并理解其中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背诵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的观察和体验。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乌鸦故事》。
2.理解诗歌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
2.运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进行表达和欣赏。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解诗歌内容及其背景。
2.学生跟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3.学生分组背诵诗歌,并展示背诵成果。
4.学生自由讨论诗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以上是《语文园地六》教案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提高语文能力。
人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你知道怎么写人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吗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细心侍弄花草树木,最终建成绿洲,一起看看人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四班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细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
2、生疏疼惜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同学宠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说说“沙漠〞、“绿洲〞1、老师:“沙漠〞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绿洲〞在你的想象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可以用词语、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来描绘你脑海中的“沙漠〞和“绿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2、自己读全文。
3、沟通“沙漠〞(1)引导同学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白茫茫一片地上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 老师相机板书:恶劣、不毛之地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环境格外恶劣。
(2)看图,进一步感受环境的恶劣。
老师:阿联酋就是这样一个国家,自然环境格外恶劣!(3)指导读好句子A、从飞机上往下看,阿联酋处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这不是白雪,而是沙漠。
B、原先这里是沙漠,地面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好象罩着一层硬硬的壳。
这里,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简直是块不毛之地!4、沟通说说“绿洲〞老师相机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良好的生存环境出示图片,看图进一步感受奇怪。
(二)精读第三自然段。
1、老师:阿联酋人民是怎样把恶劣的自然环境建设成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呢是如何在沙漠中建设绿洲的呢2、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线划出他们是怎么做的句子3、沟通出示句子。
4、再好好地读读这两段文字,你有什么体会引导同学体会:困难是巨大的;建设绿洲的代价是巨大的,但阿联酋人民不怕困难,建设绿洲的决心是坚决的。
板书:花大代价培植5、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4、5、6自然段。
1、自己读4、5、6自然段,谈谈你有什么感受2、沟通出示:阿联酋人民像疼惜孩子一样,细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第六单元的教材主要包括课文内容和相关的阅读、识字、语法、作文等练习。
本单元主要围绕着讲述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一系列文学作品,启发学生思考生态环境、劝诫保护动物等主题,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物保护意识。
二、教材结构分析1. 主题内容本单元围绕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展开,涉及到动物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议题,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课文内容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包括故事、诗歌等形式,通过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描绘展示动物的形态和特点,引导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
3. 阅读材料除了课文外,本单元还提供了一些补充的阅读材料,以便学生扩展阅读,加深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4. 识字和语法在本单元中,还包括相关的识字和语法练习,以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能力。
5. 作文练习通过作文练习,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旨在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2.能够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和书写能力,表达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3.能够通过阅读材料扩展知识,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能够通过识字和语法练习,巩固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5.能够通过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法、实践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建议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可以给出以下建议: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能力。
2.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注重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参与动物保护和环保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及教案(二)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项目负责人填写)工作单位:鳌江实验小学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
考勤表附后。
21《搭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搭石》一课是现行人教课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美文。
该文质朴纯真又简约蕴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全文描写了家乡的人们在上工、下工、赶集、访友时都必须脱鞋绾裤经过小溪,于是,纯朴的家乡人找来石头搭好,形成了方便大家过河的搭石。
人们在过河的时候的所作所为,体现了家乡人的心灵美。
文中的景美、人更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自然美和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搭石。
1、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平凡而又普通的搭石。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一起去走走搭石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把课文翻到103页,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从文找一找:什么叫搭石?再想一想,这些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什么叫搭石?(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4、那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呢?生:脱鞋绾裤什么叫脱鞋绾裤?“山洪”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山洪过后,人们就要脱鞋绾裤了呢?5、山洪过后,小溪的水涨高了,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也必须——。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四下语文教研组特制定本活动手册,旨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推动我校语文教学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活动内容1. 教学研讨(1)每月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2)每学期组织一次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学水平;(3)定期开展教学案例分析,分析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2. 教研活动(1)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语文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2)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教学改革;(3)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教育教学视野。
3. 教学资源建设(1)收集整理优秀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方便教师查阅和交流;(3)鼓励教师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4. 教学评价(1)开展学生语文素养测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2)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活动实施1. 成立四下语文教研组,明确组长、副组长及成员职责;2. 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内容等;3. 教师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备课、听课、评课;4. 加强活动宣传,提高教师参与度;5. 定期对活动进行总结,不断改进活动形式和内容。
五、活动保障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为教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2. 教研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3. 教师积极参与,发挥团队协作精神;4. 加强与外校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
四年级下册语文经典读本第六组课后题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2.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快场景。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让我们看到农民早出晚归的场景,蛱蝶飞又让我们感受到静中有动的情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第⒉课《乡下人家》1.朗读课文,想象画面。
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画几幅﹖试着给每幅画取个名字。
7幅。
屋前搭瓜架、门前种鲜花、屋后春笋冒、院里鸡觅食、河中鸭嬉戏、门前吃晚饭、夜静催眠曲。
第3课《天窗》1.默读课文。
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大人们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板,这就是天窗了。
为的是在大风大雨,北风呼呼的冬天可以让屋子里有光亮,不会像地洞那样黑了。
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
“到屋里来啊!”跟着木板窗的关闭,孩子们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
在这些情况下天窗就是唯一的慰藉了。
第5课《琥珀》1.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如,课文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为什么作者要安排小男孩发现琥珀呢?为什么在文中作者几次强调了几百万年呢?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炎热的夏日,在一片松树林中,一只小苍蝇正在悠闲地捭着翅膀,这时一只蜘蛛想要把它当作美餐,突然一大滴松脂滴落下来,将两只小生物包在里面,越来越多的松脂滴落下来,形成了松脂球,几千几百万年过去了,这个松脂球成了化石,也就是我们说的琥珀。
教学设计方案-语文园地六一、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的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了解叙述文的特点,学会写一篇简短的叙述文。
4.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语文园地六》为例进行教学。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自由发挥,写出他们对这幅图片的想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用丰富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讲自己的故事。
2.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节串连,将课文内容进行简要叙述。
3.阅读理解(25分钟)教师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写出答案。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到答案的依据。
4.写作训练(25分钟)教师告诉学生,要写一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叙述文。
教师提供一些句子开头,学生选择一个句子开头,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
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写作内容。
5.展示和总结(10分钟)教师组织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作文,并给予评价。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1.课文录音。
2.图片。
3.写作训练的句子开头。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让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同时进行正确的表达。
此外,在写作环节中,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与合作,让本节课有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导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5)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六》集体备课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够理解诗歌《植树》的含义,朗读流畅。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植树》的含义。
2.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植树》的抽象含义。
教学准备
1.诗歌《植树》教材。
2.录音机。
教学过程
1.教师先播放《植树》的录音,让学生听一遍,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植树》,并进行互相评价。
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学习了诗歌《植树》,理解了植树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
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和理解寓言《青蛙和小鱼》的寓意。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团结友爱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青蛙和小鱼》的寓意。
2.对文中角色情感态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教学准备
1.寓言《青蛙和小鱼》教材。
2.PPT。
教学过程
1.教师呈现PPT,简要介绍寓言的概念和特点。
2.通过故事《青蛙和小鱼》,让学生理解团结友爱的重要性。
3.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并展示讨论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团结友爱的力量是伟大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团结友爱,共同进步。
以上是本节课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积极践行。
《走进田园古诗词》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群文阅读霸州市煎茶铺镇赵各庄学校张静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学习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为课外积累古诗词打下基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阅读古诗词的方法,为课外阅读积累古诗词做好铺垫、打下基础。
2.难点: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课件配乐出示一组田园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到乡村田园生活的情境中来。
)你能看出这是哪里的风景吗?(乡村、田园)我国古代的许多大诗人也非常喜欢美丽的田园风光,他们长期生活在乡村,并创作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田园古诗词,去感受浓浓的田园诗情,共同探讨学习田园古诗词的几种方法。
(二)学习过程:引出学法:抓诗眼1.课件出示《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提问:《乡村四月》,从哪里可以看出乡村人的忙碌和勤劳?(才了蚕桑又插田)哪个字?(才、又);《四时田园杂兴》,从哪可以看出人们的繁忙呢?(昼出耘田夜绩麻)哪个字?(昼、夜)孩子们呢?(也傍桑阴学种瓜)可以看出孩子们什么特点?(天真、可爱、勤劳)哪个字?(也、学)2、体会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3.练习“抓诗眼”(过渡:乡村生活是紧张而忙碌的,也正是这紧张和忙碌换来了丰收的喜悦。
)课件出示《游山西村》《过故人庄》问题:(1)从哪些“诗眼”可以看出这是丰收的年景和乡村人的好客?(2)这两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出学法:想画面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生自由回答)1.师适机出示课件村居图和宿新市徐公店图,引导学生根据图画回忆古诗。
2.课件出示古诗《江畔独步寻花》,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中想象画面。
四下语文第六组教学设计主题: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教材简介:本组教材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
《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相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
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即对乡村田园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课时计划:第1课时,单元感知部分,单元导读课(导语+课文浏览)计一课时。
第2--5课时,体验学习一部分,《乡下人家》+阅读链接+《牧场之国》+资料袋+《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共计四课时第6--10课时,体验学习二部分,《古诗三首》+《麦哨》+词语盘点+《语文园地---日积月累》共计五课时。
第11--14课时,整体提升部分,口语交际+习作部分(指导和讲评)+单元总结课(含综合性学习)共计四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是通过怎样朴实而又生动的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三、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
四、引导学生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五、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
单元导读课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乡村的优美景色,产生学习本组课文的兴趣。
2、浏览本组课文,初步了解学习内容及表达方法,梳理学习课文的方法。
教过过程:一、谈话交流,引发兴趣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1、师: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画面。
(随机出示图片)师: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地方的画面情景?生自由回答。
一幅美丽的乡村美景、田园风光,清新的环境如诗如画,让我们欣赏的人也如醉如痴。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板书:走进田园、热爱乡村2、师: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浏览100---114页的内容,然后完成屏幕上显示的作业。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了解了这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还知道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田园风光、乡村风情始终是人们向往和喜爱的!并且在向往喜爱的同时,用幽默的文字和愉悦的心情去书写赞美!3、师:那么,对于这些美好的“记忆”,我们应该怎样去感受品位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阅读本单元导语部分,拿起笔来把导语中告诉了我们什么,你都获取了哪些信息划下来,一会说给大家听,好吗?开始吧!生自由读,自由回答。
师:适时引导归纳。
三、浏览课文,学法应用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了这四篇课文的国别、作者、文章内容特点,那么你还想了解什么呢?你最感兴趣的文章是哪篇呢?为什么呢?2、学生交流:3、师:现在就带着你的问题,结合老师告诉你的方法,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欣赏你感兴趣的文章,并划下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4、生读文后,交流。
师:提前准备相关图片,让学生边读边欣赏图片,结合图片和文章内容展开联想。
四、强化巩固学法应用1、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古诗词三首》,指名读前两首诗,师相继评价,然后师范读一首《乡村四月》,生看大屏幕画面,体会诗情画意。
2、师:其实,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学习诗时不仅应该熟读成诵,而且也更应该大胆想象。
在想像中体会诗意,在想像中感悟诗情。
其实读诗还有很多种方式,大家可以和李老师一起来试一试。
练习配乐读。
3、同学们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你还记不记得还学过类似于这样的田园诗呢?大家回忆一下。
生自由回答,师适时提醒。
4、师:同学们能够把以前的知识还记得这么清晰,大家真了不起,在无形之中做到了积累,那么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语句需要我们积累,那么同学们还有哪些积累的好方法呢?说给大家听听。
生自由说。
四、为开展综合性学习课做准备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一节导读课,我们对本组的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组文章结束后,我们要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加深你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家在农村的同学可以想一下自己身边的人是怎样生活的,在城里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父母带你到乡村去走走,体验一下乡村生活。
也可以在网上或课外书籍中搜寻乡村资料和乡村生活图片,等到活动课时把你感受最深的一面,和大家交流。
五、教师总结师:同学们,乡村美景如一首首优美的诗,一首首优美的歌,等待我们慢慢欣赏。
“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体验课一教学内容:《乡下人家》+阅读链接+《牧场之国》+资料袋+《语文园地---我的发现》第一部分:《乡下人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课前准备:有关田园风光的图片、文字。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进行了单元导读,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
知道本单元主要是写乡村生活的,引起了我们许多美好遐想。
谁能说说你印象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的语言。
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家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生活,走进平凡的农家小院,去领略那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
(板书:乡下人家)二、整体感知:《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用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图画,我们现在就快速地浏览课文,看看课文描写了哪些乡村的风景。
(板书:瓜架、花竹、鸡鸭、晚饭、睡梦)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课文中这么多美丽的风景,就让我们尽情地去欣赏吧!这样,我们自由地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这是老师给大家的建议。
(出示幻灯片)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2、自由读课文,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风景仔细读一读,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可以在空白处写写你的感受,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也可以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结成小组来读,明白了吗?好开始吧!四、汇报交流,了解自学情况。
1、指明认读生字、生词。
注意“饰”不要读成“shì”,“巢”不要读成“cáo”,冠字在本文的“鸡冠花”一词中读“guān”。
2、指名部分同学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尽量读通顺。
3、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五、学习最后一段1、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2、学生讨论后师小结:“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下节课读一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吧。
六、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
2、读课文,喜欢的句子可以试着背下来。
板书设计: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乡村生活是多么淳朴自然,又富有情趣。
能否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二、讨论交流,品味词句。
(一)、学习第一段这是作者向我们描绘的第一幅图画,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它?(这一段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乡下的瓜架美不美?从哪可以看出来?)1、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指名读)石狮子和大旗杆给你什么感觉呢?是呀,这句话的前半句说了有勃勃生机的瓜藤叶,后面说的是呆板、严肃的石狮子和旗杆,这样形成了一个……?对了,这句话就是用对比的修辞方法来写的。
2、请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体会一下这个对比句。
(生读)体会到了什么(瓜、藤、叶可爱)对,这就是对比写法的好外,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读读这段话。
(指名读)(二)、学习第二段1、我们再看花竹图,我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花的,怎么写竹的,先看写花的部分词句,为什么喜欢它?2、这个句子让我想起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说不定杜甫笔下的黄四娘家就住在我们去游览的地方呢!3、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的乡下人家门前种了“几株花,……华丽”千朵万朵鲜花把花枝压得低低的,遮满了小路,花间五颜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唱着婉转的歌,那是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呀!你想不想用一个形容词来形容这些鲜花?()()3、乡下人家的小花园太美了,你能不能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段课文。
(指名读)4、同学们注意了吗?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之间是什么标点?(逗号),为什么不用顿号?对了,要停顿的时间长一点,你再读一读。
听老师读。
5、有些人家屋后还种了竹呢。
谁画了这个句子,你为什么喜欢它呢?(出示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探”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怎么读呢?找同学表演(探出来头来)(三)、学习3—6自然段你还喜欢哪些场景,读一读你画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
重点交流:1、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2、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整体回顾,归纳升华。
同学们,你们的交流,你们的朗读,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看似平凡、普通的乡村生活竞是如此美丽,美得朴素,美得动人。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自豪地说(出示句子:我们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