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2(北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训练强化卷基础•巩固•达标1.清朝下列统治者留有照片的是()A.乾隆帝B.康熙帝C.雍正帝D.慈禧太后解析:照相术的发明是在19世纪上半期,前三个选项的人物都是清朝前期的统治者,生活在18世纪以前,因此是错误的选项,只有慈禧太后生活在近代。
答案:D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一部()A.宫廷生活片B.武打片C.京剧艺术纪录片D.风景片解析:清朝统治者对自己的生活是保密的,不可能让人拍摄成影片; B D两项中的武打片和风景片到了现代才出现。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是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
答案:C3. 孙中山颁布剪辫令的主要目的是()A.讲究卫生B.革除旧俗C.提高国民素质D.追求平等解析:讲究卫生不一定非剪辫子,故A项不对;提高国民素质与剪辫子无关,所以C项也是不对的;孙中山一生之中进行革命,追求民主和平等,并从制度上采取了措施,剪辫子没有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在辛亥革命胜利后,继续留辫子与革命形势不附,并且留辫子代表了封建愚昧、落后的习俗,因此必须废除。
故B项是正确的。
答案:B4. 照相术传入中国的时间是()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40年代D.19世纪50年代解析:照相术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40年代传入中国。
所以C项是正确的。
答案:C5•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可以称()①“大人” ②“君”③“先生” ④“老爷” ⑤“县长”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②③⑤D.②③解析:“大人” “老爷”的称呼反映了封建的不平等制度,这些称呼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就被禁止使用,更为文明的、反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君”“先生” “县长”等之类的称呼开始流行,故答案应为C项。
答案:C6•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法令,要求()A.改长袍马褂为中山装B.女子旗袍加长C.称官员为“某大人”D.剪发辫解析:人们着装的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
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和新式旗袍成为新鲜事物,也很快得到人们的青睐而流行,但这并不是政府强制实行的。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课前预习】(一)知识清单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照相:锁定了瞬间即逝的,保留了社会发展的,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资料2、电影:中国人自己拍摄第一部影片《》二、剪发辫1、1912年3月,颁布剪辫令2、要求:3、剪不剪辫子成了的标志三、改称呼1、革除“”“”等官场称呼,政府职员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用“”或“”2、评价:体现了阶级追求的愿望。
四、服饰的变化(象征着时代变化)1、特色:(男士);(女士);(孙中山首创)(二)自主演练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A.英国人 B.法国人C.俄国人 D.美国人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定军山》B.《渔光曲》C.《开国大典》D.《英雄儿女》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A.汉族B.满族C.维吾尔族D.藏族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
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天下是一家B.维护封建孝道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D.保持中国的传统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师傅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B.中西的完美结合C.它是革命的象征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9、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A.中山装B.茄克 C.大衣D.西装10、下列事件受辛亥革命影响的是()A.剪发辫 B.照相在中国出现C.电影在中国出现D.科举制的废除【巩固延伸】1.照相术最早诞生于 ( )A.19世纪30年代末 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 )A.19世纪40年代后B.19世纪70年代后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3.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和地点是( )A.1896年、北京 B.1896年、上海C.1905年、北京 D.1905年、上海4、最近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产生了如《卧虎藏龙》《英雄》等获国际大奖的优秀影片,揭开中国电影事业序幕的是()A.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B.1905年拍摄了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C.20世纪初有声电影的的出现D.阮玲玉等优秀演员的走红5、在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太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颁布这一剪辩令的是()A.慈禧太后B.宣统皇帝C.袁世凯D.孙中山6、“先生”是社会交往中最常用的称谓,中华民国时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还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这一变革体现了()A.中国开始与国际流行接轨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称呼更简洁了7、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开始于( )A.19世纪末B.20世纪初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60年代8、中国领导人出席重要的会议或仪式经常穿着中山装,你知道人们开始穿着中山装是在()A.鸦片战争结束后B.中日战争期间C.辛亥革命前D.辛亥革命后9、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①坐轮船、火车②使用洗衣机③照相、看电影④男子剪辫子、女子可以不缠足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0、关于“中山装”这一服饰名称来源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古代中山靖王刘胜穿着的B.是由孙中山先生带头穿着的C.“中山舰”的士兵服D.是因为该服饰由孙中山先生创制的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答案【课前预习】(一)知识清单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历史片段,真实证据,影像2、《定军山》二:剪发辫1、孙中山2、留有发辫者,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3、是否革命三:改称呼1. “老爷”“大人”“先生”“君”2、资产平等四:西服;高领服;中山装((二)自主演练1.B2.A3.B4.C5.B6.D7.D8.C9.D【巩固延伸】1A 2A 3B 4B 5D 6C 7D 8D 9.D 10D。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照相术传入中国是在(A.19世纪30年代B.19世纪末C.19世纪40年代D.20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
到了19世纪晚期,照相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答案:C2.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影片《________》,它揭开了中国________事业的序幕。
2.解析:历史学习中要重视教材中涉及到的“最早”“第一”的内容,这往往是我们记忆的重点知识。
答案:定军山电影3.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
在预习中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民国成立后社会答案: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A.上海B.北京C.广州D.解析:1896答案:A2.右图是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剧照,它拍摄于(A.1896B.1900C.1905D.1911解析: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旨在考查我国电影业的发展史。
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这是一部京剧艺术纪录片,它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答案:C3.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
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B.C.戊戌变法爆发后D.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
剪辫运动兴答案:D4.规定废除清朝官场中“大人”“老爷”等称呼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C.南京临时政府D.解析: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答案:C5.清末民初,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应是(A.长袍B.C.中山装D.解析:首先根据题意排除D项,因为这是女装。
清末民初,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和社会观念的巨大变革,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西服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据此可知B项正确。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巩固题1.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传人中国。
下边照片上的是,照相走人清朝的宫廷生活是在。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 D.《马路天使》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这件事说明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采取强制措施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4.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君5.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 ( )A.老爷 B.大人C.先生 D.陛下6.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 )A.西服 B.中山装C.长袍马褂 D.休闲装7.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礼服成为官员的礼服,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8.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强化提高题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体现了( )A.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B.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10.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照相、看电影③男子剪辫子、留短发④使用洗衣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11.长期在中国流行的跪拜礼在辛亥革命后被废止,主要是因为这种礼仪 ( ) A.复杂繁琐 B.野蛮粗暴C.有损人格 D.与西方差别太大12.填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课外延伸题1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 ( )A.汉族 B.满族C.维吾尔族 D.藏族14.1917年,张勋拥溥仪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 A.孝敬父母的人B.下层群众C.清朝的遗老、遗少D.满族人1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A.男子剪辫子B.取消“大人”的称谓C.废除跪拜礼D.女子停止缠足16.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A.英国人 B.法国人C.俄国人 D.美国人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定军山》 B.《渔光曲》C.《开国大典》 D.《英雄儿女》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A.汉族B.满族C.维吾尔族D.藏族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
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天下是一家B.维护封建孝道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D.保持中国的传统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师傅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 B.中西的完美结合C.它是革命的象征 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9.1917年,张勋拥溥义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A.清朝的遗老遗少 B.满族人C.孝顺父母的人 D.下层群众10.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A.中山装 B.茄克C.大衣 D.西装二.填空题11.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照相术是19世纪 ______年代传入中国的;中山装是_____________ 创制的。
三.动脑筋13.阅读下列出来材料一: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这一天算起,到现在只不过160年,作为一项发明,一项新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后来者。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的得到改善。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是()A. 耕读传家,光宗耀祖B. 穿西服,吃西餐C.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D. 休闲娱乐,追求时尚2.2.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3.文绣曾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为争取人身自由的权利,1931年她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溥仪离婚,并于同年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说明了当时()A. 清王朝即将土崩瓦解B. 中国妇女已有了婚姻自主的思想与行动C. 法院的权力高于皇权D. 法律规定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4.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孩子的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和祝愿,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有学者在调查某一时期的人名时,发现“志祥”“来祥”“致富”“志良”“旭清”“国民”“国超”“新民”“雪梅”“豪华”“凤平”“秋月”等名字出现频率较高。
结合所学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A. 中华民国时期B. 新中国成立初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新时期5.据当地媒体报道,“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参加乡试时只好装假辫子入场考试。
胡适回忆,“还有一些激烈的同学往往强迫有辫子的同学剪去辫子”,同时,“军界中人纷纷截落发辫者不可胜数”。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是指()A. 鸦片战争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20世纪初叶D. 民国初年6.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
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村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准。
中考真题:社会生活的变迁(2015·贵州安顺) 2.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应我国辛亥革命后代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切合史实的是()A.人们坐在家中看报纸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C.剧中人物衣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D.人们会面就叩首,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2015·江苏南京) 11.新中国建立前,南京人生活中不行能出现的现象是()A.购置商务印书馆第一版的课本、词典B.强令男子剪掉辫子C.经过报纸认识国内外重要的事件D.乘坐地铁出行(2015·黑龙江大庆) 7.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相貌有了很大变化,对以下表格中变化理解正确的选项是()项目从前此刻(清末民初)平时生活无照相、电影照相、电影的传入和流行发式清军入关后男子留有长辫子剪辫子人际称呼老爷、夫人先生、君衣饰长袍、马褂、旗装西服、中山装、旗袍A.照相术于20 世纪 30 年月末在西方国家出生。
B.剪辫子不过人们审美的变化。
C.人际称呼的变化表现了财产阶级追求同等的梦想。
D.变化后的衣饰通盘西化。
(2015·黑龙江龙东) 6.过去人们衣着长袍马褂,梳着长辫子,互相谈话和通讯多称号对方大人、老爷。
易服饰、理发辫、改称号等礼仪出此刻()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期D.戊戌法期(2015·山西) 7.歌是必定史期社会的反应。
以下歌反应了民国期社会俗化的是()①旗袍西服中山装,衣着舒坦又大方② 子搭肩三尺,之乎者也荒诞③禁足,倡女,男女同等新追求④称先生,道某君,人品同等深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2015·甘州) 7.“剪,子;国帽,瓜皮帽;天足,足;阳,阴;鞠躬礼,膜拜礼⋯⋯” 首民反应了某个重要史事件惹起的社会貌的化。
一事件是()A.戊戌法B.五四运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2015·湖南衡阳) 7.“新制服,翎服;剪,子;国,瓜皮帽;天足,足;阳,阴;鞠躬礼,膜拜⋯⋯”此民出的是()A.片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建立后D.改革开放后(2015· 州遵) 22.看影是下人休的一种方式。
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练习北师大版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巩固题1.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传人中国。
下边照片上的是,照相走人清朝的宫廷生活是在。
2.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歌女红牡丹》C.《风云儿女》 D.《马路天使》3.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掉辫子,这件事说明 ( )A.义务为人剪辫成为军警中流行的新时尚B.在革除陋习时,民国政府还需采取强制措施C.部分军警采用粗暴手段对待群众D.是否留辫应听其自愿,强行剪辫有损民主4.中国20世纪20、30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 )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君5.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你认为可能被称呼为 ( )A.老爷 B.大人C.先生 D.陛下6.清末民初,在中国一些大城市里,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是( )A.西服 B.中山装C.长袍马褂 D.休闲装7.中山服和西服取代翎顶礼服成为官员的礼服,始于( )A.鸦片战争后B.甲午中日战争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后8.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 )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强化提高题9.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政府职员之间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这体现了( )A.资产阶级追求享乐的思想B.资产阶级的等级观念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D.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10.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①女子可以不缠足②照相、看电影③男子剪辫子、留短发④使用洗衣机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11.长期在中国流行的跪拜礼在辛亥革命后被废止,主要是因为这种礼仪 ( )A.复杂繁琐 B.野蛮粗暴C.有损人格 D.与西方差别太大12.填表: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
《社会生活的变迁》导学练习目标导航1.认识照相与电影传人中国的经过;知道“理发辫”和“改称号”对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影响,认识近代衣饰的变化。
2.比较中国近代与现代生活的变迁,学会用发展的看法和方法剖析问题。
理解照相与电影对保留历史资料的作用。
经过学习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社会是不停发展、不停创新的道理。
3.经过社会生活变化,认可学习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的必需性和正确性。
建立为创建和借鉴先进物质文明而奋发图强的理想。
随堂操练一、选择题1.照相术传人中国的时间是()A. 19 世纪 30 年月B. 19 世纪 40 年月C. 19 世纪后期D. 20 世纪早期2.关于电影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1895 年,法国人发明电影。
一年后传人中国,第一落户上海B. 1896 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定军山》,这是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C. 20 世纪初,电影从无声默片发展成为有声电影D. 20 世纪 30 年月,中国电影事业初具规模3.中华民国期间的男性新公民一定要做的是()A.剪去辫子B.脱掉长袍C.严禁缠足D.中山装4.中华民国期间,公布法律规定不准叫的称号是()A.李先生B.王君C.赵科长D.张老爷5.民国期间最具特点的服饰是()A.西服B.中山装C.高领装D.运动装二、非选择题6.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查前好官厅视官等高低,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殊为共和政体之玷”一一孙中山(1)资料反应了什么现象?孙中山对这类现象的认识是什么?(2)中华民国暂时政府是怎祥对待这类现象的 ?说了然什么 ?7.归纳民国期间社会生活变迁的详细表现。
活动研究近代老百姓使用的平时生活用品有很多是从外国入口的,所以,很多东西都带有个“洋”字。
直到今日,从很多老人口中还能听到一些带“洋”字的物件名称。
请你检查一下,哪些物件本来带有“洋”?为何此刻不这么称号?视线拓展取销缠足恶习缠足是我国妇女在封建社会所受的压迫之一。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A.英国人 B.法国人C.俄国人 D.美国人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定军山》 B.《渔光曲》C.《开国大典》 D.《英雄儿女》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A.汉族B.满族C.维吾尔族D.藏族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
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天下是一家B.维护封建孝道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D.保持中国的传统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师傅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 B.中西的完美结合C.它是革命的象征 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9.1917年,张勋拥溥义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A.清朝的遗老遗少 B.满族人C.孝顺父母的人 D.下层群众10.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A.中山装 B.茄克C.大衣 D.西装二.填空题11.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照相术是19世纪 ______年代传入中国的;中山装是_____________ 创制的。
三.动脑筋13.阅读下列出来材料一: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这一天算起,到现在只不过160年,作为一项发明,一项新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后来者。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最早到中国摄影的人是()A.英国人 B.法国人C.俄国人 D.美国人2.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A.《定军山》 B.《渔光曲》C.《开国大典》 D.《英雄儿女》3.清朝剃掉头顶发,编辫垂肩这种发式起于哪个少数民族()A.汉族B.满族C.维吾尔族D.藏族4.清入关后,颁布剃发令,全国男子一律剃发留辫。
这样做的目的是()A.使天下是一家B.维护封建孝道C.铲除汉人的民族意识D.保持中国的传统5.中国二三十年代比较普遍的称呼是()A.老爷 B.先生C.同志 D.师傅6.孙中山下令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是因为()A.西方人都是这样称呼的B.这样对别人更显尊重C.革命了,所以称呼要变D.有利于革除封建色彩,体现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意向7.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是()A.丝绸服饰 B.唐装和长袍C.满族服装 D.中山装和旗袍8.新中国建立后,人们一般将中山装作为自己的正装,是因为()A.它是孙中山创制的 B.中西的完美结合C.它是革命的象征 D.设计非常科学,有利人的健康9.1917年,张勋拥溥义复辟帝制的时候,在北京出现了戴假辫子的人,这些人是()A.清朝的遗老遗少 B.满族人C.孝顺父母的人 D.下层群众10.改革开放以后,男性正装首选()A.中山装 B.茄克C.大衣 D.西装二.填空题11.电影刚传入中国时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__________________。
12.照相术是19世纪 ______年代传入中国的;中山装是_____________ 创制的。
三.动脑筋13.阅读下列出来材料一:从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公布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被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这一天算起,到现在只不过160年,作为一项发明,一项新技术,在众多的科学技术中,它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后来者。
1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
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B.洋货倾销中国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答案 C解析“洋帽洋衣洋式鞋”说明了服装的西化,“伤心事”无法“碧眼”,则是典型的崇洋的写照。
2.改良旗袍作为交织着历史转型时期社会风尚、审美心理、文化习俗的服装,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
20世纪30年代,阮玲玉、胡蝶等一批电影明星,以及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无一不是以旗袍作为重要元素。
如果中国政府决定以其申遗,你觉得下列哪种服装具有与改良旗袍类似的文化特征,可以与改良旗袍一并申遗( )A.西装 B.中山装C.连衣裙 D.长袍马褂答案 B解析西装是从国外引进的,排除A项;连衣裙是中西都很普遍的服装样式,排除C项;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的服装,排除D项;中山装是孙中山结合西装和中国传统服装的特点创造出来的,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故本题选B项。
3.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 )A.辛亥革命后,中山装的流行B.辛亥革命后,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传播D.辛亥革命后,国人办报再掀高潮答案 B解析“头上和脚上的变化”分别指的是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的活动,这充分说明政治的变化深刻影响着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4.下面两幅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其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B.服装业的迅猛发展C.人们的思想解放D.人们穿着的品味变化答案 C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服饰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5.下图中“小脚老太跳起了迪斯科”反映了( )A.迪斯科最适合小脚老太活动B.农民物质生活的改善C.人们社交礼仪的变化D.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答案 D解析“小脚老太跳迪斯科”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基础上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资料题:社会生活的变迁1.一般百姓眼中的子1899 年生在宁波的法学家吴熊:“ 1911年革命后,剪子成了尚,但我大娘其实不知道件事。
有一天,我的子被同学剪掉了;我回家,把子拿在手里,看上去像一条死蛇。
可怜的大娘一到我就吓得号大哭起来。
⋯⋯子但是她十年里每日清晨都静心地梳理打的。
”――《史教课》2015 年第 5 期( 1)合资料二和所学知回答:“ 1911 年革命”指是什么史事件?( 1 分)( 2)一例明“剪子成了尚”。
( 1 分)剪子的依照是什么?( 1 分)( 3)一般百姓剪掉子是怎的度?( 1 分)2.资料,回答。
初期新派代表曾:“夫地方之有路,比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路者,如痹之人,半体不遂,不灵,横逆之来,无可互助,亦惟任其欺侮而莫之御。
”——《盛世危言》( 1)资料反应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在哪个国家?( 2 分)( 2 分)别的,作者( 2)依照资料明路近代中国社会和生活来的极影响,指出其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分)参照答案1.( 1)史事件:辛亥革命。
(1分)( 2)例:我(法学家吴熊)的子被同学剪了。
(1 分)依照: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布了“剪令”。
( 1 分。
或:剪令)( 3)态度:不理解,吓得号啕大哭起来。
(1分。
表达相应的意思即可)2.( 1)交通工具是火车;最早出此刻英国。
(2分)( 2)影响:促进了经济的沟通和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
(2 分)作用:可以促进国家兴盛,增强抵抗外来侵略的力量。
(1 分)。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世纪晚期,照相这一西方科技文明成果开始走进清朝宫廷生活。
2.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
3.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要求限期剪去辫子,去除旧俗。
4.中华民国颁布法令,革除“”“”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5.,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6.改错:
(1)电影的传人与应用和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同步,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2)清末民初,中山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
基础巩固
7.下列关于照相术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末的东方国家
B.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人中国
C.照相摄影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D.为我们观察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8.育才中学初二(3)班的历史兴趣小组要准备一期“近代中国摄影作品展”,你认为不可能收集到的历史照片是 ( )
A.慈禧太后的生活照
B.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留影
C.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开幕典礼留影
D.武昌起义后的武昌城门楼
9.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的题材是( )
A.战争 B.市民生活
C.戏剧 D.科普
10.中国近代文化生活的新变化表现在( )
①看戏②照相术的传入③电影的传人④电脑的使用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在广东,一天之内,就有20多万男人剪去了长辫子。
你认为这一现象会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
B.新文化运动以后
C.戊戌变法以后
D.辛亥革命爆发后
1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的称谓不可能有 ( )
A.先生 B.某君
C.老爷 D.同志
13.20世纪初,中国社会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的是 ( )
A.剪发辫 B.易服饰
C.改称呼 D.禁缠足
14.在清末民初,中山装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服饰,它的服饰名称来源于 ( )
A.中山服装厂出品
B.孙中山创制的服装
C.生产于广东中山的服装
D.注册商标为“中山”的服装
15.清末民初,人们服饰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西服的引进
B.中山装的出现
C.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D.时代的变化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
16.中山装的两个袖口上各有三个纽扣,你知道它代表什么含义吗 (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三民主义
17.下列关于中山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山装是清末民初最具特色的服装
B.它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
C.中山装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
D.中山装刚设计时就有特殊的含义
18.为了除旧布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这些法令不包括 ( )
A.颁布剪辫令,要求留发辫者限期剪去发辫
B.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政府职员间互称职务
C.规定民间普通称呼为“先生”或“君”
D.下令民间男子改穿中山装
19.识读右图.请完成:
(1)这是什么服装它为什么在清末民初流行
(2)此服装前襟四个口袋后来被赋予什么含义
创新升华
20.阅读下列材料:
“民国肇兴,五族共和.‘老爷“大人’之称久经淘汰.乃不谓公堂会审之时.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栽判官亦直受不辞。
曾无一言相告诫。
”无独有偶,家中雇用的佣人仍然以“少爷”“老太爷”称呼主人。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民国”建立在哪一年属于什么性质的政权
(2)“五族共和”的最主要表现是什么“大人”“老爷”的称呼最为流行是在哪一朝代
(3)民国之后的称呼有什么变化
(4)你认为上述材料说明了称谓改革中的什么问题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答案
自主学习
1.19
2.西洋影戏
3.剪辫令
4.大人老爷
5.清末民初
6.(1)电影改为照相摄影。
(2)中山装改为西服。
基础巩固
7.A解析:照相术于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故A项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8.B解析:照相术是在19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的,而虎门销烟发生于1839年,故选B项。
9.C
10.A解析:看戏这种文化生活古已有之,并不是近代文化生活的新表现,排除①;中国近代还没有电脑,排除④,只能选A项。
11.D解析:根据题干中“剪辫”这一信息,可推断这一现象发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
12.C解析:“大人”“老爷”是前清官场的称呼,中华民国成立后,明确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故C项是民国之后不可能有的
称呼。
13.C 解析:民国初年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
该命令影响深远,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14.B
15.D解析:A、B、C三项都是服饰变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D项。
16.D
17.D解析:结合教材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说法符合历史事实;而中山装刚设计出来的时候,并没有特殊的含义,故D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18.D
19.参考答案:(1)中山装。
清末民初,社会发生巨大变革,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山装因孙中山创制而得名,它融合了中西服装的特点,孙中山又带头提倡,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2)前襟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寓意以文治国。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识图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需结合中山装出现、流行的原因及中山装的造型所赋予的特殊寓意来解答。
联系教材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上海定做服装时,以西服为模本,加以改进,中山装也因此而得名。
创新升华
20.参考答案:(1)时间:1912年。
性质:资产阶级政权。
(2)表现:颁布《中华民国f临时约法》。
朝代:清朝。
(3)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
(4)说明了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完全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消除。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社会称呼的变化。
学习时只要弄清民国前后称呼的变化,理解这种变化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并结合材料内容认识到旧风俗、礼节的废除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们是与旧的社会势力、旧的社会观念相联系的,总有曲折反复。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逐项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