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67.86 KB
- 文档页数:1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作者:延树龙刘鹏宇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5年第24期摘要:我国内陆地区存在大量的油气资源,分布区域主要集中于岩性地层的油气藏中。
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化建设进程的日益深入,工业领域蓬勃发展,原料市场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要想确保工业领域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质量进行高度强化,这便为勘探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与挑战,其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勘探技术DOI:10.16640/ki.37-1222/t.2015.24.056岩性地层油气藏中虽然储存了大量的油气资源,但由于油气富集现象严重缺乏规律性,加之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具有较强的复杂性,难以有效勘探。
因此,如何提高勘探方式以及技术的有效性,已成为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
传统勘探技术由于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通过长期探索与实验研究,在技术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勘探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
本文立足于勘探技术应用的角度,具体阐析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以及勘探技术。
1 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的地质理论我国陆地浅水三角洲的成藏形态与海陆三角洲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具有面积大的特点。
浅水三角洲主要具有四种沉积相:一是,三角洲平原;二是,内前缘;三是,外前缘;四是,前三角洲。
岩性油气藏相带便是三角洲的内前缘。
三角洲的前缘带因为存在河口坝、席状砂不发育的特征,因此,多依托于水下的分流河道砂。
前缘带的储集体主要有两个成因机制:一是,基于时期不同的前提条件,在坳陷型湖泊周期性扩张以及收缩的作用下,分流河道砂体呈现为平面叠置连片的形态;二是,浅宽湖区对砂体进行横向迁移与纵向推进,导致水下出现分流河道砂体。
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分流河道砂体,在分布方面,主干分支河道的砂岩呈现为横线连续分布,而非主干分支河道的砂岩与泥岩呈现为纵向,呈薄互层的状态。
浅水三角洲如果面积较大,则其前缘带往往会因分流河道微相在高能叠加的基础上,利用有机酸溶蚀相进行再次叠加,而形成储集层。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岩性油气藏是指油气藏中储集层岩性对油气分布、运移、储集和开采有重要影响的油气藏。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大多数油气藏都是岩性油气藏,而岩性油气藏的开发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进行精细的储层预测和评价。
储层预测是指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质化学等方面的分析,预测油气藏的分布、储量、产能等参数。
目前,岩性油气藏的储层预测技术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的热点和难点之一。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提高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采效率。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 探究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前期技术支持,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
3. 推动我国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促进国内石油勘探和开发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综述:回顾国内外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总结目前的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2. 岩性油气藏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对油气藏区的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3. 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基于分析和处理的数据,建立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模型,具体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等。
4. 模型应用与评价: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并对模型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调研: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油气藏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筛选有效的数据指标。
《岩性油气藏》第33卷第1期特约主编简介袁选俊,男,1963年生,博士,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石油勘探与开发》、《中国石油勘探》等期刊编委。
2014年以来任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规律、关键技术及目标评价》项目长。
袁选俊教授1984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勘探系石油地质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沉积与岩相古地理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系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在职),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7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中心从事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共参加或主持各类项目/课题40余项。
2004年以来,主要从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关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领域的科技攻关,先后担任课题长、常务副项目长、项目长。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与项目组成员合作发表论文共计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7部,参与编写专著8部。
袁选俊教授长期从事湖盆沉积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
在湖盆沉积学和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评价等2个领域的贡献较为突出。
(1)湖盆沉积学领域。
继承发扬了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传统沉积学理论,系统总结了不同沉积相类型的沉积特征与模式,提出了“相模式”指导下的“五步法流程”沉积相工业编图技术规范,并于2006年深入中国石油旗下的14家油田分公司开展技术推广,为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推动了湖盆沉积学理论在油气勘探中的生产应用。
近年来,组织团队开展古代/现代浅水三角洲和湖盆细粒沉积特征精细解剖,揭示了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的生长模式,提出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呈“结网状”结构,并控制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富集;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富有机质页岩分布模式,指出沉积相带、缺氧环境、湖流等因素共同控制着富有机质页岩的分布;探讨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碱湖的成因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咸化湖泊—碱湖的沉积演化模式,指出碱性岩、湖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在凹陷区呈叠置分布,可形成有利的页岩油组合。
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阐述了岩性油气藏概念;从沉积相带、构造坡折带及微观方面对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总结。
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有利沉积相带主要有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近岸水下扇等。
不同坡折带样式控制着油气运聚及砂体的厚度、走向。
微观上,渗透率、喉道(微裂缝) 及填隙物含量对油气进入砂体成藏具有控制作用。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沉积相带构造坡折带微观因素由于近年来我国对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的不断勘探,大中型构造圈闭越来越少,而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各油田主要的勘探目标。
同时我们发现:对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只有初步认识,由于储层较薄,横向变化大,目前的技术手段还达不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需要。
因此,本文探讨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盆地的岩性油气藏勘探[1]。
一、岩性油气藏的概念一般的岩性油气藏包含砂岩尖灭体、砂岩透镜体、火山岩透镜体等。
它们在成藏规律上有着共同的特征:A具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条件,储集体常穿插和尖灭在生油岩体中;B储集体遮挡条件常与储集岩体同一时期形成,其圈闭形成一般在油气生成运移之前;C油气来源常为同期沉积的生油岩,运移方式一般为一次运移;D油气藏分布与沉积相规律性明显,如陆相盆地中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河湖沉积体系和古地形有关,具有环带状分布特征[1]。
二、沉积相得控制作用沉积相决定着储层岩性及其变化速度,对储层物性的好坏起着重要的控制因素。
一般来说我国陆相盆地有利的沉积相带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滨浅湖亚相、和近岸水下扇等。
在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亚相的过渡带,由于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易形成三角洲入湖以后,沉积物在河、湖过渡部位快速卸载,易形成具有多种砂体尖灭带的三角洲前缘亚相,这些砂体尖灭带的砂体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物性特征较好,常呈带状或席状与烃源岩频繁接触,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滨浅湖亚相的水体相对较浅,波浪或潮汐作用影响较大,砂岩分选好,岩性变化快,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近岸水下扇常呈楔形,与湖相泥岩直接接触,扇体内砂体向湖方向逐渐减薄、尖灭,相变为砂泥互层、泥岩,易形成砂岩侧向尖灭、砂岩透镜体等岩性圈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