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明
- 格式:pdf
- 大小:274.86 KB
- 文档页数:10
第22卷㊀第1期2021年1月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2㊀No.1 Jan.2021Ѳ对话大家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发展远景目标,其中包括 建成文化强国㊁教育强国㊁人才强国 , 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等文化㊁教育领域的具体目标㊂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大繁荣大发展㊂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学报自当担当起这一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㊂宣扬传播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重要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精神㊁学术成就和贡献㊁治学理念和方法,启迪㊁激励后学,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学者㊁敬畏知识㊁崇尚科学㊁勇于创新的良好风尚,应该是高校学报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能且行之有效的一个进路㊂为此,‘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设 对话大家 专栏,以学术对话的形式集中全面反映在 新文科 建设或某学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专家学者的创新性学术思维㊁学术成果和治学理念等㊂我们力争将访谈做成学者间有深度有见地的学术对话,既要有问题发现㊁研究方法㊁研究过程㊁理论贡献等的梳理,又要有对未来的展望㊂本期我们请到了语言学领域专家李宇明教授,并邀请长春理工大学关彦庆教授协助采访㊂对二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辛苦付出,我们深表敬意和谢意㊂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关彦庆㊀李开拓[中图分类号]H00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101(2021)01-0001-20[收稿日期]2020-12-10[DOI]10.19669/j.issn.1009-5101.2021.01.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中国语言政策与国家语言能力发展关系研究 (19BYY068),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代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策略与方法研究 (2019B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受访学者]李宇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 获得者,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语言战略研究“主编,‘语言规划学研究“主编,北京市特聘教授,内蒙古东北亚语言资源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学术顾问㊂曾任国家语委副主任㊁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㊁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㊁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㊁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016 2017)会长㊁‘语言文字应用“主编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用系主任㊁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㊂主要研究领域为理论语言学㊁语法学㊁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㊂出版‘儿童语言的发展“‘汉语量范畴研究“‘语法研究录“‘中国语言规划论“‘中国语言规划续论“‘中国语言规划三论“‘Language Planning in China“‘语言学习与教育(修订本)“‘李宇明语言传播与规划文集“‘人生初年 一名中国女孩的语言日志“(上㊁中㊁下)等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580余篇,被译为蒙㊁藏㊁维㊁日㊁法㊁英㊁俄㊁阿拉伯㊁韩等多种文字㊂主编‘全球华语词典“(获 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㊁‘全球华语大辞关彦庆等㊀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 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典“㊂与李嵬联合主编的‘The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Volume1 5)“由德国DE GRUYTER出版社与中国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并有日文㊁韩文译本㊂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㊂[采访者]关彦庆,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语言规划和第二语言教学研究;李开拓,北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语言文字应用研究㊂李开拓:李老师您好,感谢您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㊂十几年前开始,在很多学术会议上聆听过您精彩的学术报告,在折服于您的学识和眼界,惊讶于您思维之敏锐和精力之旺盛之余,本人在学术研究和办刊思路上也深受启发㊁收益颇多㊂十余年来,您对‘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专栏 语文现代化 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心中时刻感念㊂2012年,您到北京语言大学工作,得以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学术视野更为开阔,学术思考更为深远,学术触角更为敏锐,尤其在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㊁国家语言能力和社会语文生活等领域,取得了更为丰硕突出的研究成果㊂您执着的学术追求,卓越的学术贡献,高昂的学术热情,令人叹服㊁敬仰,尤其您在多个领域率先提出新方向㊁新理念㊁新方法,很好地发挥了学术领军作用㊂‘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 对话大家 专栏,以学术访谈的形式介绍著名专家学者,以让更多学人了解学术大家的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学习学术大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㊁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让更多学人认识到原创知识的可贵和来之不易,形成敬畏知识的良好风尚㊂您是我们选定的学术大家之一㊂鉴于关彦庆教授对您也有更多的了解,故由关教授配合我完成与您的学术对话㊂关彦庆:李先生,作为学者,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学术责任和家国情怀,令人敬佩㊂您在汉语语法学㊁儿童语言学㊁语言规划学等多个领域都建构了原创性知识体系,在学术方向上是引领者,在行动上是先行者和组织者,在理论方法上是创新者㊂尤其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您牵头组织开展国家应急语言服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您的团队表现卓越,彰显了语言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不可替代性,更让我们见证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㊂‘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 对话大家 专栏,旨在推学人之典范,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繁荣,助推国家的 新文科 建设和文化创新㊂鉴于我对您的了解,开拓编辑邀我一起来完成对您的学术对话,我们一起打磨采访提纲,这为我提供了再次向您学习的机会,我荣幸之至㊂下面我们进入访谈㊂一㊁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问:您20岁(1975年)高中毕业到河南汝南园林学校学习园林,接触到了进化论㊁科学史㊁遗传学等科学知识,获得了难得的科学感受力,这对您后来的学术发展应有较大影响㊂感受是文学的常用词,强调主观性;感知是语言学的常用词,强调客观性㊂您思维敏捷㊁视野开阔㊁见解独特㊁论著等身,这当然与您聪慧㊁勤奋有关,我们认为可能更与您早期的科学训练有关㊂科学感受力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是对自然㊁社会和思维等规律认知的敏锐程度,表现为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力㊁科学规律的发现力㊁事物本质的洞察力㊁科学精神的信仰度㊁科学方法的选择力及科学观点的捕捉力㊂社会科学一直忽视对科学感受力的研究,我们想请教李先生:如何培养科学感受力?科学感受力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维类型和学术成长有何意义和作用?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1年第1期李宇明: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部的泌阳县,因境内有泌水而得名㊂‘诗㊃陈风㊃衡门“有句: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㊂泌之洋洋,可以乐饥㊂ 这是泌水最早的文献记录㊂县内有楚长城遗址㊁百口井遗址㊂公元前688年,楚国在泌阳北境修筑长城;修建长城时驻军和作坊凿井取水,留有百口井遗迹㊂公元前301年,秦㊁齐㊁韩㊁魏四国联合攻楚,史上有 夹沘(泌)而军 的记载,楚军溃败,这是战国时期发生在泌阳境内的一场大战㊂境内还有下河湾遗址,是集采㊁冶㊁炼于一地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官营冶铁遗址,其规模之宏大,其技术之先进,令人赞叹㊂公元前202年,西汉高祖五年,在今境设比阳㊁舞阴二县㊂历史上曾出现过范缜(约450515)㊁范云(451 503)等名人,思想家范缜的‘神灭论“,承荀况㊁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不朽作品㊂洋洋泌水,历史上人杰地灵㊂耕读传统异常浓厚,特别是男孩子,父母总是要送去上学的㊂但是,在我小的时候,对家乡泌阳而言,正处于一个饥荒的年代,也是一个 书荒 的年代,可以说是有学校无书读,除了教材几无他书㊂我曾经从同学处借来‘红岩“‘红日“‘智取威虎山“‘敌后武工队“‘保定外围神八路“‘铁道游击队“等小说,如饥似渴地读,从书中体会那不同的世界,展开一个农村孩子的超现实想象㊂高中时,我也曾得到管理图书室宋老师的默许,把自己关在书库中看书;临近毕业,宋老师竟然同意,让我从图书室里挑些自己喜欢的书带回家㊂这些书是我早年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而今更加认识到,宋老师是了不起的教育家㊂高中毕业作为回乡知识青年,在农村 广阔天地 接受再教育㊂之后被推荐为 工农兵 学员,到汝南园林学校学习㊂这所学校过去曾名 汝南园艺学校 ,培养花卉㊁果树的管理人才㊂改为 园林学校 ,是为了适应那时农业生产的要求㊂当时我的印象,老师讲苹果园管理最多,开的课程有土壤学㊁遗传学㊁植物保护等㊂这些课程虽然都是学校为应用而开,但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科学启蒙课,为我打开了一扇科学之窗:不仅使我知道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知道了 土壤肥力递减 规律,更对这些学说产生的过程感兴趣,佩服科学家们的睿智,也朦朦胧胧产生过从事科学工作的幻想㊂你们说得特别好: 科学感受力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是对自然㊁社会和思维等规律认知的敏锐程度,表现为对科学意义的理解力㊁科学规律的发现力㊁事物本质的洞察力㊁科学精神的信仰度㊁科学方法的选择力及科学观点的捕捉力㊂ 就我年轻时的经历来看,做科学研究, 志向 与 好奇 最为重要㊂志向是追求的目标,是前行的动力㊂志向就是不满现状,要有所作为㊂人在为政为人上不可有 野心 ,但在为学为事上不可无雄心㊂如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先有凌云之志㊂好奇心会促使人留心观察新事物,对一切未知感兴趣,在观察与思考中获取快感,获得成就感㊂就我作为一个做了几十年研究的语言学工作者来说, 问题 二字最为重要㊂从何处发现问题,发现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反映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境界㊁水平和贡献㊂科研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拾人牙慧,更不是拷贝自己和他人的成果,而是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㊂ 问题意识 是最重要的素养㊂问题就如同问号(?),它时时刻刻钩挂着人的心力,不得忘怀,不能放松㊂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如同把问号(?)的上部拉直,变成了感叹号(!)有一次,我的一位科研做得很不错的学生告诉我她申请到了什么项目,发表了什么文章㊂我当然很高兴,也很自豪,但嘴上却说,你需要考虑一下,你解决了什么学术问题呢?她当时怔住了,后来在微信群里谈了听我问话后的启发,感受到学术的真谛㊂是的,在当今一流大学㊁一流学科的评价中,在优秀人才的引进中,也不能只看各种数字,特别是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文关彦庆等㊀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 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章的数量,更应当看这所大学㊁这个学科㊁这位学者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正在解决什么问题!要防止片面追求科研GDP㊂问:您本科就读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在那里您接受了很好的语言学训练,读本科期间就公开发表语言学论文(‘所谓名词词头 有 新议“,载‘中州学刊“1982年第3期),这篇论文对您的学术发展应很有意义㊂我们感觉,这篇论文的撰写,也许让您初步理解了什么是观察㊁发现,什么是质疑㊁独立,什么是逻辑㊁实证,也让您建立了立志语言学研究的信心㊂您硕士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学习了更为系统的语言学理论,接受了更加严格的语言学研究方法训练,还积极投入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广交学术朋友,得到学术大家的赞赏和支持㊂在邢先生带领下,参与创办‘语言学通讯“(现在的‘汉语学报“),参与筹备全国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㊂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既提升了科学感受力,收获了分享㊁组织㊁传播科学的能力,又初步实践了您当年 希望中国语言学能发展起来,走向世界 ①的浪漫主义情怀㊂您后来的学术成就和工作业绩有目共睹,您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或尚未看透的东西,能完成别人不可能完成的学术任务,这是否与您的不同寻常的学习经历有关?它是否对您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李宇明:我是七七级大学生㊂七七级㊁七八级及七九级的一部分学生,多数都不是应届生,是 老知青 或早已参加了工作的㊂而正是中国高考制度的恢复,改变了这一批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㊂他们多数都成为各界的精英,是推动国家由弱至强的脊梁,是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㊂我的大学时代,国家在狂飙突进㊂当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农村学生有巨大的需要弥补的知识缺口㊂我1977年从汝南园林学校毕业,依照当时 哪来哪去 的分配制度,回家乡高中任教㊂若从那时算教龄,我已经是超过45年教龄的老教师了㊂我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河南高考的作文命题是‘我的心飞到了毛主席纪念堂“㊂这题目对我有极大的难度,因为我没有去过北京,也没有多少看电视㊁读报纸的机会,根本不了解毛主席纪念堂的样子㊂我当时对毛主席纪念堂的描绘,根据的是我所见过的家乡寺庙形制㊂文末说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身生翅膀,飞到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㊂现在的城乡差别依然不小,考试命题让城市孩子讲春耕秋收,让农村孩子讨论博物馆展览馆,总觉得是难为学生㊂考入郑州大学中文系,编入七七㊃三班㊂第一次到郑州,久久凝视着带着一条 大辫子 的无轨电车,不知道那 大辫子 是如何穿过电杆上的横线的㊂到同学家中过元宵节,竟然分不清楚元宵和汤圆,更好奇馅儿是如何进入汤圆的,因为从没有见过这种食品㊂很多同学令我羡慕,他怎么了解那么多电影明星的逸闻趣事,他怎么能够知道‘红楼梦“的每一个情节,会背诵‘好了歌“和‘葬花吟“?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的不同,带来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常识㊁知识㊁见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㊂见贤思齐,知不足而奋起㊂通过后来的大学学习,使我不久就认识到,我与城市同学的差距,放大了说也是当年我国与世界的差距;个人当发奋,国人当发奋,国家当发奋㊂大学期间我用力最勤的是背诵古诗文和英语单词㊂头天晚上,便把要背诵的古诗文的意义弄懂,把英语单词的发音弄准㊂第二天,天蒙蒙亮便起床,到操场练腿跑步;待东方发白,便展卷熟读成诵㊂除了雨雪天气,日日不辍,其他同学也基本如此,成校园一大风景,成时代一①详见‘李宇明教授口述访谈实录“,载张宜‘中国当代语言学的口述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7页)㊂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2021年第1期股风气㊂所诵之诗文,至今受用;所背之英文单词,倒是忘得差不多了㊂从实用的角度看,外语学习很浪费时间精力,但是,学习外语的过程对人的发展很重要,外语意识对我后来的研究和工作都起了极大的正向作用㊂在当时的郑州大学中文系,集聚了一批优秀的语言学教师,如张静㊁张桁㊁李法白㊁许梦麟㊁刘镜芙㊁柴春华㊁崔灿等先生㊂语言学的课程开设较全,内容扎实㊂张静先生正组织全国的力量编写‘现代汉语“教材,参编者也常做学术讲座㊂通过这些讲座,我了解到当时的学术前沿,比如层次分析法,比如 贵宾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 的主语问题㊂记得当年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一行来河南考察 闽语之源 ,到郑州大学讲学,甚至为喜欢语言学的学生讲课㊂我的调值听辨力和国际音标知识,就受益于黄先生㊂还有周庆生先生,留校做助教,还给我上过音位理论的课㊂现在看来,把本科生迅速带到学术前沿是十分重要的㊂我的第一篇语言学论文‘所谓名词词头 有 新议“,是把先秦汉语的词头 有 看作表示定指的成分,相当于英语的定指冠词the ㊂在句法上,汉语的主语位置倾向于表示 有定 ,宾语位置倾向于表示 无定 ,例如: A.客人来了;B.来客人了㊂A中的 客人 在主语位置上,交际双方都知道那客人是谁,也许就是事先约好的;而B中的 客人 在宾语位置上,没有 有定性 的隐含㊂有定㊁无定的研究,今天还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课题㊂我自己觉得,提出上古汉语可以用词头表有定,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㊂思考这一问题,得益于李法白先生给我们开设的先秦语法选修课㊂他是古代汉语领域的大家,曾经与刘镜芙先生一起编著‘水浒语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课堂举例随口拈来㊂他列举了先秦汉语中的10余个词头,并提出这些词头应各有作用,只是它们的不同我们还没有认识到㊂李先生关于词头的 各有作用 没有认识到 的话,让我发现了问题(当然这还不属于真正的主动发现),引发了我的研究兴趣,遂将王力先生等各家关于先秦词头的论述找来研读,并将当时能够找到的先秦文献中 有X 例句搜集起来进行分析,包括余冠英选注的‘诗经选“㊂入中文系者,多数都是带着一个文学梦想的㊂我们一个年级近200人,最终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的,不足10人㊂我最初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后来兴趣转到新闻学,最后才转到语言学㊂学术兴趣的转移与当时郑州大学的语言学教师㊁课程㊁氛围是密切相关的㊂准备考研的时候,中国语言学界正在全面引进结构主义,提倡层次分析法,批评成分分析法,对 暂拟语法系统 进行修订㊂成分分析法的操作是 抓主干(主谓宾)㊁找枝叶(定状补) ,但因忽视句子的自然层次,就会把例句 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 抓主干为 老婆是娘 ㊂这个例子太极端太生动,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㊂那时,我已经订阅了‘中国语文“,邢福义先生发表在‘中国语文“的几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我决定投身邢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国家实施 攻读学位制度 的开始㊂萧国政㊁徐杰和我,是邢福义先生的开门弟子㊂真正的学术训练㊁学术生活是从研究生阶段才开始的,从语言学人才培养角度来看,这未免太晚了一点,很多学科在中学就开始培养人才了,比如数学㊁物理㊁体育㊁音乐㊁美术等㊂研究生的学术生活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㊂邢福义教授的理念是 研究生,研究生,自己研究自己升 ,要以研究带读书;研究须植根于汉语沃土,从汉语事实出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㊂事实之树长青,理论是对事实的解释,是在对事实的解释中形成的思想体系㊂我从邢先生的教育中悟到,对研究者来说,理论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理论是一种研究追求,甚至是一种待验证㊁待补正的思想体系;好的研究者,不做理论的传声筒,不做理论的奴仆,而要做理论的反哺者㊂关彦庆等㊀语言学的责任与情怀 著名学者李宇明教授访谈录学术是一个共同体,学术研究不是个人行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入学术共同体,并为学术共同体做贡献㊂邢先生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我们参与武汉高校㊁湖北省语言学会乃至全国性的语言学学术活动,带我们广结学缘,广拜学师㊂武汉市几所高校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月月都有机会参与语言学的 学术沙龙 活动,华中师范大学是组织沙龙活动最多的高校㊂在武汉语言学沙龙的基础上,在邢先生指导下,我们创办了‘语言学通讯“(现在‘汉语学报“的前身),参与筹备全国首届青年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已经连续召开了十余届,邵敬敏先生贡献最大),也参与了全国的现代汉语学术活动㊂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不仅锻炼了学术研究能力及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开阔了眼界,长了见识,而且也交了许多学术朋友,拜了许多前辈学师㊂本科学习,使我树立了专业意识;研究生学习,使我有了专业生活,得到了学术训练,有了些学术主见,广结了学缘,奠定了未来学术发展的基础㊂问:您对学术创新的表述非常独特,认为学术创新的意义在于是否开拓新领域,不在于所谓填补空白,只要做了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成果肯定是填补空白的㊂您对学术成就和学术贡献的认识令我们耳目一新㊂新中国70年的语言文字工作实践,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新中国语言规划工作,紧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在识变㊁应变㊁求变中实现语言文字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中国语言规划的特色模式和理论㊂您是中国语言规划的研究者㊁实践者㊁引领者,在您看来,中国语言规划的特色是什么?中国语言规划学对国际语言规划学的贡献是什么?李宇明:我于2000年年底调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工作㊂此前虽然名为研究语言学,其实对语言规划问题并没有多少关注㊂这也反映出我国语言学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个大问题㊂为了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我利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图书室, 恶补 自卢戆章1892年出版‘一目了然初阶“以来百余年中国现代语言规划的历史,从清末到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㊂一页一页地咀嚼周庆生先生主编的‘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国家㊁民族与语言“,以了解国际组织及一些国家的语言政策,了解国际语言政策与规划学界的情况㊂后来,还特别推动‘世界语言生活状况“(简称 黄皮书 )的持续编纂出版,推动国外语言规划经典的中译,包括商务印书馆的‘语言规划经典译丛“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语言资源与语言规划丛书“㊂中国现代语言规划,已有近130年的历史㊂百余年来中国语言规划的特点,还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目前的朴素认识有以下几点:第一,前赴后继㊂清末以来,政权几经更迭,时局数度变迁,但有许多理念㊁许多追求㊁许多做法都仿佛基本未变:智民强国这一语言文字事业的主题基本未变; 语文现代化 的方向基本未变;为实现语文现代化而执着㊁坚守的士儒气节基本未变㊂第二,民间积极参与,政府作用加强㊂清代末年,语言规划活动是民间积极,政府消极,没能做成什么事情㊂民国时期,民间积极,甚至起主导作用;政府参与,虽然往往被动,但也做了不少事情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政府主导,专家操盘,民间参与,效率很高㊂第三,比较重视本体规划㊂就世界各国的语言规划看,中文的本体规划内容最为丰富,从文字㊁标点符号到语音㊁词汇等㊂可以说,中国的语言规划是以本体规划支撑地位规划㊂第四,与时俱进㊂语言文字事业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要任务,可以说是与时俱进的㊂从清末经民国到1985年,语言文字事业的主要任务是语言统一和普及教育㊂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的召开到200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布,语言文字工作的任务主要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㊁标准化和信息化( 三化 ),以及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制化㊂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
本文介绍教育部24个司局机构和部分直属机构正司局级干部简历P1办公厅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发展规划司人事司财务司基础教育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教育司民族教育司师范教育司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直属高校工作司P2高校学生司科学技术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直属机关党委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离退休干部局监察局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办公厅主任牟阳春主持办公厅的全面工作,重点负责部中心任务、重点工作和部党组会、部长办公会议等事项的落实、督办工作。
根据部党组的指示,办理与中办、国办的相应联系协调事项。
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博士。
原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副司长,2005年12月任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
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原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2004年12月任发展规划司司长。
人事司司长姜沛民,原任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主任,2004年6月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现任教育部人事司司长。
葛道凯个人简历葛道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河南济源市人,1963年出生,*党员。
1980年至1984年在焦作矿业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读本科,1984年至1990年先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至1992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2年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聘为副教授,1994年被聘为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沉积学,先后参加过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攀登计划项目、“973”项目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工作,曾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和教育文章数十篇。
1995年由北京大学调国家教委工作,曾任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理科教育处副处长、处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科教育处处长,2001年11月起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2006年6月被*教育部党组任命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
汉语语法“本位”论评——兼评邢福义“小句中枢说”李宇明《马氏文通》问世近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不仅在挖掘和描写语法事实、揭示和解释语法规律等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而且也在不断地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寻找汉语语法的“本位”或“中枢”,就是探索适合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一种重要体现。
本文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汉语语法学史上提出或表现出的一些“本位”观念、特别是对最近提出的“小句中枢”说进行分析评论,希望以此对认识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有些许裨益。
一语法学史上的五种“本位”观在汉语语法学史上,表现出来的汉语语法本位观念和明确提出的汉语语法本位学说,影响较大的有如下五种:A、马建忠的“词类本位”;B、黎锦熙的“句成分本位”;C、朱德熙的“词组本位”;D、徐通锵的“字本位”;E、邢福义的“小句中枢”。
1.1马建忠的“词类本位”1898年《马氏文通》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语法学诞生。
《马氏文通》并没有声明它的语法本位观念,说它是“词类本位”,乃后人对其语法体系的一种认识。
《马氏文通》以词类(字类)为纲来建立它的语法系统,洋洋十卷大作,除《正名》一卷外,八卷讲“字”,一卷论“句读”。
当然,篇幅的多少还只是其本位观念的表象,但从本质上看,《马氏文通》也是通过对词类的详细论述来讨论句读的。
论句读是其目的,但词类是其观察、研究语法的起始点,是其语法体系的本位所在。
正如《马氏文通·例言》所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
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传统上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对于形态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法(特别是构形法)控制着句法,把词类作为语法本位显然有较多的合理性。
但是,形态不发达的语言不是词法控制句法,而是句法控制词法,所以对于形态不发达的语言来说,“词”显然不是或不宜作为语法的本位。
《马氏文遥》开创了汉语语法学,“导后人以先路”,功不可没,但是它从西洋语法“葛郎玛”中所借引来的“词类本位”观念,显然不大适合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
原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3):50-58.量词与数词、名词的扭结李宇明邢福义先生(1993)指出,在现代汉语数量词系统中存在两种“数量扭结”现象:一、数量合一,如“俩”、“仨”;二、数量混沌,如“半”、“双”,有时似数似量,词性处于混沌状态。
本文受邢福义先生的启发,讨论量词与数词、名词之间的各种“扭结”现象。
一、量词与数词的扭结现象量词是一种计量单位,其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数词计数或排序。
作为语法单位,量词和数词的单独活动能力都相当有限①,它们常常结合为数量结构来共同发挥语义功能和句法功能。
由于二者常相伴随,就必然会“邻近感染”,出现一些扭结。
量词与数词之间的扭结,除了邢福义先生指出的“数量合一”②和“数量混沌”之外,还有三种现象:一、数转量词;二、数词含量;三、量词含数。
(一)数转量词数转量词的现象较简单,主要用于数数。
数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一组一组地数。
例如:(1)一五、二五、三五、四五,总共二十个。
③这是以五或五个为一组进行数数。
这时的“五”表示组内成员的个数,是计量单位,符合量词的语义性质,已临时转用为量词,起码可以作“准量词”看待。
请比较:(2)一打、两打、三打,总共三十六支铅笔。
“五”与量词“打”的用法非常相似,不同处是“×打”后还可以出现名词。
例如:(3)后来他曾经拐弯抹角地找过起码一打教授和副教授,打探各种专业的底细。
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例(1)中的“五”主要用于数数,差异是语用功能造成的。
从理论上说,除“零”和“一”以外的任何正整数都可以有例(1)的用法,但实际上常用的只有“三、五”两个系数词和“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兆”等一般所谓的位数词。
作为量词用的表示位数的词,其后不能再出现数词。
例如:(4)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嗬,竟有四十粒!(5)三十二。
例(5)中的“十”不是量词,因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允许量词后面再出现数词。
量词一般都要同数词组合,由表示系数和表示位数的词转化而来的量词也不例外。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有很多,当我们在某一条路上走不通时,换一条路走,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是一个有关励志教育的故事。
有一个在金融界工作的人,立志要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研究生。
三大部《中国金融史》几乎被他翻烂了,可是连考数年都未考上。
然而,在这期间不断有人拿一些古钱向他请教,起初他还能细心解释,不厌其烦。
后来,问的人实在太多了,他索性编了一册《中国历代钱币说明》。
一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一是为了给他人提供方便。
是年,他依旧没有考上研究生。
但是,他的那册《中国历代钱币说明》却被一位书商看中,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当年一空。
现在这位已经是中产阶级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但很多时候往往会走入困境,有的人尝试改变,而有的人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前者成功了,后者奋斗一生却没什么成就。
李宇明是华中师大的年轻教授,刚结婚不久,妻子就因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成了卧床不起的病人。
生下女儿后,妻子的病情又加重了。
面对常年卧床的妻子、刚刚降生的女儿,李宇明矛盾重重。
一天,他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儿童语言的研究上呢?从此,妻子成了最佳合作伙伴,刚出生的女儿则成了最好的研究对象。
家里处处都是小纸片和铅笔头,女儿一发音,他们立刻作最原始的记载,同时每周一次用录音带录下文字难以描摹的声音。
就这样坚持了6年,到女儿上学时,他和妻子开创一项世界纪录:掌握了从出生到6岁之间儿童语言发展的原始资料,而国外此项记录最长的只到3岁。
1991年,李宇明的《汉族儿童间句系统控微》的出版,在国内外语言界引起了震动。
成功的道路从来不知一条。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很多成功者,都是在前路不通的时候,适时地换一条路走,最终走向成功。
若想成功,便要有适时改变道路的勇气,此路不通,不妨换一条路试试。
由爸妈在线福建省心理发展中心整理提供。
原载《汉语学习》,1994(5):18-23.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及顺序性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这些阶段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发展顺序。
语言发展阶段是一种大致的平衡状态,是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做出的静态分析。
若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儿童的语言发展则又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
本文讨论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出现的顺序性。
一、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语言研究者都比较重视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的研究,但是往往忽视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的研究。
其实,在新阶段和旧阶段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线,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含有旧阶段的许多特点;在旧阶段中已经孕育着新的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现象。
正是这种发展的连续性,才使儿童的语言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的平衡,进而重新整合建构,达成一种新的平衡,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新现象的出现儿童语言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就像是一条滚滚流淌的长河,时时刻刻都处于发展流动之中。
在这种发展流动之中,儿童运用自己的语言学习能力,不断地把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引进到自己已有的语言系统或语言运用系统之中。
新的语言现象包括:新的语言单位、新的语言规则和新的语言运用规则。
模仿和创造,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是新的语言现象产生的主要途径。
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时机性。
这个时机受制于儿童所达到的语言水平。
设儿童已有的语言水平为N,在N水平的状态下只可能出现“N+1”水平的新的语言现象。
例如儿童一岁左右时,处于被动语言交际阶段向特殊语言交际阶段的转化时期,此期只可能出现独词句这种新的语言现象,而不可能出现复杂的句子,虽然此期儿童已经接触到一些复杂句子的语言输入。
这是因为儿童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受制于他现有的语言能力。
对于超出他现有语言能力太远的语言现象,不可能进行模仿,也不可能创造出来。
语言及其运用都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一种新的语言现象被引入之后,可能只是特例,不会对原有的系统发生影响,或只是发生微小的影响。
北京高校领导北京高校领导1北京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朱善璐副书记:张彦、于鸿君、敖英芳、叶静漪纪委书记:校长:王恩哥副校长:吴志攀、柯杨、张彦、鞠传进、海闻、刘伟、李岩松校长助理:史守旭、李晓明、朱星、李强、张宝岭、邓娅、程旭、黄桂田、马化祥2中国人民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民:靳诺副书记:牛维麟、马俊杰、吴付来校长:陈雨露副校长:冯惠玲、王利明、林岗、陈一兵、洪大用3清华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陈旭副书记:韩景阳、史宗恺、邓卫纪委书记:校长:陈吉林副校长:程建平、谢维和、袁驷、邱勇、姜胜耀、薛其坤、吉俊民4北京交通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曹国永副书记:颜吾佴、高福廷、高艳校长:宁滨副校长:陈峰、张星臣、孙守光、关忠良校长助理:吴强、郑广天5北京科技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罗维东副书记:陈曦、张文明校长:张欣欣副校长:权良柱、谢建新、张跃、武德昆、孙冬柏6中国石油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蒋庆哲副书记:刚文哲、雷玉江校长:张来斌副校长:吴小林、陈大恩、徐春明、庞维奇、张士诚7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王亚杰副书记:赵纪宁、牟文杰校长:乔建永副校长:张英海、任晓敏、薛忠文、杨放春、温向明、赵纪宁、李杰校长助理:汪成楚、吕廷杰、耿建、刘晓平、宿维军8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吴志功副书记:张金辉、李双辰、郝英杰校长:刘吉臻副校长:安连锁、李和明、杨勇平、孙平生、孙忠权校长助理:张粒子、周成军、米增强、尹成群9北京化工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王芳副书记:任新钢、王同奇、关昌峰校长:谭天伟副校长:王贵、任新钢、陈标华、李显扬、陈冬生、丁巨元10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姜沞民副书记:张东军、翟志席、秦世成校长:柯炳生副校长:傅泽田、马寅生、郭大、张建华、王涛、李召虎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王鸿冰副书记:刘志方、张丽校长:邓军副校长:雷涯邻、谢学文、王训练、万力、王果胜1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徐孝民副书记:朱书全校长:杨仁树副校长:孙继平、范迅、姜耀东、王忠强13北京林业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吴斌副书记:陈天全、方国良、全海校长:宋维明副校长:逄广洲、姜恩来、张启翔、骆有庆、王自力工会主席:周景校长助理:张卫民、马愎一14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吴建伟副书记:徐孝、靳琦校长:徐安龙副校长:谷晓红、邬国强、翟双庆、王伟工会主席:魏天卯15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刘川生副书记:唐伟、王炳林、田辉校长:董奇副校长:史培军、陈光巨、葛剑平、郝芳华校长助理:曹卫东、杨耕、张凯16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韩震副书记:姜绪范、文君校长:彭龙副校长:钟美荪、金莉、孙友中校长助理:杨建国、于春迟17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李宇明副书记:赵旻、霍明杰校长:崔希亮副校长:曹志耘、戚德祥、董立均工会主席:林国立1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王玲副书记:杨逢华、陈建香、文君校长:施建军副校长:刘亚、胡福印、林桂军、张新民、赵忠秀19中央财经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胡树祥副书记:倪海东、侯慧君、袁东纪委书记:校长:王广谦副校长:李俊生、陈明、王瑶琪、梁勇、史建平工会主席:赵丽芬20中国政法大学教育部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石亚军副书记:冯世勇、高浣月、胡明校长:黄进副校长:冯世勇、朱勇、张桂琳、张柳华、张保生、马怀德、李树忠21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北京市本科/党委书记:鄂义太副书记:陈理、李东光、刀波。
李宇明语言体系构建李宇明是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语言体系构建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语言体系构建是指基于一定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一种或多种语言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描述,从而揭示其中的规律和结构。
李宇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他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影响力,也对汉语教学和语言技术应用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宇明在语音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他通过系统地研究汉语的音节结构、音变规律等,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汉语音系描述体系。
他的研究不仅对汉语的语音教学有很大帮助,也为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语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宇明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角色的句法分析方法,通过对汉语句子结构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汉语句法规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他的研究不仅对汉语教学有很大影响,也对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李宇明的语义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对汉语词汇的语义关系、词义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场的词义描述方法。
他的研究不仅对汉语教学和词汇学研究有很大帮助,也对信息检索、语义分析等领域产生了积极影响。
李宇明在语言体系构建方面还关注了语言教学和语言技术应用等实际问题。
他通过对汉语教材和汉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他的研究不仅对汉语教学有很大帮助,也为外国人学习汉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宇明在语言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他对汉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方法。
他的研究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也对汉语教学、语言技术应用等领域产生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他的理论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汉语,促进语言学的发展和语言技术的应用。
/// 作者 | 李宇明Li Yuming 翻译 | 陈伟 Chen WeiRepenser la « localisation » de l’éducation internationale du chinois- Entretien avec M. Li Yuming, célèbre linguiste et professeur à l’Université des langues et des cultures de Beijing采访者:李先生,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早在2017年,您曾发表《汉语国际教育“当地化”的若干思考》一文,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的观点,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转眼四年过去了,您在这方面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和高见?李先生:的确,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当地化是指汉语教育逐步融入当地因素,并逐渐发展当地特色的一种趋势。
中国学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始于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在“教材、教师、教学、教学大纲”四个方面的讨论最多,其中讨论教材当地化的文献就几乎有60%。
近年来,业界在当地化方面已有不少举措和推进,也积累不少经验。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当地化的要求更加迫切。
我认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是观念层面的当地化问题。
Interviewer : Bonjour, M. Li ! Merci d’avoir consacré votre temps précieux à cette interview. En 2017, vous avez publié un article intitulé Quelques réflexions sur la localisation de l’éducation internationale du chinois , dans lequel vous avez mis en avant votre point de vue concernant la localisation de ladite éducation. Cet article asuscité une grande attention et des débats généraux au sein des milieux académiques. Quatre ans plus tard, avez-vous de nouvelles réflexions sur ce sujet ?M. Li : En effet, la localisation de l’éducation internationale du chinoise fait toujours l’objet de ma préoccupation et de mes recherches. Par le terme « localisation », j’entends cette tendance qui intègre progressivement des éléments locaux et qui valorise progressivement des caractéristiques locales dans l’enseignement de la langue chinoise. L’attention que porte le monde universitaire chinois sur cette question date du 21e siècle, en particulier depuis la dernière décennie. Les quatre aspects les plus discutés y ayant trait sont : le manuel, l’enseignant, la méthode et le programme d’enseignement. Près de 60% de la littérature concernant la localisation de l’enseignement du chinois dans le monde porte sur le manuel. Au cours de ces dernières années, nous avons pris de nombreuses initiatives, réalisé de grands progrès et accumulé beaucoup d’expérience en matière de localisation. Mais avec le développement et l’évolution de la situation, la localisation est devenue une demande de plus en plus urgente. À mon avis, le plus grand problème d’actualité à résoudre sur ce sujet réside au niveau conceptuel.3031国际中文教育当地化,最为重要的是观念,即如何认识和如何对待当地化。
原载《世界汉语教学》,2003(1):48-58.论母语李宇明提要本文主要讨论母语的定义及其相关问题。
通过对单一语言群体、双语社会、双语家庭、语言转用和语言死亡等多种复杂情况的考察,认为母语是指向民族共同语的,方言不是母语而是母言。
第一语言与母语是交叉概念,决定母语的不是语言获得的顺序,而是民族或自己的语言认同。
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双母语和母语失却现象。
母语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
母语权力不可剥夺,但是,个人和群体也有自愿放弃母语而使用其他语言的权利。
母语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思维和交际的自然工具”或“自我表达的天然工具”,因此,不应机械地简单地强调母语教育。
教育语言的选择,应由儿童的父母(包括监护人)或民族来决定。
关键词母语第一语言双语语言教育○引言(一)国际社会对母语问题的重视母语(Mother Tongue)在人生发展和群体的语言保持(Language Maintenance)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当代语言规划者乃至政治领袖们,在进行语言规划乃至政治策划时,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如何对待母语和处置母语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51年曾经组织专家讨论母语在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专家会议的报告在结论中这样写道:“母语是一个人进行自我表达的天然工具,他的首要需求之一就是充分发挥自我表达的能力。
”“每个学生在开始接受正规教育时都应使用其母语。
”(周庆生主编,2001,P525)自此之后的50年来,母语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经常讨论、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多数学者和一些国际组织认为,学习、使用和发展母语,是个人或群体的重要的语言人权(Language Human Rights),呼吁并且正在着手制订语言人权的世界宣言。
1987年10月,国际跨文化交际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的莱塞弗市,共同组织了一次“人权与文化权利”国际研讨会,通过了《莱塞弗宣言》。
宣言指出:“联合国各成员国的相应机构应对个人与群体的语言人权提供明确的法律保护。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0(3):70-80.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李宇明语言观形形色色、千种百类,但大致有形式的和功能的两大分野。
形式的语言观倾向于从静态的纯语言的角度研究和解释语言,功能的语言观倾向于从动态的角度结合认知和语言运用来研究和解释语言。
过去,形式的语言观对第二语言教学影响较大,也取得了许多值得给予足够重视的研究成果;但是伴随着功能语言学或认知语言学的兴起,①功能的语言观逐渐进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
从功能的角度来探讨第二语言教学的有关问题,也许会有一些新的景观。
语言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语言学习的机理和语言学习的必然性发展过程。
研究怎么教,首先须知怎么学。
而现实中许多语言教学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多是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多是以语言学的学科体系为教学依据,这种考虑问题的“角度偏差”和教学上的“依据偏差”,必然影响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本文从功能语言观出发考察语言运用的有关问题,考察儿童第一语言学习中语言运用的特点,据此提出: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获取将语言符号与语境要素匹配起来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的最佳获得途径是语言运用。
最后,根据第二语言学习与第一语言学习的相关性和特殊性,讨论第二语言教学的有关问题。
一、语言运用及相关问题获得了某种语言,即意味着具有了某种语言的“语言能力”。
具有某种语言的“语言能力”,并非指掌握了某种语言的符号体系,而是指具有了运用某种语言的能力。
在语言学习领域里,“语言能力”同“语言运用能力”应是同一概念,不需区分。
语言运用牵涉语言符号和语境因素两个范畴的内容。
语言运用就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将语言符号同语境因素匹配起来,因此,语言能力其实就是语言符号与语境诸要素合理匹配的能力。
语言教学之目的,不仅要使学习者掌握语言的符号系统,而且要使学习者把握好各种语境要素,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促进学习者获得语言符号与语境诸要素的匹配能力。
(一)指示语语用学(Pragmatics)的研究表明,语言符号与语境的匹配,全赖各种各样的指示语(Deixis)来实现。
当今三大语言话题——在2008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专题报告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语言问题、语言资源和语言权利,是人类当今谈论的三大“语言话题”。
了解这三大话题,对于科学制定语言规划、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意义重大。
联合国宣布2008年为“国际语言年”,我们就更应该了解人类当今谈论最多的语言话题。
下面,我分别阐述这三大“语言话题”,最后就语言功能规划问题再谈点看法。
一、语言问题语言问题包括:1、语言沟通;2、语言压力;3、语言濒危。
为解决语言问题,中国近百年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但是,在新时代还有许多语言问题亟待解决。
(一)语言沟通语言有很多职能,其最重要的职能无疑是充当交际工具。
同时,语言还是思维工具、文化的载体以及民族的象征。
民族、国家统一市场的形成,必须实现民族和国家的语言统一。
而国际市场的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必然要求国际范围内的快捷沟通。
但是,方言的分歧、语言的众多却严重妨碍人类的交际。
1、确定并推广汉民族共同语中国人一百多年来为语言沟通做了许多事情,主要是确定并推广汉民族共同语。
为确定、推广汉民族共同语,主要做了三项语文工作:(1)大力推广普通话;(2)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和规范;(3)制定并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今天,计算机网络为人类建造了一个虚拟空间。
受虚拟世界的影响,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网络是西方人发明的,使用西方语言特别是英语最为方便,但也造成了对英语之外的语言在技术上和事实上的歧视,并使多数语言边缘化。
新世纪语言文字的重大工作之一,就是加快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步伐,抢占虚拟空间。
本世纪中国实行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地位的提高,汉语也成为世界其他民族争相学习的语言。
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关于辞书现代化的思考李宇明中国是最早编纂辞书的国家。
曹先擢(1986)曾经指出,汉代之前虽然还未有辞书出现,但是辞书编纂的条件已在酝酿。
春秋战国时期古籍中已有不少训诂资料,周秦时的《史籀篇》及秦代《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识字课本,已将汉字作了初步编排,实乃字典之滥觞。
两汉之《尔雅》《方言》《说文解字》,是中国辞书的奠基之作。
由汉至清,古代辞书可谓成就辉煌,出现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这样的煌煌巨著。
清末到民国,我国辞书进入现代阶段。
1911年上海国学扶轮社出版的《文科大辞典》、作新社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是我国现代辞书的萌芽。
1915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辞源》,以及此后的《辞海》《国语辞典》,是早年现代辞书的重要著作。
然而同西方相比,就现代辞书领域而言,20世纪上半叶我国实已沦落为“辞书小国”。
1949年至今50余年,我国的辞书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编纂了《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故训汇纂》等精品辞书,香港、台湾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很有价值、很有份量的工具书。
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无论从辞书出版的种类、发行数量,还是从家庭辞书拥有量等方面看,我国确实可以称得上“辞书大国”了。
但是,中国显然还不是“辞书强国”,精品辞书的比例还不高,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辞书还不多,特别是辞书编纂手段、观念等方面,与先进国家还有距离。
促进中国辞书现代化,是缩短、弥合同先进国家的辞书差距,使我国由辞书大国成长为辞书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努力促进辞书编纂手段现代化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是:数字技术成为处理信息的主要手段,数据库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
辞书编纂手段现代化,其现实含义就是在辞书整个编纂过程中充分使用数字技术和各种数据库,具体说,就是开发功能强大的语料库、知识库和适用于辞书编纂的软件系统。
大力弘扬中国辞书精神共话数字时代辞书生活作者:吕海春来源:《辞书研究》2024年第01期11月3—6日,我国辞书界重要的学术盛会——中国辞书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北正定举行。
会议由中国辞书学会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传统出版社和数字出版机构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大会以“数字时代的辞书生活”为主题,共遴选论文80余篇,对标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需求,直面数字时代辞书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围绕大语言模型、融媒辞书、品牌辞书、辞书生活、辞书精神等话题展开,组织了以“融媒辞书品牌辞书”“辞书生活辞书精神”为题的两场主题报告,以“社长论坛:辞书市场问题”“青年论坛:辞书研究”为题的两场论坛,以“大语言模型与辞书编纂”“《新华字典》与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两场工作坊。
大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研讨,不断进行思想碰撞,逐渐凝聚学术共识。
会议最后还特别向广大辞书工作者发出了弘扬中国辞书精神的倡议。
一、奋力担当文化使命推进辞书强国建设开幕式上,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就数字时代中国辞书事业碰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辞书学会的发展发表讲话。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英,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致辞。
中国辞书学会顾问韩敬体代表老辞书人发言。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执行董事顾青主持开幕式。
河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英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情况,希望通过承办本次大会,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和辞书学的学科建设。
韩敬体先生作为中国辞书学会的创会元老,被特邀参加本次大会。
他在發言中深情回顾了中国辞书学会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学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希望广大辞书工作者紧密团结,共同推动辞书事业的健康发展。
李宇明会长在致辞中提出,辞书人应认真思考当下辞书事业需要考虑的“三大形势”,指出辞书是特殊的文化工程,辞书人的努力目标是支持“两个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呼吁大家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的创新理论,尤其是要学习第二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辞书和辞书学“说中国话”。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情况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 张颂教授,中国播音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特邀理事,播音学研究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朗读学》《朗读美学》《播音创作基础》等;主编《中国播音学》《广播电视语言艺术——中国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研究》等。
2. 于根元教授,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
中国应用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等;主编《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应用语言学概论》《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等。
3. 李宇明教授,应用语言学历史及理论方向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有:《语言理解与发生——汉语儿童问句系统理解与发生的比较研究》《语文学习与教育》《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汉语量范畴研究》等。
4. 陈章太研究员,社会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主要著作有:《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五卷本)《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语言学》等;主编《社会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等。
5. 冯志伟研究员,计算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语言现代化学会副会长、 LREC 、TELRI 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机器翻译新论》《现代术语学引论》《数理语言学》等。
6. 侯敏教授,计算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在机器翻译系统研制、传媒有声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
主要论著有:《计算语言学与汉语自动分析》《修辞美学》《汉语自动分词中的歧义问题》等。
7. 李佐丰教授,广播电视语体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主要著作有:《广播电视语言》《电视专题片声画语言》《文言实词》《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古汉语语法学部分)》等。
曾获王力语言学奖。
其论文主要探讨《左传》和先秦的语法现象。
目前,正致力于古汉语中的词义和句法的沟通,试图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 邢欣教授,对外汉语教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主要论著有:《现代汉语兼语式句型研究》《都市语言研究新视角》《双语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兼语动词与非兼语动词的区别》等;主编教材《汉语水平考试指南》等。
Origin软件数据提取及处理在物理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李宇明,王雅君,姜桂元(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随着数据处理软件的普及与发展,理工类实验研究中可以利用各种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其中O-rigin软件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操作较为灵活以及人机交互性能体验良好的数据处理软件之一。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之一,其内容涵盖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等多个领域。
利用这一课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数据采集、处理及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作风。
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构建学生利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中,需要进行大量实验数据的加工,通过利用O-rigin软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增强数据提取、处理及分析能力。
一、Origin 软件基本介绍及其在化学化工实验中的应用OriginLab公司,最初于1992年开发了Origin数据处理软件,用于数据2D/3D作图、拟合以及分析等。
可以读取ASCII、Excel以及SPC等多种格式数据,且可以直接对图像中的数据进行提取。
目前,Origin版本已经更新到Origin 2020,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功能,结合其各种类型插件,可以充分满足大部分实验、科研以及工程等领域的数据处理、分析及拟合要求。
目前,Origin软件在化学化工实验领域已经得到充分的应用。
郭欣桐等在化学动力学测定过程中,使用Origin对所得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各项相关动力学参数。
利用Origin软件线性拟合功能,郭晓刚等成功获得离心泵的性能测试参数,实现对数据复杂的化工实验进行有效分析。
Origin软件可以实现构建复杂的图形网络,如吴琼等实现对二组分水—盐系统相图进行绘制。
此外,Origin软件还在分析化学(陈淑华,等)及催化化学(李自卫,等)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在物理化学实验课程中,部分实验软件只提供数据图,无法提供详细数据值,而利用Origin软件,可以通过自动识图功能,实现实验数据的高效提取。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李宇明、王路江同志职务任免的
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2.04.10
•【文号】教党任[2012]25号
•【施行日期】2012.04.10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人力资源综合规定
正文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李宇明、王路江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教党任[2012]25号)
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
经研究并与中共北京市委商得一致,任命李宇明同志为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免去王路江同志的中共北京语言大学委员会书记、常委职务。
中国共产党教育部党组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原载余志鸿主编.《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李宇明零引言反问句是一种假问句。
当前学术界对它的认识可以总结为如下四点:a)反问句的语表形式是一般问句(本文称为询问句)的形式。
b)反问句的语里意义是与其语表形式相反的陈述,即肯定形式表达否定命题,否定形式表达肯定命题。
反复问,形式上是肯定否定并列,由其构成的反问句的意义则是肯定的。
c)反问句同询问句的区别在于:询问句是有疑而问,要求回答;反问句是无疑而问,不需回答,答案就在句中。
d)反问句同与之相应的陈述句的区别,在于反问句含有较重的感情色彩。
以上这些认识似乎失于肤浅粗疏,甚或偏颇。
本文拟从反问句的构成和理解两个角度,进一步考察上述a)、b)两方面的问题,并涉及到c)、d)和其他有关问题,以企把对于反问句的认识推进一步。
一、反问句与询问句外延的关系一般语法书只指出反问句所使用的是疑问句形式,却不曾考察二者语表形式的关系,似乎使人觉得二者语表形式的外延是重合的。
其实不然,二者的语表形式在外延上是交叉关系,即有些询问句的句式(A类)不能构成反问;有些反问句的句式(C类)也不能构成询问句,是反问句的特定句式;①只有一些句式(B类)既可以构成询问句,也可以构成反问句,是双用句式。
要弄清楚询问句和反问句句式外延的关系,需认识A、C两类,因为B类是双用句式,故不必在此节讨论。
(一)A类句式询问句根据疑问程度可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当问话人对所问之事(疑问点)不了解或不甚了解时,问句是强式询问句。
例如:(1)“祥子!”她往近凑了凑:“我有啦!”“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
(《骆驼祥子》第77页)②祥子对虎妞“有了什么”不了解,所以“有了什么?”是强式询问句。
当问话人对疑问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甚至完全了解时,使用询问句的目的无非是想进一步证实一下,或只是表示商量、礼貌、祈使之类的语气,这种问句是弱式询问句。
例如:(2)“你今年有二十五、六了吧...........?”纪月芬又问。
“二十六。
”①反问句的特定句式是针对询问句而言的。
有些反问句的特定句式也往往可以构成陈述句、感叹句等。
②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下同。
“对,我记得也有二十六了,是时候了,该作点准备啦。
”(《明灭的星群》第20页)①(3)“你专心点好不好?”(同上,第66页)例(2)中纪月芬记得对方是二十六岁了,用“吧”问句只是想证实自己记忆的准确性。
例(3)是附加疑问句,②问话人只是用问句的形式提出要对方“专心点”的要求,并无疑问。
它们都是弱式询问句。
“吧”问句和附加疑问句只能表示弱式询问,二者可称为“弱式询问句式”。
弱式询问句式不能构成反问,是A类句式。
它几乎相当于一个陈述句或祈使句,是介乎询问和非问之间的一种问句。
反问句也是相当一个陈述句或祈使句,因此二者相近或相通。
但反问句具有相当重的感情色彩,这种感情色彩,是通过语表表疑问而语里不表疑问这种表里的强烈矛盾性产生的。
A类句式因不具备这种强烈矛盾性,故不能构成反问。
(二)C类句式C类句式是反问句的特定句式。
一些辞书和论著曾提及有专用于反问的词语或句式,③但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更没有给以系统描述,有些看法也欠妥当。
原因是把反问句当作语用平面的问题。
但是C类句式的存在表明,反问不仅是语用平面的问题,而且也是语法平面的问题。
C类句式可以分为五类:1.由“什么”形成的C类句式。
这种C类句式有三种情况:a)谓词+“什么”(轻读)。
例如:(4)“放你们走,你们还罗嗦什么.......?”黑暗中,那个声音非常严厉。
(《雪城》第88页)④(5)你还难受什么......?事情已经过去了。
(6)还吃什么....?别吃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7)这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事情,还分什么男女......?(丁声树等(1980,P162)用例)(8)那你起什么哄?(《明灭的星群》第69页)(9)讨什么论?前三例“什么”加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什么”不能分析为宾语,是加在谓词后构成反问句特定格式的成分。
这类句式都可在句末再重复谓词,以加强语气,单音节动词尤然。
例如:(4')你们还啰嗦什么啰嗦?(5')你们还难受什么难受?(6')还吃什么吃?例(7)中“还分什么男女”的“什么”加在动宾之间,但“什么”不能分析为宾语中心语的定语,其作用同前三例,是动词带宾语时的一种特殊表现。
例(8)中的“起哄”是离合词,例(9)中的“讨论”是用联合方式构成的词。
这两种词语,“什么”可加在其后,例如:(8')起哄什么?①《长江》1987年第1期。
下同。
②附加疑问句是由命题加疑问形式构成,包括三类:a)今晚的节目很好,是吧?(肯定式)b)今晚的节目很好,不是吗?(否定式)c)今晚的节目很好,是不是?(肯否相叠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附加疑问句也可以分归是非问和反复问。
③如丁声树等(1980)、《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
④《十月》1986年第2期。
下同。
原载余志鸿主编.《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9')讨论什么?也可以嵌入词中,嵌入词中的方式可能是由例(7)之类的形式类化出来的。
b)“有什么”+形容词性成分(+的)(+呢)。
例如:(10)“有什么不行.....?我父亲爱抽凤凰烟和牡丹烟。
”(《雪城》第44页)(11)这事有什么困难的呢.........?交给我吧。
这类格式往往不带“呢”,但可以无条件地补出。
如果不能补出“呢”而能补出“吗”,则不是C类句式,而是B类句式,因为“有什么+形容词性成分+吗”(例如:“我有什么错吗?”)也可能用于询问句。
c)重复他人话语加“什么”丁声树等(1980,P163)指出:“重复别人的话,前头加个‘什么’,表示不赞成、不同意,也是反问的语气。
”举的例子有:(12)什么粗人不粗人?(13)什么好劳动?(14)什么非用步行?再看四个例子:(15)那人说:“请问我们教导员是不是在车里?……”……弟弟也打开车门,探出头训斥:“什么教导员.....?莫名其妙!”(《雪城》第9~10页)(16)艾可馨支支吾吾:“那个不正常。
”“什么这个那个的.......,说清楚了,不说清楚我怎么给你开药?”(《明灭的星群》第19页)(17)孩子说:“我要去。
”妈妈说:“去什么...?在家玩。
”(18)“我,我……”小伙计惶恐的。
“我,我.什么..?小声点!”(《新加坡传奇》)①上四例是对上引论点和用例的补充。
例(15)说明“什么”也可加在名词性成分(教导员)前头。
例(16)说明对重复的话语(那个)可稍加变动(这个那个的)。
例(17)、(18)表明“什么”也可加在重复话语的后边。
这类格式的“什么”要重读。
2.由“哪”等形成的C类句式当“哪”不表指别义,“哪儿”、“哪里”不表处所义时,由它们构成的问句属C类句式。
例如:(19)“不试也罢,哪会不合身呢......!”②(《雪城》第20页)(20)这么些人一辆车哪里坐得下?(《现代汉语八百词》用例)(21)我那儿有那么大的胆量?3.由“怎么”等形成的C类句式当“怎么、怎样、怎”处在能愿动词前且不表原因、方式义时,也会形成C类句式。
例如:(22)不吸烟怎能思索呢?不喝醉怎能停止思索呢?(《骆驼祥子》第208页)(23)我怎么敢欺骗您呢?(24)他怎么可以这样干呢?此外,“怎么、怎”后有可能补语,也会形成C类句式。
例如:(25)街上人太挤,汽车怎么开得过去........?①《台港文学选刊》1988年第2期。
②有些反问句后用“!”、“?!”或“。
”等点号,仍是反问句。
(26)东西太重,一个人怎搬得动.......?4.由“何、岂”等形成的C类句式《现代汉语词典》指出“何必、何不、何曾、何尝、何啻、何妨、何苦、何况、岂、岂但、岂非”等都是表示反问的。
因此,带有这些词语的问句形式也属C类句式。
“何”有几个义项,当“何”不用于事物义、处所义、指别义时,带“何”的句式也是C类句式,例如:“何足挂齿”“何济于事”等。
“难道”,几乎所有的词典都说是加强反问语气的。
照此可认为“难道”出现的句子都是反问句。
其实不然。
例如:(27)(在他的知识里,他晓得京西一带,象八里庄、黄村、北辛庄、磨石口、五里屯、三家店,都有养骆驼的。
)难道..绕来绕去,绕到磨石口来了吗?(《骆驼祥子》第17页)(28)(为什么现在这样安静呢?)难道..冬天此地都不做买卖了吗?(同上,第221页)这两例都是询问句,“难道”表猜测,并不是加强反问语气的。
可见“难道”出现的句子是B类句式。
5.由一些固定短语形成的C类句式(29)母亲不满地说:“得了,你有完没完....?……”(《雪城》第13页)(30)真是岂有此理....?(31)革命何罪之有....?“有完没完”之类的习惯用法,“岂有此理、何罪之有”之类的成语,都能形成C类句式。
从上面的举例可以看出,C类句式主要是用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形成的,只有“有完没完”这种习惯用法采用的是反复问形式。
疑问代词的本义都是表询问,因此,C类句式很有可能是由B类句式发展来的。
①而且这种发展演变似乎现在还没有停止。
如“干吗”相当于“为什么”,但是现在“干吗”倾向于只表反问,显示出与“为什么”的初步分工。
二、反问句的识别反问句使用B、C两类句式,C类句式由于有一定的特殊形式,只要掌握了这些形式即可识别。
B类句式是询问句和反问句的双用句式,无特殊的反问标记,因此反问句的识别关键是识别B类句式。
任何问句都起码有一个疑问点Q,当问话人对Q有所疑问(记作q)时,问句是询问句;当问话人对Q没有疑问(记作“非q”)时,问句为反问句。
因此识别反问句,其实就是探求问话人关于Q的情况,寻找非q的存在。
寻找非q不能仅在句中进行,而必须靠对语境(上下文、文外背景)的把握。
(一)通过上下文寻找非q使用反问句时,上下文常伴有证明非q存在的话,以保证听话人对于反问句的理解,或是起到强调观点、增强情感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上下文来寻求非q。
例如:(32)误会?我误会不了!我听了半天啦!你们策划的阴谋完全败露啦!你上当受骗,让夏露当猴儿耍了,这还有错儿?我误会了吗.....?哈哈……(《明灭的星群》第5①黄国营(1986)曾论述了“吗”在北方话、南方话中由询问向反问发展(包括分化)的情况,可为一证。
原载余志鸿主编.《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页)(33)“咋了?盲流哪点对不起你了.........?”李翠翠截断了他的话,双手叉腰地说:“让俺们那口子给你送白馍,俺又亲自来看望你,你要是不认识俺,你们科长半夜三更地来送夜饭?呸!你去作你的饿死鬼的梦去吧!(《风泪眼》第110页)①例(32)中,上文已声明“误会不了”,且又摆出了一些事实,可以表明“我误会了吗?”为非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