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图象专题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213.00 KB
- 文档页数:3
常见图像类型:(1))s--t图像、(2)v--t图像竞技图像追击问题相遇问题匀速直线加速直线加速直线减速运动(3)m--v图像(4)G--m图像同种物质水的体积温度图像容器总质量与液体体积(5)压强:p--h图像:压强p与深度h 压强p与某点到容器底的距离h(6)F 浮---h 图像(7)浮力:F--h 图像FF 浮力随浸入深度 浮力随提升高度h (8)浮力:F 浮—t 图像 (9)浮力:F 浮--t 图像FF(10)浮力:拉力F-t图像(11)浮力:速度恒定时,P-t 图像 (12)功率:p--v 图像阻力一定时,p-v 图像(13)η-G 图像 (14)比热容:温度--时间图像 ,固态和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15)电学: U -- I 图像定值电阻的U-I图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滑动变阻器的电压随其连入电路的阻值、电路的电流的关系图像(17)电学:, I--U图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电阻R1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增大”,或“减小”)(18)电学:P -- U图像小灯泡功率p与电压U的平方的图像是曲线(16)U--R图像小灯泡的电阻曲线是图中的.(19)电学:P -- R图像(20)电学:P -- I图像实例分析:第一部分力学部分1..某地在江面上修建一座大桥,如图中甲是使用吊车向江底投放底面积为长方形石料的示意图.在整个投放过程中,石料以v=0.2m/s的恒定速度下降.乙是钢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从开始投放到石料刚好接触湖底前).t=0时刻吊车开始下放石料,忽略水的摩擦阻力.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石料在t=20s时开始浸入水中B.石料的重力是1400NC.石料受到的浮力始终是500ND.石料完全浸没水后钢绳的拉力为900NE.石料距离水面的高度h1F.该石料的密度G.石料放入水底后底部受到水的压强P1H. 石料放入水底并松开钢绳后,石料对水平底面的压强P2J.从水中匀速提起该石料时电动机的功率K. 从水中匀速提起该石料至投放原处时,消耗的电能2、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圆柱体,将圆柱体从盛水的烧杯上方离水面某一高度处缓慢下降,然后将圆柱体逐渐浸入水中。
物理图像信息专题复习(2课时)1 .什么是物理图像?用数学图象的方法,把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能使复杂问题变简单明了,是2 .图象信息题的考查能力:涉及实验设计能力,数据读取、分析与处理能力,图象的识别与分析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能力,以 及灵活运用一些重要物理概念、规律与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 .考查方式:⑴判断图像对错。
⑵运用图像收集信息,进行判断、选择、填空、问答、计算。
⑶根据数据,作出图像一、知识考点v/(m/s)匀速直线运动,路 程与时间成正比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保持不变同种物质的质量 与体积成正比物体的重力与 质量成正比定值电阻中的电流 与两端电压成正比 非晶体熔化将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规律、 种直观形象简洁的物理语言。
1 .识别或认定图像 和 所表示的物理量(对象),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素和控制条件。
2 .分析图像的 或,弄清图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图像 的含义)。
3 .根据图像的变化情况确定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给以正确描述或做出正确判断。
4、结合题目和图象从图象中 ,在坐标轴上获取,计算未知量。
三、典型例题例1.从图像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哪些?解:⑴该物质是晶体。
⑵该物质加热时初温是 40 C 。
⑶.该物质的熔点是 48 Co⑷该物质AB 段是固态,BC 段固液共存,CD 段是液态。
⑸BC 段是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经历了 6min 。
⑹该物质熔化过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例2.观察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⑴关于什么物理量的函数图象? ⑶利用图象信息可求那些物理量?⑵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的什么关系? ⑷图象描述物体什么物理规律?四、达标检测 解:⑴关于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象。
⑵反映了路程与时间两个物理量之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
⑶利用图象信息可求速度、路程、时间。
⑷图象描述物体在受合力为 0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物理图象专题复习近几年的中考突出了用物理图象对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初中物理图象类型虽不复杂,但学生对图象的认识是分散的、不完整的,需要通过专题教学,使学生上升到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知水平,从而搞好初中物理总复习.一、物理图象的共性1.横、纵坐标轴认识图象时,首先要从横、纵坐标轴开始,弄清两个坐标轴各代表什么物理量,以便了解物理图象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纵坐标表示速度v,横坐标表示时间t,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若将纵坐标改成路程s,横坐标不变,则图象反映的是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2.图象中的点物理图象中任意一个点往往对应着一个物理状态.如冰在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点A表示冰在吸热升温过程中处于温度为-4℃的固体状态.物理图象中的“拐点”又具有特殊的物理意义,它是两种不同情况的交界,是物理量发生突变的点.如图2中的点B表示冰将要开始发生熔化现象,点C表示冰的熔化现象将结束.3.图象中的线图象中的一段线往往表示一个物理过程,例如图2中的线段BC表示冰的整个熔化过程——吸热而不升温.4.斜率图象中某一点切线的斜率一般对应着一个新的物理量,例如物体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s-t图象中的斜率表示物体在该点时的瞬时速度v;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U-I图象中的斜率表示导体的电阻R;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大小关系的m-V图象中的斜率表示物质的密度ρ.写成一般式为斜率=纵坐标物理量的增量/横坐标物理量的增量=新的物理量的大小.5.面积某些物理图象其图线与横坐标轴及自变量的某一区间的图线所围成的面积又常表示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大小.分析图象时,求出面积,往往会使物理问题的解答更为方便些,例如图1中的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等于物体在0~t0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6.截距截距是指图线与两个坐标轴的交点所代表的坐标数值,该“数值”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例如图2中的纵截距表示冰开始加热时的初温,横截距表示冰开始熔化的时刻.二、常见物理图象的分析例1如图3所示是不同时刻测量一段(随温度发生均匀变化的)镍铬合金线的电阻值的R-t测量图象,与时刻t1相比,时刻t2的温度较_________(填“低”或“高”).解析从图3中的图线的走势看,随着时间的延长,合金线的电阻越来越小.又因为导体的电阻随其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时刻t2的温度比时刻t1的温度低.例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则图4甲、乙中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_____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________段.解析图4甲中的AB段的斜率(Δs/Δt)为一常数(等于速度v),故AB段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C段平行于时间横轴,也就是说物体运动的路程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故其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DE段的斜率(Δv/Δt)为另一常数(加速度a),故DE段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EF段平行于时间横轴,物体的速度大小不随时间发生变化,故其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例3如图5所示,两条直线分别表示通过阻值不同的两个电阻的电流强度随其两端电压变化的I-U图线,从图中可知()A.R1>R2B.R1、R2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ⅡC.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ⅢD.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在区域Ⅰ解析由图5可知,当给电阻R1、R2两端加电压U0时,电阻R1、R2的电流值分别为I1、I2,且I1>I2,根据欧姆定律I=U0/R得R1<R2;当R1、R2串联后,总电阻R串>R2>R1,所以串联后的总电阻的I-U图线应在区域Ⅲ;当R1、R2并联后,有R并<R1<R2,所以总电阻R并的I-U图线应在区域Ⅰ,正确答案为选项D.例4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设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加热时间成正比,得到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6所示,那么它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A.1∶2 B.2∶1C.1∶4 D.4∶1解析由图6可知,图线AB段表示物体在固态吸热升温的过程,加热时间为2min,设其吸收的热量为Q,温度变化为Δt1=40℃;图线CD段表示物体在液态吸热升温的过程,加热时间为4min,吸收的热量应为2Q,温度变化Δt2=20℃.物体在发生状态变化时,其质量不变,设为m,根据比热公式c=Q/mΔt,得c固/c液=(Q固/Q液)·(Δt2/Δt1)=(1/2)×(20/40)=1/4.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C.例5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和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m总)可分别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学生通过改变液体的体积并测得相应的总质量而画出了有关m总-V的图象.在图7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的体积关系的是()解析根据题意,m总=m器+m液=m器+ρ液V液,其中m器和ρ液都为常量,很显然当V液=0时,m总=m器≠0,所以选项A和C是错误的;当V液不为零时,m总随着V液的增大而增大,也就是说m总-V的图线是直线上升的,而不是直线下降的,所以选项D也不正确.正确答案为选项B.例6如图8所示表示甲、乙两种液体的压强p与深度h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甲液体的密度ρ甲与乙液体的密度ρ乙大小关系是()A.ρ甲>ρ乙B.ρ甲=ρ乙C.ρ甲<ρ乙 D.无法确定解析 从图中甲、乙曲线不难看出,当液体深度为h0时,液体甲的压强p甲小于液体乙的压强p乙,即p甲<p乙,根据公式ρ=p/gh,得 ρ甲<ρ乙. 故正确答案为选项C.重点复习以下“四图归一”图象: (1)s-t 图象:研究物体运动形式。
中考物理复习——图象专题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象,将某些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象实际上反映了物理变化过程的特点以及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能形象、直观地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
将物理过程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图象上呈现出来,可使物理过程形象、直观,使解题过程优化,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象题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图象的物理意义: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斜率: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表达式中的k就是斜率。
y=kx s-t图象G-m图象m-V图象I-U图象在物理图象中斜率表示的是某个物理量。
斜率越大(图线的倾斜角度越大),其表示的物理量就越大。
2.“点”:表示一个物理状态;“线”:表示一个特定的物理量;“线段”:表示一个物理过程;“面积”:可能表示一个物理量。
v-t图象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物体在对应时间内通过的路程P-t图象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电动机在对应时间内所做的功U-I图象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该用电器在对应电压下的电功率解答图象题的一般步骤:图象题是一个立体的信息库,解读时最好将图象与实际物理过程相结合,将获取的信息记录在草稿纸上。
(1)首先要审清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物理量,初步理清图象所表达的物理意义或物理过程。
(2)其次要抓住图中的特殊点(如:端点、中点、与坐标轴的交点)、线(如:过不过原点、平行),来理解图象中隐含的物理知识。
(3)最后综合分析图象信息,找规律解题。
一、力学中的图象问题1. 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时从同一地点向北出发的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在0~5 s时间内,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填方向)运动;在0~20 s内,甲车的速度为m/s.第1题图第2题图2. 如图所示,用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运送货物上楼,每件货物重100 N,每次运送的重量不定,图乙记录了在整个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随货物重力的增加而变化的图象,由图可知动滑轮重为N.当某次运送4件货物时,绳子的拉力F是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不考虑绳重和摩擦)3.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是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s)或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 (2)和(4)B. (2)和(3)C. (1)和(4)D. (1)(2)(3)(4)4. 小华同学在研究玩具小车A 的运动情况时,描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象与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根据图象可以计算出小车A 在0﹣1s 内的平均速度为m/s.如果在小车A 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 后方0.9m 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小车B的速度为1m/s 时,经过足够长时间,两车可相遇次.当小车B 的速度大小满足时,两车不可能相遇.5. 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A. 乙物质的密度比水大B. 体积为50 cm3的乙物质的质量为35 gC. 质量为25 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30 cm3D. 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练版P51-2T)6. 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其F-t和v-t图象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t=1 s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摩擦力是0 NB. 当t=3 s时,物体受到摩擦力是7 NC. 4~6 s内,拉力F做的功是20 JD. 2~4 s内物体的机械能保持不变(练版P51-7T)7. 如图甲为盛水的烧杯,上方有弹簧测力计悬挂的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下降,直至将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整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F与圆柱体下降高度h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g取10 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圆柱体受到的重力是6 NB. 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是3 NC. 圆柱体的密度是1.5×103 kg/m3D. 当圆柱体刚好全部浸没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800 Pa(练版P51-4T)8. 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到弹簧到将弹簧压缩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Δl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 )A. 受到的弹力始终不变B. 运动过程动能一直增大C. 运动过程机械能不变D. 在b点时重力等于弹力9. 如图甲所示,长1.6 m、粗细均匀的金属杆可以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一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能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据图可知金属杆重( )A. 5 NB. 10 NC. 20 ND. 40 N二、电学中的图象问题10. 如图甲所示电路,R2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将滑片P从b端移动到a端的过程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则电源电压为V,滑动变阻器R1的最大阻值为Ω,电阻R2的阻值为Ω.(练版P43-11T )第10题图11. 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I-U图象.由图可知:电阻乙的阻值为Ω.若将电阻甲和乙并联后接在电压为6 V的电源两端时,则干路的总电阻为Ω,总电功率为W.第11题图第12题图12. 甲、乙两灯泡中的电流与电压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将甲、乙两灯泡串联后接在电压为V的电源两端时,甲灯泡中通过的电流为0.5 A,此时乙灯泡1 min消耗的电能是J.13. 如图甲所示是小强“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是他依据测得的实验数据绘制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R两端的电压为V;当R的电阻由10 Ω更换为15 Ω时,闭合开关后,为使R两端的电压(选填“改变”或“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向(选填“a”或“b”)端滑动.14、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右端滑到左端的过程中,R1、R2的I-U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图像专题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图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图像法的优点,图线上的点,图像中的线,图线的斜率,图像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物理含义,并能够去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讲解概念,使学生先明确概念,然后运用概念去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物理学习也要注重和数学的结合,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把一些数学中的量赋予物理意义,使理性的思维得以锻炼。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图像法的优点,横纵坐标点和线1.图像法的优点?形象直观利于剔除错误数据2.图像的横纵坐标横坐标------- 自变量纵坐标------ 因变量3.图像中的点:一个状态的体现4.图像中的线:一个过程的体现环节二:认识图像的斜率和截距,面积5.图像的斜率:纵轴的变化量与横轴变化量的比值,通常代表一个新的物理量。
学生讨论:以下图像它们的斜率表示的新物理量分别是什么?提问:斜率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例1:在水平地面上,一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其s-t 图象如图1所示,其中0-1s 内和3s-4s 内的图象为直线,1s-3s 内的图象为曲线,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0-1s 内物体做匀速运动B .1s-3s 内物体做加速运动C .3s-4s 内物体的速度为零D .3s-4s 内水平拉力一定为零例2: 通过实验探究小灯泡电阻随其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
实验时使用的是额定电压为2.5V 的小灯泡,通过实验测出了若干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灯丝的电流,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如图2所示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小灯泡两端电压为2V 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为 A ,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__ ___Ω;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小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大,小灯泡的电阻值 (选填“保持不变”、“变小”或“变大”)。
面积:有时代表一个物理量 7.截距:一个变量为零 时另一个变量的值一般有物理意义例.如图所示,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保持木块和木板不变,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对长木板的压力,测出此种情况下的滑动摩擦力。
初中物理图象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画路程——时间图象。
(2)知道初中物理所学的各种图象的物理意义。
(3)了解各种图象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过程能力和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得出初中所学图象的共同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对图象应用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所学图象的共同点,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习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五个图象所表示的物理意义的归纳 【教学难点】
并解决一些未曾涉及的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
ppt 课件,实物投影仪,复习参考卷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开门见山,提出新教材的特色——图象。
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物理图象,并提出教学要求。
二、图象概述
1、各种图象的作用和物理意义 重点复习以下四种图象:
(1)s -t 图象:研究物体运动形式。
s 与t 比值是常数。
(2)G -m 图象:描述星球表面物体受到重力与物体质量关系。
(3)m -V 图象:图象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m 与V 比值是常数。
(4)U -I 图线:U -I 图象用来描述的导体导电能力的 U 和I 比值是常数。
2、共同点
(1)它们的图象都是过坐标原点的倾斜直线。
(2)直线上任一点纵坐标和横坐标对应的物理量的比值是确定值。
3、不同
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不同物理量,图线上各点所对应的物理量也不同,图象的物理意义就不同。
三、图象制作
根据所给匀速直线运动的数据作相应的s -t 图。
练习: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通过的路程与时间记录如下: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s -t 图象。
四、图象应用
1、如图所示为某种玻璃的m -V 图像,求: (1)体积为3厘米3玻璃的质量为多少克? (2)质量为10克的玻璃体积为多大? (3)该玻璃的密度为多大?
2、某同学测甲乙两导体的电阻大小,由于遗失数据, 只记录下两导体大概的U -I 图象,你能判断哪个导体的电 阻较大吗?
安培
U/伏特
3、如右图所示,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同学分别用三
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甲、乙、丙三种
液体不同体积时的质量,记录了有关数据,并依据数据作出了质量与体
积关系的m-V图象。
(1)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B、D、G(或C、E、H或F、I)可知
在体积相同时的质量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数据点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进一步综合分析甲、乙、丙三条直线的物理意义,可归纳的结论有:
(a)。
(b)。
(4)由以上分析可初步认为表示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五、小结
六、作业
完成有关图象专题练习。
【教学反思】
本堂课虽然完整地复习了所学的五类图象,但由于过于追求思维的严密和知识点的完整未能
调动学生开放性思维,整堂课较沉闷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