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共六个专题)【上】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0
2023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专题(10个专题) 2023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专题专题一:运动和力学1. 物体的运动状态和速度2. 动力学方程和牛顿第二定律3. 力和力的平衡4. 运动的曲线和力学的解释5. 动能和机械能的转化专题二:能量和功率1. 功和功率的定义2. 动能和势能的区别和转化3.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4. 机械效率和能量损失专题三:压力和浮力1. 压力的定义和计算2. 浮力的原理和计算3. 浮力和物体的浮沉条件4. 阿基米德定律和浮力的应用专题四:光的传播和成像1. 光的传播方式和直线传播原理2. 光的反射和折射3.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 成像的特点和公式专题五:静电和电路1. 静电的产生和电荷的性质2. 电场的概念和性质3. 电容和电4. 并联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专题六:磁场和电磁感应1. 磁场的产生和磁场线的性质2. 磁场对电荷的影响3. 电磁感应的原理和生成电动势4. 电磁感应的应用和法拉第定律专题七:电磁波和光谱1. 电磁波的性质和传播方式2. 光的三原色和光的合成3. 光的色散和光谱4. 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专题八:原子和原子核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2. 同位素和放射性衰变3. 核反应和核能的转化4. 核能的应用和辐射的防护专题九:振动和波动1. 机械振动的性质和特点2. 波动的传播方式和波的叠加原理3. 声波和光波的差别和特性4. 波的干涉和衍射专题十:热现象和热力学1.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2.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相变规律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4. 热量传导和热量辐射的应用以上是2023中考物理第二轮复习的十个专题,每个专题涵盖了与物理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和概念。
希望同学们能够按照专题依次复习,并进行相关练习和思考,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祝你们成功!。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习目标】1.认识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工具及国际单位;2. 会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正确记录测量结果;3.知道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4. 知道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要点梳理】要点一、长度的测量人的直觉并不可靠,要得到准确的长度需要用工具进行测量。
要点诠释: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①国际单位:米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②单位符号及换算千米(km)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1km=1000m=103m 1m=10dm=100cm=1000mm=103mm1mm=103μm 1μm ==103nm2.测量工具:①刻度尺(最常用);②精密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激光测距仪。
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看:看清刻度尺零刻度线是否磨损;看清测量范围(量程);看清分度值(决定了测量的精确程度)。
②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③放: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被测长度平行,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长度起始端对齐;④读: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且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要点二、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长度,需要采用特殊方法。
要点诠释:1.化曲为直法(棉线法)测量曲线长度时,可让无伸缩性的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作好两端的记号,然后把线轻轻拉直,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度,就等于曲线的长度。
2.累积法:对于无法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的长度,可以把数个相同的微小量叠放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结果除以被测量的个数,就可得到一个微小量的长度。
3.滚轮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待测的较长的直线或曲线上滚动,记下滚动的圈数,则被测路段的长度等于圈数乘以周长,例如测量池塘的周长,某段道路的长度等。
六、情景分析专题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黄同学选用了两块材质相同、厚度不同的海绵A 、B ,以及若干完全相同的砖块进行实验。
实验中,他将砖块分别叠放在A 、B 海绵的表面,并保持海绵与砖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始终一致,实验过程如图1(a )、(b )、(c )、(d )、(e )、(f )所示,观察到海绵的形变程度为△L 1、△L2、△L 3和△L 4,且△L 2>△L 4>△L 1>△L 3 。
请根据实验条件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⑴ 分析比较图1(b )和(c )[ 或(f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分析比较图1(b )和(f )[ 或(c )和(g )] 中海绵形变程度以及相关条件可得 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明同学做“研究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与支持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实验,他用双面胶将一个200克的砝码固定在1米长的塑料直尺中间,将直尺的左端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手提右端,如图2(a )所示。
然后缓缓抬高右端,观察到的实验情况如图8(b )、(c )所示。
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①比较图2(a )和(b )[或图(a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较图2(b )和(c )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小组在探究“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左端固定在桌子一端的弹性薄钢片进行实验。
先将钢片水平放置,再将重力不同的砝码放置在钢片中间,其实验步骤与现象如图12(a )、(b )和(c )所示。
科学中考复习——物理专题六压力与压强题型一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例1】在学习压强的知识时,几位同学想利用老师准备的如图所示的器材:①用钉子做腿的小桌、②海绵、③砝码④木板、⑤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⑥装有沙的容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
(1)实验时,为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你选择图中实验器材是__ _(填序号);通过观察__ 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2)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小明与小华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小明认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小华认为: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他们选择图中①③⑥三个器材进行相关实验。
请你写出实验步骤。
第一:__ _;第二;_ __.通过比较观察的实验现象小华认为小明的观点是正确的。
跟踪训练1 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刚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木块和一块海绵,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实验中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也运用于以下___ (选填“A“、“B”或“C”)实验中。
A.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B. 当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C. 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当压力一定时,__ 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对比甲、丁两图,小刚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
你认为他的观点_ __(选填“正确”或“错误”),并说明理由:___ 。
题型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例2】现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直玻璃管,将其下端蒙上橡皮膜。
描述橡皮膜外表面在以下不同情境中的形状变化。
(1)向管内缓缓注水,观察到橡皮膜向外凸。
随着加入的水量增多,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 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将注入水后的玻璃管放人装有水的水槽中,慢慢向下移动型如图所示的位置,橡皮膜向外凸的程度会__ 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初中物理所有章节知识点复习大全(中考备战----精华版)1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1m/s=3.6km/h2第二章声现象9.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15.声的利用:(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22.自然界水循环现象中的物态变化:(1)雾、露――――液化(2)雪、霜――――凝华23.使气体液化的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4第四章光现象2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共分6个专题)专题一初中物理公式三、推导出的公式(只能使用国际单位)专题二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一、常数二、常用单位换算专题三初中物理基本物理量专题四常用估算量1.电流:计算器100μA灯0.2A 电冰箱 1A 空调 5A2.电功率:计算器 0.5mW 电灯60W 电冰箱 100W 空调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热水器1000W3.质量:硬币 6g 中学生 50Kg 鸡蛋50g4.密度:人1×10 3 k g / m 3 空气1.29 kg/m3 冰0.9×10 3kg/m3 ρ金属>ρ水>ρ油5.体积:教室180 m 3 人0.05 m 36.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7.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大气压强10 5Pa8.速度:人步行1.1m/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40m/s9.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 课桌椅1m 教室长10m宽6m高3m10.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专题五常见隐含条件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13.白气:液化现象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专题六容易被理解错误的知识点1.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含答案)《光现象》基础知识复习清单一、光的传播1、光在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例: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枪的瞄准、小孔成像、激光引导掘进机等等。
2、光速:在真空中速度是m/s,合km/s。
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在空气中可近似为。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上;反射角入射角。
2、平行光线射到不同物体表面时,发生的反射现象也不同,平滑表面会发生反射,粗糙不平的表面会发生反射,但它们都遵守光的定律。
3、光在反射时,光路(选填“是”或“不是”)可逆的。
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规律:(1)所成的是立的(选填“虚”或“实”)像。
(2)所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始终。
(3)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像与物体关于镜面。
平面镜除了可以成像,还可以用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如潜望镜。
2、除了平面镜,还有面镜和面镜。
四、光的折射1、光从一种介质入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这种现象叫做。
实例:潭清疑水浅,钢笔“错位”、水面处铅笔好像断了等等。
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两侧。
(3)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反之,则折射角(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4)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
(5)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选填“是”或“不是”)可逆的。
五、光的色散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被分解成、、、、、、七种色光,这个现象叫。
这是英国科学家于1666年首先发现的。
2、色光的三原色是、、三种色光,其他的色光可以通过它们混合而成。
颜料的三原色是色、色、色。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的色光决定的。
例如,红色玻璃是因为红光能它,而其他色光(选填“吸收”或“不吸收”),因而呈现红色。
初三物理总复习提纲〔九年级上〕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其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其的点,用字母O表示;动力:使杠杆的力,用字母F1表示;阻力: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字母L1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的垂直距离,用字母L2表示;2.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我们就说处于平衡状态。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做三次实验是为了寻找杠杆平衡的普遍规律。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当时,使用杠杆是费力的,下列提供的杠杆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只填序号〕,使用费力杠杆的优点是。
属于省力杠杆。
属于等臂杠杆的是。
〔A〕撬棒〔B〕抽水机手柄〔C〕独轮车〔D〕钢丝钳〔E〕开汽水的起子〔F〕镊子〔G〕理发剪刀〔H〕道钉撬〔I〕缝纫机踏板〔J〕天平〔K〕钓鱼杆〔L〕定滑轮〔M〕铡刀〔N〕剪铁皮的剪刀〔O〕筷子3.省力杠杆一定是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当动力臂为阻力臂的5倍时,杠杆平衡后动力是阻力的_____倍,杠杆转动时动力移动距离是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的_____倍4.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杠杆,使用定滑轮不省 ,但可以改变,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但不能改变。
5.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 ,使用它吊重物时,既能,又可以改变 ,若不计动滑轮自重与摩擦,动滑轮由几股绳子承担,所用的力就是,若吊起动滑轮的绳子的股数为n,物重为G,则所用的力F可写成公式。
6.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一是物体要受到,二是物体要在上通过一定的。
公式: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7.功率是表示的物理量,物体在所做的功叫功率,公式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其他单位之间换算关系为:1kW=103W1MW=106W某机器的功率为1.25KW,则表示。
8.在物理学中将功与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其表达式为。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复习初中物理共涉及多个章节,以下是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物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物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和科学方法-量和单位:国际单位制、国内常用单位及其换算方法第二章:运动和力-运动和静止的判据-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与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和力的合成第三章:功、能、压强-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功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功率与动力的关系-力和能的转化:势能、动能和机械能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压强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第四章:压力、浮力和密度-观测压力:液体中压强与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浮力:浮力的大小及其相关计算方法-密度:密度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水的比密度和相对密度第五章:机械波-波的定义、分类、特征和传播方式-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的传播速度和波长的计算-声波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声波的频率和振动数、波长、波速和传播距离的关系第六章: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传播速度-光的反射定律:法则、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光的折射定律:法则、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关系-全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第七章: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干涉:杨氏干涉实验、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衍射:单缝衍射、双缝干涉和多缝衍射-薄膜的干涉和许可条纹第八章:静电场和电场力-静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电场的定义和性质-电场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电场线和等势线的性质和绘制方法第九章:电流和电路-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电流的方向和大小与导体的材质和截面积的关系-闭合电路、开路和导体的电阻-电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欧姆定律:伏安特性和欧姆定律的应用-连串和并联电路的电阻和亮度关系第十章:恒定电流和电阻-电阻的代表:恒阻和变阻器-电功率和功率公式-电阻和电功率的应用:电灯、电炉和电热水器以上知识点只是初中物理的部分内容,对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可以从教材中具体内容入手,理解和掌握各个概念、定律和公式,并进行相关的计算练习和实验操作。
质量和密度【【2022年】】一、单选题1.(2022·陕西)下列物体的质量最接近50kg 的是( )A .一枚硬币B .一个鸡蛋C .一名中学生D .一支铅笔 【答案】C【解析】一个鸡蛋的质量大约是50g ,一枚硬币的质量比鸡蛋小,大约为6g ,一名中学生的质量为50kg ,一支铅笔的质量在10g 左右,所以一名中学生的质量最接近50kg ,故ABD 不符合题意,C 符合题意。
故选C 。
2.(2022·江苏扬州)小明想用天平称出20g 水,先用正确的方法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如图1所示。
然后在右盘中增加20g 砝码,接着向烧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针位置如图2所示。
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 )A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B .向左移动游码C .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D .用滴管从烧杯中取水 【答案】C【解析】A .在测量物质的质量过程中,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故A 不符合题意;B .先通过增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再增加20g 的砝码,是为了称量20g 水的质量,此时不能够移动游码,故B 不符合题意;CD .如图2,指针右偏,砝码盘偏重,说明左边水的质量不够20g ,故需要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故C 符合题意;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2022·河南)小丽在乒乓球比赛中获得一枚金牌,她想测出该金牌的密度。
她先用天平测出金牌的质量m 1,然后将金牌浸没到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质量为m 2的空烧杯中,测得烧杯和溢出水的总质量为m 3。
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则金牌的密度为( )A .121m m m ρ-水B .132m m m ρ-水C .13m m ρ水D .31m m ρ水【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知道,溢出的水的质量m 水=m 3-m 2 金牌的体积等于溢出水的体积,由mV ρ=知道,故金牌的体积 32m m m V V ρρ-===水水金牌水水则金牌的密度为1113232m m m m m V m mρρρ===--水金牌水故B 正确。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力学部分)A、知识提要:一、速度、密度、压强、功率:三、二力平衡的条件:1、2、3、4、四、液体压强的规律:1、2、3、4、五、阿基米德原理:六、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七、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八、牛顿第一定律:九、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十、增大磨擦的方法:减小磨擦的方法:十一、质量1、宇宙是由构成的,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所以,物质是由构成的。
2、叫物体的质量。
质量是物质的,把一块铁搬到月球上,它的质量,把它加热,质量,把它熔成铁水,质量,把它折弯,质量,把它切掉一小块,质量。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使用天平测质量前要对天平进行调节,做到水平,归零,平衡;使用天平测质量时要将物体放在盘,砝码放在盘,按照的规则加砝码,当砝码不够用时再移动。
在读游码示数时要以游码边所对的刻度为准。
4、天平不平衡时的处理方法:如果是调节时不平衡,则应通过调节使它平衡,如果是测量时不平衡,则应通过加减或移动使它平衡。
5、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教材第10页)十二、密度1、水的密度是,物理意义:。
2、密度是物质的一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
3、物质大多“热胀冷缩”,即温度升高,体积,密度。
体积受温度影响较大,和较小。
4、水在时密度最大,以下时热缩冷胀,称之为水的反常膨胀。
十三、机械运动、速度、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2、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3、时间的单位是,常用的单位还有。
4、长度测量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5、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减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
6、物体的叫机械运动。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7、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是一个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发生了位置变化的物体是的,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的物体是的。
我们通常是以为参照物的,描述时往往省略不提。
十四、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1、力是对的作用。
力的作用是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物体。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1、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2、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3、能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设计并解决有关问题。
【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数目是巨大的,而分子体积是很小的。
要点二、扩散现象(《分子热运动、内能》分子动理论)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要点诠释:1、条件:①不同的物质;②互相接触。
2、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要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它们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分子间距离r=r0(r0为分子处于平衡位置时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所用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在r>r0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在r>10r0时斥力和引力都变得非常微弱,此时分子力可忽略不计。
要点诠释: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但这种力只有在距离很小才比较显著。
当两个分子间距大于10倍分子的限度时,引力和斥力就不大了。
打碎的玻璃不能吸引在一起,是因为两块玻璃碎片不可能相距很近,无法达到引力明显的距离,所以不能吸引在一起。
电焊、气焊钢板时,用高温加热钢板,使钢熔化为钢水,钢水中的分子可以自由运动相互靠近,靠引力集结在一起。
当钢水冷却凝结为钢块时,原来分离的钢板就被“焊接”在一起。
要点四、分子动理论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一、初中物理光学问题求解方法1.小明的爸爸身高1.80m,小明现在身高1.68m,而妈妈身高1.72m。
如果他们全家人的眼睛到头顶的距离均为10cm,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全身像,镜子的下边缘需离地高度不能高于()A.0.9m B.0.84m C.0.96m D.0.79m【答案】D【解析】【详解】人眼与像中眼睛连线,人眼与像中脚连线。
图中A点为平面镜最低点,最低点高度为人眼离地面的高度的一半,三人中小明身高最小,要求平面镜高度最低,应按小明来计算,小明眼睛高度为158cm,所以镜子下边缘离地面最多不能高于158cm=79cm=0.79m。
2故选D。
2.如图是用手机、凸透镜和纸盒制成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画面放大投射到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透镜表面有一只小虫,墙上能看到小虫的像B.眼睛贴近透镜向纸盒里面看,能看到手机画面放大的像C.要使墙上的像变大一些,应将手机靠近透镜,同时使透镜离墙远一些D.要使看到的像更清楚,应将手机屏幕调亮一些,使周围的环境暗一些【答案】C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详解】A.投影仪的成像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而小虫在透镜表面,意味着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则不能在墙上成像,故A错误;B.投影仪所成的像与透镜的距离较大,若眼睛贴近透镜,则无法观察到清晰的像,故B 错误;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将手机靠近透镜相当于将物体靠近透镜,那么像会变大,且像距变远,所以应将透镜离墙远一些,故C正确;D.将手机屏幕调亮,是让物体本身光线更强,成像更清晰,而环境暗一些可避免环境光线对成像的影响,故D正确。
故选CD。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实验前,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会聚成一点。
实验中,学生多次移动蜡烛和光屏的位置进行实验探究。
初中物理专题复习(共六个专题)【21页】
专题一初中物理公式
一、有两套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二、基本公式(只能采用国际单位)
三、推导出的公式(只能使用国际单位)
专题二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一、常数
二、常用单位换算
专题三常用估算量
1.电流:计算器100μA灯电冰箱 1A 空调 5A
2.电功率:计算器电灯60W 电冰箱 100W 空调 1000W 洗衣机
500W 电热水器
1000W
3.质量:硬币 6g 中学生 50Kg 鸡蛋50g
4.密度:人1×10 3 k g / m 3 空气kg/m3 冰×10 3kg/m3 ρ金属>
ρ水>ρ油
5.体积:教室180 m 3 人m 3
6.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
7.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大气压强10 5Pa
8.速度:人步行s 自行车 5m/s 小汽车40m/s
9.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 课桌椅1m 教
室长10m宽6m高3m
10.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