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共4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40
1、何为人文,何为科学?(6分) 42、请述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8分) 43、请简述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人文智慧与科学智慧的区别。
(8分) 44、老子《道德经》 55、庄子:齐物论 56、请给出{[(P→Q)∧P]→Q}推理形式的真值表,并指出(P→Q)“假命题蕴含任何命题”的含义及其应用的例证。
符号说明:“→”表示“如果…那么…”,“∧”表示“并且”。
(10分) 57、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jué,那个)中。
请给出这句话的博弈论解释。
(10分) 58、决策中的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分别在决策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15分) 59、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性质。
510、自然辩证法创立过程与标志。
511、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具体内涵。
512、自然辩证法与传统自然哲学的根本区别。
513、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理论中介? 514、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作用。
615、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616、物质联系的下向因果关系。
617、物质系统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显示的规律性变化的具体内容。
618、自然界的演化过程、演化规律。
619、存在着的自然界与演化着的自然界之间的联系 620、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与内容。
621、近代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与历史地位。
622、人工自然的演化与人类认识自然的历程的关系。
623、为什么说人工自然的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人化的过程? 624、人工自然的进化对自然界的影响。
625、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626、科学认识及其特点。
627、科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628、科学观察的本质。
629、科学实验与科学观察、理论思维的关系。
630、科学抽象的成果形式。
731、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
732、什么是直觉思维?它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733、数学方法的功能。
734、什么是数学模型方法?如何建立数学模型?735、假说的一般特征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然辩证法复习资料整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科学、技术与⼯程的⼀般特点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程三元论的思想?谈谈你对这⼀结构模式的看法。
P11答:我们不但不应该和不能把科学与技术混为⼀谈,⽽且也不应和不能把技术和⼯程混为⼀谈,它们各有其特殊的本质或本性。
应该在承认三者存在本质区别的前提下认识和把握科学、技术与⼯程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互动关系和转化过程。
科学、技术与⼯程三元论由李伯聪教授提出,第⼀,技术是进⾏⼯程活动的前提,它深刻影响⼯程过程和成效,没有⽆技术的⼯程;另外在⼯程活动中,除了技术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理等⽅⾯的要素和内容。
第⼆,技术应⽤于⼯程,对⼯程有引导和限定作⽤;⼯程则对技术进⾏选择和综合。
第三,从哲学上看,技术是⼀个可能性的条件和可能性的空间,⼯程则是现实过程和现实存在。
科学、技术与⼯程是三个不同的对象,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密切的联系,他将这种观点称为“科学技术⼯程三元论”。
2.如何理解科学的特征?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区分科学、⾮科学与伪科学?P14答:解释:科学是关于⾃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科学是⼀种知识,但并⾮所有的知识都是科学。
)从六点理解科学的特征:1.科学的解释性和预见性:科学不仅仅是对事实的简单判断和描述,⽽且要解释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科学还应该能够预见⽬前尚未观察到的、但却能够被以后的科学实践证明的⾃然现象。
)2.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之⼀就是数学⽅法和实验⽅法相结合,数学在科学中的应⽤使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有了精确性的特征。
3.科学的可检验性: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笼统的、⼀般性的陈述,⽽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4.科学的可错性或可变性:科学的精确性使其具备了可检验性的特征,因⽽也就使其具有了可错性或可变性。
5.科学的系统性:科学活动是通过对科学问题进⾏系统性的研究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根据⾃然界的有机联系,对事实的有组织的、系统的阐明与理。
第十章技术认识与技术方法第一节现代技术认识的特点•一、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过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1、①R&D(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研究与开发):为增加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它是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核心,一般由以下三个环节构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ⅰ基础研究:对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探讨•ⅱ应用研究:技术原理的提出或基于原理的技术发明,其目的是创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ⅲ开发研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在现实中运用并发展应用研究成果,选择和寻求各种形式的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使这些方案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可以把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从应用科学到技术开发的过程分解为以下三个阶段:•ⅰ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ⅱ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ⅲ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应用。
•★其中第一阶段为应用研究,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开发研究。
2、工程•①工程:人们综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工程理论),有组织、系统化地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以及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工程实践)。
工程与技术的联系与区别•ⅰ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
•ⅱ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ⅲ技术与工程不可分离,没有不依托于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
技术是工程的支撑和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和应用•ⅳ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使用的范围,推动了技术革新的步伐。
二、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技术认识:它着重于对技术发明和创新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评估的探讨和技术应用后果的哲学反思,是技术创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工程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开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Dialectics of natur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1. 课程代码:2. 课程性质:3. 学时/学分:32/24. 课程目标:《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部分社科类硕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修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紧密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准确概括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正确回答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提出的重大哲学问题。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理解,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使研究生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科研工作。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对各门科学理论中的哲学思想的认知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第二,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尤其是增强跨学科的思维能力,为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奠定理论基础;第四,加深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文化,包括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在科学与技术两方面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
5. 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专题讲座、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形式。
6. 考核方式:开卷结合课程论文写作。
7.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自然科学基础(高等物理、高等数学、高等生物学等)。
9.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一)教材:[1]《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自然辩证法专题讲座》(内蒙古自治区硕士研究生公共政治课统编教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8。
(二)教学参考资料:[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人民出版社,1971[2]钱三强等. 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 知识出版社,1980[3]A·查尔默斯. 科学究竟是什么. 商务印书馆,1982[4]B·贝弗里奇. 科学研究的艺术. 科学出版社,1984[5]J·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 商务印书馆,1982[6]J·里夫金等.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邓小平. 邓小平论科学技术. 科学出版社,1997[8]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9]曾国屏等.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自然辩证法和中国现代化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现实意义,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编辑锁定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
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中文名自然辩证法外文名Dialectics of Nature来源马克思主义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应用哲学思辨目录1 简介2 概念3 来源4 传播发展5 主要内容▪自然观▪自然科学观▪相关学科▪学科简介▪学科创立▪研究对象▪逻辑主线▪与科学的关系▪历史形态▪著作名称▪写作过程▪内容简介▪发现▪出版情况▪影响▪评价6 相关图书▪基本信息▪内容简介7 研究会▪成立▪组织机构自然辩证法简介编辑在目前中国的学科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专业的哲学名称是科学技术哲学。
1990年之前,“科学技术哲学”的名字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界曾经走在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引领风气和时尚。
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现在仍称此名。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
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
在恩格斯去世后1896年发表了其中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98年发表了其中另一篇论文《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直到1925年才在前苏联出版的德文和俄文译本对照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中全文发表。
自然辩证法成为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恩格斯思想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十章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现代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科学发展的成果,逐渐形成科学整体化、技术整体化和科学技术一体化过程。
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不仅与科学理论紧密相连,而且强烈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本章就来讨论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的问题。
【案例与教学】1、聚焦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路甬祥院士访谈录战略高技术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技术,是当今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新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未来我们着力发展战略高技术,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战略高技术国际发展呈什么特点?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组组长路甬祥。
记者:高技术产业发展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达国家为保持其经济和科技的领先地位,都把夺取未来15年高技术的制高点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目标。
我国发展战略高技术的意义是什么?我国战略高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路甬祥:情况和你说的一样,现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战略高技术的发展。
从国际上看,战略高技术及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
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面临经济全球化竞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安全威胁和资源环境危机四大战略性挑战。
发展战略高技术可以说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首先,发展战略高技术将极大地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安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最后,发展战略高技术将极大地推动科学和技术的整体进步。
在我国,战略高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1986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推动了高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
但是,与经济高速增长相比,战略高技术产业技术进步步伐还不够大,在某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甚至在拉大,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目标不集中,各类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计划缺乏有机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引进国外技术;国家对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持续支持不够,有效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高技术及产业化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