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 格式:pdf
- 大小:16.13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验等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培养学生的科学觉察能力和科学事物的观察、描述、归纳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生活2.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3. 物体的浮沉4. 化学水、蒸发和水循环5. 大气与天气6. 动物的起源与进化7. 环境保护与节约用水8. 地理工具的使用与地理环境的一些认识9. 行星和星座10. 地壳的构造和变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和概念。
2. 操作实践: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4. 阅读资料: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科普读物,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5. 视频学习:利用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安排本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期的学时安排,大致安排如下:第一课时: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互动讨论。
教学重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学内容: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分类。
第三课时:物体的浮沉教学内容:浮力的产生原理,物体的浮沉规律。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理,掌握物体浮沉的规律。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操作。
教学重点:浮力的产生原理。
教学难点:物体的浮沉规律。
第四课时:化学水、蒸发和水循环教学内容:水的分子结构,水的蒸发和水的循环。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本册围绕“变化”统整教学内容,共设五个单元,25个课题。
本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二、本册总目标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1、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
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
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
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2、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愿意与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
能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
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
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3、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
能说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以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说出有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
而有一类变化则不仅是形态变化,还会产生新物质。
4、开始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
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热胀冷缩、去锈、去污。
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
2.掌握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1. 第一单元:物质与水•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水的性质,水的变化状态和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教学时数:4课时。
2. 第二单元:空气与天气•教学内容: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运动,天气现象与气象观测。
•教学时数:4课时。
3. 第三单元:植物与动物•教学内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时数:5课时。
4. 第四单元:身体健康•教学内容:人体结构与功能,饮食与健康,常见疾病及预防。
•教学时数:5课时。
5. 第五单元:日常生活中的力•教学内容:力的来源与作用,力的测量,简单机械的使用。
•教学时数:4课时。
6. 第六单元:科学与生活•教学内容: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探究。
•教学时数:4课时。
三、教学方法1.探究教学法:通过启发式提问、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验与实践:通过开展简单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综合评价:采用定期小测验、实验报告、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
五、教学资源准备1.教辅教材:依据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的教辅材料。
2.实验器材与材料:根据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
六、教学安排第一周:•第一单元:物质与水(2课时)•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水的性质。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在四年级上学期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将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公民。
二、教学内容1. 科学观察与实验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的方法,培养对天气和季节变化的敏感性。
-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和物体,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结构。
- 学习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探究物质的属性和变化规律。
2. 生物多样性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培养他们对生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认识不同类型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学习观察和保护身边的昆虫和植物,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学习探究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和食物链的关系,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物体的运动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学习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原因,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 - 学习探究物体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规律,了解运动的加速度和速度的概念。
- 学习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例如杠杆和轮轴等。
- 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的摩擦力和重力等因素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科学知识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 1. 观察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实验操作情况,评价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科学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学期科学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观察世界:学习如何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动植物的多样性:学习动物和植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4.力的作用和测量:学习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测量能力。
5.天文知识:学习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形状、日月和季节变化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本学期科学教学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包括:1. 实践探究法:通过开展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2.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3.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图片展示法: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对科学现象和知识进行观察和理解。
教学安排:第一周:认识观察世界- 学生观察并描述身边常见的物体的外部特征- 学习如何使用科学器材进行观察和描述第二周:动植物的多样性- 学生了解动物和植物的基本分类和特征- 学习如何使用分类表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第三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概念- 进行一些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如溶解、凝固等第四周:力的作用和测量- 学生了解力的作用和测量方法- 进行一些简单的力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第五周:天文知识- 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如地球的形状、日月和季节变化等- 进行一些观察和实验活动,如观察日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与季节的关系第六周:复习巩固- 对前几周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进行小组合作的复习活动,如科学知识竞赛、实验展示等注:以上为教学计划的初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初步认识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2.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四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包括:1.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
2.常见的材料。
3.动植物的生长。
4.天气变化及季节变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和重量。
2.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如金属、塑料、布料等。
3.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季节变化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灵活运用讲授、实验、讨论、综合性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
2.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图书阅读、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获取知识。
3.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
2.实验器材、实物模型。
3.图书、多媒体资源。
4.教学软件和网站。
六、评价方式:1.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通过小测验、课堂讨论和综合性实践活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以上是本学期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希望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科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旨在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变化; - 掌握能量的转化与运用; - 认识生物的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 - 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 教学内容单元一:物质的性质及变化1.物质的性质: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2.物质的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3.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单元二:能量的转化与运用1.能量的来源:太阳、风、水等;2.能量的传递:光能、热能等;3.能量的转化与运用:机械能的转化、电能的发生与应用。
单元三:生物的结构和生长发育过程1.动物的结构和特点: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2.植物的结构和特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等;3.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单元四: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2.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倾斜、四季交替等;3.地球上的水资源。
单元五: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1.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制定假设、实施实验、分析结果;2.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方法;3.安全实验的措施与注意事项。
3.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促进互动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情景教学: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图片、视频等教具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增强学习效果。
4. 教学评估•课堂表现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合作表现等来评估其学习情况;•作业评估:布置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对掌握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项目评估:通过小组合作项目来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5. 教学资源•课本:《四年级上册科学》;•多媒体课件:配合课本内容,使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原理,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行为。
2.初步了解植物的结构、功能和生长变化。
3.掌握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
4.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1: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观察和实验3. 镜子和反射的应用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光的传播和反射- 引入光的概念和作用- 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第二课: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 进行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实验- 探究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第三课:镜子和反射的应用- 认识镜子和反射的特点- 探究镜子和反射的应用单元2:植物的结构和功能教学内容:1. 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2. 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3. 植物的观察和实验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 学习植物的不同部分和结构的名称- 观察和描述不同植物的部分和结构第二课: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 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功能- 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水传导第三课: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进行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单元3: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2.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3. 生态环境中的观察和实验教学安排:第一课:认识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学习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认识生态环境的作用和重要性第二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过程- 探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第三课:生态环境中的观察和实验- 进行生态环境的观察和实验-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和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估,评估学生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植物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7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7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7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年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8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8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8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9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9级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09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2010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2010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10级装潢专业摄影课安排在第5-12周的周四周五晚9、10节进行,任课教师:许云
闽江学院美术学院 2010 级本科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本部校区)
闽江学院艺术系中专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闽江学院艺术系中专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闽江学院艺术系中专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闽江学院艺术系中专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课程表(洪塘校区)。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认识并掌握各种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2. 学习并理解生物、物理、化学等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培养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 生物的概念和特征1.2 生物的分类及其特征1.3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1.4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2. 第二单元:物理基本概念与实验2.1 物理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2.2 物体的性质与测量2.3 声音与光的传播2.4 热与能量的传递3. 第三单元: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3.1 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3.2 物质的组成与性质3.3 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与变化3.4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4.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与实验4.1 科学探索的基本方法与过程4.2 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4.3 科学实验的观察和记录4.4 科学实验的结果与结论三、教学安排1. 第一周:学习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课堂讲授:介绍生物的概念和特征,生物的分类及其特征;- 实验探究: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 第二周:学习物理基本概念与实验- 课堂讲授:介绍物理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物体的性质与测量;- 实验探究:进行测量实验,比较不同物体的质量、长度等性质。
3. 第三周:学习声音与光的传播- 课堂讲授:了解声音和光的传播原理,并学习相关的基本概念; - 实验探究:设计声音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第四周:学习热与能量的传递- 课堂讲授:介绍热与能量的传递方式及其基本原理;- 实验探究:进行热传导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导热性能。
5. 第五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与实验- 课堂讲授: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 实验探究:进行物质分离和酸碱中和等化学实验。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总课程表
教务处
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七日
目录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7级本科学生总课程表 (1)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8级本科学生总课程表 (3)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9级本科学生总课程表 (21)
说明:
阶一:四号教学楼二层阶梯教室
阶二:四号教学楼三层阶梯教室
阶梯:二号教学楼四层阶梯教室
专一:二号教学楼二层语音室
专二:二号教学楼四层语音室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7级本科学生总课程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09级本科学生总课程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基本现象和规律。
2.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科学常识1.认识常见动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和过程。
2. 科学观察与实验1.学会利用简易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
2.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学会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学习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习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方法。
3.了解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科学教材和教具。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制定课堂环境保护宣传计划。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认识植物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生能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内容1.回顾前面学过的植物名称和特征。
2.教师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
3.学生观察和记录一盆植物的生长变化,包括叶子的生长、花的开放等。
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前面学过的植物名称和特征,引导学生复习。
2.展示:教师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
3.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盆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4.分享结果: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分享,展示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
5.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观察到的规律和现象。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比喻的方式来解释。
第二课:天气现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了解它们的发生原因。
2.学生能够利用简易工具观察和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内容1.教师讲解各种天气现象的名称和特征。
2.学生观察当天的天气状况,并记录在观察表中。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科学教学,培养四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单元一:观察力训练1.1 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学习不同观察方法和工具•学习用观察结果进行推理和判断1.2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培养观察力:进行观察训练,通过观察不同场景、物体的细节,引导学生提高观察力。
3.观察方法:介绍常用的观察方法,如放大镜、显微镜等,让学生了解不同观察方法的应用场景。
4.观察与推理: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用观察结果进行推理和判断。
2. 单元二:生活中的力2.1 学习目标•了解力的概念和种类•了解力的作用和应用•学习简单的测量力的实验方法2.2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力的存在和作用。
2.力的概念:讲解力的定义和种类,如重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和应用: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推车、摩托车等。
4.测量力:进行简单的测量力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方法•活动导向型教学:通过开展各种实验、讨论、小组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能力。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亲身体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进行评价。
•实验报告评价: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五、教学资源•教材:使用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视频教学:辅助教学资源使用相关科学实验视频或动画进行教学展示。
六、教学安排•每周两节科学课,每节课时长为40分钟。
•第一单元:观察力训练,预计用时3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点:- 了解简单的科学概念和原理,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学会使用基本的科学工具和仪器,如放大镜、温度计、天平等;- 培养观察、提问、探究、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将能够:-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能够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科学观点和探究结果。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将:-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乐于探究未知的事物;- 认识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培养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
2. 教学内容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将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2.1 生命科学-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动物的生存和适应;- 人体生理结构及功能。
2.2 物质科学-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能量和转换;- 物质的利用和保护。
2.3 地球科学- 地球的构造和地表形态;- 地球的运动和变化;- 地球的水循环和气候;- 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保护。
3. 教学方法与策略3.1 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3 合作交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4 引导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4. 教学评价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探究成果;- 单元测试:定期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调整。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_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第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目标:1.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列举不同种类的生物,并能描述它们的特点;2. 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简单地进行分类;3. 了解生物的生活习性,并能够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生物的适应特点。
教学内容安排:1. 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生物,如哺乳动物、鱼类、昆虫等;2. 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类游戏,让学生学会将生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分类;3.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生物的生活习性,如鸟类的飞行、鱼类的游泳等,让学生理解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设计一份生物分类练习,考察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2. 讨论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生物的生活习性的理解。
教学内容安排:1. 通过图片、实物等教具向学生介绍植物的结构,如根、茎、叶等;2. 通过实验或观察植物生长的视频向学生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3. 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的营养摄取方式和植物生长的原理;4.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如植物在水分充足的环境中生长得更好等。
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 了解物质存在的形态,如固体、液体、气体等,能够简单地进行分类;2. 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如溶解、沉淀、气体的产生等,能够简单地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3. 了解物质的保存定律,能够简单地解释物质的质量不灭定律。
教学活动:1. 实物分类:老师带来不同状态的物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分类;2.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溶解、沉淀、气体产生等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过程;3. 实验讨论:参与实验讨论,让学生体验物质的质量不灭定律。
第四单元:能量与运动教学内容安排:1. 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向学生介绍能量的种类和能量的转化过程;2. 通过实物、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特性;3. 通过实例向学生介绍能量与运动的关系,如物体的能量来自何处,何时能量转化为运动等。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四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
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
体为: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
调整后的新教材,内容
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每个单元都有七个教学内容,一般每个教学
内容为一个课时。
应该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
念、澄清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一年的科学学习,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比如,对周遍的事物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初步掌握了科学学
习的方法,尤其是观察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
望明显增强。
因此,这一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
期。
三、教学目标: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汇总尊
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
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五、学生素质的要求:
1、环保教育
通过对“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四个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积极
探求新知和仔细、科学的态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倡导人人参
加环境保护。
2、心理素质
①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生动活
泼的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
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对话等形式,
开发学生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以
特殊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②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注意尽量分解难点,通过学
习能看得懂,学得会,并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感,让他们建立自信心。
③激发兴趣,大胆地探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探索活动的愉悦情境,耐心启发诱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④及时评价、适时引导: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肯定,使他们发言踊跃,课堂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