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与金的和战》
- 格式:ppt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24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金的建立及灭辽和北宋(靖康之变),南宋的建立及岳飞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等史实。
②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宋金议和对民族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③使学生知道岳飞抗金的主要事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①在学习岳飞抗金的过程中,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方法。
②在学习宋金对峙对两国的影响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史料,学习用比较和概括的方法来研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对岳飞事迹的了解,感受他身上所体现的崇髙爱国热情和高尚的个人品质,学习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②各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促进了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教学重点】金的崛起以及宋金的对峙【教学难点】如何客观看待岳飞抗金。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PPT展示满江红)岳飞20岁从军,到39岁遇害,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员赫赫有名的抗金大将。
他领导的“岳家军”也逐渐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成长为抗金战争中一支劲旅。
郾城大战后,面对这样大好的抗金形势,岳飞情不自禁地对部下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表现了异常豪迈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来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岳飞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二、新课学习(一)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人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0 世纪末学会农业耕作和制造铁器。
12 世纪初,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
(扩展:女真,或女贞与女直,亦作女真族,可能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地名,南北朝时期称勿吉地名(读音“莫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南宋与金国的和议与战争南宋与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政权,他们之间的和议与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宋与金国的交往中,和平与战争交替出现,这既是政治、军事和文化的角逐,也是两国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本文将分别从和议和战争两方面探究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和议和议是指南宋与金国为了达成某种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协商和交流。
南宋与金国在相对和平的大背景下,多次举行和议,旨在维持边界稳定并使战争得到缓解。
最著名的一次和议是钦定和议,即1127年南宋与金国签订的协议。
钦定和议的缔结,使南宋失去了中原领土,金国得以确立北方霸权。
和议的签署有助于南宋恢复秩序,稳定国内政局,重振国力。
针对南宋的无力迅速收复中原,和谈也成为了一种必要的选择。
二、战争战争是南宋与金国最为直接的对抗和交锋。
双方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关于领土争夺和政治争斗。
金国欲夺取南宋的全部领土,南宋则试图阻止金国北进,保持南方统治。
因此,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南宋与金国的战争延续了多年,形势多变,双方相互抵御。
南宋不断寻求外援以打破皇权、找回中原,金国则通过军事行动来进一步加强其统治。
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战争经过了数次内外的战役和交锋,但双方难以分出胜负。
三、复杂的影响南宋与金国的和议与战争产生了复杂的影响,不仅在政治上,也涉及经济、文化和民生。
和议使南宋巩固了南方统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环境。
在和议期间,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也得以恢复,加速了两国间的经济繁荣和文化融合。
然而,战争对南宋与金国的国力都带来了巨大的损耗。
战争使南宋失去中原,损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人口资源。
对于金国来说,战争的代价是极大的,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持统治。
战争的恶性循环也导致了南宋与金国关系的紧张。
总的来说,南宋与金国的和议与战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和议为南宋提供了一次恢复秩序和维持统治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战争则对南宋与金国的国力造成了巨大损耗,广大民众遭受了痛苦和牺牲。
南宋与金和战辽宋对峙后期:女真族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女真地区盛产貂皮、黄金、珍珠、人参和猎鹰(海东青)。
10世纪末,女真人中一部分开始从事农业,逐渐学会冶铁,能制造铁工具和铁兵器。
女真人的畜牧业比较兴旺,牲畜有马、牛、羊等,更以养猪闻名。
生活:在苦寒地区,在室内垒起土坑,坑下燃火,做饭取暖。
•金的建立:•11世纪,女真完颜部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2世纪初,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会宁称帝,国号金。
•丘处机今日一举杀了不少金人,大畅心怀,意兴甚豪。
杨铁心想到妻子有了身孕,笑吟吟的合不拢口来,心想:“这位道长会做诗,那是文武双全了。
”说道:“郭大嫂也怀了孩子,就烦道长给取两个名字好吗?”丘处机微一沉吟,说道:“郭大哥的孩子就叫郭靖,杨二哥的孩子叫作杨康,不论男女,都可用这两个名字。
”郭啸天道:“好,道长的意思是叫他们不忘靖康之耻,要记得二帝被虏之辱。
”•丘处机道:“正是!”伸手入怀,摸出两柄短剑来,放在桌上。
这对剑长短形状完全相同,都是绿皮鞘、金吞口、乌木的剑柄。
他拿起杨铁心的那柄匕首,在一把短剑的剑柄上刻•了“郭靖”两字,在另一把短剑上刻了“杨康”两字。
郭杨二人见他运剑如飞,比常人写字还要迅速,刚刚明白他的意思,丘处机已刻完了字,笑道:“客中没带甚么东西,这对短•剑,就留给两个还没出世的孩子吧。
”郭杨两人谢了接过,抽剑出鞘,只觉冷气森森,剑刃锋利之极。
•金灭辽-北宋•靖康之耻•1126年,宋朝都城被金军攻破。
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和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被金军虏获,宫廷仪仗、典籍和大批珍宝器物也被掠走,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时间:1127年•都城:临安•建立者:宋高宗赵构•岳飞的事迹:•宋高宗为什么要将岳飞杀害?•宋高宗急于求和,又惧怕岳飞拥兵自重。
•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
•宋金南北对峙。
•女真建国前后发展起粗放的农耕经济,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
•宋金议和之后,金朝占据了淮河以北地区。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3)1.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A. 开封B. 洛阳C. 南京D. 杭州2.下列政权没有与南宋并立的是()A. 金B. 西夏C. 辽D. 大理3.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有()①受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②曾与宋政权并立③曾与宋达成和议④被蒙古政权所灭亡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4.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将领是()A. 秦桧B. 岳飞C. 霍去病D. 赵匡胤5.金灭北宋是在()A. 1115年B. 1126年C. 1127年D. 1271年6.辽被下列哪一政权所灭()A. 蒙古B. 西夏C. 北宋D. 金7.下列关于女真族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女真人生活在炎热地区②女真地区盛产貂皮、珍珠等③女真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以养猪闻名④女真人曾受辽统治者的控制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8.下列关于阿骨打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②统一女真各部③12世纪初在会宁称帝④在位期间,提倡“女真旧风”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②③9.岳飞诗“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中的“靖康耻”是指()A.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B. 西夏和金订立盟约C. 金军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D. 宋金议和10.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A. 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B. 宋辽议和C. 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D. 经济重心南移11.12世纪末,定都会宁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北魏B. 金C. 辽D. 西夏12.标志宋金南北对峙局面基本形成的是()A. “澶渊之盟”B. 郾城大捷C. 宋金议和D. 靖康之变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是()A. 唐朝B. 北宋C. 南宋D. 元朝14.宋辽、宋金议和的共同点是()A. 辽、金都对宋称臣B. 辽、金都给宋大量的钱物C. 都导致了持续的战乱D. 都反映了宋政权的软弱15.下列属于金改革措施的有()①仿照南宋改革官制②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④提倡节俭、率直、骑射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16.女真第三任皇帝金熙宗已“失女真之本态”,“宛然一汉家少年”。
南宋的抗金战争与抵抗精神南宋时期,面对金朝的侵略,南宋人民展现出了坚定的抵抗精神。
他们以顽强抵抗的意志,与金朝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抗金战争是一段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篇章,同时也是南宋人民非凡的壮举。
一、南宋与金朝的对峙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建立后与金朝形成鲜明对比。
金朝是草原民族,崛起于北方,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南宋则位于华南地区,军事实力相对较弱。
南宋面临着北方强敌的威胁,因此其抗击金朝的抵抗精神尤为重要。
二、南宋的抵抗战略为了抵抗金朝的侵略,南宋采取了一系列的抵抗战略。
首先,他们坚持了顽强的防御战略,采取分散布防的方式,使得金朝难以攻破南宋的长城。
其次,南宋在外交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金朝建立了一种疆界线,使得南宋在外交上与金朝保持了一种平衡。
最后,南宋还采取了渔阳、制置两策,发展军事力量,为抵御金朝的入侵提供了保障。
三、南宋人民的抵抗精神南宋人民在抗金战争中展现出了坚定的抵抗精神。
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毫不畏惧金朝的侵略。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都积极投身到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他们守土有责,不畏艰难,为了保卫家园,准备付出一切。
南宋人民坚信,只要抵抗下去,最终胜利将属于他们。
四、南宋抗金战争的意义南宋抗金战争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抵抗金朝侵略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南宋人民的抵抗精神。
南宋人民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至今仍是中国历史的一大宝藏。
南宋的抗金战争也是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南宋的抗金战争与抵抗精神展现出了南宋人民的英勇抗战精神,无论是抵御金朝的入侵还是保卫家园,南宋人民都表现出了坚定的决心与毅力。
南宋抗金战争不仅仅是一段军事历史,更是一种抵抗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后世的子孙后代,不断振奋精神,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字数:725字)。
《南宋与金的和战》教学设计新仓中学【课标解读】:课标:2—2—4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大势。
课标解读:以南宋与金的和战为例,让学生认识战、和都是民族交往的不同形式,认识古代民族间的战与和是农牧文明交融的途径之一。
通过对图片和文字等材料的阅读分析,了解汉与女真族的交往、交融的具体事例。
通过对宋与金和战具体事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金疆域版图的变化。
【教材简析】:本课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三课第三框,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主要通过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元朝王朝更替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的事例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知道各民族都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宋元时期是各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其中宋与各少数民族的和、战为元朝这一民族交融顶峰奠定了基础,而南宋与金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
本课从女真族的兴起与金的建立、金与南宋的和战及女真族与汉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对女真族与汉族的关系有较为清楚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女真族的兴起与发展过程;认识南宋与金疆域版图的变化;知道女真与汉族的交往事例;理解中华文明是多元文化的融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思考、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的课堂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南宋与金的和战的探究学习,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融合,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学会欣赏不同民族的人文特色。
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南宋与金的和战难点:女真与汉族的文化融合【教学策略】:多媒体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杭州岳庙中岳飞像引入,提问:这是谁?你知道的关于他的主要事迹有哪些?(岳飞,抗金,岳母刺字等)设计意图:图片、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南宋与金的和战陈锴回溯历史,南宋与金国一直在和与战之间摇摆。
历经绍兴和议、隆兴和议与嘉定和议,双方大体处于相持对峙的状态。
直到蒙古崛起和联宋灭金,南宋与金的和战才宣告结束。
绍兴和议绍兴和议是南宋高宗在绍兴年间与金国订立的和约,前后两次。
第一次绍兴和议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第二次绍兴和议是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
北宋灭亡后,金国继续发兵南侵,遭到了南宋军民的顽强抵抗。
比如,绍兴三年至四年(1133—1134年),南侵的金军在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首次遭遇惨败。
在这次战役中,完颜宗弼(即金兀术)率10万步骑进攻和尚原,宋将吴阶和吴璘率军用强弩轮番射击金军,并以奇兵攻袭敌营,大败金军,缴获铠甲数万计。
岳飞率军相继收复了襄阳、郢州、随州、邓州、唐州、信阳六郡。
这是南宋抗金之战中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
由于军事上进展不利,1138年,金熙宗采纳主和派完颜宗磐等人的建议,与南宋议和。
1139年十月,金国遣右司侍郎张通古出使南宋,秦桧代宋高宗接受和议,主要条款包括:南宋向金国称臣纳贡,贡岁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国把陕西、河南归还南宋,以改道后的黄河为界;金国归还宋徽宗的棺木及宋钦宗、宋高宗生母韦氏与其他宗室等。
第一次绍兴和议遭到了金国权臣完颜宗干与完颜宗弼等人的极力反对。
1139年,完颜宗磐以谋反罪被诛杀。
次年五月,金熙宗背弃盟约,以完颜宗弼为统帅,再次南侵。
但是,金军在顺昌、郾城和颍昌被宋军击败。
尽管金国对南宋还具有一定的战略优势,但是苦于应对山东、河北的各路义军,已无力继续南侵。
对于南宋而言,要想北伐收回中原失地,也需要时间积蓄力量。
因此,双方在绍兴十一年底再次开始议和,即第二次绍兴和议。
和议主要内容为:南宋向金国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南宋将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割让给金国;南宋每年向金国纳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自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宋朝历史-南宋与金的和战宋朝历史:南宋与金的和战1. 宋将抗金与宋高宗南逃南宋建立金军灭北宋时,北宋皇族在开封者都被虏往燕京,只有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地幸免此难。
金兵北还后,伪楚皇帝张邦昌在全国一致反对下,被迫退位。
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即帝位,是为高宗,改元建炎。
国都后迁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故史称南宋。
高宗本来也想与金国议和,苟且偷安;但是在即位之初,他慑于爱国军民杀敌雪耻的激愤情绪,同时也想保持一定的实力地位,增加同金人议和的资本,所以暂时起用李纲作宰相。
李纲执政后,力谏高宗还都开封或西迁关中,以示必战,鼓舞人心。
并且举荐抗战派代表人物宗泽为东京留守,积极备战;以张所为河北招抚使,以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联络两地忠义民兵,以夹击金兵。
宋高宗南逃宋高宗和亲信大臣黄潜善、汪伯彦等只想逃往南方,偏安一隅,不想与金继续对抗,对李纲、宗泽等主战派为抗金而采取的积极措施大加阻挠和破坏。
结果李纲只做了七十五天宰相就被罢免,他所规划的一切都被废除。
河北招抚使司和河东经制使司被取消,张所、傅亮遭贬。
爱国志士陈东等人上书反对投降,主张留用李纲,竟惨遭杀害。
建炎元年(1127年)十月,高宗刚一听说金军又南下,立即南逃扬州。
宗泽先后二十多次上书,吁请高宗回开封,出兵黄河以北伐金,均未被采纳。
他忧愤成疾,与世长辞。
临死前,口诵杜甫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三呼“过河!”然后死去。
宗泽死后,投降派杜充继任东京留守,破坏原有防务措施,各地义军纷纷离去。
金军乘虚于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渡河大举南进。
次年正月,攻占徐州,直逼扬州。
宋高宗狼狈逃到杭州,并派人向金军首领金兀术求和。
但金兀术置之不理。
高宗无策,一路逃窜,最后逃到海上。
金军入海追击,因遇大风而罢。
黄天荡之战建炎四年(1130年)初,金兀术大掠杭州后北返。
在将渡长江时,为南宋名将韩世忠阻截在黄天荡(今南京市东北长江干流)。
宋军有八千人,凭借有利地形与金军激战,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临阵击鼓助威,金军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