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民法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68.30 KB
- 文档页数:2
2000年西北政法学院民法学考研真题及详解西北政法学院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解释下列概念(每题4分,共20分)1.意思自治原则及其内容答:意思自治原则,即私法自治原则,指民事主体得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思,自主自愿地进行种种私法上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准则性法律规范。
意思自治原则的内涵包括:民事主体得:(1)自由适法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生活、管理自己事务,支配自己所有之财产,立遗嘱、接受财产继承,创作智慧成果;(2)自愿自主地参与各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3)依契约(合同)自由原则,自由选择相对人,自由议定契约内容,自由选用契约方式;(4)依自己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归责于自己的民事责任,并对自己滥用意思自治的行为负责。
2.连带责任保证答: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与债务人对债务履行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3.物权行为答:物权行为是物权民事法律行为的简称,物权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当事人直接发生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为要素,以法定方式产生物权变动效果的民事法律行为。
物权行为须依当事人发生物权变动的意思及其法定的生效要件构成。
直接发生物权变动效力的法律行为,在动产物权的变动,为物权变动意思加物的交付;在不动产物权变动,为物权变动意思加登记。
4.预期违约答:预期违约是违约形态的一种,是指双务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届满前,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却明确肯定或以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
如果为明示预期违约,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的利益作出选择,或者视其为提前违约,而解除合同,立即行使求偿权;或者视对方明示预期违约于不顾,继续保持合同的效力,等待对方到时履约,若到时仍不履约,再提起违约赔偿之诉。
如果是默示的预期违约,则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致函对方当事人要求其对及时履约提供充分保证,在他收到此保证前,可以中止与他尚未得到约定给付相对应的那部分给付;在被要求提供履约保证的一方未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提供充分的保证时,另一方可以立即解除合同,请求赔偿。
第二十章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一、概念题1.同时履行抗辩权(南开大学2015、200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研;北化工2008年研)相关试题:同时履行抗辩和后履行抗辩(中南财大2008年研)答:同时履行抗辩权,是指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在无先后履行顺序时,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自己的债务之权。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存在基础——双务合同的牵连性,指给付与对待给付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构成要件包括:①须由同一双务合同互负债务;②须双方互负的债务均已届清偿期;③须对方未履行债务或未提出履行债务;④须对方的对待给付是可能履行的。
2.不安抗辩权(青岛大学2015年研;首都经贸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3年研)答:不安抗辩权,是指先给付义务人在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者谎称有履行能力的欺诈行为,以及其他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时,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后给付义务人接收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后,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者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先给付义务人可以解除合同。
不安抗辩权成立的条件包括:①双方当事人因同一双务合同而互负债务。
②后给付义务人的履行能力明显降低,有不能为对待给付的现实危险。
3.先履行抗辩权(首都经贸2009年研)答: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当事人互负债务,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
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债的本旨的,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相应的履行请求。
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条件包括:①须双方当事人互负债务;②两个债务须有先后履行顺序;③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其履行不符合债的本旨。
二、简答题1.简述双务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南开大学2000年研)相关试题:(1)简述双务合同履行中的三种抗辩权。
(北航2012年研)(2)简述先履行抗辩权的成立条件。
(武汉理工2010年研)(3)先履行抗辩权与不安抗辩权。
2002年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综合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法学综合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惯例
2.TRIPS的最惠国待遇原则
3.代理商
4.别除权
5.信托
二、简述题
1.当两个以上法律条文对同一问题均有规定,且彼此间有矛盾时,应适用哪种法律解释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法律解释方法?
2.甲某退休后,开始领取退休金,此外还领取人寿保险金,请问甲某参加的这两种保险有哪些区别?
3.简述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目的及功能。
4.简述证券交易所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5.简述法律规则的分类。
6.简述船舶抵押权。
三、论述题
论法律冲突的种类及其解决办法。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综合(含中国法制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法学综合考试(中国法制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中国法制史(法律史专业考生不答此部分。
共25分)一、判断题。
(每题1分,共5分)1.商代前期在继承上实行“兄终弟及”制度。
√2.邓析综合各国法律,编成刑书刻在竹简上,称为“竹刑”。
√3.汉武帝时官吏私自到诸侯国任官,依《左官律)给予刑罚。
√,4.在朝堂上杖责大臣的“廷杖”制度盛行于清朝。
x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称“袁记约法”。
X二、单项选择。
(每题1分,共2分)1.“重罪十条”首次规定于(A)。
A.《北齐律》B.《魏律》C.《唐律》D《晋律)2.清末官制改革将大理寺改为(A)。
A.大理院B.刑部C.法部D.最高法院三、多项选择。
(每题2分,共4分)1.西周时司法制度中的“五听”包括(ABC)。
A.辞听B.色听C.耳听D.心听2.清代秋审结果包括(ABC)。
A.情实B.缓决C.可衿D.可疑[评述] 中国法制史综合考试的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是常考题型,一般是各朝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知识点。
但由于分布广,因此,考生应该熟读教材。
每章后的习题考生最好是做一做。
[解答参考资料] 曾宪义、郑定、赵晓耕编著(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四、名词解释。
(每题3分,共9分)1.“八议”答:源于西周的“八辟之法”,是西周礼制的内容之一,也是“刑不上大夫”原则的具体体现。
曹魏律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之后,“八议”即一直作为封建特权法的重要内容而存在于各朝封建法典之中直至明清。
它指的是法律规定的八种人犯罪不经一般司法程序审理,而应报请皇帝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其刑罚的制度。
这八种人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但“十恶”犯罪不适用“八议”的规定。
2.《唐律》答:即《唐律疏议》,又叫(永徽律疏),是唐代的基本法典。
2000年法律硕士(综合课)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论述题论述题第70小题,本题15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1.公法正确答案:公法是指国家或国家与个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总和,包括行政法、组织法、财政法、刑法等。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于古代罗马时期,一直沿用到今天的欧洲大陆法系。
2.法系正确答案:法系是根据若干国家和地区基于历史传统原因在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方面所具有的共性而进行的法律的一种分类,它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西方社会存在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3.原始社会的习惯就是习惯法。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B解析:法律的产生经历了由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最初作为行为规范的习惯,表现为只对个别、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调整,在个别调整的基础上形成了人民共同的典型的行为规则或习惯。
随着国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开始由国家机关来认可一些行为习惯,从而是原始社会的一般规范——习惯逐渐转变为习惯法。
这种习惯法和习惯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它是由国家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因此说原始社会的习惯并不就是习惯法。
故本题选错。
4.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具有法律效力。
()A.正确B.错误正确答案:A解析:规范性法律文件即制定法,它通常表现为有权创制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颁布的法律文件,包括部门法典、单行法规等。
规范性法律文件至少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点:(1)规范性文件只能由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授权的组织制定发布,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2)规范性文件中必须含有一定的行为规则,通常表现为条文形式;(3)规范性法律文件具有普遍约束力,是国家机关适用法律的依据。
与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对应的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通常指国家机关在适用法的过程中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个别性文件,如判决书、裁定书、行政命令等。
这类个别性文件属于适用法的决定,不具有普遍的一般约束力,但其针对特定主体、事件或场合具有法律效力却是毋庸置疑,故本题选对。
2000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民法学真题及详解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A.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B.由民法专家编写的著作C.最高司法机关关于民法的解释性文件D.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百科全书【答案】A【解析】民法可以分为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经过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实质意义上的民法则是指包括民法典在内的一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
2.单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
A.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只负有义务,而另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B.只需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便可成立的法律行为C.行为双方都为一人的法律行为D.产生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单一的法律行为【答案】A【解析】按照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构成,可以将民事法律行为分为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单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仅享受权利,而另一方仅负有义务的法律行为。
双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法律行为的当事人双方均享有权利,也均承担义务的行为。
3.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是起诉。
根据司法解释,起诉的范畴不包括()。
A.起诉后,被法院作不予受理或驳回或当事人自动撤诉的B.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起权利保护请求的C.向有关单位提起权利保护的D.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的【答案】A【解析】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
此外,权利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有关单位提出保护民事权利请求的,以及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的,都属于起诉的范畴,也会引起诉讼时效的中断。
4.甲工厂欠乙公司100万元,后甲工厂被乙公司兼并。
甲工厂欠乙公司的债将因()而归消灭。
A.债的免除B.债的混同C.债的抵销D.债的解除【答案】B【解析】债的消灭原因包括履行、解除、抵销、提存、免除和混同六种。
混同是指债权、债务都同归于一人的事实。
2010年南开大学法学院72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考研真题及详解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院:112法学院考试科目:72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注意:请将所有答案写在专用答题纸上,答在此题上无效!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5分)1.法律行为2.债权人的代表权3.形象权4.想象竞合5.遗弃罪二、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计20分)1.军事设施武器不得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2.执法主体只能是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先履行抗辩权,是只双务合同的当事人在无先后履行顺序时,一方在对方未为对待给付以前,可拒绝履行自己债务的权利。
4.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先就物的担保现实债权。
5.盗窃罪保护法益是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和占有权。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计105分)1.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2.简述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3.简述违宪审查的主要模式。
4.简述违约责任的免责事由。
5.简述不动产物权的变动模式。
6.简述犯罪着手的概念以及在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的意义。
7.简述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
参考答案:南开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院:112法学院考试科目:725法学综合(含法理学、宪法、刑法、民法)专业: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计25分)1.法律行为答:法律行为,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根据法律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法律行为具有下列特点:(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目 录2007年南开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考研真题2010年南开大学法学院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南开大学法学院870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考研真题2012年南开大学法学院887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2014年南开大学法学院874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不完整)2016年南开大学法学院890刑法(刑法总论、刑法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极不完整)2007年南开大学法学院刑法学考研真题附文字版试题:南开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院:法学院考试科目:刑法学专业:刑法学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特别自首2.结果加重犯3.妨害公务罪4.过于自信过失5.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犯罪未遂形态与犯罪中止形态的区别。
2.结合刑法分则条文的有关规定说明对“偷盗婴幼儿”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
3.结合刑法分则条文的有关规定说明对医生收受患者“红包”、药商“回扣”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理。
4.2006年6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第四条规定:“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请根据犯罪构成原理,简要分析该规定中的犯罪构成。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论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来源,并说明我国刑法学界目前在这一问题上有哪些争论。
2.试论教唆犯的构成条件、刑事责任以及教唆犯与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煽动型犯罪”(如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等)的区别。
四、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案情:被告人王某,系某市铁路局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心修建段职工、福华街社区水暖收费办公室负责人(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2003年9月,某市铁路局房地产经营管理中心修建段以通知的方式公示了该市福华街社区西三号楼要参加市集中供暖和暖气初装费用的收取标准。
2000年西南政法大学民法学考研真题及答案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2000年试题解析学科专业:民商法学研究方向:民法学、知识产权法考试科目:民法一、概念比较(每题10分,共20分)1.无效民事行为和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答:无效民事行为是已经成立,但欠缺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设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不能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行为。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指因为法律行为欠缺合法性,根据法律享有撤销权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可以其自己意思使法律行为之效力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
两者虽然都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外观,都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且不论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还是经当事人申请撤销的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都应认为自始无效,但毕竟是有区别的,表现在:其一,条件不同。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销行为为条件;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存在无效的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无效,该行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其二,引起的原因不同。
无效法律行为可因行为能力欠缺、意思表示不真实、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而发生;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则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法律行为等原因而发生。
其三,有权主张的人不同。
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无效;对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依法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才能主张其无效。
其四,确认或管辖机关不同。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确认或管辖的机关主要是人民法院、仲裁机关;而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确认或管辖的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仲裁机关。
其五,能够主动宣告不同。
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依法主动宣告其无效;而对于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必须有享有撤销权的人提出了申请,才可以对其予以撤销。
其六,申请确定无效的时间限制不同。
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申请确定其无效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对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应当自行为成立时1年内申请撤销,否则,该行为就变成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2000年法律硕士入学考试(民法学)试题(含答案及分析)2000年法律硕士入学考试(民法学)试题(含答案及分析)2000年法律硕士入学考试(民法学)试题(含答案及分析)发布时间:2006-05-13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满分20分)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____。
A.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B.由民法专家编写的著作C.最高司法机关关于民法的解释性文件D.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百科2.单务民事法律行为是指___。
A.民事法律行为的一方当事人只负有义务,而另一方当事人只享有权利B.只需依一方当事人的意思便可成立的法律行为C.行为双方都为一人的法律行为D.产生的民事权利与义务为单一的法律行为3。
能引起诉讼时效中断的法定事由之一是起诉。
根据司法解释,起诉的范畴不包括___。
A.起诉后,被法院作不予受理或驳回或当事人自动撤诉的B.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起权利保护请求的C.向有关单位提起权利保护的D.向仲裁机关提起仲裁的4.甲工厂欠乙公司100万元,后甲工厂被乙公司兼并。
甲工厂欠乙公司的债将因___而归消灭。
A.债的免除B.债的混同C.债的抵消D.债的解除5.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下列特殊侵权行为中的____适用推定过错原则。
A.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致人损害B.建筑物致人损害C.环境污染致人损害D.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6.添附理论中的加工是指____。
A.一方使用他人的财产,将其加工改造成具有更高价值财产的行为B.将不同所有人的动产互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开的行为C.将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行为D.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而取得所有权的行为7.甲乙双方约定:甲公司租乙公司的建筑施工设备,但乙方所附条件是:若到年底上述设备有富余。
合同中的这一条件约定在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上称为_____。
A.附延缓期限的行为B.附否定的解除条件的行为C.附肯定的延缓条件的行为D.附肯定的解除条件的行为8。
《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
刑法学⼀、填空题(本题共 6 ⼩题、10 空,每空 1 分,满分 10 分)1、中华⼈民共和国()和()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刑法。
2、对于中⽌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处罚。
3、⾸要分⼦是指在()或者()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的犯罪分⼦。
4、⾛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其构成的要件之⼀是:偷逃应缴税额在()元以上。
5、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判处。
6、根据刑法规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其主观⽅⾯表现为以()的直接故意。
⼆、判断题(本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满分 10 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强⼒壮、有较丰厚收⼊的⼉⼦,对⾝患重病的⽗亲长期不送医院就医,结果其⽗因延误治疗⽽死亡。
⾏为⼈之⾏为构成不作为形式的杀⼈罪。
()2、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由公安机关就近执⾏。
()3、盲⼈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背叛国家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5、犯罪⾏为在客观⽅⾯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概括起来,有故意犯罪⾏为和过失犯罪⾏为两种基本形式。
()6、张三与李四有仇。
某⽇,张三见李四前往公⽤的⽔井打⽔,便抢先⼀步在⽔井中下毒。
结果导致李四饮⽔后死亡。
张三的⾏为已构成故意杀⼈罪。
()7、信⽤卡诈骗罪,就是指利⽤信⽤卡、信⽤证进⾏诈骗活动,骗取钱财数额较⼤的⾏为。
()8、《刑法》第 233 条规定,过失致⼈死亡,"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就是指在其他过失犯罪中导致他⼈死亡,就直接以其他犯罪定罪处罚,⽽不再以过失杀⼈罪论处。
()9、空⽩罪状,即在刑法分则条⽂中不直接叙明犯罪特征,⽽是指出该犯罪⾏为所违反的其他法律、法规。
()10、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以单位名义将国有资产集体私分给个⼈,数额较⼤的,应以职务侵占罪论处。
()三、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10 ⼩题,每⼩题 1 分,满分 10 分;备选答案中只有⼀项是符合题⽬要求的)1、我国刑法对溯及⼒之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
南开大学200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法学综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法系2、法律规则3、政党制度4、身份犯5、质权二、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计16分):1、立法体制的核心是立法权的运行体系和制度。
2、宪政的基本精神是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因主题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所以,应认定合同无效。
4、凡是被胁迫而参加犯罪的,都是协从犯。
三、简述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简述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2、简述内阁制的主要特点。
3、简述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4、简述我国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主要内容。
5、简述民事法律行为及其主要分类。
6、简述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区别。
四、论述题(24分)论法律解释的原则。
南开大学2006年干港澳台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法学综合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计20分):1、自首2、要约3、法律解释4、法律责任5、国家元首二、简述题(每题15分,共计90分):1、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
2、简述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3、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
4、简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简述紧急避险的条件。
6、简述刑罚的功能。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1、论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2、论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法律史专业:法律史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五听2、准五服以治罪3、会审公廨4、《元典章》5、魏玛宪法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法经》的内容及历史地位2、简述唐律中的刑罚制度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民商法的制定及其特点4、简述罗马私法的体系5、简述英国宪法的渊源6、简述法国民法的演变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评析2、清末预备立宪述评3、试论美国法的形成和演变南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宪法惯例2、宪法解释3、比例原则4、其他社会公权力组织5、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二、简答、辨析、评析(每题16分,共64分)1、材料分析题: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些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事件。
2016年政南开大学治经济学研究生考研考试真题(包括: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一、简要回答下列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是什么?2、超额利润的垄断利润有何主要区别?3、资本主义工厂和股份公司两种企业制度有何区别?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哪些主要内容(用公式表示)5、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以及二者的主要区别?二、简要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简要分析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必然性3、比较说明商品生产所有权与资本主义占有权的主要区别和联系三、简要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
2、简要说明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主要的历史演变。
3、二次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20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20分)五、简要回答下列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股份合作制的特点是什么?2、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3、什么是财政赤字?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有哪些形式?5、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是什么?六、简要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结构及其原因。
2、用资产重组的理论说明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
3、简述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内容及如何推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
七、简要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比较企业制度的三种形式并分析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征。
2、说明市场机制的功能作用及为什么要与计划机制有机结合。
3、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所在。
八、论述题(20分)用总量平衡理论分析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总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政策选择。
答案部分2016年政南开大学治经济学研究生考研考试真题(包括: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一、简要回答下列小题(每题4分,共20分)1.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是什么?答:(1)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内在尺度。
2003年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法学理论考研真题
附文字版试题:
南开大学2003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院:法政学院
考试科目:法学理论
专业:法学理论
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法理学是法学的一般理论。
2.简述“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命题的含义。
3.简述法的规范作用。
4.简述司法的原则。
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当代中国法律制度的特征。
2.试论法律程序的作用方式。
三、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产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试用法理学中的法与自由的关系理论,分析《决定》内容的重要意义。
2000年全国法律硕士联考综合课真题及详解第一部分法学基础理论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分)1.公法答:公法是指调整国家利益、国家机关之间或国家与公民个人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部门的总和,包括行政法、组织法、财政法、刑法等。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源于古代罗马时期,它是在民法法系中适用的一种法律分类,欧洲大陆法系一直沿用该划分到今天。
在当代,公法与私法的界限日益模糊,出现了兼备公法和私法特征的法律,如经济法。
2.法系答:法系是西方法学家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按照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法律的源流关系和历史传统以及形式上某些特点对法律所作的分类,它是这些具有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的总称。
西方社会存在两大法系,即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二、判断题(本题共19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9分;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原始社会的习惯就是习惯法。
【答案】×【解析】原始社会的习惯不是习惯法。
法律的产生是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经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程。
习惯与法律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习惯法是法律的一种形式,是指经有权的国家机关以一定方式认可,赋予其法律规范效力的习惯和惯例。
而原始社会的习惯在没有上升为国家意志之前不具备法律的性质。
2.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解析】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它只对特定的对象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法律效力)。
但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但并不意味着它没有法律约束力。
3.法律效力的一般原则是不溯及既往。
【答案】√【解析】《立法法》第93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据此,从现行法律看,我国法律效力的一般原则是不溯及既往,但允许例外。
4.侵犯人权的法是恶法。
2000年南开大学法政学院民法考研真题
南开大学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学院:法政学院
考试科目:民法
一、名词解释
1.除斥期间
2.身份权
3.复代理
4.质押
5.债权人代位权
二、简述题
1.知识产权与财产所有权有哪些主要区别?
2.简述双务合同当事人的抗辩权。
3.简述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4.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与世界版权公约有哪些主要的区别?5.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有哪些主要区别?
6.简述买卖合同的所有权和风险转移问题。
三、论述题
试论建立和健全我国物权制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