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一章第3节 科学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2015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3节科学观察教案第一篇:2015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第3节科学观察教案课后练习:1、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__ _ ___。
用____ __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___ ___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
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 _ ___和___ ___。
3、下列活动不属于观察的是()A.用体温计测量一位学生的体温B.仔细的观察蜗牛的活动C.一位学生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 D.用停表测量某同学跑l00米的时间4、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仪器是为了()A.扩大观察范围B.完成观察任务 C.得到观察结果 D.延长观察过程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操作要有规范性B.使用工具可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C.观察实验现象往往要借助仪器D.用显微镜可观察遥远的天体6、下列有关观察或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实验时应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B.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C.如所测数据与实际不符合,可修改所测数据D.做实验时,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学会控制实验条件7、用同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数,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少观察刻度线时由于视线不垂直而产生的误差B.减少刻度尺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C.减少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观察 D.减少由于读数时估计值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误差8、在试管的使用过程中,以下操作错误的是()A.在拿试管时要拿试管的上部,不可大把抓B.加热液体时不可固定加热试管底部C.加热液体时可擦干后直接加热 D.加热试管时要将试管的外部擦干9、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间接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性观察的有______,属于定量观察的有______。
(填序号)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的观察与测量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尺子、温度计、天平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温度计、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的科学入门,介绍科学的观察与测量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活动:活动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进行观察。
活动2:学习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观察与测量科学探究方法2.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用直尺测量长度并记录。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观察与测量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探究;2. 第二章: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物质的构成;4. 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5. 第五章:生物与环境;6. 第六章:人体与健康。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使学生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宇宙的探索兴趣。
3. 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构成,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
4.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使学生了解人体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成与演变、物质的微观构成、生物的进化等。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人体与健康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地球仪、显微镜、实验仪器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大陆与海洋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成与演变。
2. 章节讲解:(1)第一章:科学探究。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如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
(2)第二章:地球与宇宙。
讲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引导学生了解宇宙的广阔与神秘。
(3)第三章:物质的构成。
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如原子、分子、离子等,并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4)第四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讲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5)第五章:生物与环境。
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等。
(6)第六章:人体与健康。
讲解人体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如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内容,选取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材,内容包括第一章“走进科学”的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和第2节“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科学探究记录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介绍科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2)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等。
(3)介绍科学探究的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3.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概念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答案:(1)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等领域进行系统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在我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改善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素质等。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科学的概念和探究方法。
★★浙教新课标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课题第3节科学观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有计划地细致观察是观察的基础;⑵认识仅凭感官对事物判断有局限,了解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⑶知道常用的记录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⑴了解观察的常用方法,并掌握一定观察技巧;⑵通过实际观察,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⑶通过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观测数据,初步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实验观察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⑵体验科学观察的重要性;⑶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科学观察,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常用的记录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整理。
教学难点识别记录方法,对观察数据的整理归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液体混合实验器材、鸡蛋在食盐溶液中沉浮的实验器材。
学生据导学案作预习,准备一把刻度尺。
教学方法集体讲授、演示实验、小组讨论、分组实验课时安排1课时新授教学过程备注一、引入新课鲁班的手被带齿的草划破。
获得启发,发明了锯;牛顿观察到苹果落地,发现地球万有引力;袁隆平爷爷也是用心观察不同水稻的各种特征才发明出杂交水稻……..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许多科学知识需要经过仔细、准确的观察和实验,并通过严密的论证后,才能总结出来。
二、进行新课1.用心观察⑴、观察,指观察者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
观察的方式包括眼观、鼻闻、耳听、皮肤触、舌味,还包括借助仪器和工具进行的观察。
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进行阴极射线的研究做过一次放电实验,他偶尔发现放电管旁边这叠原本用黑纸严密封闭的底片,变成了灰黑色—这说明它们已经曝光了!通过用心的观察和研究,最终发现了伦琴射线(X射线)。
⑵、小组活动:观察指纹①.先仔细观察自己的十个手指的指纹,看看不同手指的纹路是否相同?②.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通过放大镜观察到的指纹大小有什么变化?③.将自已右手食指指纹用印泥清晰地印在白纸上,与同学的指纹比较,你发现什么?④.从这个活动中可得出什么结论?⑶、小组活动:探究观察的可靠性归纳:人的感觉对事物的判断具有局限性,即错觉;借助仪器和工具来帮助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科学观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2.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消除感官的错觉【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践观察、媒体图片观看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观察、动脑、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2.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错觉的例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2.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知道严谨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明白在科学实验中要求求实创新。
2学情分析(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
人们仅仅依靠于感官去认识自然、研究科学,往往达不到相应的目的,而且感官给人的印象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的以必须借助于仪器与工具。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记录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从知识要求来看,通过本节学习,知道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和进行测量。
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仪器的认识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难点是客观地、科学地对实验过程的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
(2)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的记录是实验观察结果的体现,实验记录总是想能体现出能反映实验结果的现象,这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重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课引入:“找不同”是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游戏,主要目的找出图片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很好的益智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尝试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体会。
(围绕“仔细观察”指导学生交流)活动2【活动】指纹观察2.观察自己的指纹(学生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十个手指的指纹的纹路是否相同。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与组织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原理。
4. 了解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实践运用细胞与组织的微观结构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抽象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的区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模型与示教具(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学习指导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包括各章节核心内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和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填空题: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区分。
选择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理解。
计算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2. 答案: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科学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知识面。
谈一谈你的感觉吧!
观察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我们常用各种感官来观察,但
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
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再动动脑想一想,你可以有几种方法来证明你的判断?
,内部有一个空气囊,它在鸡蛋的
;若往清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并搅拌使之溶解,鸡蛋会慢慢
,长时间后又会发现,。
你可以有几种方法来使鸡蛋浮起来?浙教版科学。
第1章第3节科学观察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3)知道人的感官对事物判断的局限,知道借助于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I韦I,可以进行数据的测量。
2、过程与方法了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与实验操作过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验观察的过稈中培养认真细致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讨论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实验器材: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停表、天平和祛码、药匙、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玻璃1111等。
药品:食盐、鸡蛋、Affi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大自然是很神奇的,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的神奇Z处。
所谓观察就是观察者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展示图片1-1)提问:你从图片屮观察到什么?(学生体会观察)展示图1-2:请大家观察问:图屮祁是直线吗?你怎样证明你的结论是正确?(如果学生有困难,可提示用什么方法可确定到底是否弯曲。
)展示图1-3:请大家观察问:这两个小动物哪个大?你能用什么方法确定到底哪个大?追问: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两条横的直线是弯曲的呢?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两个等大的小动物不一样大呢?【小小实验】取一条长10厘米,宽2厘米的小纸条,在纸条边上任意剪两个缺口,如果用双手在纸的两端向左右拉这纸条,你猜想会分成几段?师:通过上述观察Z后,我们发现有时候我们肉眼看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相,要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可借助于仪器和工具,还经常需在实验室里进行实验研究。
演示实验:鸡蛋为什么上浮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冋答要用到的仪器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
实验步骤:1. 将鸡蛋放入清水屮,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2. 向清水屮加入食盐,并用玻璃棒搅拌加速食盐的溶解;实验现象(1)生鸡蛋放在清水屮,看到的现彖是_______(2)为了加快食盐在水屮的溶解,应该使用______ 搅拌,在搅拌过稈屮应尽量避免,在烧杯屮溶解较多的食盐后,生鸡蛋会_______ 。
第3节科学观察1.著名的科学家奥斯特在整理器材时偶然发现了电流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从而进行持续研究,最终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他的最初发现来源于(C)A.实验B.调查C.观察D.阅读2.小科同学借助显微镜观察了三种不同生物的细胞,绘制的观察结果如图所示,这里小科采用的记录方法是(C)A.文字描述法B.表格记录法C.图形记录法D.以上都不是3.下列观察属于直接观察的是(D)A.用显微镜观察细胞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遥远的星空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D.用耳朵听声音4.观察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观察校园生物时,以下同学的做法中正确的是(C)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B.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C.小梅拨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D.小伟的观察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5.下列属于直接观察的有②③,属于间接观察的有①④,属于定性观察的有①③,属于定量观察的有②④。
(均填序号)①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质的流动②老师清点教室里穿校服的人数③妈妈用手摸小华的额头,了解小华是否已退烧④用体温计测得小华的体温是39 ℃6.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用电子显微镜能将微小的物体放大,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遥远的星体。
在观察实验中,要准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7.分析下面几种观察实例:①某学生用量筒测量石块的体积②医院的化验员用显微镜观察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③在生物实验中观察大豆种子的萌芽情况④用体温计测量体温⑤用耳辨听是哪种乐器发音其中属于直接观察的是③⑤,属于间接观察的是①②④。
属于定量观察的是①②④,属于定性观察的是③⑤。
8.先凭视觉直接判断图的形状和大小,再用工具准确测量,比较结果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什么启示?眼睛判断:中心的圆左边比右边要小(填“大”或“小”)。
工具测量:两个中心的圆大小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探究的注意事项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46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及其组成3.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79节)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适应性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能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绿色植物的结构与功能,认识植物的生长与繁殖,了解植物的适应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
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认识。
绿色植物适应性及生长繁殖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标本、显微镜、模型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学习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观察身边的生物和非生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包括详细的作业题目和答案。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物与非生物特征分类生态系统3. 绿色植物结构与功能生长与繁殖适应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种生物和非生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描述一个你熟悉的生态系统,包括其组成和功能。
第一章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装有20克左右沙子的气球、橡皮筋、水缸或水槽、500毫升的大烧杯、细颈瓶一只、塑料纸、细线、红墨水、热水。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讲述: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
(播放动画片)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
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
一会我们交流。
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学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
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
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2.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消除感官的错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观察、媒体图片观看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观察、动脑、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2.知道通过仪器来扩展观察力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错觉的例子,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树立严谨的科学实验作风。
2.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知道严谨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并明白在科学实验中要求求实创新。
2学情分析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对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形成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
人们仅仅依靠于感官去认识自然、研究科学,往往达不到相应的目的,而且感官给人的印象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的以必须借助于仪器与工具。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来看,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记录的一种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从知识要求来看,通过本节学习,知道借助仪器可以扩大观察范围和进行测量。
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来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仪器的认识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难点是客观地、科学地对实验过程的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
(2)如实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的记录是实验观察结果的体现,实验记录总是想能体现出能反映实验结果的现象,这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
重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方法和准确记录及描述。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观察、准确的记录和描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新课
引入:“找不同”是一个很有趣,很好玩的游戏,主要目的找出图片之间的差异,是一个很好的益智游戏。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尝试之后,让学生谈一谈体会。
(围绕“仔细观察”指导学生交流)
活动2【活动】指纹观察
2.观察自己的指纹
(学生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比较十个手指的指纹的纹路是否相同。
再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手指的指纹,并与肉眼直接观察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在利用印泥将指纹清晰地印在白纸上,并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活动3【活动】错觉
通过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人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判断有一定的局限性,会产生错觉。
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
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
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逐一分析上述对比图形,总结错觉的形成)
活动4【活动】三、观察与实验 1.几种溶液混合的实验
闻白醋:可以先请学生上来确定一下这是不是真的白醋,然后说明闻化学药品的正确方法,用手扇。
自己先做A+C,用滴管取A,把C倒进试管,然后把滴管里的A倒入,边做边让学生观察现象。
(比如故意把标签先正对学生,然后再转到朝手心再倒)
请学生上来做其他三个实验,注意安全,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记录。
结果可在实物投影仪里面放出,让学生看的更清晰。
活动5【活动】2.鸡蛋上浮实验
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
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
(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