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时间与频率的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636.50 KB
- 文档页数:33
复习资料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第一节测量的概念和过程一、测量的概念社会测量是一种科学观察技术,它要求观察结果必须是可检验的,或者说观察程序是可重复的。
测量是人们通过现实世界细致的系统观察而把握某种现象存在程度的过程。
测量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都具有5个重要的作用:(1)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2)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如温度计对温度变化的感知程度,要比人用皮肤感知温度变化强很多。
)(3)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如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可以帮助人们看到磁场这种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
(4)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如用秤给女儿秤体重,不会因为爸爸力气大,女儿就轻些。
(5)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如聪明、漂亮、态度消极)社会测量也是一种科学测量,它具备一切科学测量的3个基本要素:(1)首先,它是按照一定程序的系统测量,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记录,是可重复的、客观的和能被检验的;(2)其次,它不仅有明确的目的,而且还是在一定理论背景下发生的;(3)最后,它有精心设计的测量工具,特别是有针对类似偏见这样的非物理存在,发展出了特殊量表工具。
社会测量中,与自然科学测量最为接近的是定量测量,即针对表示某种社会属性的概念,构造出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之进行经验观察,并以数字形式表示观察结果。
二、测量的过程一般说来,测量过程包括三个步骤:(1)首先,对测量对象形成一定的概念。
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形式表示出来,或者说对测量对象形成概念化认识,这就是“概念化”过程;如要测量经济发展、贫困程度等方面的情况,就应该首先有“经济增长率”、“贫困发生率”的概念。
(2)其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加工,将它们变成可测量的变量。
第六章正弦交流电练习题姓名:班级:学号:填空题1、大小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电压、电动势称为交流电,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称为正弦交流电。
2、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是最大值(有效值)、角频率(频率、周期)和初相。
3、交流电每重复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叫周期,用字母T表示,其单位为秒。
4、交流电在一秒钟变化的次数叫频率,用字母f表示,其单位为 Hz或赫兹。
5、周期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 T=1/f,角频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为ω=2πf ,工频交流电的频率f= 50 Hz。
6、我国供电系统中,交流电的频率是___50_____Hz,习惯上称为工频,周期为__0.02s _____。
7、交流电路i=10sin (628t+4π/3)A ,则其最大值为10A ,频率为 100Hz ,初相位为4π/3_。
8、已知正弦交流电压()V 60314sin 22200+=t u ,它的最大值为_220V______,有效值为_ ___220V ____,角频率为__314rad/s ______,相位为__314t+60°____,初相位为___60°_____。
9、某正弦交流电流的最大值为2A ,频率为50Hz ,初相为030,则该正弦交流电流的解析式i =___2sin (314t+30°)A___。
9、已知两个正弦交流电的瞬时值表达式分别为0120260)u t V =-和0210230)u t V =+,则他们的相位差是__-90º_____,其相位关系是___u 1滞后u 290º(正交)___。
10、有两个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当它们的相位差分别为0°、180°、90°时,这两个正弦交流电之间的相位关系分别是__同相__、__反相__和___正交__。
11、i=5 2 sin(200πt-30O )A 则 I m = 7.07A ,I= 5 A ,ω= 200πrad/s f=100 Hz ,T= 0.01 s ,初相φ= -30O ,相位为 200πt-30O 。
频率测量原理
频率测量原理是通过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波形信号重复的次数来计算信号的频率。
常用的频率测量原理包括计数法、对比法和计时法。
1. 计数法:计数法是通过计算在单位时间内波形信号重复的次数来得到频率。
通常使用计数器与时钟信号配合,将波形信号输入计数器,通过计数器记录的脉冲数来计算频率。
2. 对比法:对比法是通过将待测信号与已知频率的标准信号进行比较,来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常见的对比法包括谐振法、锁相法和自抗扰法等。
- 谐振法:利用谐振特性,调整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使其达到最大谐振幅度,进而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 锁相法:通过比较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的相位差,通过锁相环等电路将相位差控制在稳定范围内,从而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 自抗扰法:将待测信号与参考信号相互叠加,通过滤波等处理,将干扰信号抑制,得到待测信号的频率。
3. 计时法:计时法是通过测量波形信号的周期或脉冲宽度来计算频率。
常见的计时法包括周期测量法和脉宽测量法。
- 周期测量法:通过测量波形信号两个连续上升沿或下降沿的时间差,再通过倒数计算得到频率。
- 脉宽测量法:通过测量脉冲信号的宽度来计算频率。
可以
使用时间间隔计数器或者脉冲宽度测量器来实现。
这些频率测量原理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频率值。
电子测量技术教案第一章:电子测量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掌握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了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技术的分类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技术的定义、作用和分类讨论法: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示意图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定义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技术分类和发展趋势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种类和功能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讲解其功能和使用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掌握其使用方法2.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各种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2.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操作能力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章:电子测量电路分析3.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能够分析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电子测量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测量技术和方法电子测量电路的性能和指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电路案例,讲解测量技术和方法3.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电子测量电路示意图和性能指标表格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理解程度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电路测量技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第四章:电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4.1 教学目标了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掌握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掌握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电子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子测量误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电子测量误差案例,讲解分析和补偿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处理电子测量数据,掌握数据处理方法4.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4.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程度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子测量误差分析和补偿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五章:电子测量实验5.1 教学目标掌握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正确操作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进行实验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正确结论5.2 教学内容电子测量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要点电子测量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5.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电子测量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子测量实验,掌握操作方法和数据分析5.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5.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子测量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频率与时间测量6.1 教学目标理解频率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学习频率和时间的测量原理掌握常见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的使用6.2 教学内容频率和时间测量的基础知识频率计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时间测量仪器如时间间隔计的使用方法实际测量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演示法:展示频率计和时间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仪器进行测量练习6.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频率计、示波器、时间间隔计等6.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仪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频率和时间测量原理的理解第七章:电压与电流传感器测量7.1 教学目标认识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作用学习电压和电流的测量原理掌握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使用方法7.2 教学内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结构与使用电压和电流测量中的注意事项实际测量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压和电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演示法:展示电压和电流测量仪器的操作实践操作法: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电压和电流测量7.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电压表、电流表、电流传感器等7.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电压和电流传感器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压和电流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八章:信号发生器与信号分析8.1 教学目标理解信号发生器在电子测量中的作用学习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技巧8.2 教学内容信号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和功能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使用技巧信号分析的方法和应用实际测量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信号发生器的操作和信号分析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信号发生器并进行信号分析8.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8.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信号发生器和信号分析原理的理解第九章:网络分析与阻抗测量9.1 教学目标理解网络分析在电子测量中的重要性学习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掌握网络参数的测量技术9.2 教学内容网络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网络分析仪的结构和操作网络参数测量技术实际测量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的基础知识演示法:展示网络分析仪的操作和测量过程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网络分析仪进行测量9.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实验设备:网络分析仪、阻抗测量设备等9.5 教学评估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对网络分析仪操作的准确性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网络分析和阻抗测量原理的理解第十章:现代电子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0.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学习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探讨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0.2 教学内容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新发展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先进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讨论法:讨论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10.4 教学资源教材:电子测量技术教材投影片:现代电子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电子测量技术概述补充说明:电子测量技术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技术,通过对电子信号的准确测量,可以确保电子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
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可以表述为时间 = 频率× 周期。
这个公式揭示了时间和频率之间的基本关系。
频率是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次数,而时间则是这个频率的累积结果。
换句话说,频率决定了时间间隔的长度,而时间则是这些时间间隔的集合。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周期表示为T,那么时间t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进行计算:t = T * f,其中f是频率。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将时间除以频率,我们就可以得到周期。
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周期和频率,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时间。
这个关系公式在许多领域都有应用,包括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和许多其他领域。
例如,在无线电通信中,频率和时间对于确定信号的传播速度和调制解调过程至关重要。
在生物钟研究中,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物体内的计时机制。
总之,时间和频率的关系公式是一个基本的时间和频率关系,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第六章 频率与概率单元检测(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事件中,属于随机事件的是( )A.掷一枚普通正六面体骰子所得点数不超过6 ;B.买一张体育彩票中奖;C.太阳从西边落下;D.口袋中装有10个红球,从中摸出一个白球.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可能性很大的事件必然发生;B 、可能性很小的事件也可能发生;C 、如果一件事情可能不发生,那么它就是必然事件;D 、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机会只有百分之一,那么它就不可能发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已连续抛掷了2000次,其中,抛掷出5点的次数最少,则第2001 次一定抛掷出5点;B.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是1%,因此买100张该种彩票一定会中奖; C .天气预报说明天下雨的概率是50%.所以明天将有一半时间在下雨; D.抛掷一枚图钉,钉尖触地和钉尖朝上的概率不相等.4、如图,一个小球从A 点沿制定的轨道下落,在每个交叉口都有向左或向右两种机会均等的结果,小球最终到达 H 点的概率是 ( )A. B. C. D. 5、在一个暗箱里放有a 个除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的球,这a 个球中红球只有3个.每次将球搅拌均匀后,任意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再放回暗箱.通过大量重复摸球实验后发现,摸到红球的频率稳定在25%,那么可以推算出a 大约是( ) A .12B .9C .4D .36. 小明在一只装有红色和白色球各一只的口袋中摸出一只球,然后放回搅匀再摸出一只球,反复多次实验后,发现某种“状况”出现的机会约为50%,则这种状况可能是 ( ) A 两次摸到红色球 B. 两次摸到白色球C. 两次摸到不同颜色的球D. 先摸到红色球,后摸到白色球7. 广告牌上“京都大酒店”几个字是霓虹灯,几个字一个接一个亮起来,直至全部亮起来再循环,当路人一眼望去,能够看到全亮的概率是( ).A .B .C .D .奖金(元) 1000 500 10050 10 21214161814151617109876543口袋数8、 某市民政部门:“五一”期间举行“即开式福利彩票”的销售活动,发行彩票10万张(每张彩票2元),在这此彩票中,设置如下奖项:如果花2元钱购买1张彩票,那么所得奖金不少于50元的概率是( )A 、B 、C 、D 、 9、在元旦游园晚会上有一个闯关活动:将5张分别画有等腰梯形、圆、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的卡片任意摆放,将有图形的一面朝下,从中任意翻开一张,如果翻开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就可以过关.那么一次过关的概率是( ) A.B.C.D.10、小张外出旅游时带了两件上衣(一件蓝色,一件黄色)和3条长裤(一件蓝色,一件黄色,一件绿色),他任意拿出一件上衣和一条长裤,正好是同色上衣和长裤的概率是 (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11、根据天气预报,明天降水概率为20%,后天降水概率为80%,假如你准备明天或后天去放风筝,你选择 天为佳.12、如图,每一个标有数字的方块均是可以翻动的木牌,其中只有两块木牌的背面贴有中奖标志,则随机翻动一块木牌中奖的概率为_______.13、在标有1,3,4,6,8的五张卡片中,随机抽取两张,和为奇数的概率为 。
频率时间间隔测量原理
频率时间间隔测量原理是通过测量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来计算出事件的频率。
该原理适用于各种领域,如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
在物理学中,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次数。
通过测量事件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计算出事件的频率。
例如,假设我们想测量一个摆动钟的频率,我们可以开始计时,然后记录摆钟完成一次摆动所经过的时间。
通过将这个时间除以一秒,我们就可以得到摆钟的频率。
在电子学中,频率是指电信号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测量电信号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计算出电信号的频率。
例如,在无线电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电磁波的周期性变化来计算出无线电波的频率。
在计算机科学中,频率是指计算机处理指令的速度。
通过测量计算机执行指令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计算出计算机的时钟频率。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计算机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来计算出计算机的时钟频率。
频率时间间隔测量原理是基于时间的。
通过测量一系列事件的时间间隔,我们可以计算出事件的频率。
这个原理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运动规律、电信号的变化规律以及计算机的性能等。
电工仪表与测量课堂教案第一章:电工仪表与测量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工仪表与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电工仪表及其使用方法。
1.2 教学内容电工仪表与测量简介电工仪表的分类与特点电工测量的基本原理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工仪表与测量的重要性,介绍电工仪表的分类与特点。
实践法:演示电工仪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测量实践。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工仪表与测量基础知识的掌握。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第二章: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电流表与电压表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介绍选用原则。
实践法:演示电流表与电压表的使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流表与电压表使用方法的掌握。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第三章:万用表的使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万用表的选用与保养。
3.2 教学内容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万用表的选用原则万用表的保养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万用表的使用方法,介绍选用原则与保养方法。
实践法:演示万用表的使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万用表使用方法的掌握。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第四章:电能表的使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电能表的选用与安装。
4.2 教学内容电能表的使用方法电能表的选用原则电能表的安装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能表的使用方法,介绍选用原则与安装方法。
实践法:演示电能表的使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
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能表使用方法的掌握。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
盐步三中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 --6章知识点复习第一章:机械运动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
1纳米=10-9米2、使刻度尺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长度测量必须估读一位数字,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若物体对齐最小刻度的某一刻度,则估读数为“0”。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5、 时间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时间用字母t 表示,单位:时( h )分( min ):秒( s )。
6、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叫机械运动。
7、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选地面为参照物。
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选参照物的方法:若两个物体间有位置变化,选任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两个物体间没有位置变化,选任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
9、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匀速直线运动是快慢和方向都不变的运动。
它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与路程和时间多少无关。
10、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11、速度的公式:ts v =,v 表示速度(m/s ),s 表示路程(m),t 表示时间(s)。
ts v =,v 表示速度(km/h ),s 表示路程(km),t 表示时间(h)。
速度主单位是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1 m/s=3.6 km/h 。
求路程:s=vt ; 求时间:v s t = 1 km/h =6.31 m/s 12、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变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用平均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13、平均速度: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计算公式总总平t s v = t 总饱含运动时间和停顿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产生: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立刻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