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泻下药
- 格式:pdf
- 大小:183.05 KB
- 文档页数:11
第十章 泻下药【概述】1.定义凡以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性能特点1)性味归经: 本类药物多苦,咸,甘;寒,凉。
入大肠经为 主。
2)作用 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的作用。
3.适应范围1)热结便秘; 2)寒积便秘; 3)津亏便秘; 4)饮邪内停; 5)热痢初起; 6)急腹症。
4.分类及特点1)攻下药 多苦,寒。
入胃、大肠经。
泻下作用强,善泻热通便。
治热结便秘及实热证。
2)润下药 多甘,平。
质润,入大肠经。
泻下作用缓和,善润肠通便。
治肠燥便秘。
3)峻下逐水药 多苦,寒。
有毒。
入肺、肾、大肠经。
泻下作用峻猛,善通利二便。
治胸腹积水、水肿及痰饮喘满等体壮邪实者。
4.配伍应用1)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 解; 2)里实兼正虚者,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 3)本品多配伍行气药,可加强泻下导滞作用; 4)若寒积便秘,与温里药同用,以散寒通结; 5)急腹症,配清热解毒,活血祛瘀药。
5.使用注意1)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较猛,尤其后者,更 易伤正气,凡正虚体弱、胎前产后、月经期当 慎用或禁用。
2)注意炮制、用量、用法及禁忌证。
3)泻下药易伤胃气,当中病即止。
第一节 攻下药功效特点: 多苦寒沉降,主入胃、大肠经, 有较强的泻下通便、清热泻火作用。
适应范围:1.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实热积滞之证。
2.具有较强清热泻火作用的攻下药,又可用于: 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 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 火热炽盛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
3.此外,对痢疾初起,下痢后重,或饮食积滞,泻而不 畅之证,可适当配用本类药物,以攻逐积滞,消除病因。
4.对肠道寄生虫病,本类药与驱虫药同用,可促进虫体 的排出。
5.根据“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 论指导,目前在临床上有了新的应用。
大黄(A) 芒硝(A) 番泻叶(C) 芦荟(C) …大黄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六、使用注意【药用来源】大黄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 大黄、药用大黄的根及根茎。
中药学第十章、泻下药(大部分性寒)1.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多用于青壮年),或润滑大肠(泻下作用缓和,多用于老年体虚者),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皆为泻下药,常用以治疗里实积滞证。
2. 泻下药的分类:①攻下药(治疗实热积滞、大便秘结、燥屎坚结)②润下药(通过润滑大肠来治疗老年人、产后、热病伤津所导致的肠燥便秘)②峻下逐水药(有毒,引起强烈的腹泻,可以通利二便,治疗正气未衰之证——全身水肿、停饮、大腹胀满等)3. 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作用较猛,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慎用。
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忌用峻下逐水药,可以酌情使用润滑大肠的药,如大黄就可以慎用。
泻下药不能当减肥药吃。
4. 泻下药的功效与主治证:泻下通便(便秘,胃肠积滞),清热泻火(实热内结),逐水退肿(水肿停饮),解毒(疮疡),活血祛瘀。
(一)攻下药1. 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2. 大黄性能:苦(能燥,能泄——清泻、降泄、泄泻,能坚),寒,入脾胃、肝、大肠、心包经。
(大黄起效快、副作用小,故应用广泛)3.【论述题】大黄(将军/锦文/酒军)功效(***):泻下攻积(实热积滞便秘——阳明腑实证,轻症单用大黄泡服即可,重症和芒硝配伍;热结津伤便秘,可与生地黄配伍;血虚津亏的肠燥便秘;冷积便秘……),清热泻火(火热炎上,故多表现在头面部,大黄可以降泄上炎之火,故单用大黄粉可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血热吐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凉血解毒(疮疡,肠痈——急性/慢热阑尾炎,瘀热互结导致肠痈;热毒——大黄外涂可以治疗小面积的烧烫伤,大黄大面积外敷经皮肤渗入人体的话会引起药物中毒性的肝炎),止血,逐瘀通经(妇科淤血——淤血经闭,产后淤阻;外伤——跌打损伤),利湿退黄(黄疸尿赤,湿热痢疾——湿热在大肠,淋证——湿热在膀胱,水肿)。
4. 大黄用法:①欲攻下,用生大黄泡服或轻煎(后下)②酒大黄可以清上焦血分热毒,治疗目赤咽痛、牙龈肿痛③熟大黄可以泻火解毒,但泻下力缓,治疗火毒疮疡④大黄炭可以止血、凉血化瘀,治疗血热有瘀的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