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2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考量资源承载力、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消费模式等因素,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多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数据解读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人口问题、制定人口策略的能力。
4.区域认知:增强学生对不同区域人口容量差异性的认识,理解人口容量具有地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特别是资源环境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动态地分析人口容量问题,理解人口容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系统。
三、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地图册•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展示人口容量相关案例)•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如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各国资源分布等)•小组讨论任务卡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口容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典型人口容量案例,分析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
•数据解读法:利用统计数据,直观展示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情境下的人口容量问题,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资源枯竭与人口增长冲突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问题。
•问题引导:提问“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人口容量是如何确定的?”激发学生探索人口容量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概念解析:明确人口容量的定义,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分析•资源环境:讲解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和环境质量(如空气质量、水质)对人口容量的制约作用。
•科技发展水平:分析科技进步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生存空间,从而增加人口容量。
庖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1.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辨析比较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人口承载量)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其所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量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而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二者意义相近而不相同。
在实际估计时,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量(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如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左右,就是根据土地承载量作出的估计。
误区警示环境人口容量中的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封闭的范围,不受其他区域的影响。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在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时,虽然要以该国家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但所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也可以是概念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家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
如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但日本立足本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湾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运输,克服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和市场有限等弱点,经济非常发达,环境人口容量很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1)资源: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一般在研究环境人口容量时,主要考虑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要点提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的数量。
第三节人口容量地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在保证_____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__________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________。
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2.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________状况。
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________”所决定的。
②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依赖自然资源,如耕地、水、矿产等。
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________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①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________,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________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科技水平的提高促使________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的________。
一些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________的人口的需要。
(3)人均消费水平相同的________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________。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温馨提示】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征及对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同估计【方法技巧】图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知识链接】 人口合理容量提出的背景3.地球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估计从全球尺度来讨论,把全球看作一个整体。
那么,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呢?对于这个问题,由于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果。
(1)乐观者: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________值。
(2)悲观者:目前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中间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________亿左右。
第三节人口容量梳理教材夯实基础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1)自然资源状况: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
②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需要。
(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判断】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固定不变的。
(X)2.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很小。
(X)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思考】202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用a表示,人口合理容量用b表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用c表示,那么三者有怎样的关系呢?答案b V a V c。
探究重点提升素养探究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D探究导引材料一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到乾隆年间,人口增加到3亿。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材料二步入21世纪,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对我国耕地、草地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而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超过14亿。
1.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哪一个为首要因素?答案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所以,自然资源是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2.中国人若以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乾隆年间的3亿人口可能会怎样变化?这说明了什么?答案可能会不断减少。
说明了人均消费水平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重要影响。
3.日本的资源较少,但日本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为什么?答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源,还有其他因素,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等,日本虽然资源短缺,但是其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都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知识点总结思路分析: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的因素↓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举措知识点总结:一、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1.概念: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质是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的因素(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资源状况。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对外联系、经济技术水平、社会文化条件下,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數量就如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决定的。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与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作用:①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②可能发现新的资源。
③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区域间贸易往来。
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匮乏,但其工业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进口原料,加工产品再进行销售,以至于它的GDP位列世界第三位。
(3)人均消费水平。
(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二、人口合理容量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注:人口合理容量本质也是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与区域资源环境环境承载力关系。
2.意义(1)影响人口战略。
(2)影响人口政策。
(3)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1)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要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2)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人口容量概念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科技、社会等因素,评估不同地区的人口容量。
3.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探讨特定区域的人口容量及其限制因素。
4.区域认知:识别不同区域的人口容量差异,理解其背后的地理、经济、社会原因。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组关于全球及部分地区人口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变化的图片或数据,引发学生思考。
•提出问题:“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地球能承载多少人口?人口容量是如何受到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的?”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或数据,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初步交流想法,形成对人口容量的初步认识。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材料和引人深思的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3.1 人口容量的概念解析教师行为:•清晰阐述人口容量的定义,强调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
•通过图表展示不同因素对人口容量的影响,如资源丰度、科技水平、环境质量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结合图表,尝试理解人口容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条理清晰,图表辅助理解,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人口容量的核心概念。
3.2 案例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口容量教师行为:•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撒哈拉以南非洲、欧洲、中国等),分析其人口容量及其主要限制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区域如何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方式来扩大人口容量。
学生活动:•分组研究不同区域的人口容量案例,收集资料,准备汇报。
•小组内讨论,形成汇报内容,并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过程点评:•案例分析贴近实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