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 天气和气候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39
《天气与气候》教案(通用5篇)《天气与气候》教案篇1天气与气候教案高中地理教案其次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五节天气与气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同学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分,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同学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学问,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同学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同学不断探求新学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每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在听天气预报,今日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状况?什么是天气?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1.气团介绍气团的概念。
同学阅读,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阔范围”有多大?【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争论】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假如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同学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行能形成气团,由于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立刻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
第四章天气和气候——地球大气的风云变化4.1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测量方法:温度表单位:摄氏度℃气温状况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2、温度测量方法:温度计放在距离地面1.5米的百叶箱内,观测时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水银面平行二、气温的时间变化——气温曲线1、一般规律:午热晨凉(日变化),冬寒夏暑(年变化)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值与最低气温值的差,反映反映一地区七万日变化的剧烈程度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两点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后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反映一地区气温年变化的剧烈程度北半球月均温最高在7月夏季最低温在1月冬季(南半球相反)三、气温的空间分布1、等温线:在地图上将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叫等温线等温线图:由等温线组成的图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气温逐渐降低3、气温的影响因素:1)纬度位置: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反之。
(基本因素)气温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2)海陆分布: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较高,海洋气温较低。
冬季反之3)地形、地势: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4、赤道雪山、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5、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的原因:南半球地形单一,主要为海洋,温度变化小。
4.2 降水和降水分布一、降水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单位:毫米mm一地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平均降水量表示二、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量柱状图分类:夏雨型、冬雨型、年雨型、少雨型、湿润型三、降水的空间分布1、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等降水量线图:由等降水量线组成的地图2、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中纬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3)地形、地势: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原因:暖湿气流遇山地阻挡被迫爬升时,最地势增高,气温降低,容易成云致雨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3、地球雨极——乞拉朋齐因其地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迎风坡。
天气与气候【知识串讲】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二、气候形成因子形成气候的因子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四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如下图:形成气候的四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影响着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与降水,气温与降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世界纷繁复杂的气候类型。
三、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等方面的归纳与综合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
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气候、气候和气候;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是;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是。
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和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气候(受控制)和气候(常年受控制)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气候(湿季受控制,干季受控制)和气候(受交替控制)。
9.各大洲的气候分布特点: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欧洲——海洋性气候分布较广,并向东北延伸;非洲——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大洋州——半环状分布,向西部敞开;南北美洲——西部气候类型南北狭长带状分布;南极洲——单一的冰原气候;四、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1.四处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和中美地峡大陆东岸虽然不在赤道附近,却形成了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西侧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以上四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气温高,且都位于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虽然在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不具备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水热条件,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理教案[第四章气候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教材分析: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
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与“气候”是日常接触较多,但有时又不太注意区分的两个概念,正确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表述、传达天气和气候信息的前提,这为今后学习本章气候知识打下了基础。
实际上,什么叫天气,什么气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常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教材接着介绍了天气预报的有关知识,给出了常见的天气符号,电视中常见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图,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天气预报图的能力。
教材提供的大气环境监测的阅读资料,既是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又是具有前瞻性的内容。
随着人们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不久将会像天气变化一样受到最普遍的重视。
本节教材特色之一是从实践出发,联系实际,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㈡教育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⑵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能力目标:⑴学生通过阅读P55“天气”、“气候”二个框题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只有会读,才能感知教材、领会教材,抓住重点。
⑵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能力。
通过阅读讨论,让学生区分出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天气是短时段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段的大气状况;天气是多变的,气候是相对稳定的。
⑶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是该节教材的特色之一,如学生在知道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后,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为此,教材还安排了P57练习2加以实践。
在认识了常用的天气符号后,要求学生学会看天气预报,看懂简单的城市天气图。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和气候》这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特点以及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认识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的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关爱环境,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节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3.案例分析:分析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和区别,强调天气和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地理天气和气候讲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概念、特点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让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特点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天气的概念及特点天气,简单来说,就是大气层在某一时刻的状况。
它主要包括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等因素。
天气具有以下特点:变化性:天气状况时刻在发生变化,短短的时间内,可能出现晴天、阴天、雨天等多种变化。
区域性: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受地理位置、海拔、地形等因素影响。
季节性:随着季节的推移,天气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等。
不可预测性:天气的变化往往难以精确预测,尤其是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气候的概念及特点气候是指某个地区在长时间内(如几十年或几百年)的平均气象状况。
它反映了该地区大气层的长期稳定特征。
气候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与天气相比,气候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剧烈变化。
区域性:气候受地理位置、地形、海洋和大陆性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各异。
季节性:气候随着季节的推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如气温、降水等。
可预测性:相较于天气,气候的变化较为缓慢,预测其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准确。
3.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天气和气候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它们的概念和特点有所不同。
天气是气候的一个缩影,是气候在某一时刻的表现。
换句话说,气候是天气的长期平均状态,而天气则是气候在瞬间的展现。
从时间尺度上看,天气变化迅速,气候则相对稳定。
从空间尺度上看,天气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而气候则具有较大的地域性。
天气和气候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4. 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农业:天气和气候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从而提高产量。
而不利的气候条件,如干旱、洪涝、低温等,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引发农业灾害。
2024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天气与气候”必背知识点一、天气及其影响1. 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具有多变的特点。
2. 天气的描述:人们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汇来描述天气。
3. 天气的影响: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农业、交通、生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二、天气预报1. 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一日或多日内的阴晴、气温、降水、风向和风力等情况。
2. 常用天气符号:为了方便读懂天气预报,常用专用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如晴天用太阳符号表示,阴天用云朵符号表示等。
3. 获取途径:天气预报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报纸、电视、网络、广播和电话等多种途径获取。
三、气温的变化与分布1. 气温的定义: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 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陆地上,气温通常在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则相反,8月最高,2月最低。
4. 气温的分布:世界年平均气温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
四、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 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2. 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和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3. 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五、气候的地区差异1. 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
2. 气候的特征: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3. 气候类型:世界上有多种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每种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分布地区。
六、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纬度位置:纬度低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多,气温高;纬度高的地方接受太阳光热少,气温低。
2. 海陆位置:距海近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多;距海远的地方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少。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1)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内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
(2)风向与风力: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
2、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3、常用的天气符号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冰雹雨夹雪小雪中雪大雪雷阵雨雾霜冻沙尘暴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2、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对人体健康有害。
3、城市空气质量的高低,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气温:1、定义:气温指大气的温度。
2、气温的观测仪器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单位0C,读作摄氏度次数一般每天四次(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各一次)3、气温的计算(1)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数。
(2)月平均气温: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年平均气温: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或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2、气温的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年较差。
3、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如下表所示:海陆分布北半球南半球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陆地7月1月1月7月海洋8月2月2月8月三、等温线图的判读: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通常根据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线的闭合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
具体如下表所示: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等温线分布密集气温差异大稀疏气温差异小等温线呈封闭状态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四、世界气温分布规律1、气温大致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