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本混凝土规范难点图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1.19 KB
- 文档页数:1
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宣贯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应用高级研讨班”学习心得关键字:新混凝土规范新高层设计规范新高规学习心得宋玉普李国胜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整体稳固性抗连续倒塌设计舒适度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结构缝既有结构间接作用分析短肢剪力墙短肢剪力墙结构一、宣贯目的(个人观点):1.基于本次规范的大规模修订,以及《抗规》(GB50011-2010)2010年12月1 日执行,通过本次讲座,将新版《砼规》和新版《高规》修订的内容及精神提前贯彻,在这一过渡段以配合已执行的新规范(如现在的新《抗规》)指导结构设计。
2.新规范应用的认识、理解及应用的过渡。
3.在这一过渡段的结构设计中,将新《砼规》和新《高规》所涉及的新的设计理念,从概念设计上得以体现。
注:目前的“内部资料”仅为初送审稿,里面有个别地方可能不完善。
二、宣贯简介:1. 宣贯主讲专家:新《砼规》------宋玉普,参与了74、 89、02和本次的混凝土规范编写;新《高规》------李国胜,参与了02版高规编写2. 宣贯时间:2010.11.27、28两天,共计12小时。
3. 宣贯地点:北京三、混凝土规范修订概《征求意见稿》------2008.12.8~9 讨论《送审初稿》,形成《送审稿》------2009.11.29~12.2四、学习心得”要达到的目的:基于我个人对新规范的现有学习深度,只能将27 日和28 日学习讲座的关键内容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以混凝土规范为主,高规为辅)。
至于新规范,即“内部资料”的详细学习,还需大家根据自己的工作时间安排,自己学习。
五、修订背景: 1. 9.11事件中世贸的两栋110层大楼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提出结构的“整体稳固性”设计。
2. 汶川大地震中,尤其是框架结构的破坏严重------究其原因,总结为现有相当框架结构是强梁弱柱,因为整浇楼板对梁的刚度与强度贡献较大。
3. 从2002年至今的研究成果。
11G101系统平法图集较03G101系列图集较大变化有:一、适用范围变化:11G101-1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包括基础顶面以上的现浇混凝土柱、剪力墙、梁、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
11G101-3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下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施工图设计。
包括常用的现浇混凝土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分梁板式和平板式)、桩基承台的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两大部分内容。
系列平法图集依据新规范确定了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b、labe,以系列平法图集取值方式、修正系数、最小锚固长度都发生了变化。
三、构件标准构造详图变化:11G101-1中抗震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筋构造,较03G101有如下变化:1、新图集中各个节点可以进行组合使用;2、柱外侧纵筋不少于柱外侧全部纵筋的65%伸入梁内;(与原图集一致)3、A节点,外侧伸入梁内钢筋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以弯入梁内作为梁上部纵向钢筋。
(新增的构造)4、所有节点内侧钢筋按中柱节点走;5、BC节点,区分了外侧钢筋从梁底算起1.5labe是否超过柱内侧边缘;超过的,外侧配筋率>1.2%分批截断,错开20d;没有超过的,弯折部分要>=15d,总长>1.5labe,同样错开20d;6、D节点是未伸入梁内的外侧钢筋构造,(与原图集一致)7、E节点是梁、柱纵向钢筋接头沿节点柱顶外侧直线布置的情况,与节点A组合使用;外侧柱纵筋到柱顶截断;梁上部钢筋伸入柱1.7labe。
(一)柱变化的点:1. 柱根(嵌固部位):基础顶面或有地下室时地下室顶板;梁上柱梁顶面,墙上柱墙顶面;2. 抗震柱\非抗震柱顶层边角柱节点变化;3. 抗震柱\非抗震柱中柱节点变化;4. 抗震柱\非抗震柱变截面节点变化;(贰)剪力墙变化的点:1. 墙梁增加连梁(集中对角斜筋配筋)LL(DX);2. 剪力墙水平筋端部做法变化;3. 增加了斜交翼墙、端柱转角墙一二三;端柱翼墙一二三;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构造;4. 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变化;5. 剪力墙变截面处钢筋构造;6. 剪力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构造;7. 连梁交叉斜筋配筋JX,集中对角斜筋配筋DX,对角暗撑配筋JC构造变化;(三)梁变化的点:1. 增加了端支座机械锚固节点;2. 梁水平、竖向加腋构造变化;3. KL\WKL中间支座高差变化构造变化;4. 增加了抗震框架梁尽端为梁箍筋加密范围构造;5. 增加了水平折梁、竖向折梁钢筋构造;6. 悬挑梁端配筋构造变化;(四)板变化的点:1. 后浇带HJD,取消了50%搭接留筋;2. 有梁楼盖板配筋构造变化;3. 悬挑板构造变化;4. 增加了折板构造;5. 取消了局部升降板SJB构造三;1、锚固变化详解2、保护层变化规范参考《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以及国外相应规范、标准的有关规定,从混凝土碳化、脱钝和钢筋锈蚀的耐久性角度考虑,不再以纵向受力筋的外缘,而以最外层钢筋(包括箍筋、构造筋、分布筋等)的外缘计算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1引用标准名录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8 《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本规范用词说明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允许时首先这样做的词: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规范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1 总则21.0.1为了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经济,保证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和一般构筑物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特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1.0.3本规范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及《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的原则制定。
本规范是对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3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混凝土结构concrete structure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1.2素混凝土结构plain concrete structure无筋或不配置受力钢筋的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施工方案使用中的常见施工难点解析与解答与建议引言: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就混凝土施工方案使用中的常见施工难点进行解析与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帮助施工人员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难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施工方案的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首先,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耐久性等多方面因素,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其次,还需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如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调整。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施工人员具备充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并与设计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
建议施工人员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试验和实践,以确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混凝土浇筑难点混凝土浇筑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首先,要注意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流动性,避免出现堆积和空隙。
其次,要合理安排浇筑的时间和速度,以避免混凝土的早期干燥和龟裂。
此外,还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效果。
建议施工人员在浇筑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清理施工现场、搭建支撑等,以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三、混凝土养护难点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难点。
首先,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因素,以确保混凝土的养护效果。
其次,要合理安排养护时间和方式,以避免混凝土的早期干燥和龟裂。
此外,还要注意养护过程中的细节,如保持养护水的湿润、防止养护膜的破损等。
建议施工人员在养护过程中密切关注混凝土的状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养护效果的达到预期。
四、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难点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也是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首先,要注意施工现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施工人员按照施工方案和相关规范进行操作。
其次,要进行充分的检测和测试,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解读1.用下面的一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平面示意图说明该结构的每一层楼层为什么都要起“膈板作用”(既水平方向的传力作用)。
如果要对楼板在其平面内的受力状况进行验算,应采用什么计算简图?答:在侧向力的作用下,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共同抵抗侧向力。
剪力墙的侧向位移曲线为弯曲型,框架的侧向位移曲线为剪切型。
而由于各层楼板或连梁的作用框架和剪力墙在各楼层处必须有共同的侧向位移。
在底部,框架的变形受到剪力墙的制约,在顶部,剪力墙受到框架的扶持。
因此每一层楼层都起水平方向的传力作用。
我认为应该使用模型来分析。
2.什么是”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框支层”。
框支层与上部楼层之间的一层楼盖在传递水平力方面具有什么特殊作用?在设计中应如何考虑?为什么要求框支层和上部楼层层间相对位移(层刚度)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为什么要求落地的剪力墙要在全局同方向剪力墙中占有足够的比例?答:见有关资料1.从技术术语的角度分清什么是“框架”什么是“框架结构”。
答:框架: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筒体结构中的框架部分。
框架结构:仅仅由框架组成的结构。
(推荐答案)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成承重体系的房屋建筑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P44)框架结构——由梁和柱以刚接或铰接相连接而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规范第3页)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为什么要对框架结构的最大高度做出限制?答:框架结构在25层以下是经济的,超过25层的框架其侧向相对较柔,需要根据水平位移的控制而不经济的加大构件尺寸。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P44)框架结构构件接截面尺寸较小,结构的抗侧刚度较小,水平位移大,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由于大变形而引起非结构结构的破坏。
因此其建造高度受到限制。
(《混凝土结构下册》P175)。
从整截面墙→整体小开口墙→壁式框架→普通框架,水平抗侧刚度会削弱到只有原来的整截面墙的百分之几。
因此剪力墙结构的位移限制条件较容易满足,而框架结构往往是位移限制条件起控制作用。
2010版新混凝土规范学习心得和一些理解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学习,总结了以下一些心得。
关键词:2010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规范1 前言混凝土结构一直是我们最常用的结构,因此每次新规范的出版对于我们设计人员来说都是一次冲击,是技术上的冲击,也是一次设计理念上的冲击。
学习规范有一个过程,本文记录了本人刚接触新规范,新规范给我所带来的一些冲击、感受和体会。
2 关于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年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整体感觉这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年版体现了先进性,许多重要的概念得到了强化和进一步的具体实施,从各方面看来对我们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高,设计成品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也越多了。
以下介绍一下我的一些体会:(1)新《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年版对取消HPB235,取而代之的是HPB300,相对HPB235提高大概20%,另外增加了HRB500的钢筋,并对抗震构件的钢筋提出了钢筋延性的要求。
鼓励使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的指导性意图充分的表现出来。
一直以来我们的住宅设计都是采用C25+HRB335为主要的组合,看来随着政策的导向的进一步深化,淘汰低强度的钢筋,提高钢筋的延性,我们现在C25+HRB335的主要组合有朝一日也会被另外的组合取代。
因为一些细节的条文的改变,例混如凝土强度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数值应增加5mm,楼板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采用HRB400、HRB500的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允许采用0.15和45ft/fy的较大值,所以由此可见,C30和HRB400的组合似乎更具有经济性。
而钢筋型号HRB335、HRB400和HRB500为主打钢筋。
(2)保护层的修改,按照规范的理解,保护层的厚度主要是满足建筑耐久性的需要,在水空气交替作用下,混凝土会碳化,钢筋会氧化。
而我们的建筑大部分构件均为室内环境,相对码头、桥梁的使用环境都要好,因此新规范只是针对环境恶劣的构件的保护层提高了要求,一般环境的还是维持不变。
1、混凝土施工冷缝,真是触目惊心啊!2、漏振造成的“狗洞”,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普遍的,主要是浇筑工的素质一般都很低造成的。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白天扛这锄头上山,晚上提着振动棒搞浇筑!”这样的浇筑工怎样才能达到我们的质量要求啊!有的时候我们做技术的真的很难啊!3、蜂窝、麻面、烂根烂根主要是因为模板拼缝不严实、漏浆造成的,这和木工的责任心强不强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木模板处理的办法很简单,验收检查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的麻痹大意和一味的赶工期牺牲质量有很大关系。
4.混凝土冷缝的特写。
为了这个冷缝,我对集中搅拌站罚款2000元,因为主要是混凝土的供应不连续造成的。
为了处理这个冷缝,我们花了10000快钱,用相当于C40强度的高强自流性灌浆料补缝,才勉强得到了监理业主的怜悯。
5、柱施工缝漏浆、涨模。
这是木工的责任。
我本来主使用槽钢柱箍,但是因为自己不成熟,最后还是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任由他们使用钢管做柱箍,结果造成了柱脚涨模的现象。
1400*800*6000的柱子,用扣件是箍不住的,一个扣件的抗滑强度只有10kN。
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6.看看有没有问题?7.想看看漏浆的柱子的修补情况吗?我这里正好有一哦。
该柱由于使用的是旧胶合板,柱棱边模板拼缝漏浆。
我用白加黑进行的修补,棱角有了,但是色差没有处理好,还需要用金刚砂轮片进行打磨,然后再进行旧化处理,使其色泽一致。
修补后的柱子:8.因为拆模过早,造成混凝土构件棱角受创的图片,这在提倡抢工期的今天,在少数领导的野蛮指挥下,是很常见的混凝土通病啊!9.再发一个严重的露筋图片。
我分析可能和在模板安装时对拉螺杆上得太紧,使模板被压迫变形有关。
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篇混凝土工程质量缺陷有:麻面、蜂窝、露筋、裂缝、孔洞、烂边、烂根、气泡、爆模、胀模、错台、挂帘、夹渣、疏松、外形缺陷、外表缺陷、连接部位缺陷等。
1、麻面麻面是指混凝土表面呈现出无数绿豆般大小的不规则小凹点,直径通常不大于5㎜。
2010版抗震规范新变化(砼部分)一、第3章新增3.10节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内容,6度——0.12;7度(0.10g)——0.23;7度(0.15g)——0.34;8度(0.20g)——0.45;8度(0.30g)——0.68。
对于平时的设计工作来说,主要用于超限审查做的中震不屈服或中震弹性设计,一般的结构计算也没必要做。
二、,将场地类别中的I类细化为I0和I1两个亚类。
修订原因是考虑到剪切波速为500-800m/s的场地还不是很坚硬,将此种场地定为I1 类,硬质岩石场地定为I0类。
相应地,表,其中I1类的特征周期值与2001规范中I类场地的周期值相同。
三、1. 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的αmax值。
2. 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01规范只是在计算8度、9度的罕遇地震才有此要求,现要求扩大至各种地震烈度。
此条对超限审查的罕遇地震弹塑性分析等有影响。
四、,修改了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曲线的表达式表面上没有变化,但其中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γ、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及阻尼调整系数η2的公式均有变化。
五、,增加了6度地震计算的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要求,01规范只对7-9度有要求。
六、,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有所调整。
1. 注4明确表中的框架结构不包括异形柱框架结构,异形柱结构的适用高度应以异形柱规范为准。
2. 8度地震的适用高度分为0.2g和0.3g两种要求。
3. 框架结构适用高度有所降低。
4. 板柱-剪力墙结构的适用高度增大较多。
七、,增加了24m作为抗震等级划分的高度分界。
但编委们对条文细节的把握上依然令人失望,如抗震墙结构,H≤24m为四级抗震,H为25-80m为三级抗震,那24.5m应该按几级抗震,这不是又要让俺们和审查的老爷们扯皮吗?搞笑的是框架结构的划分——H≤24m 为三级抗震,H 为>24m为三级抗震就没有问题,难道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还是一个委员确定一类结构?这种低级错误在02版高规也是俯拾即是,比如长厚比为5-8为短肢剪力墙,≥8以上为一般剪力墙,小于3为柱,长厚比为3-4之间的就不知为何物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是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该规范规定了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性能符合标准。
1. 引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0(以下简称为规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目的是规范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性能。
2. 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中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和验收。
其中包括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建筑物。
3. 规范的主要内容3.1 设计基本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建筑标准的要求。
•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荷载、抗震性能等因素。
•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应得到保证。
3.2 材料要求•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应符合相关建筑材料标准的要求。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合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试验检测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3.3 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满足抗震、抗风、抗冲击等设计要求。
•结构设计应符合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合理布置结构的受力传递路径。
•结构构件的尺寸、截面形状、配筋等应满足相关的设计规范。
3.4 施工要求•混凝土浇筑前要进行合适的基础处理和模板施工。
•混凝土浇筑应符合相应的施工工艺要求,并进行质量检测。
•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混凝土的养护和环境保护。
3.5 结构验收•结构验收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包括构件的尺寸、质量、安装等方面。
•结构验收时应进行必要的试验检测,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规范的使用4.1 设计单位的责任设计单位在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严格遵守本规范的要求,并将设计文件和技术说明书提交给有关单位审核。
4.2 监理单位的责任监理单位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应对施工方的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进行监督,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4.3 施工单位的责任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和本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并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符合标准要求。
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案一、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重难点分析1、露筋(1)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没有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
(2)原因分析①、混凝土浇筑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小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②、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③、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④、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造成露筋;⑤、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麻面(1)现象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外露。
(2)原因分析①、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损,出现麻面;②、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没有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浇筑混凝土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收去,致使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③、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或局部漏刷,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缔模板,引起麻面;④、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浇筑混凝土时缝隙露浆,混凝土表面沿模板缝位置出现麻面;⑤、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混凝土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将停留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蜂窝(1)现象混凝土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2)原因分析①、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②、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③、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④、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层分段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⑤、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形成蜂窝。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总结篇)《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主要变化(总结篇)2011-08-03 09:14 |(分类:砼)要点总结:即使很多具体细节问题记不过来,至少要知道以下最基本、最常用的几点。
大的原则方面:为了与新的《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相应,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表达式由原先的“按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改为“对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式中多了个结构构件的抗力模型不定性系数γRd,并将此条由普通条文升格为强制性条文。
γ0S ≤ R R = R(f c, f s, a k, …)/γRd将此式加了个前提“当用内力的形式表达时”。
主要是考虑越来越多的场合使用各种有限元软件对二维(板状)、三维(块体)构件进行力学分析,计算输出的结果很多是以应力表达的。
到了配筋计算阶段,从原规范找不到依据。
此次明确表示“可将应力按区域等代成内力设计值”计算,“也可直接采用多轴强度准则进行计算”。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中,钢筋混凝土构件验算挠度、裂缝宽度时改用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而对预应力构件的要求没有变化。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有所调整:简化了分类,只分为板件和杆件两类。
对于杆件类,一类、二a类环境下的要求有所降低。
三类环境分成三a、三b,要求有所提高。
淘汰了HPB235级钢,代之以HPB300级,准备淘汰HRB335级,提倡使用HRB400级以及新增的HRB500级……。
I 级钢成为300级,Ⅳ级钢是500级。
预应力筋增加了螺纹钢筋,淘汰了刻痕钢丝。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由原先的两式合为一式。
‘混凝土作用项’前面的系数取值没变,只是给了个符号αcv,‘箍筋作用项’的系数统一取为1.0。
抗冲切式中系数有所提高。
正截面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中,没有了“偏心距增大系数”η,二阶效应问题放到M的设计值中考虑。
也就是说,将此公式理解为真正的截面计算公式,而不是杆件计算公式,概念上更合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