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及标准(全)公共场所培训材料——卫生规范及标准编辑:jawsjd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11-01-01 浏览次数:487住宿业卫生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加强住宿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经营服务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用语含义(一)住宿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三)储藏间,是指用于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等物品的房间。
(四)工作车,是指用于转送及暂存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等物品的车辆。
(五)公共用品用具,是指供给顾客使用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总称,包括床上用品、盥洗物品、饮具、清洁工具、拖鞋等。
(六)健康危害事故,是指住宿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第二章场所卫生要求第四条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一)住宿场所建设宜选择在环境安静,具备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且不受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影响的区域,并应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
(二)新建、改建、扩建住宿场所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五条场所设置与布局(一)住宿场所主楼与辅助建筑物应有一定间距,烟尘应高空排放,场所25米范围内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或噪声等污染源。
(二)住宿场所应当设置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消毒间、储藏间,并设有员工工作间、更衣和清洁间等专间。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及标准(全)公共场所培训材料——卫生规范及标准编辑:jawsjd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11-01-01 浏览次数:487住宿业卫生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加强住宿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经营服务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用语含义(一)住宿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三)储藏间,是指用于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等物品的房间。
(四)工作车,是指用于转送及暂存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等物品的车辆。
(五)公共用品用具,是指供给顾客使用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总称,包括床上用品、盥洗物品、饮具、清洁工具、拖鞋等。
(六)健康危害事故,是指住宿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第二章场所卫生要求第四条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一)住宿场所建设宜选择在环境安静,具备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且不受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影响的区域,并应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
(二)新建、改建、扩建住宿场所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五条场所设置与布局(一)住宿场所主楼与辅助建筑物应有一定间距,烟尘应高空排放,场所25米范围内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或噪声等污染源。
(二)住宿场所应当设置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消毒间、储藏间,并设有员工工作间、更衣和清洁间等专间。
公共场所卫生检测及规范一、背景在当今社会,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学校、医院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这些场所的使用频繁和人员流动性大,其卫生情况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有关部门和机构需要对这些公共场所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测和规范管理,以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
二、公共场所卫生检测2.1 检测对象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商场、超市、餐厅、学校、宾馆、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
检测内容主要包括场所的环境卫生、采取的卫生措施、食品卫生等方面。
2.2 检测标准在卫生检测中,需要制定一些合理的标准来评判场所的卫生状况。
这些标准应包括检测的内容、检测方法、评估标准和安全要求等。
卫生检测的内容应涵盖全面,检测方法应科学可靠,评估标准应合理适宜,安全要求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3 检测建议在公共场所的卫生检测中,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根据检测结果向检测对象提出一些检测建议,以协助其改善其卫生状况。
检测建议应包括其卫生状况存在的问题、改善措施和时间节点以及改善后的效果等。
三、公共场所卫生规范3.1 规范制定为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达到要求,需要制定一些相关的规范。
这些规范应涵盖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卫生措施、卫生队伍和技术规范等方面。
制定规范时,应充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3.2 规范执行对于公共场所的卫生规范执行,应强调落实责任制。
即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到人。
同时,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规范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四、结论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卫生检测和规范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应发挥参与方的积极作用,将个体的力量与组织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为公共健康和生活品质作出贡献。
公共场所卫生规范及标准(全)公共场所培训材料——卫生规范及标准编辑:jawsjd 来源:本站发布时间:11-01-01 浏览次数:487住宿业卫生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依据为加强住宿场所卫生管理,规范经营行为,防止传染病传播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经营服务的住宿场所。
第三条用语含义(一)住宿场所,是指向消费者提供住宿及相关综合性服务的场所,如宾馆、饭店、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
(二)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是指为使房间或封闭空间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气流速度等参数达到设定要求而对空气进行集中处理、输送、分配的所有设备、管道及附件、仪器仪表的总和。
(三)储藏间,是指用于存放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等物品的房间。
(四)工作车,是指用于转送及暂存客用棉织品、一次性用品及清洁工具等物品的车辆。
(五)公共用品用具,是指供给顾客使用的各种用品、用具、设备和设施总称,包括床上用品、盥洗物品、饮具、清洁工具、拖鞋等。
(六)健康危害事故,是指住宿场所内发生的因空气质量、水质不符合卫生标准、用品用具或设施受到污染导致的群体性健康损害事故。
第二章场所卫生要求第四条选址、设计及竣工验收(一)住宿场所建设宜选择在环境安静,具备给排水条件和电力供应,且不受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影响的区域,并应同时符合规划、环保和消防的有关要求。
(二)新建、改建、扩建住宿场所在可行性论证阶段或设计阶段和竣工验收前应当委托具有资质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卫生学评价。
第五条场所设置与布局(一)住宿场所主楼与辅助建筑物应有一定间距,烟尘应高空排放,场所25米范围内不得有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或噪声等污染源。
(二)住宿场所应当设置与接待能力相适应的消毒间、储藏间,并设有员工工作间、更衣和清洁间等专间。
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作者:来源:《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9年第07期公共场所系列卫生标准由《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范》《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规范》《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5项标准组成。
其中GB 37489《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已于2019年4月4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并将于2019年11月1日开始实施。
GB 37489《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住宿场所;——第3部分:人工游泳场所;——第4部分:沐浴场所;——第5部分:美容美发场所。
GB 37489.1—2019《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1部分:总则》部分代替GB 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4—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5—1996《公共浴室卫生标准》、GB 9666—199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GB 9667—1996《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9668—1996《体育馆卫生标准》、GB 9669—1996《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卫生标准》、GB 9670—1996《商场(店)、书店卫生标准》、GB 9671—1996《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 9672—1996《公共交通等候室卫生标准》、GB 16153—1996《饭馆(餐厅)卫生标准》中有关设计的通用卫生要求内容。
与GB 9663~9672—1996、GB 16153—199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在第1部分总则中提出了关于各类公共场所设计均适用的通用卫生要求;——增加了选址的卫生要求;——细化了功能设置与总体布局的卫生要求;——增加了储藏间(区)的卫生要求;——细化了清洗消毒间(区)、公共卫生间的卫生要求;——细化了暖通空调、给水排水、采光照明、病媒生物防治的卫生要求。
GB 37489.2—2019《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規范第2部分:住宿场所》部分代替GB 9663—1996《旅店业卫生标准》中有关设计卫生要求内容。
公共卫生检测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篇一:公共场所卫生检测规范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rules of health monitoring for public places(gb/t17220-1998)1.主题容内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测的要求监测工作。
2.名词、术语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包括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是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所进行的卫生监测,促使巩固提高。
3.空气质量监测3.1.布点原则3.1.1.布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采样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一米远。
3.1.2.确定采样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
3.1.3.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气压、气温等微小气候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3.2 采样 3.2.1旅店业表1 旅店业客房采样3.2.2 文化娱乐场所表2 影剧院、音乐厅、录相厅(室)表3 舞厅、游艺厅、茶座、酒吧、咖啡厅3.2.3 公共浴室:表4 更衣室3.2.4 理发店、美发店:表5 理发店、美发店3.2.5 游泳馆、体育馆表6 游泳馆、体育馆表7 游泳池水样游泳池水质项目分析按游泳池卫生标准规定进行。
3.2.6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商场、书店;医院候诊室;就餐场所;公共交通等候室。
表8 展览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商场、书店;医院候诊室;就餐场所;公共交通等候室3.2.7 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按相应专业特点参照此规范要求进行采样。
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首先,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对卫生设施和卫生管理的要求。
对于卫生设施,包括洗手间、餐厅、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应当规定其卫生设施的布局、数量、清洁度、消毒方式等。
对于卫生管理,应当规定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人员的要求、卫生检查频次等内容,以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监管和管理。
其次,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对卫生指标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公共场所,应当确定相应的卫生指标,如空气质量、水质安全、食品卫生、垃圾处理等。
对于空气质量,应当规定空气中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浓度标准;对于水质安全,应当规定饮用水和洗浴水的卫生指标;对于食品卫生,应当规定食品加工、储存、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标准;对于垃圾处理,应当规定垃圾分类、垃圾清运、垃圾处理设施的卫生要求等。
再次,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对卫生检测方法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卫生指标,应当确定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例如,对于空气质量的检测,可以采用空气质量监测仪器进行监测;对于水质安全的检测,可以采用水质检测仪器进行监测;对于食品卫生的检测,可以采用食品卫生检测仪器进行监测。
同时,应当规定检测结果的评价标准,以便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进行评估。
最后,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应当包括对卫生检测结果的处理和应对措施的要求。
一旦发现公共场所的卫生问题,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
同时,应当规定对于卫生问题严重的公共场所,应当进行停业整顿或者关闭处罚,以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总之,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水平,预防疾病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确保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监管和管理,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清洁、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1. 引言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是为了提高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管理的水平,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制定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工作,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监测频率等方面的规定。
2. 监测内容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2.1 空气质量监测空气中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指标,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卫生标准。
2.2 水质卫生监测公共场所的水源、供水管网、水质消毒等情况,确保饮用水安全。
2.3 食品卫生监测公共场所餐饮服务的食品加工、储存、配送、销售等环节,确保食品安全。
2.4 病菌检测监测公共场所常见传染病菌的存在情况,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确保预防疫情的发生。
3. 监测方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方法应科学合理,具体监测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3.1 采样根据监测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和采样方法,采集相关样品进行分析。
3.2 分析检测采用适当的检测手段和仪器设备,对采样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获得准确的监测数据。
3.3 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为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4. 监测频率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监测频率:4.1 空气质量对于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如机场、地铁站等,应每周进行一次空气质量监测;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如学校、商场等,应每月进行一次监测。
4.2 水质卫生对于供水管网,应每月进行一次水质监测;对于饮用水源和水质消毒设备,应每季度进行一次监测。
4.3 食品卫生对于餐饮服务场所,应每月进行一次监测,特殊情况下应增加监测频率。
4.4 病菌检测对于公共场所如医院、学校等,应每月进行一次病菌检测;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可根据需要确定监测频率。
5. 监测结果处理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并保存,对于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6. 监测报告每次监测都应生成监测报告,包括监测方法、监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作者:————————————————————————————————日期: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1主题容内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测的要求监测工作。
2名词、术语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包括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日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所进行的卫生监测,促使巩固提高。
3空气质量监测3.1 布点原则3.1.1 布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采样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一米远。
3.1.2 确定采样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
3.1.3 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气压、气温等微小气候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3.2 采样3.2.1旅店业表1 旅店业客房采样客房间数≤10>100 采样点数(个)客房数5~10% 客房数1~5%采样高度(米)0.8~1.2 0.8~1.2采样频率1.发证,复证监测:1)星级宾馆,或相当于星级宾馆,每三小时采样一次,监测一天(7点~22点)2)普通旅店、招待所等监测一天(上午、下午、晚上各一次)。
2.经常性卫生监测:对星级宾馆或相当于星级宾馆、普通旅店、招待所等进行一次性监测。
3.2.2 文化娱乐场所表2 影剧院、音乐厅、录相厅(室)座位数(个)≤300≤500≤1000>1000采样点数(个)1-2 2-3 3-4 5采样高度(米) 1.2 1.2 1.2 1.2采样频率发证、复证监测:监测一日,一日监测1-2场,每场采样3次(开映前10分钟,开映后10分钟,结束前15分钟)。
公共环境卫生监控规则1. 总则为了加强公共环境卫生的管理,提高公共环境卫生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则。
2. 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工具等公共环境卫生的监控管理工作。
3. 监控内容3.1 公共设施卫生1. 洗手间、洗手池、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应保持清洁,无污物、异味。
2. 公共座椅、扶手、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应定期清洁消毒。
3. 公共休息区域应保持整洁,无垃圾、杂物。
3.2 空气质量1. 公共场所应保持空气流通,无明显异味。
2. 室内公共场所应配置适量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测空气质量。
3.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3.3 食品卫生1. 公共饮食区域应保持卫生,无食品安全隐患。
2. 公共餐饮单位应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3. 公共餐饮单位应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3.4 噪声控制1. 公共场所应采取措施,控制噪声污染,保障消费者权益。
2. 公共场所内的音响设备应合理设置音量,避免噪声扰民。
3. 公共场所应定期进行噪声检测,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4. 监控措施4.1 巡查与检查1. 公共环境卫生的监控部门应定期对公共场所进行巡查与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配合监控部门开展巡查与检查工作,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
4.2 宣传教育1. 公共环境卫生的监控部门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2. 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积极参与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和消费者的公共卫生意识。
4.3 举报与投诉1. 公众对公共场所的公共卫生问题有权进行举报与投诉。
2. 公共环境卫生的监控部门应设立举报与投诉渠道,及时处理公众反映的问题。
5. 法律责任1. 违反本规则的,由公共环境卫生的监控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2. 违反本规则,造成公共卫生事故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17220—1998】前言为贯彻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和GB9663~9673、GB16153~1996《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与GB9663~9673—1996、GB16153—1996相配套的监测规范。
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广州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市卫生防疫站、北京市卫生防疫站。
1233.1证。
44.14.1间较长的地点,但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4.1.2监测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4.1.3监测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0.5~1m远,高度0.8~1.2m。
4.1.4确定监测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布点的方法。
4.1.5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气湿、风速微小气候,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4.1.6公共卫生用品的采样点应选择在人群使用该物品时接触频率较高的部位。
4.2监测点数目4.2.1进行空气监测时应按照公共场所不同性质、规模大小、人群经常停留场所分别设置数量不等的监测点。
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点数目参照第6章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
4.2.2对公共卫生用品进行监测时,其监测卫生用品的数量以不超过各类物品投入使用总数的5%计算。
对各类卫生用品、用具投入使用总数不超过10件的单位,各类物品的采样数量应在1件以上。
5监测频率和样品要求5.1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空气监测应该监测一天,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采样一次,或者在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前各采样二次。
每次采样应采平行样品。
5.2经常性卫生监测空气监测:只进行一次性监测或者在营业高峰时间内监测一次,每次采样应采平行样品。
5.3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监测三天,每次监测必须采集平行样品。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卫生监测和监督。
2.引用标准GB 9663~9673—1996、GB 16153—19963.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health monitoring for public places):指公共场所的发证监测、复证监测和经常性卫生监测。
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的卫生状况进行监测,评价其卫生状况,确定是否发放卫生许可证。
经常性卫生监测是指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在取得卫生许可证之日起,至下次复核卫生许可证之间的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卫生监测,监测卫生状况达标情况,促使卫生状况巩固提高。
4.监测点的选择4.1选点原则4.1.1空气质量(包括物理因素)的监测点(以下称监测点)应选择在公共场所人群经常活动,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但不能影响人群的正常活动。
4.1.2监测点应该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
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
4.1.3监测点应避开人流通风道和通风口,并距离墙壁0.5~1m远,高度0.8~1.2m。
4.1.4确定监测点时可用交叉布点,斜线布点或梅花布点的方法。
4.1.5采样时应准确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气湿、风速微小气候,采样流量以及采样时间。
4.1.6公共卫生用品的采样点应选择在人群使用该物品时接触频率较高的部位。
4.2监测点数目4.2.1进行空气监测时应按照公共场所不同性质、规模大小、人群经常停留场所分别设置数量不等的监测点,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点数目参照第6章各类公共场所监测的要求。
4.2.2对公共卫生用品进行监测时,其监测卫生用品的数量以不超过各类物品投入使用总数的5%计算。
对各类卫生用品、用具投入使用总数不超过10件的单位,各类物品的采样数量应在1件以上。
5.监测频率和样品要求5.1发证监测和复证监测空气监测应该监测一天,每日上午、下午和晚上各采样一次,或者在营业前,营业中和营业结束前各采样二次。
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 18204.6-2013
第6部分:卫生监测技术规范
2013年12月31日发布2014年12月1日实施
1 范围
GB/T 18204的本部分规定了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频次与样本量、质量控制、样品送检等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公共场所空气质量监测与经常性卫生监测,其它场所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测
在公共场所营业期内,对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卫生状况进行的监测与评价。
4 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监测频次与样本量要求
4.1宾馆、饭店、旅店、招待所等场所
4.1.1空气卫生状况监测
4.1.1.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为1d,上午、下午各监测一次;经常性为随机监测。
4.1.1.2 监测样本量:客房数量≤100间的场所,抽取客房数量的3%~5%进行监测;客房数量>100间的住宿场所的,抽取客房数量的1%~3%进行监测;且每个场所监测的客房数量不得少于2间,每间客房布1个监测点。
4.1.2 饮用水卫生状况监测
4.1.2.1 饮用水监测:按GB5749执行。
4.1.2.2 沐浴水监测频次:随机检测。
4.1.2.3 沐浴水监测样本量:随机选择5间客房,各采集沐浴水样500mL。
4.2 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游艺厅、歌舞厅等场所
4.2.1影剧院、音乐厅、录像厅(室)等空气卫生状况监测
4.2.1.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在场所监测1d,在1d中监测1场~2场,每场开映前10min、开映后10min和结束前10min各监测1次;经常性卫生监测只随机监测1场,开映前10min、开映后10min和结束前10min各监测1次。
4.2.1.2 监测样本量:座位数量<300个的场所布置1个~2个监测点,座位数量300个~500个的场所布置2个~3个监测点,座位数量501个~1000个的场所布置3个~4个监测点,座位数量>1000个的场所布置5个监测点。
4.2.2 游艺厅、歌舞厅等空气卫生状况监测
4.2.2.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在场所监测1d,在1d中营业的客流高峰和低峰时各监测1次;经常性卫生监测为随机监测。
4.2.2.2 监测样本量:营业面积<50m2的场所布置1个监测点,营业面积50m2~200m2的场所布置2个监测点,营业面积>200m2的场所布置3个~5个监测点。
4.3 公共浴室、游泳馆等场所
4.3.1.1 监测频次:经常性卫生监测在场所营业的客流高峰时段监测1次。
4.3.1.2 监测样本量:营业面积<50m2的场所布置1个监测点,营业面积50m2~200m2的场所布置2个监测点,营业面积>200m2的场所布置3个~5个监测点。
注:场所营业面积应按不同功能(如更衣室、休息室、浴室、游泳池等)分别计算。
4.3.2 游泳池水卫生状况监测
4.3.2.1 监测频次:经常性卫生监测为随机监测。
4.3.3.2 监测样本量:随机选择5个淋浴喷头,各采集淋浴水样500mL;在沐浴池选择3个采样点,采集水面下30cm处水样500Ml。
4.4 美容店、理(美)发店等场所空气卫生状况监测
4.4.1 监测频次:空气质量监测为1d,在1d的营业时间内监测2次~3次;经常性卫生监测为随机监测。
4.4.2 监测样本量:座(床)位数量<10个的场所布置1个监测点,座(床)位数量10个~30个的场所布置2个监测点,座(床)位数量>30个的场所布置3个监测点。
4.5 体育场(馆)空气卫生状况监测
4.5.1 监测频次:经常性卫生监测为随机监测。
4.5.2 监测样本量:观众座位数量<1000个场所布置2个监测点,座位数量1000个~5000个的场所布置3个监测点,座位数
量>5000个为场所布置5个监测点。
4.6 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商场(店)、书店、候车(机、船)室、餐饮等场所空气状况监测
4.6.1 监测频次:经常生卫生监测为场所营业的客流高峰时段随机监测次。
4.6.1 监测样本量:营业面积<200m2的场所布置1个监测点,营业面积200m2~1000m2的场所布置2个监测点,营业面积>1000m2的场所布置3个监测点。
4.7其它公共场所
按照相应专业特点参照4.1~4.6的要求进行监测。
4.8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各类公共场所内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测按WS/T395中的要求的频次与样本量进行。
4.9 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
开展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监测3d,每次监测应采集平行样品。
5 公共用品用具监测样本量要求
公共用品用具的监测样本量按各类物品投入使用总数的3%~5%抽取。
当某类用品用具投入使用总数不足30件时,此类物品采样数量至少应为1件。
6 现场采样操作的质量控制
6.1每次监测前应对现场监测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其内容包括
监测目的、计划安排、监测技术的具体指导和要求、记录填写等,以确保工作质量。
6.2现场采样前,应详阅读仪器的使用说明,熟悉仪器性能及适用范围,能正确使用监测仪器。
6.3 每件仪器应定期进行检定,修理后的仪器应重新进行计量检定。
每次连续监测前应对仪器进行常规检查。
6.4 采样的流量于每次采集样品时,应设空白对照,采平行样。
6.5 使用化学法现场采集样品时,应设空白对照,采平行样。
6.6 微生物采样应无菌操作。
采样用具,如采样器皿、试管、广口瓶、剪子等,应经灭菌处理,无菌保存。
7 样品送检要求
7.1 采样前或采样后应立即贴上标签,每件样品应标记清楚(如名称、来源、数量、采样地点、采样人及采样年月日)7.2 样品(特别是微生物样品)应尽快送实验室。
为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样品的损失或污染,存放样品的器具应密封性好,小心运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