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托马斯?库恩科学发展的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103.61 KB
- 文档页数:1
库恩的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的发展模式
康德·库恩(Thomas Kuhn)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科学革命”的概念,对科学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条线性的道路,而是由一些特定的阶段构成,其中包括“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指的是科学领域中一个稳定的知识体系,通常由一些共同的理论、假设和方法构成,这些共同的观点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和遵循。
常规科学追求的是对现有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探索,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加强这些共同观点的可靠性。
在常规科学的阶段中,科学家的主要目标是解决一些已知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挑战或改变现有的知识体系。
然而,在某些时候,常规科学遇到了一些解释不了的困难,这时就可能出现“科学革命”的阶段。
科学革命是指一种突破性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变革,通常导致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出现。
科学革命的典型特征包括一些关键性质的发现、理论的彻底颠覆、新的方法和范式的建立以及源于这些变革的新的重要问题和方向。
在科学革命的阶段中,科学家们通常会发现以前的理论和假设无法解释新的观察结果,因此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问题,探索新的解释和理论,以适应新的实验和观察结果。
总的来说,库恩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发展模式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一条简
单的线性道路,而是由一系列阶段构成。
常规科学通常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共同的知识体系,而科学革命则是一种突破性的变革,通常会导致一个新的知识体系的出现。
从库恩科学观看中国思想发展史托马斯.库恩是六十年代崛起的美国科学哲学家,他提出的观点最初是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
库恩在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中一些重大的事实之后发现,他从前关于科学的性质的看法是有问题的,于是对那些先入之见发生了动摇。
他认识到,传统的科学观不论是归纳主义的还是证伪主义的都经不住历史的证据的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库恩企图发现一种更好的科学理论,这种理论应当与他自己所理解的科学历史情况更加符合。
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著述,正是为此而作出的努力的成果。
本文将通过运用科恩科学观谈谈对中国思想发展的认识。
科学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西方,由于科学理论滞后于生产实践,所以为假说、设想等的提出创造了条件,这时候学术自由流派自由没有范式。
因此前范式时期为常规科学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中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
此时期各诸侯国主要精力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使意识形态长期内落后于社会发展。
正统思想的缺失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诸子百家都能够自由著书立说、四处奔走,宣传其思想和主张。
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着共同理念的科学家集团或者科学家共同体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形成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形成“范式”。
范式的出现一方面为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性方法,提高分析问题效率。
另一方面范式的出现不利于科学的创新,限制了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自秦朝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推行以后,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历朝历代思想上的范式,范式统一了思想、方法和理念,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中庸之道、孝道、礼仪等对中国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但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三纲五常则严重束缚了人性和社会的发展。
出现统一范式后,科学进入渐进性发展常规科学时期,科学家对于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移。
由于其本身存在问题,理论方面止步不前、固化僵化,所以有时会出现观察与范式预期不符,利用当前范式无法对这样的现象做出解释。
收稿日期!2008-03-11作者简介!黄思樱(1983-),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摘要!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一方面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另一方面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信仰。
这种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
全方位研究库恩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模式,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08)04-0001-02论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黄思樱(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
他从历史主义出发,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
库恩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他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些思想都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
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
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模式,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一、库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旧范式更替的过程。
他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这个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范式”,各个学派互相争持,这时期的正常方式是批评议论而不是解决疑难。
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作者:宋繁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1期该文首先主要介绍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在正确了解库恩的思想后提出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并结合我国的科学发展,发表对其思想的一些浅见。
针对该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笔者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论述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三部分阐释库恩科学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启示。
在当前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当前改革成功的关键是人才和技术的竞争,发展科学技术,不仅是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事业,也是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库恩科学发展模式中的基本概念范式。
库恩对范式的论述非常丰富,范式的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一个科学群体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体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向。
范式有两个显著的作用,一是它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二是它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活动。
因此,范式对科学研究者既有心理上的定向作用,又有实际工作上的指导作用。
据此,可以把有无范式的存在看作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论证说,科学家不是发现真理的勇敢冒险家,毋宁说他们是工作在一种已经确立的世界观中的解谜者。
库恩运用“范式”这个术语以描述信念系统,信念系统是科学中解谜活动的基础。
借助于运用“范式”这个术语意在提示出某些实际科学实践的公认范例——它们包含定律、理论、应用和仪器在一起为特定的连贯的科学研究的传统提供模型。
这种传统正是常规科学得以维系的基础,也是保证科学任务得意完成的前提。
科学共同体。
库恩在1974年发表的《再论范式》一文中,较详细地阐发了他对科学共同体的比较全面的定义:“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专业的实际工作者组成的。
由于不同的共同体的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的内容,跨越集团界限的专业交流很可能是不容易的,如果进行这种交流,很可能产生重大的分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32009一、科学发展的模式在库恩(Thomas S.Kuhn ,1922-1996)之前,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科学哲学的副产品,科学发展是由科学中的伟大人物所推进的。
根据这种观点,科学是新的真理叠加在旧的真理之上不断地接近于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在某个时刻会加速,但这个过程本身是由科学方法所决定的。
但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描述了一个与上述不同的科学变化发展的图景。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不是直线前进的过程,而是在“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之间转换前进的。
科学革命时期不是仅仅加速了科学的进步过程,而是与常规科学时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常规科学时期至少在表面上和传统的科学累积进步的观点是一样的,库恩把这个时期描述为“解谜(puzzle-solving)”[1]32-39。
在这个时期,科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科学方法,“解谜者(puzzle-solver)”主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对“谜”进行合理的解决,而“谜”本身及其解决方法是已知的,因此解谜者不是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由于谜和解谜的方法是熟悉的和相对直线前进的,因此常规科学是不断地解谜的过程。
但是,科学革命不是上述那样对知识的累积,而是对当时的科学信仰或科学实践的改变。
库恩认为,常规科学之所以是一个累积性的进步过程,是因为科学共同体共有一个包括核心理论、工具、价值和形而上学假设在内的坚定信仰。
库恩把这些信仰的组合称为“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1]163-164(库恩最初把这一术语称为“范式”,但是“范式”这个概念在科学哲学领域内外都招来了强烈的批判,所以,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第二版后记中把“范式”改为“学科基质”,并且在以后的著作和论文中一直沿用)。
库恩革命的认知分析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为科学发展的历程提出了一种崭新悦目的科学观。
他在开篇章中就开门见山地说:“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或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他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①。
可见,库恩的哲学核心是科学通过革命而发展的思想,他的思想对于科学运动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然而最重要的便是“范式”和“不可通约性”。
对于任何思想的探究,都要基于对于作者本人的学科背景和时代背景的认知才能有更深入的诠释。
托马斯·库恩是二十世纪后30年最具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同时他也是最具有争议的学术人物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他本人却没有传人②,由此很多自称为库恩主义者,世人是无法辨别的,甚至有的连库恩自己本人都不认同③。
库恩所处的时代,是逻辑经验主义处于鼎盛并开始衰败的时代④,是科学与社会互动,科学实践有了更多的发展的时代;他利用了现有的环境,对这个时代的哲学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思想并饯行于实际。
在1980年后,库恩越来越从语言的角度,从新诠释他的主张。
库恩提出了科学革命就是语言革命,科学共同体就是语言共同体,由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学习来理解过去的科学理论。
在简单地了解库恩所处的背景后,我们来进一步探究他的核心概念“范式”与“不可通约性”。
正如《结构》译者金吾伦先生所述,用库恩自己的话说是第十章《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是书中的哲学核心⑤。
掌握了这一点便掌握了本书的精髓。
库恩在这章中说:“范式的改变的确使科学家对他们所涉及的世界看法不同了。
……在革命之后,科学家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之后就变成了兔子。
”⑥范式是如何定义的呢?它是看不到、摸不到、无法用具体言语进行描述的。
根据学者马斯特曼的统计,库恩在《结构》中对“范式”有着多达21种的描述。
用库恩自己的话说“范式”分为三类:社会学意义的范式以“科学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工具意义的范式是具体的“范式”,哲学意义的范式贯穿在《结构》的背景之中⑦。
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托马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强调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的不断交替的过程,又突出了新旧范式的更替依靠科学共同体对新范式的信念或信仰。
这种科学发展的动态发展模式是对卡尔·波普尔的一大推进。
研究库恩的范式及其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可以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管理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库恩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然后对这种模式进行辨证的分析,最后分析了这种模式的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引言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1922-)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历史主义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
他从历史主义出发, 提出了范式的概念, 并创立了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库恩不同意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的科学是许多能各自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的单纯集合, 他认为科学实际上是由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有机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些思想都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范式”理论之中。
库恩认为“范式”是使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必要条件”或“成熟标志”,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范式变革”的科学发展模式。
他不同意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的科学发展模式, 而把科学的进步看成是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1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时期: 前科学(无范式)———常规科学(建立范式)———反常和危机(范式动摇)———科学革命(建立新范式)———新的常规科学……二、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库恩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历史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现象看作一个发生。
发展以至衰落的历史过程,其中充满矛盾和斗争,因此是富有历史性的动态的科学发展过程。
按照库恩的动态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将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前科学阶段。
库恩把范式还没有形成之前的科学发展阶段称为前科学阶段,在这一阶段,没有确立统一的范式,对本学科的一些基本观点还没有达成共识,各种理论、学派相互争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原始阶段。
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一.什么是范式?(一)范式的含义“范式”(Paradigm),源自希腊文,有“共同显示”的意思,由此引出模式、模型、范例等含义。
托马斯·库恩在1963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范式概念。
他用范式概念来解释科学革命,将科学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
在他看来,科学家通常在占主导地位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研究工作,但是随着反常现象的逐渐增多,传统的范式框架难以容纳和解释这些现象,于是就提出新的范式,进而用新范式来取代旧范式。
科学的历史就是范式革命的历史。
库恩本人没有直接明确地给范式下定义。
根据他的描述,我们可以将范式理解为: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
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凡是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
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人们也永远跳不出某种范式来看世界。
每个人看世界,都是把世界装入自己的“框架”当中。
(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及其特点1.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同研究范式的两个人对于同一个社会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
比如马尔萨斯和马克思关于人口学说就是一个例子。
马尔萨斯: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导致人口过剩。
马克思:人口相对过剩,阶段性。
两者用不同范式解释同一现象,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社会科学的范式之间相互竞争。
(1)凡是竞争能够促进学术发展。
主要表现:①可以避免或者减少对某个范式的过度的、非理性的迷信;②可以更好地理解用不同范式所得到的观点和行为;③能够跨出固有范式,得到意外惊喜。
(2)范式之争也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论,使社会科学研究陷于停滞。
(3)情境差异和社会变迁对范式会有影响。
范式的选择代表着对不同层次的社会现实的选择。
库恩“范式”与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科学史家。
是历史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库恩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理论对相对主义复活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库恩将后现代主义引入科学乃至整个文化世界中,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贡献。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库恩提出了著名的“范式” (Paradigm) 概念。
该理论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对假设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的证伪主义进行了批判。
强调了科学活动的主体性、非价值中立性以及范式的优先性、不可通约性。
试图来消解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同时也把非理性注入了科学。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范式概念时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涵义,其本身就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
正如科学哲学家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在《范式的本质》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根据我的统计,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至少以21 种不同的意思在使用‘范式',可能只多不少。
”库恩通过揭示逻辑实证主义科学观的缺陷认识到,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事业还必须考虑到认识领域以外的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由此库恩提出了他的内容广泛的范式概念。
虽然他并未对这一概念做出严格、统一的定义,只是给出了范式的21 种用法,其中包括:范式是“基本原则”“科学实验活动中某些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系统在内的范例”“共同的信念”等。
那么,在库恩看来,范式的本质是什么呢?库恩在1969 年的后记中曾写到:“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可以说,这个观点更接近库恩的本意。
因为这个界定是在七年后写成的,在此之前范式概念已经经历了严厉的批判与考验,库恩显然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索。
从这个角度说,库恩的这个定义可以看作是关于范式概念成熟时期的思想。
在这里,我们是想知道,这种共有的东西在常规科学时期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把这个问题厘清了,不但可以很好地理解库恩的科学革命,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论文科学观就是身处环境时将所现境界提升到科学的角度,去除对环境的错误认识,以及对环境表面现象的迷失与执着,以理性的心态生活。
以下是今天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谈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全文如下:[内容简介] 托马斯.S.库恩去世己有五周年了,本文通过追忆作者与库恩交往中的一些往事,来重新审视库恩所留下的精神财富。
库恩的范式理论从根本上转换了科学史的视角,从当今科学观的演进来看,库恩发起的这场革命依然在延续。
[关键词]范式内部史与外部史不可通约性一、作为本文的开始,请允许我追忆已故的托马斯S. 库恩教授。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74年夏天,他赴日本参加在东京举办的第14届国际科学史研讨会。
那时,我是东京大学的科学史研究生,见面之前,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日文版于1971年面世,不久,我就为学校报纸写了一篇有关此书的评论文章。
在那段时间,坦率地说,我对于他的关于科学革命的著作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因为当时我的主要兴趣是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维度。
大约两年后,即1976年,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作为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项目的研究生。
在那儿,我阅读了库恩教授的一些文章,这些文章随后在他的论文选《必要的张力》(1977)中又重新出版。
其中有一篇题为“科学的历史”的短文刊登在1968年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4卷中。
库恩教授在科学的内部史和外部史上花了一定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内部史和外部史”,尤其是关于“默顿命题”。
库恩认为,在一个新学科发展的早期,专业人员集中在主要是由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所决定的那些问题上。
在此时期,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所展示的概念,受到当时的常识、流行哲学传统或当时最权威科学的制约。
17世纪出现的新学科和许多现代社会科学提供了例证。
但他争辩说,一门学术专业在后来的发展方式,总是大大区别于至少在科学革命时期由古典科学的发展所预示的。
范式的概念名词解释
范式是指在某个领域或学科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基本理论、方法或模式。
它代表了一种典型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常常被作为标准或范本来指导和影响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
范式的概念最早由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提出,他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阐述了科学发展的“范式转换”理论。
根据库恩的观点,科学领域中存在着一系列内部规律和共识,科学家们通过这些规律和共识来共同构建和解释科学知识。
这些共识形成了范式,并且会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发生转变,从而推动科学的进步。
范式可以是理论的范式,例如牛顿力学在经典物理学中的应用;也可以是方法的范式,例如实验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还可以是模式的范式,例如商业模式在管理学中的应用。
无论是哪种形式,范式都具有指导和规范相关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作用,对于建立共同的概念框架、解决问题和促进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范式是被广泛接受和采用的基本理论、方法或模式,在特定
领域中指导和规范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