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新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21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图书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图书馆》这一章节主要围绕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来进行教学。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分类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借阅操作。
本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对于图书的分类和借阅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图书馆的详细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方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分类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借阅操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图书馆,喜欢阅读的良好情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分类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借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讲解、示范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书馆的图片、图书等教学素材。
2.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方法。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书馆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方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设计一个图书馆借阅的场景,并表演出来。
通过表演,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和图书分类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6.1 图书馆北师大版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一年级下册数学作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导学案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六单元“图书馆”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单元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理解数量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内容6.1 图书馆一、数的认识1. 100以内数的认识:通过图书馆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了解数的大小、顺序和数之间的关系。
2. 数的组成:利用图书馆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数的组成,如57可以拆分为50和7。
二、数的运算1. 加法:通过图书馆借书的情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2. 减法:利用图书馆还书的情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三、解决问题1. 提高问题:根据图书馆的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如“图书馆有30本书,又来了20本书,现在图书馆有多少本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应用题:设计一些与图书馆相关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图书馆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 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激励教学法: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激励机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合作等,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2. 成果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图书馆》教学设计【三思而后教】一思:学习内容处于什么位置?《图书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三)”的第一课,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本课承接第五单元中两位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内容,进一步对“竖式计算”进行巩固。
本节课预计完成两课时中的第一课时。
二思:学生认知处于什么水平?孩子们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对数、加法关系、减法关系有着丰富的感性认知,这种认知含涵了以实物、图形、符号、数线等多种方式表征基本的数与数量关系;在本册第一单元的20以内加法中,已经有了类似8+5=13这样的进位加法初步感知,第五单元在计数器的基础上又认识了竖式计算,这些对于本课的学习都是很好的铺垫和支撑。
按以往的经验来看,没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有大部分孩子已经能用竖式计算或者其他方法算出进位加法的结果。
三思:本课的能力生长点在哪里?进位加法的核心知识点是“满十进一”,将这一核心点充分展现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抓住“哪里满十?向哪进一?”这样的关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进而促进知识与能力双生长。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对本课做如下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情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
2.多元表征,在不同思路的碰撞中突出算理,理解“进位”的过程。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难点】用各自能理解的方式理解“哪里满十、向哪进一、怎样表示”等问题。
【学习准备】教学课件、计数器(教具、学具)、小棒(教具、学具)。
【学习过程】一、情境引发问题,模型助力思考。
“智慧老人的图书馆就要开业啦,他正在摆放各种图书,瞧,这是他摆完的一个书架!从这上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孩子发表,教师将信息逐条整理到黑板上。
)你能用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孩子发表,教师根据孩子的问题用连线的方式帮助记录。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的生活化情境引入,为整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做好了准备。
《图书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2)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娴熟驾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实力,激励学生与他人主动合作的学习看法。
二、教学重点:学会列竖式计算进位加法,知道“满十进一”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娴熟驾驭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实力。
四、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经验与他人沟通,探讨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对于“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律,通过肯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娴熟驾驭。
五、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材中,给出的例题都是同学们平常能够接触到的,在教学方法上才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能够独立思索出正确的答案。
增加学生对所学学问的理解。
六、教具、学具打算:老师打算:课件、实物学生打算:本笔七、教学过程:(一)嬉戏导入:师:同学们上面是一个小嬉戏,我们分组,看一看谁做的快。
出示(课件2)师:同学们做好了吗?下面看一看哪一组做的对吧!出示(课件2)答案师:同学们你们打算好了吗?刚才我们做了一下热身,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新的学问吧!出示(课件3)师:出示课题出示(课件4)(二)探究新知师:给出图书馆里的图书。
同时给出问题。
这两样书一共是多少本呢?师:可先沟通一下。
出示(课件5)生:学生进行探讨,最终得出结果。
同学们通过争论分别得出答案出示(课件6)师:那么该怎样进行计算呢?生进行探讨。
师听取学生的看法。
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师: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
首先看方法一有20根小木棍,分两梱,剩下的小木棒一边有8根,一边有4根,我们干脆按20往下数,最终的答案是32根小木棒,也就是一共有32本书。
(课件7)再看方法二有20根小木棍,分两梱,剩下的小木棒一边有8根,一边有4根,我们依据“凑十法”把4里面拿出2根,和8组成10,也就是变成3梱,30根小木棒,最终再加上剩下的2根,答案是32根小木棒,也就是一共有32本书。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图书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图书馆》这一课是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围绕图书馆的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排列顺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图书馆的具体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排列顺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的排列顺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图书馆借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书实物和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图书馆借阅的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图书馆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图书馆的基本借阅规则,引导学生了解图书的排列顺序。
3.案例分析:分析不同的图书馆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图书馆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强调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课后作业:布置一道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以设计一个图书馆的示意图,标注出借阅规则和图书排列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