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礼仪的小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有趣的礼仪小故事简短1.简短的礼仪小故事10则1.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
“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在小猪的脚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
小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
2.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
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
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
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
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
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萝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
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
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
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3.名人礼仪故事:张良拜师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礼仪的小故事(汇总12篇)礼仪的小故事第1篇生活中处处有规则,红灯停,绿灯行;影院内,不喧哗;公园里,不践踏……因为有了大家的共同遵守,世界才会如此的美好。
可是并不是人人都讲文明,懂礼仪,还有一些不讲文明不讲礼仪的人,那么这些人的行为是如何的呢?周末,我们一家人安排好去看一场电影。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吃完饭,就马不停蹄地向华夏国际电影院直奔,因为要赶上看六点半的,时间比较紧。
到了华夏国际影院,妈妈就去买票。
这时我看见有一对夫妇慌慌张张地赶来,还把正在排队的人撞得“四分五裂”,自己趁机插队第一个买票,他们像一阵风吹过似的马上就无影无踪了。
可能他们要看的电影已经开始了,但也不能急成这样,像样吗?真叫人气愤!难道他们就没看见影院内贴出的温馨提示吗?正在我愤愤不平之时,影院内的广播这时响起《金刚狼2》的电影可以进检票口检票,电影马上开始。
这时,妈妈也把票买好了,我们就来到了5号厅。
这部电影惊心动破,惊险,刺激真叫人赞不绝口!我有个坏习惯一看到冒险的,我就狂喝水,没办法看到一半就得上卫生间,这时我看到了那对让我鄙视的夫妇,这次更让我吐血的竟然是他们坐的那个位置到处都是垃圾。
看到这里我也只能用眼神狠狠地瞪了一下,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先上厕所再说。
可回来之时却发现男的带着耳机在听音乐,还把音亮调高,不仅如此还站了起来挡住我的视线。
这时的我已经小宇宙爆发忍无可忍,怒气冲冲地说:“叔叔,阿姨请你们讲点文明礼仪好吗?”想不到他们竟顶一句:“你以为你是谁啊,哪家的小屁孩呀……”一大堆粗话从他们的嘴里蹦了出来,让我窝了一肚子的火。
那对有着光鲜外表的夫妇真是徒有虚名,他们的品行真是让人不敢恭维,因此在这里我要呼吁:为了让社会更加美好,让人们的身心更加舒畅,请大家唱响文明礼仪之风吧!礼仪的小故事第2篇一只蜂房里的蜂后从海米德斯山飞上夏林比斯山,把刚从蜂房里取出来的蜜给天神。
天神对蜂后的奉献很高兴,就答应给它所要求的任何东西。
蜂后于是请求天神说:“请你给我一根刺,如果有人要取我的蜜,我便可以刺他。
文明礼仪小故事大全1. 小明和小华是幼儿园的好朋友,一天,他们一起去公园玩耍。
在公园里,他们看到一位老奶奶摔倒了,小明和小华赶紧跑过去扶起了老奶奶,并询问她是否受伤。
他们还帮助老奶奶找到了她的家人,并陪同她一起离开了公园。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关心和帮助别人,尤其是需要帮助的老人。
2. 小明是一个注意礼仪的孩子,他每天都会向父母和老师问好,说谢谢和请。
一天,他参加了一次家庭聚餐。
在餐桌上,小明不仅用餐有礼,还主动帮助爷爷奶奶、父母和弟弟妹妹夹菜,倒水。
小明的举止和言谈得到了全家人的表扬,让他感到非常开心。
3. 大卫是一位公司的职员,他一直以文明礼貌闻名于公司,而且他总是乐于助人。
有一天,公司里突然停电了,大家都陷入了困惑和无助之中。
大卫立即拿出了自己备用的手电筒,并帮助同事们安全地离开办公室。
大家都对大卫的冷静和协助非常感激,公司的领导还特地表扬了他的行为。
4. 小芳是一个住在社区里的小姐姐,她非常懂礼貌和关心他人。
有一天,她看到一个年纪较大的邻居搬家,她主动前去帮忙。
小芳用细线帮助邻居捆绑箱子,还帮忙搬运家具。
邻居非常感激小芳的帮助,并送给她一本漂亮的小礼物。
5. 小明是一个小学生,他每天都会走过一条繁忙的马路上学。
有一天,他在过马路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奶奶无法通过马路。
小明立即上前询问老奶奶是否需要帮助,并主动牵着她的手帮助过马路。
快到对面时,马路上有更多的车辆,小明决定等到安全时再过。
最后,小明成功地帮助老奶奶到达了目的地,还叮嘱她要注意安全。
这些小故事都是关于文明礼仪的,它们教育我们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
家庭礼仪小故事家庭礼仪,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遵守家庭礼仪,是家庭和睦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下面小编来和大家分享几个关于家庭礼仪的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家庭礼仪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3.孟母断织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当下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见此,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
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xia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也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听后大惊,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毫不松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后世有德行的人,都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以下是20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及寓意:1.宰相刘罗锅的故事:有一天,刘罗锅请乾隆皇帝到家中做客。
乾隆皇帝看到他的房子很小,环境很简陋,心中有些不满。
刘罗锅微笑着解释说:“皇上,您看,我的房子虽然小,但可以容纳天下最大的财富。
”乾隆皇帝听后很感动。
寓意:谦虚、低调的礼仪比奢华的物质更重要。
2.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些梨子,让他分给家人吃。
孔融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弟弟。
寓意:尊重和关爱他人是礼仪的核心。
3.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不知道他是列宁,就问他:“您是先理发还是先洗头?”列宁回答:“先理发。
”理发师给列宁理完发后,发现他的头发里还有许多污垢,便问:“您已经理完发了,怎么头发里还有污垢?”列宁回答:“因为我今天要参加重要会议,希望你为我理一个干净整洁的发型。
”理发师听后很感动。
寓意:尊重和关心对方是一种良好的礼仪。
4.曾子避席的故事: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
孔子问他:“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孝?”曾子立即站起来回答:“我知道,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孔子听后很满意。
寓意:尊重长辈,关心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5.少年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年轻时,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去拜老子为师。
他谦虚地向老子请教问题,老子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
孔子学习结束后,老子送他一本书作为礼物。
寓意:尊师重道,虚心学习是成为大师的必经之路。
6.鲁迅的故事:有一次,鲁迅去理发店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简朴,就随便给他理了一个头发。
鲁迅看了看说:“你理发的技术很好,可惜给我不懂得欣赏。
”理发师听了有些不快。
鲁迅又说:“没关系,下次你如果再给我理发时,我会认真欣赏你的技术。
”寓意:不要以貌取人,要以人的内在品质为重。
7.钢琴家与鞋匠的故事: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家去鞋匠家定做一双鞋。
鞋匠问:“您是要柔和型、坚固型还是实用型的鞋子?”钢琴家回答:“我需要一双最完美的鞋子。
10个简短礼仪小故事嘿,咱来讲讲十个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哈。
故事一:有一回啊,我去一个朋友家玩。
一进门,朋友的小孩就跑过来,甜甜地叫了一声:“叔叔好!”哎呀,那小模样可招人喜欢了。
这就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呀。
朋友赶紧说:“快请坐。
”然后给我倒了杯水。
这一家人的礼貌让我感觉特别舒服。
故事二:我记得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人特别多。
有个老奶奶上车了,一个小姑娘马上站起来说:“奶奶,您坐这儿。
”老奶奶笑着说:“谢谢你,小姑娘。
”这小小的举动,却让人心里暖暖的。
故事三:我们公司有个同事,每次别人帮他忙,他都会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有一次他让我帮他找个文件,我找完给他的时候,他又是一句“谢谢”。
让人觉得他特别有礼貌。
故事四:有一次我去饭店吃饭,服务员上菜的时候,不小心把汤洒了一点出来。
我还没说话呢,旁边一桌的一个大哥就说:“没关系,小心点。
”服务员连连道歉,大哥还笑着安慰她。
这就是宽容和礼貌的表现呀。
故事五:我有个朋友,每次和别人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先问一句:“你现在方便说话吗?”如果对方不方便,他就会说:“那等你方便的时候我们再聊。
”这种尊重别人的做法真的很不错。
故事六:有一回在超市里,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货架上的东西碰掉了。
他马上捡起来,放回原处,还对旁边的售货员说:“阿姨,对不起。
”售货员笑着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故事七:我去参加一个聚会,有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其他人都认真地听着,没有打断他。
等他说完了,大家才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就是尊重别人发言的礼仪呀。
故事八: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两个人不小心撞在了一起,他们没有互相指责,而是都先说:“对不起。
”然后笑了笑,就各自走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多好呀。
故事九:在学校里,有个同学看到老师拿着很多东西,马上跑过去帮忙。
老师笑着说:“谢谢你,同学。
”这也是一种尊敬师长的表现呢。
故事十:我去图书馆的时候,大家都很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
如果要接电话,也会悄悄地走到外面去。
这就是遵守公共秩序的礼仪呀。
有关礼仪的小故事50字礼仪,是社会交往中的一种规范和约束。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个有关礼仪的小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叫小明的男孩,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每次见到长辈,他都会主动问好,说谢谢,不管是家人还是陌生人。
这让他的父母非常欣慰,他们觉得孩子懂得尊重他人,懂得感恩,这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有一天,小明的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是他爸爸的老朋友。
客人一进门,小明就主动跑过去,伸出小手,微笑着对客人说,“叔叔好!”客人非常惊讶,他感叹道,“小明真是个有礼貌的孩子!”小明的父母听到后也非常高兴,他们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在小镇上,小明的表现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注意,他们开始关注孩子的礼仪教育。
有一次,小镇上的学校举办了一场家长会,会上邀请了一位礼仪老师给家长们讲解孩子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老师讲到,孩子的礼仪教育需要从小抓起,家长要做出榜样,多和孩子沟通,教会他们尊重长辈,友善待人,懂得感恩。
小明的父母在听完后深有感触,他们觉得孩子的礼仪教育不能马虎,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于是,他们开始更加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不仅在家里进行教育,还带着孩子参加一些礼仪培训班,让孩子在学习中培养出良好的礼仪习惯。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镇上的孩子们也逐渐懂得了尊重长辈,友善待人,懂得感恩。
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也越来越好,老师们对他们的礼仪表现也是赞不绝口。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不难看出,礼仪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从小就懂得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懂得感恩,这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品质。
因此,我们要从小抓起,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礼仪教育,让他们成为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成为社会上的有益之人。
礼仪小故事简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一些简短的小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礼仪的重要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故事吧!故事一,排队礼仪。
小明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去游乐园玩耍。
当他们排队等待乘坐过山车时,他们看到前面有一个长长的队伍。
小明的朋友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挤进队伍前面,可是小明却拉住他们说,“我们应该排到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排队的礼仪。
”朋友们听了小明的话,纷纷乖乖地排到了队伍的最后面。
最终,他们都顺利地玩到了过山车,而且还学会了排队的礼仪。
故事二,餐桌礼仪。
小芳去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
在聚会上,主人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
当大家坐下来享用美食时,小芳看到有些朋友吃饭时嘴里大声嚼食物,有些朋友则用手抓着食物吃。
小芳心想,“这样不太礼貌吧。
”于是她轻轻地提醒大家,“在用餐时,我们应该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嚼食物,还要使用餐具。
”大家听了小芳的提醒,纷纷改正了自己的不文明用餐习惯,聚会变得更加愉快和谐。
故事三,礼让礼仪。
小李和妈妈一起乘坐公交车去逛街。
当他们上车时,车厢内已经坐满了乘客,只剩下最后一排座位。
一个老奶奶正站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小李主动让座给了老奶奶。
老奶奶非常感激地坐下来,还和小李妈妈聊了起来。
小李妈妈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欣慰,她对小李说,“你做得非常好,礼让他人就是最基本的礼仪。
”。
这些简短的小故事告诉我们,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游乐园、餐桌上还是公交车上,我们都应该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和谐。
希望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礼仪,让礼仪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习惯。
家风家训小故事50字家风家训小故事。
家,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家风家训是一家人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传承和延续。
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家风家训的小故事。
故事一,爱心传递。
小明的家庭非常和睦,每个人都乐于助人,尤其是小明的爷爷。
有一次,小明看到一个老奶奶摔倒了,他的爷爷立刻冲上去扶起老奶奶,询问她是否受伤。
接着,爷爷还送老奶奶回家,并嘱咐小明要尊敬老人,帮助他人。
小明从小受到爷爷的影响,长大后也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
小华的家庭非常重视诚实和守信。
有一次,小华的爸爸落了一张钱在街上,回家后发现不见了。
他告诉小华,他会去找回那张钱,因为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后来,小华的爸爸果然找回了那张钱,小华深受感动,从此也学会了诚实守信。
故事三,勤俭节约。
小李的家庭非常注重勤俭节约。
小李的父母经常告诉他,节约是美德,浪费是可耻的。
小李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
他的家人也常常鼓励他,只有勤俭节约,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故事四,孝敬父母。
小王的家庭非常重视孝敬父母。
小王的父母年纪大了,他们经常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照顾他们的生活。
小王的父母看到孩子如此孝顺,倍感欣慰,也更加爱护和关心他。
这些小故事告诉我们,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它影响着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品德。
只有在和睦、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才能茁壮成长,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好家风家训,让我们的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父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儿子,而儿子也因为学业繁重,渐渐地和父亲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
父亲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决定在周末带着儿子去郊外郊游,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来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在郊游的路上,父子俩相谈甚欢,父亲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趣事,儿子也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烦恼。
他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感受到了彼此之间的温暖和关爱。
在游玩的过程中,父亲还教会了儿子一些关于生活的道理,让他明白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心是多么重要。
回到家中,父子俩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
父亲也学会了在工作之余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儿子,而儿子也变得更加懂事体贴。
他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关爱也更加深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尊重和理解的体现。
通过父子之间的故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家庭礼仪对于家庭的和谐和幸福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家庭中注重家庭礼仪的培养。
无论是父母之间、夫妻之间,还是兄弟姐妹之间,都应该学会尊重彼此,关心彼此,理解彼此。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港湾,成员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加融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在家庭聚餐时注意礼貌用餐,互相倾听对方的意见和想法,多一些关心和体贴。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够在日积月累中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庭的和谐发展。
总之,家庭礼仪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理解的重要体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礼仪,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让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美满。
简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时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爹爹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2、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然觉得心惊预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3、记得有一次吃完晚饭后,我和爸爸高高兴兴下楼去散步,当时爸爸一边走一边吸烟,突然间爸爸将烟头扔到小区路边略有些发干的草坪上,我看到后赶快走过去,弯腰将烟头拾起放到路边的垃圾桶里。
我责问爸爸:“我们经常看电视里的文明30秒,您怎么还这么做?您这样做是不文明的行为。
”像这样类似的事还有很多。
我想做个小学生就要做个讲文明讲礼仪的好学生。
见到老师总能主动问好。
以前我见到老师总低着头就走了,可自从有一次,妈妈让我把一瓶料酒给楼上的阿姨送过去,从那以后我见到认识的人就问好。
那天,妈妈让我把料酒给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一声没人答应,我就走了,妈妈说刚才还在你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
我放大了胆子敲了一下门,听到有人说请进,我就进去了,对阿姨说:“阿姨这是您的料酒。
”说完就走了,回到家妈妈说:“对了,就要这样做,从小讲礼貌,长大了走进社会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
小学生家风故事故事一,孝敬父母。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非常懂事,每天都会帮助妈妈做家务,还会主动关心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
有一天,小明的爸爸生病了,小明主动承担起照顾爸爸的责任,每天给爸爸端水送药,还会给爸爸讲一些开心的笑话,让爸爸忘记病痛。
爸爸看在眼里,非常感动,也更加珍惜小明这个懂事的儿子。
故事二,诚实守信。
小红是一个非常诚实守信的小女孩,她从小就知道做人要讲诚信。
有一次,她在学校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钱和证件。
小红没有犹豫,她第一时间把钱包交给了老师,老师很是感动,立刻找到了失主。
失主非常感激小红的诚实,送给了她一份礼物。
小红知道,诚实守信是一种美德,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故事三,友善待人。
小明是一个非常友善的小男孩,他喜欢和同学们分享玩具,乐于助人。
有一次,班上新来了一个同学,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只有小明主动走上前去,和他交谈,给他介绍学校的一切。
从此,新同学和小明成了好朋友,大家都喜欢和他在一起。
小明知道,友善待人是一种美德,他会一直保持下去。
故事四,勤俭节约。
小芳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她的父母一直教育她要勤俭节约。
小芳每天都会把家里的用水用电用纸都节约使用,不浪费任何资源。
她还会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手工,用废旧物品做成新的物品,让家里变得更加温馨。
父母看在眼里,非常欣慰,他们知道,小芳懂得勤俭节约,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分享的一些小学生家风故事,希望能够给家长们一些启发和帮助。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生动的家风故事,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德修养,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希望家长们能够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共同创造美好的家风。
让我们的孩子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1.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0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 ,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04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05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关于家庭礼仪的古代故事古代家庭礼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是一则关于家庭礼仪的古代故事。
在古代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李贤的读书人,他来自一个贫寒的家庭。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李贤的父母非常注重教养和家庭礼仪的传承。
他们教导李贤要尊敬他人,尤其要尊敬长辈。
李贤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影响,成为了一个有教养、有杰出才华的人。
有一天,李贤乘船出海,遇到了一场剧烈的风暴,船只沉没了。
他被漂流至一个孤岛上,幸好他并没有受伤。
因为经济困难,李贤没有足够的钱和食物生活在这个孤岛上。
就在这个时候,李贤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非常友善地接纳了他。
老人告诉李贤,他曾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但是家人都已经离世,他一个人过着孤独的生活。
老人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他们一起过着简朴的生活。
在这个岛上,老人天天给李贤讲许多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他告诉李贤:家庭礼仪是人们的根本,这是一个人品行的测试,也是一个家庭幸福的基石。
他教给李贤怎样与人为善,如何尊敬长辈,以及各种家庭礼仪的正确做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李贤发现,老人所教导的家庭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规矩或是表面的形式,而是一种真实的内心态度。
他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些家庭礼仪对于一个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孤岛上度过的一段时间后,李贤和老人成为了真正的家人,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帮助。
在和老人一起度过的日子里,李贤更加明白了什么叫做家庭。
他明白了家庭并不是有多少财富,而是有相互关心和互相尊重的人们在一起的地方。
终于有一天,一位富商路过这个孤岛,他看到李贤非常有才华,就邀请他去他的家乡工作。
李贤告别了老人,心里充满了感激和不舍。
回到家乡后,李贤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并发展事业得非常成功。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也一直讲述着那段在孤岛上与老人相处的故事。
他开办了一所学堂,教导年轻人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家庭不仅仅是父母和兄弟姐妹,还有远近亲戚和朋友。
李贤的这个学堂越来越有名,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学习家庭礼仪。
家庭礼仪小故事
有一个上小学的小男孩第一次被学校的小伙伴邀请到家里做客,他兴高采烈地和朋友去了他的家里,但是他在到达客厅的时候,看到客厅桌子上的零食,他正好也饿了,就直接抓起零食吃。
但是小伙伴却告诉他这是不礼貌的,去别人家里不能这样子的。
还问他,他的爸爸妈妈没有教他吗?
小男孩一下子就很难过,因为他的爸爸妈妈一直在外打拼事业,就雇佣了一个保姆照顾他,在金钱方面上给予了雄厚的支持,但是在感情方面却寥寥无几。
而对于小男孩来说,自己在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需要经过他人的同意,也没有人教导他去别人家做客的礼仪等等。
中国古代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关于家庭礼仪,中国古代有很多传统故事。
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著名的儒家学派就已经开始思考宫廷礼仪,后来演变成家庭礼仪。
一段古代故事讲述了一个为尊者献上礼物的家庭礼仪场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有一位叫做苗文的平民老父亲立志要给当时的君主“齐桓公”献上一份礼物。
但他家里可惜没有财富,也没有珍稀的宝物礼品可以献给君主,他的儿子苗发坚定地表示他一定会帮助父亲完成这项任务。
于是,苗发决定利用自己的一种特殊技能绘画。
他知道,他的父亲可以在礼物中放一只苗发亲手绘制的鸽子,这样,父亲就可以不辱使命的献上一份完美的礼物。
尽管他的父亲担心,苗发也决定努力完成这项任务,他一直不理睬父亲的警告,默默地练习着绘画,没想到结果竟然非常令人惊喜。
一周后,苗发用青铜鼎外侧画了一只鸽子,两只眼睛清澈明亮,尾巴翘曲,成功地将普通物件转化为一件活灵活现的作品。
他把这只鸽子包装了起来,和父亲一起来到齐桓公的宫殿,苗发为君主献上了这份礼物。
齐桓公对苗发的礼物非常满意,他对苗发表示感谢,并称赞他的技艺无可匹敌。
他给苗发家一笔数目可观的补偿,让苗发家庭由此一举度过当今绝境。
这个故事讲述了家庭礼仪在古代中的重要性,在家庭礼仪中,家人之间的礼节要求是很重要的,苗发和他的父亲,都清楚地明白了家庭的道德责任。
他们给世人展示了传统家庭礼仪的主要原则,也向世人传达了洪荒之力的传统美德。
带着高尚的信仰和广大的胸怀,他们把家庭的礼仪代代相传,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滋养,重拾古代思想中的精髓,无私地为世人做出贡献。
家庭礼仪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令人感动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到家庭之间的爱、互助和尊重,以及正确活着的智慧和道德。
无论是经典诗歌、古文经典,还是传统故事中,都可以从中学习到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古人曾有智慧地说:“礼仪之于家,便如礼仪之于国”,这句话仍然贯彻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也是中国古代家庭礼仪的精髓。
关于家庭礼仪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组成了这个温馨的小家庭。
爸爸妈妈平日里都非常忙碌,但他们始终把家庭礼仪放在首位。
他们教育孩子要尊重长辈,关心家人,懂得感恩和分享。
在这个家庭里,每个人都习惯了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关爱,这种良好的家庭礼仪成为了家庭和睦的基石。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忙着招待客人,孩子们也很自觉地端茶倒水,热情地招待客人。
客人感叹道,“你们家孩子真懂礼貌,看来家教很好。
”这让爸爸妈妈非常欣慰,他们知道,这些孩子们的表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平日里家庭礼仪的熏陶和教导的结果。
在这个家庭里,孩子们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比如吃饭时不挑食,不浪费食物;起床时会和爸爸妈妈说早安,睡觉前会和家人道晚安;遇到问题会礼貌地向家长请教,不会大声喧哗。
这些都是家庭礼仪的具体表现,让家庭充满了温馨和和谐。
在这个家庭里,爸爸妈妈也时常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家庭礼仪的重要性,他们告诉孩子们,家庭礼仪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
自己的尊重。
只有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只有懂得感恩和分享,才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这个家庭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礼仪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
良好的家庭礼仪能够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懂得感恩和分享,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功的重要保障。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家庭做起,注重培养良好的家庭礼仪,让家庭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温床,让家庭礼仪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温馨和和谐永远伴随着我们。
这样,我们的家庭将会更加美满幸福,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关于家庭礼仪的小故事
家庭礼仪,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遵守家庭礼仪,是家庭和睦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遵守礼仪的家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家庭礼仪的小故事,欢迎参考~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
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
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
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丝,见他回来就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当下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孟子见此,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丝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安宁,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免于祸害。
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xia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哪能使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人如果荒废了生产家里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男人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
德行,那么一家人不做强盗小偷,也就只能做奴隶劳役了!”孟子听后大惊,自此从早到晚勤奋学习,毫不松懈,终于成了天下有大学问的人,后世有德行的人,都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