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3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教案1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能够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重点难点]:1、文化与地域文化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讲授过程]:阅读探索活动,问题:你看到这几幅图及其对比,能联想到什么?你知道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景观:景物景色等)这几幅图体现了四个地区文化的差异。
一、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问题:什么是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雕塑、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甚至包括国家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因此,文化总是与特定的地域相联系,即各地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定义:P44,第三段。
特性:空间性: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让学生举例]山西商帮、绍兴师爷、陕西麦客、天津混混,北京板爷、保定府的狗腿子。
时代性:一个地域的地文化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地域文化总是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
例:欧洲的教堂:中世界是权力的象征,但现在则更在于其是一种信仰或者旅游点。
3、地域文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它是形成地域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的组合形成地区的特色,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特点等,丰富和充实了人类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特点。
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朝鲜同胞能歌善舞,节日多穿着传统服装,农村屋中砌有一连的大炕,街上狗肉馆很多等。
而:海南黎族苗族人口集中的地区,建有特别的房屋,妇女着花彩缤纷的衣饰,人们在高大椰子树上迅速爬上爬下,吃着槟榔的人口角鲜红。
[承转]地域文化能影响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也会影响到城市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图版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在学生学习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以后来学习。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而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
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的地域结构、建筑景观、饮食、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本课时要学习"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注意将具体的地域与具体的文化相结合,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下一课时学习,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把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2、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身边的例子及各种文化景观,事物图片等来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学会通过收集资料,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能准确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2、通过感受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确定本节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图版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教学构思】“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节的教学,是新课标“人口与城市”中的专题教学,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现代中学生人文地理知识比较薄弱,思想也较为幼稚,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树立他们正确的价值观,显得十分重要。
关于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学生在前面学过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等人文地理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收集资料是可行的,例如学生可以从互联网、报刊、杂志、电视、录像等途径获取资料,并结合生活地理知识(如乡土地理、外出旅游和探亲的见闻等)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学习。
学生事先开展这些活动之后,教师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由现象找本质,分析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的差异性和规律性,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能力目标:根据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去关心周围的各种人文现象,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资料,进一步养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学习,从乡土地理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观念。
【教材分析】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对城市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不同地域的比较,着重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课文的重要内容和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材料制作成图片,以幻灯播放的形式吸引学生,指导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提出课题,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初步探究。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师用书独具)●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课标解读结合典型城市建筑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师用书独具)●新课导入建议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和特色形成的条件,城市个性与特色和地域的民俗风情、文化的沉淀是分不开的。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天安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东方文化的体现。
凡是从国外归来的华侨,大都会来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北京的坛庙文化建筑。
这些坛庙文化建筑以及故宫博物院等建筑群体,形成了北京的个性与特色。
故宫周围的建筑与欧洲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引入新课——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流程设计课前预习安排:①看教材P41~42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1”,并完成[思考交流]1;②看教材P42~43填写[课前自主导学]中的“知识2”,并完成[思考交流]2。
建议方式:同学之间可讨论交流。
→步骤1:导入新课,本课时教学地位分析。
→步骤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预习效果。
→步骤3:师生互动完成“探究1”。
互动方式可利用[问题导思]1、2的设问进行。
→步骤4:教师通过[例题]和[图表活动解读]中教材P43图2-3-7的解读及[思考解答];来讲解知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注意[特别提醒]。
→步骤5: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表应用]和[当堂双基达标]。
验证学生对探究点的理解掌握情况。
→步骤6:先由学生自主总结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然后对照[课堂小1.文化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2)内容: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3)形成: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特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1.文化与地域文化有何区别?【提示】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前者称为物质文化,后者称为精神文化。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等方面的影响;3、通过实践,锻炼通过多种方式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培养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影响城市的因素很多,有自然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这在前面两节中已有大量涉及,本节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对其城市的影响。
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所以本节安排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显然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中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所以教材主要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的影响,以此为代表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本节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本节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三、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部分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图片、地图等资料。
要求: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总结成文字。
在课堂上可以和同学分享这些城市的故事、形成的历史等。
全班分成8个小组,各组同学选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1~2名中心发言人。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小组活动)请两到三个小组给全班同学展示收集的城市,并介绍这些城市的一些特点、故事、历史等。
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及地图册等相关资料,谈谈地域文化的含义。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二、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地区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以奶食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应用体验不可少———————(上海高考)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会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在民居建筑、饮食、服饰、民间艺术、歌舞等方面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3.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及建筑所反映的城市地域文化。
(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践,锻炼学生获取资料的能力,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
2.锻炼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各种地域文化及其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地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及对本国家、本地区地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国的戏剧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地方剧种?生答:京剧、秦腔、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下面请大家欣赏两首曲子,判断分别是什么剧种。
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一段秦腔、一段黄梅戏。
学生判断正确。
老师提问:这两首曲子的唱腔各有什么特点?生答:秦腔气势磅礴、高亢、明亮;黄梅戏细腻、婉转、优美。
提问:大家都知道秦腔原产于陕西,黄梅戏原产于皖、赣、鄂交界处,主要流传于安徽省安庆地区。
为什么黄梅戏没有产生与陕西,而秦腔没有产生于安徽一带?生答,教师补充介绍陕西、安徽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貌)及秦腔和黄梅戏的原产地(投影两省的地貌图)并总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正是八百里秦川的广袤,塑造了陕西人质朴、粗犷、豪放的性格,也产生了秦腔这样高亢、明亮的戏剧语言;而安徽一带的清山、绿水、小桥的灵秀景致塑造的是温和、细腻的安徽人,所以当他们想要表达对自然、生活的感受时,选择的是这种温婉、含蓄的黄梅戏。
这就是两地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
投影对比表格。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文化具有地域性,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景观入手,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本节讲述回答了乡村和城镇的五个问题: 什么是地域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对城乡景观有何影响?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地域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地域文化体现在城乡景观之中,从城乡景观之中能感受到地城文化及其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在第一、三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杜学娟一、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过中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文化的概念和中国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已经对我国自然环境差异及其对文化的影响有所了解,在本章前两节学过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等人文地理知识,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上网等渠道了解一些各地的风土人情等,这些对于学习关于本节会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并且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地理读图技能,地理思维方式,能够将简单的地理现象与相应的地理原理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基础上、学习能力上、学习方法上都能完成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通过实例,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运用案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运用地理图片、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概括,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工搜集资料和合作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通过学习,使学生客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以及城市发展应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3.在了解世界和中国的地域文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了解家乡丰富地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家乡的情感以及为家乡建设服务的热忱。
三、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五、教学方法:学生展示、案例、师生讨论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通过2010年我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让学生体会中国馆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并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了上海市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体会出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社会热点,关注度高,自然引入主题。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发现:活动一:学生展示课前学习成果:中国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异。
服饰组、饮食组、民居组、民间音乐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优秀教案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课程标准本节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主要阐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首先,将文化的含义和形成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强调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在一定的地域中形成的,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然后,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地域文化,其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最后,要注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地域(范围有大有小)和具体的文化(可单要素,也可多要素)相结合。
二是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从对人口或城市影响的众多地域文化要素(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人们的饮食、人们的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中提炼出重要因素城市建筑,然后用不同地域进行比较的方法着重介绍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分辨出,哪些是自然景观,哪些是文化景观的范畴,但不能够准确的将一个地域的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起来。
而且我们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储备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储备极其贫乏,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由于背景材料的缺乏,往往容易出现只读书本、人云亦云的现象。
所以教师应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学生就可以学会分析归纳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性。
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和布局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障碍。
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是很感兴趣的,因此可以发动学生对自己了解的地域的特色进行描述。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2.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3.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4.能通过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可以明确所形成的某些地域文化,相反透过地域文化也能知道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状况。
过程与方法:1.运用直观的景观对比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对实际案例对比分析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差异如我国南、北方城市发展的差异、世界上不同大洲城市发展的差异,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人类活动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收集地理信息,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并能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举一返三对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学会与人合作,培养科学人文素质。
【内容分析】高中地理的核心应是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的核心,也是整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核心,城市是人类活动创造的,其本身就是人地关系和谐的表现。
本节就是要探究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人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地理学中的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是人创造的文化景观,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其形成的文化景观各有特色。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如物质方面的城市地域结构、建筑景观、交通、服饰等,或非物质方面的语言、饮食、生活习惯等。
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中不同城市的文化景观,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收集深圳、广州、香港三城市的图片、地图等资料,要求:图片和地图能够反映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文字。
方式:全班分为3个大组,每组负责收集一个城市的资料并选出2~3名中心发言人。
〖问题情境〗[开场白]前面我们认识了城市的地域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同学们也收集很多世界不同城市的景观资料,那么同学们发现每个城市具体的地域结构和发展历程是相似的还是各具特色呢?(各具特色)[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域的城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学生讨论城市的形成因素——自然环境、各种人文因素)[转折语]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地域文化的含义以及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其次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建筑、交通、服饰等,非物质方面的如语言、居民心理、生活习俗等,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故本节课主要探讨研究的就是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三个方面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对文化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不能够准确将某种地域文化的形成与自然因素相联系起来,而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风格、结构和布局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是又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重难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展示、多举例,做好引导工作,而学生多感受、多交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组内讨论与组间分享分析归纳出地域文化与城市建筑发展的相关性。
二、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解释地域文化的含义。
2.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及风格形成的影响。
3.通过欣赏民歌、观赏不同城市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图片,分析某种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培养自觉关注周围人文现象的习惯。
4.通过讨论学习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思维。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难点: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及建筑风格的影响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也孕育出嘹亮悠扬,节奏自由的草原民歌;土家族民歌高亢嘹亮,源于湖北长阳山区,正是湖北长阳山区这种“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的山水灵地才孕育出亢嘹亮,自由奔放,具有浓郁的特型音调和山野气息的山歌。
)听民歌,回答问题。
师生互动,学习新知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教师提问:什么是地域文化?2.PPT展示“地域文化”的含义: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物质文化的和精神文化两方面。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构造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区文化与城市发展教课方案议论稿组长:谭畅组员:李淑英高娟王继良张和清王秀华喻国才教课过程设计课标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求复习导入:察看、思虑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区文化特激发学习兴趣举利用“探究”四幅图片点例说明导入本节内容地域文化对城为认识地区文化概给出“文化”观点听,认识市的影念作铺垫响出示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理解地区文学生剖析、教师增补地区的地理条件在一化是在自然环境的定程度上怎样影响区内文化的?归纳地区文化的含义出示题习:连线题建筑、饮食、衣饰、风俗与所给定地区(2个)连线举例:美国城市与欧洲城市空间布局的差别举例: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基础上形成的形成正确的地区文理解地区文化的含义化含义的认识指引归纳出地区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一样城市在自思虑达成练习,简要说身的形成、发展过明选择的原由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区文化的烙印。
说明地区文化影响思虑剖析差别的原由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读图剖析两地区园林说明地区文化影响布局存在的差别及其城市局部空间布局原由举例:北京故宫与凡尔赛宫归纳总结:地区文化影响城市发展(达成板书)部署作业:板书设计(思想系统)读图剖析两地建筑风说明地区文化影响格的差别城市的建筑风格把本学时的要点内容掌握剖析地区文化记在笔录上对城市影响的方法举例说明北京的地区稳固并应用所学知文化对北京城市发展识解决实质问题的影响。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前言: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我将按以下步骤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主要是从地域文化的人文因素角度
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要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地域文化,故面本节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这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是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其表现是多方面的,而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文化作为城市建设的灵魂,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教材主要介绍了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了简单的城市地理学习方法。
通
过课堂学习,发现问题并按自己的理解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能力基本具备。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对“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学习,从乡土地理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文思想观念。
(二)、知识目标:使学生在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典型代表的基础上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学会从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经济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地域文化背景因素。
(三)、能力目标:根据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觉去关心周围的各种人文现象,并通过多种途径搜索资料,进一步养成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讲授法,领会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
方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读课本P41页四幅图,进行对比,并作简要描述?并思考这几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听取学生回答后,借助多媒体播放:欧洲的城市,市中心往往是历史时期期遗留下来的市民集会的广场大教堂等,外围才是高层建筑,反映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美国大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外围建筑物高度逐渐降低,是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和道路格局;阿拉伯城市的市中心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建筑--清真寺,反映了该地的宗教文化特点;丽江古城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依山就水,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四幅图充分体现了四个地区城市景观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了解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板书]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活动:阅读课文P41~42页,思考:①什么是文化?文化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②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其含义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在听取学生回答后,给予分析小结:
①文化是人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之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地域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②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又造就了人文地理环境的差异,所以根植于其中的文化必然会存在差异,故就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③地域文化的含义:(P42页第二段)一方面,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地域文化一旦形成,又会影响当地人们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使其深深烙上当地地域文化的印记。
④(活动)在同学们对照课文领会了地域文化的含义后,计论地域文化有什么特性?(结合同学们的发言,多媒体演示)我们可以得出地域文化的特点,即空间性和时代性。
3、(过渡性设问)地域文化产生于人类活动,那它对作为人类活动及文明的代表城市又有什么影响?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活动)阅读课文P42~43页相关内容,讨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再次回到P41页开头的四幅插图,让我们来分析并解答之前的疑问。
A、建筑布局:美国自市中心向外高度急剧降,然后又缓缓地向郊区递减。
原因:历史短,欧洲移民自由传统,发展中形成了有别欧洲的特征发展,历史不同。
欧洲市中心广场、大教堂、事务所,高层建筑在中心以外。
原因:历史悠久,市中多著名建筑,不愿让现代建筑夺去历史风彩。
B、建筑结构:中国围墙是主要景观,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中西地域文化差异,美国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体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C、建筑风格: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原因: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三)、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扼要回顾主要内容后补述:本节课,我们面对博大精深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地域文化,只是做了一点浅显的了解。
其目的并不在于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学会一种思维方式--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了这种思维,大家就有了一双看世界的"慧眼",用这双慧眼去欣赏身边的世界精彩,就能做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
1、文化的含义: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地域中
2、地域文化的形成:人类的生产生活
3、地域文化的含义:P42
4、地域文化的特点:空间性、时代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以建筑为主) :
1、影响建筑空间布局;
2、影响建筑结构;
3、影响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