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1)90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13.23 MB
- 文档页数:90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
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
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
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
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新青年》杂志是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
陈独秀(1879~1942),《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字仲甫,笔名三爱、实庵、?眼等,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1896年考中秀才,次年又赴南京考举人,落榜。
由于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他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而走向寻求西方新学,从1901年他21岁起的五六年中,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影响。
同时,在国内外组织团体,创办报刊书社,1903年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等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1904年在安庆(后迁芜湖)与人合作创办并主编《安徽俗话报》半月刊,1914年,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
他为报刊撰写时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的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在袁世凯卖国复辟的危难时局中,陈独秀回国即着手筹办《新青年》,由上海群益书社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新民”的舆论基地。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1.《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新青年》l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
l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
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
《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l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l920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l922年7月)。
l917年初,陈独秀应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随之迁到北京出版,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
1918年1月第4卷第l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主编者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主要编撰人有鲁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王星拱、陈大齐、张申府等,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
(2)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早年受到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影响,抛弃了传统的仕宦旧途,转向寻求西方新学,多次东渡日本求学考察。
他还在国内外组织进步团体和报刊书社。
l903年,协助章士钊等在上海创办《国民日日报》,担任编辑。
l904年与人合作创办《安徽俗话报》半月刊,并任主编。
辛亥革命后,陈独秀在日本东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月刊,并在报刊上发表时论,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反对封建专制,激励国民志气,克服“奴隶根性”。
1915年夏,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筹办《青年杂志》,由上海群益书店印刷发行,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一共撰写了l00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带有发刊词性质的《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读者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新青年》中国现代新闻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刊物,是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时期思想文化革命运动的主要阵地。
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的《新青年》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但它为五四运动和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此外,它的创刊,正式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翻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史的新篇章。
1创办过程《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
月刊。
每6期为1卷。
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陈独秀。
出满1卷后,休整半年。
1916年9月1日重新出版第2卷第1号,改名《新青年》。
1917年主编陈独秀应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任北大文科学长。
《新青年》从1917年8月1日出版了第3卷第6号后,停刊4个月,然后迁往北京。
1918年《新青年》在北京出版,改为同人刊物。
由陈独秀、鲁迅、前宣统、刘半农、胡适、周作人、李大钊等轮流主编。
1920年2月,从第7卷第4号起,迁回上海,陈独秀继续担任主编。
1922年7月停刊,共处9卷54期。
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制定了刊物的宗旨;组织了编辑与作者队伍,发表了100多篇政论、专论。
在以他为主的编辑成员的努力下,《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指导青年前进的一面旗帜。
2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地开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⑴《新青年》一创刊,首先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⑵《新青年》着重从反对封建主义的道德思想入手,以全力向孔家店发起猛烈的进攻。
这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个重要内容。
⑶《新青年》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的内容。
⑷在广泛介绍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方面,《新青年》的宣传也很有成效。
⑸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更重要的是倡导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和人生。
《新青年》正式把这种科学和精神与政治、道德上反封建主义的民主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新青年》对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震动了整个思想界与舆论界,在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尤其要重点掌握《新青年》的创办、发展阶段、主要宣传的内容等。
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地认识,从中有所感悟。
●基本要求:1、了解“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2、掌握《新青年》的创办及其主编陈独秀3、掌握《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新青年》的创办、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陈独秀的生平与新闻传播活动也是相对重要的内容。
●授课内容:一、“五四”时期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背景二、《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1、《新青年》的创办《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2、陈独秀的生平与新闻传播活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3、《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1、名词解释:陈独秀、《新青年》。
2、简述《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
●试题考核方式名词解释:陈独秀、《新青年》,简述《新青年》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宣传的内容。
其他知识点以填空题为主。
●参考资料:《全球传媒》清华大学2002版休曼等《新闻文存》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第二课时上●教学目的:本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新青年》的宣传内容,同时继续学习,《新青年》创办的意义,掌握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起源有所认识,深入对《新青年》的理解。
●基本要求:1、掌握《新青年》的其他主要宣传的内容2、掌握《新青年》创办的影响3、掌握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4、了解其他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本部分的重点及难点: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以及李大钊的政论文章和他在五四时期对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授课内容:一、《新青年》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三)发起文学革命运动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新青年》从第四卷起已开始采用标点符号,图为第七卷第一号。
幻灯片1第六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第二节新的报刊宣传阵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第四节新闻工作改革、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幻灯片2本章关键点●《新青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五四时期的新闻工作改革幻灯片3五四时期的时间界限:以1917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为起点,一直延续到1921年,思想和文化运动被更直接的政治行动所代替。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报刊成为文学革命的阵地。
报刊一改过去政治评论的面貌,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于文化、文学领域当中的学术自由讨论,报刊上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民主气息。
幻灯片4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幻灯片5《新青年》●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的结果,迫使当时的国人重新思考国家的出路。
●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地开展一次“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唤起民众。
●《新青年》即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并发起了一场旨在启蒙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幻灯片6●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
早年留学日本。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它提倡民主与科学,抨击封建的伦理道德。
1918年冬,陈独秀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他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
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陈独秀当选为党的中央局书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他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导致大革命的失败。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此后,陈独秀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成为托洛茨基取消主义者。
1929年11月,他被开除出党。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
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这是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幻灯片7●《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吹响了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解放的号角。
2023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CATALOGUE目录•五四时期背景介绍•五四时期的新闻业发展•五四时期的新闻风格与特点•五四时期新闻业的影响与意义•五四时期新闻业的历史局限与不足•五四时期新闻业对当代的启示与借鉴01五四时期背景介绍1 2 31914-1918年,欧洲列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革命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凡尔赛和约03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
01民族工业的发展五四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新闻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
02知识分子的崛起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知识分子阶层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旨在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和西方化。
要点一要点二白话文的推广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时期另一个重要事件,旨在推广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思潮。
要点三02五四时期的新闻业发展报业发展概况报业数量增加五四时期,中国的报业数量显著增加,大小报纸大量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办报方式灵活这一时期的报纸办报方式灵活多样,注重内容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的新闻报道五四时期的新闻报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
010203新闻通讯社的发展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这一时期的通讯社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力求第一时间传递新闻信息。
多元化的新闻内容五四时期的通讯社报道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式多样。
通讯社数量增多五四时期,中国的新闻通讯社数量增加,如中央通讯社、申时电讯社等,形成了多元化的新闻通讯格局。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背景:北洋政府。
袁世凯,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与吴佩孚,奉系张作霖。
1926北伐,1928东北易帜。
全国统一。
袁世凯死后,1916-1926年,媒体发展比较稳定,复苏。
中央政权力量削弱,多元政治和地方政治获得发展。
1926年,奉系军阀枪杀邵飘萍和林白水。
政治上:集权削弱。
分裂与混战为思想多元提供机会。
经济上:获得较大发展。
印刷,交通,邮政,电信发展带动报业发展。
社会上,思想文化教育情况利于报刊发展。
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与主编陈独秀。
1915年9月。
上海,《青年杂志》。
提倡民主与科学,进行思想启蒙。
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开始。
1.第一阶段:陈独秀主编时期。
高举民主科学,歌颂资产阶级自由,独立,平等,人权……1916年,易名为新青年。
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2.第二阶段:1917年,陈独秀到北大人文科学长,由个人刊物变为同人刊物。
3.第三阶段:1919年九月,辞去文科学长,独立编辑新青年。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刊物。
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
1.开展批孔,批判封建旧道德。
抨击尊孔复辟逆流反对封建文化与传统伦理道德。
提倡民主平等博爱的新思想新道德。
易白沙。
一系列文章。
以反孔闻名的吴虞。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提倡用科学观点看待社会和人生。
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双簧戏:钱玄同与刘半农。
《文学革命之反响》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
荆生事件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前期思想的总结。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的创办与其主编陈独秀《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
它为16开月刊,每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9卷54号。
陈独秀创办。
1918年1月,第4卷第1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
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1920年9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二、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 1917年,陈独秀受北京大学聘请,《新青年》也随着迁到北京出版。
这一时期,胡适、李大钊等一些人开始加入《新青年》的编撰队伍。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新青年》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易白沙在《新青年》第一卷第6号上发表长篇政论《孔子平议》,是该刊的第一篇批孔文章。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概述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报刊是《新青年》。
《新青年》打破军阀黑暗统治,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风行一时,以《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为代表的学生报刊大量涌现。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改组、《共产党》月刊以及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创办,标志着一种新型报刊-―无产阶级报刊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五四时期,是我国新闻报刊业务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得以广泛运用;副刊一改先前的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思想、新知识的园地;报刊政论的内容与形式均有发展;新闻学术研究与新闻教育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一节《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新青年》及其主编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等,安徽怀宁人。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土钊主编《国民日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
1915年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1918年冬,为了提供新闻时效,他和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开始探讨成立中国共产党事宜。
同年8月,他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