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登山队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
8000米的高度,他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后来当他讲起
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再坚持一下呢?再
攀一点高度,再咬紧一下牙关!“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
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没有遗憾。”他说。
在这则材料中,登山队员对自我的认识与“大家”对他的 期望是不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有 时一致,有时不一致,一致、不一致都值得我们深思。
要求: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
[分析] “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之间具有多重关
[点招]议论性散文的论据选用 归纳近年高考佳作,提供以下四种技法供参考: (1)名句串联 做法: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名言名句镶嵌在文句中,串
联成文,造成一种前呼后应、排山倒海的气势。如: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
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 愁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弱 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 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叹息。 苏东坡是“关西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 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作者拈来李清照、柳永、李煜和苏轼等人有代表性的诗句, 串联成文,既避免了完整的事实论据所使用的繁琐,又形 成了文章本身的张力和质感,给人以内容的厚重感和更多 的诗意回味。
文段选用了商纣王、唐太宗、楚怀王和齐威王四 个论据,反正结合,对照鲜明,充分说明了对待 进谏不同的态度,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 证明了“从谏如流”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