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唯心主义真理观三种表现形式
唯心主义真理观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1.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由个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相对的,因为每个人的主观认识和经验都不同,所以他们对真理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这种观点强调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对于真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客观事实和外部现实的存在。
2. 相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相对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条件而言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由社会和文化的背景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这种观点强调了文化多样性和历史变迁对于真理的影响,但也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倾向。
3. 绝对唯心主义真理观:绝对唯心主义真理观认为真理是由绝对的、超越人类认识能力的意识所决定的。
根据这种观点,真理是超越人类经验和理性的存在,只有某些特定的绝对意识能够达到真理的境界。
这种观点强调了超越人类认识能力的存在,但也容易导致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4)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
这是两者相区别之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什么?(1)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带有猜测性和直观性,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
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
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
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
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
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
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
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
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在这里提到的自在地存在,就涉及到了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对应上面所述的三个阶段。
1、Sein: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的、虚有的或称之为“虚无的有”。
2、Ansichsein:在自然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的或实有的。
3、Ansich und fursich:即精神阶段的那种最高自由的存在,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
自为,即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形式就是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丰富性的普遍性,是从僵死的引力和惯性的单一性到丰富多变的有机形式的具体性。
人的心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一,问题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
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大向题的解决有些什么影响,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等等,都还是研究、探讨得很不够的。
而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是有着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的。
从其理论意义上看,这一问题不仅对哲学来说,即使对心理学来说,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和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所谓根本性,是因为它涉及对心理、意识的本质的理解;而所谓全局性,则是指的它与心理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其实践意义上看,这一问题涉及如何全面估计和运用影响心理活动的主客观条件,科学而有效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心理、意识的能动作用。
这些都决定了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深人探讨的重大意义。
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
它的实践的意义在于,凡是对于人的工作,其中心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促成人的精神、心理的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而这种发挥又有赖于对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实质、表现及其间相互关系的深入了解,以便于促进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
因此,凡是对于人的工作无论是教育工作、管理工作、卫生保健工作等等,都可以从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至于它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我们只要看一看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上走向歧途的,就可以明白了。
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之所以走向理论上的错误,有其各方面的深刻原因,但从其认识的根源上看却都是与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心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及其间的关系有关的。
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一提柏拉图,大家马上会想到柏拉图式爱情,那是一种只有精神上的恋爱,没有肉体上的结合的爱情,这种爱情何其美丽,然而美丽的却容易破碎。
这其实也是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一种写照。
只有理念上恋爱也不是什么真爱,只是一种虚幻的爱。
客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虚幻一种东西将其作为造物主来解释这个世界,而柏拉图无疑是客观唯心主义者的最典型代表。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第一,“理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柏拉图的哲学体系被称为“理念论”。
那么什么是理念呢?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寻求事物共同的特性出发,把这种共性绝对化、独立化、把存在与个别事物之中的共性当做可以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称之为“理念”,理念是一切具体事物的原因。
他认为,理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与一个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中。
他把物质世界称为可见世界,而把理念世界称为可知世界,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可知世界是可见世界的原型、原因;可见世界是可知世界的影子、摹本。
例如,木匠造一张床,他头脑里先有了一张床的原型,也就是床的理念,造出来的现实的床只是床的原型摹本。
他还认为,可见世界是变易的、易逝的、虚假的,只有可知世界才是不变的、永恒的、真实的。
任何美的东西都是有生有灭的,而不管美的东西怎么变化,“美”这个理念是永远存在的,不变的。
柏拉图的这种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把共性绝对化了,并当成独立的、决定性的东西,把本来联系的东西割裂了。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不管数目多少,都只有一个理念,事物有许多种类,理念也有许多个;理念与理念之间可以分成若干等级,成为一个等级系统。
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如桌子、椅子等;高一级的是数学或科学方面的理念,如方、圆、一、二等;再高一级的是艺术和道德方面的理念,如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级的理念是“善”。
“善”是创造世界的一切力量和源泉,是超乎存在之上的,比存在更尊严更有威力的东西,它是神的化身。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一、主观唯心主义1.1 理论概述主观唯心主义,这个听上去有点深奥的词,其实说的是“我觉得就是这样”的观点。
简单来说,世界的存在依赖于我的意识。
我想象的东西,才有可能真实存在。
比如,你在梦里看到一个美丽的海滩,那在你的世界里,它就是真的存在。
虽然醒来后,你知道那只是梦,但在梦里的感觉依然真实,没错吧?这种感觉是独一无二的。
1.2 生活中的例子想想看,有些人相信“命运”会带给他们某种特别的体验。
他们会觉得,遇到某个特定的人是命中注定。
这个想法让他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尽管其他人可能觉得这只是偶然。
这样的信念,正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现。
你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的。
每个人的世界观都不同,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
二、客观唯心主义2.1 理论概述客观唯心主义可不是那么简单。
它的核心思想是,存在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东西也是由某种精神或理念支配的。
换句话说,虽然有一个独立的现实,但这个现实是被更高的精神力量所主导。
想象一下,宇宙中有一种力量,它在默默影响着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随机的。
2.2 经典例子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个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历史就像一部大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最终都在为一个更大的目标服务。
这种观点让我们感到,生活中的每一次经历都有其意义。
即使是在痛苦的时刻,也能找到某种更深层次的价值。
2.3 现实中的应用再比如,很多人相信“宇宙在冥冥之中安排着一切”。
这种想法让他们感到宽慰,无论遭遇什么困难,都会认为这是宇宙在给他们的考验。
这种信念在生活中常常能够提供力量,帮助人们找到前进的动力。
看,客观唯心主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三、主观与客观的交织3.1 二者的相互影响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看似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实际上却如同一对舞者,相互依偎着。
个人的主观体验总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那些看似独立的外部现象,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意识和想象。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在哲学的世界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它们,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进行探讨。
先来说说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是世界的本原,决定着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比如,有一个人坚信只要他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够心想事成。
他觉得自己的想法和信念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能够直接改变外部世界。
这种观点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体现,因为他将自己的主观意志置于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世界的变化完全取决于他的内心想法。
再比如,有一位艺术家,他坚信自己的创作灵感是世界上最真实、最本质的东西。
他认为,自己脑海中浮现的艺术形象和构思,先于一切物质存在。
只要他能构思出一幅完美的画作,那么这幅画就已经在某种意义上存在了,而将其绘制在画布上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
在他看来,他的艺术灵感和创造力是世界的本原,这也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还有一种情况,有人认为自己的梦境是真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梦境的一种虚幻投影。
他觉得自己在梦中所经历的一切比现实更加真实,因为梦境完全是由他的内心想象和感受构成的。
这种将梦境视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同样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接下来谈谈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主观精神之外,存在着一种客观的精神力量,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它们是世界的本原,决定着世界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在宗教信仰中,很多人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类。
他们认为上帝具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世间的一切都是按照上帝的意志和计划来安排的。
在这种观点中,上帝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精神实体,决定着世界的运行和人类的命运,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再比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但这些事物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模仿。
比如,我们看到的具体的马只是“马”这个理念的不完全体现。
“马”的理念是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而现实中的马则是有缺陷、会变化的。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思想,真是各有千秋。
我们先聊聊主观唯心主义。
简单来说,这个观点认为,意识是决定一切的。
比如说,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他的画布上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他的情感、思想,都在那一笔一划中流淌。
换句话说,艺术家的一切创作,都是他内心的反映。
嘿,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对吧?在这个框架下,真实的世界似乎完全依赖于个体的感知。
再来看个例子。
想想那些梦境。
梦里的场景、人物,全都来自于我们的大脑。
有些人觉得,梦就是现实的另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梦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个人意识的产品。
你可以在梦里飞翔,也可以跟超人并肩作战,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主观唯心主义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仿佛每个人都是自己宇宙的中心。
接着,我们探讨一下客观唯心主义。
这个观点稍微复杂一点。
它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个人意识之外的精神实体。
举个例子,比如宗教信仰。
许多人相信,有一种更高的力量在掌控着一切,这种力量并不依赖于个体的想法。
这就像是有一种普遍的真理在背后支持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
人们的信念可能千差万别,但这种超越个体的力量始终存在。
再想想科学。
在科学的世界里,有些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重力法则,无论你信不信,丢下一个苹果,它都会掉下去。
这就说明,有一些客观的事实是独立于我们意识的。
这种思想在哲学上,给人一种非常稳固的感觉。
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渐认识到这些真理,似乎为这个复杂的世界提供了一种理解。
所以,主观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冲突,让人很有思考的空间。
一个强调个体的体验,另一个则关注普遍的真理。
这就好比一把双刃剑,各有优缺点。
主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让我们得以探索内心的深处,发现自我。
而客观唯心主义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框架,让我们在复杂的现实中找到方向。
想一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二者的结合是多么重要。
比如,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个人的信念会推动我们前进,而社会的规范和规则又会引导我们的行为。
就像走在大街上,周围的喧嚣和独特的风景,每个人的感知都是不同的,但我们却共享着这座城市的生活。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例子1. 主观唯心主义:梦想与现实的调皮捣蛋说到主观唯心主义,大家不禁会想到那种“世界都是我一个人的”想法。
简单来说,这种观点就像是你在梦里当了皇帝,周围的世界都是你脑袋里想出来的。
一旦你醒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平凡的上班族。
换句话说,主观唯心主义就是认为“我”这个小小的自我,才是真正的世界主人。
你可以想象一个小孩在玩假装的游戏,他把自己的玩具当作真的东西来看待,这就像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缩影。
小孩觉得玩具熊会说话、会走路,甚至会跟他聊天。
虽然玩具熊实际上并没有这些能力,但在小孩的世界里,它们可是真正的活生生的存在。
要是你去餐馆吃饭,服务员问你想吃什么,你会说:“随便,你们的推荐最好。
”这时候,你的主观意识就像是一位大胆的导演,掌控了整个戏剧的进程。
你决定自己是电影的主角,而其他人只是配角。
即使有时候菜肴不如预期,你依然坚信这是自己决定的最完美选择。
主观唯心主义就像是那种“我才是主角”的感觉,让你在自己的世界里尽情驰骋。
2.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也有它的脾气相比之下,客观唯心主义就要严肃许多。
这个观点认为,世界的存在和性质不单单依赖于我们的意识,它们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就像是一个有脾气的大佬。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世界级的导演,他的剧本不管你是否喜欢,都会继续上演。
即使你在里面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演员,导演的安排还是要照单全收。
也就是说,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虽然我们的意识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但世界本身还是有它的存在方式和规律的。
打个比方来说,客观唯心主义就像是在看一部经典的戏剧。
虽然你可以对戏中的角色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戏的剧本、情节、甚至演员的演技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怎么想,它们都不会因为你的看法而改变。
比如你看一部电影,里面的故事情节、角色发展都是设定好的,不管你怎么想象,电影里的情节是不会因为你的想法而有所变动的。
这种观点就像是在给世界设定了一套严格的规则,不容许你随意篡改。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哲学中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他们有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针对这两种思想流派的例子:
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例子是某人认为通过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决定了现实的存在,他们
相信世界是由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构成的。
例子如下:
- 爱丽丝非常喜欢一双鞋子,但是她没有钱购买,于是她开始不断地想象自己穿着这
双鞋子走在大街上,想象着那种感觉。
最后她开始认为这双鞋子就在她脑海中存在着,并
且她认为这个念头是存在于现实中的,而且这就是她主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例子是认为精神或意识是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是由它所构成的,这批人相信外部世界的存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感知。
例子如下:
- 约翰是一名瑜伽老师,他相信内心和平和快乐的感觉来自于内在的存在和感受,这
种信仰使他相信快乐和内在状态比外在世界更加重要,因为内在的状态决定了外部世界的
存在。
总的来说,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是两种极端的哲学思想,较难接受或者认可,大多数人往往选择更加综合的思想方法,接纳外部世界和自己内在的感知,从而更好的认
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
(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l、“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9、“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10、“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叔本华)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波格丹诺夫)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二、区分开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例子: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范缜)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生活
1. 你看那夜晚的星空,难道不是神的画布吗?就像梵高的画一般美妙。
我记得有一次我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真的感觉到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这一切啊。
2.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过那种奇特的直觉吧,好像有什么在指引着我们。
这不就像是有个看不见的精灵在耳边低语吗?比如那次我莫名其妙地选择了一条平时不走的路,结果却遇到了许久未见的朋友,多神奇呀!
3. 咱想想,为什么有些地方会让人感觉特别神圣,仿佛有什么在感召着我们?就像教堂里那种庄严的氛围,难道不是神的力量在起作用吗?有一回我走进教堂,心里一下子就变得特别宁静,哎呀,真的好神奇。
4. 有时候我们会做一些莫名其妙的梦,难道这些梦不是某种更高的意志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吗?就像《盗梦空间》里那样奇幻。
我就曾经做过一个特别清晰又奇怪的梦,后来发生的事情竟然和梦里有相似之处呢,这不是很让人惊讶吗?
5. 生活中总有一些巧合让人惊叹不已,这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就如同剧本早已写好。
我朋友有一次面试,各种巧合让他顺利通过,他都说感觉像是有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一切呢。
6. 当我们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时,难道不觉得这是上帝的杰作?像那雄伟的山脉、广袤的大海。
记得我去海边那次,望着那无边无际的大海,心中满是对大自然背后那股神秘力量的敬畏啊。
我觉得客观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真的有很多体现,它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和神秘,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和思考。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例子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概念。
其实,这两个概念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朋友,一个是主观的朋友,一个是客观的朋友。
主观的朋友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而客观的朋友则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
那么,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别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吧!我们来看看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意识或者心灵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决定了这个世界的存在。
这个概念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个“心里美”。
比如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人很美的时候,即使他长相一般,我们也会觉得他很美。
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心里美在起作用。
同样的道理,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我们的心灵决定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意思是说,我们的心灵虽然不能决定这个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影响到这个世界。
这个概念有点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那个“积极向上”。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我们就会更容易克服困难。
同样的道理,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我们的心灵虽然不能决定这个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的心灵可以影响到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这个世界。
现在,我来给大家举几个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爱情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两个人相爱了,但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学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这时候,如果两个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坚持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幸福。
但是,如果他们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这段感情,因为他们认为这段感情无法给双方带来幸福。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学习的。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知识点我们学不懂,感觉很枯燥无味。
这时候,如果我们是主观唯心主义者,那么我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学习这些知识点,因为我们觉得它们对我们的未来没有帮助。
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
1唯心主义及其意义
唯心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宣称世界的实质全靠心来构建,即心造物,一切都取决于心,是一种基于心灵的认知和经验,从而与我们的感知有关。
它的支持者认为世界的真实性在于我们自身的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特殊形式,它认为外在世界本身具有真实性,但是本质上只是我们构建出来的,仅仅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心理投射。
客观唯心主义强调人们应当理解内部的感知和感受的重要性,重视个体的感性体验。
3客观唯心主义的例子
(1)动物与人类连接:它认为动物与人类之间牵涉到一种客观与主观的相互影响。
它建议我们人类不可期待自然世界有多高的智能,要以一种情怀去观察动物,将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2)构建记忆讲课:客观唯心主义要求我们要重视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拓展到学习之中,从而构建记忆。
这样学生将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结合到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知识。
(3)梦境的意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梦境所反映的结构是由个人的内在幻想,潜意识以及情感等植入的,它也是一种思考的工具,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内心的抑制力量,从而继续从自身的经历中去思考、发展。
4结论
客观唯心主义是一种将心灵和体验考虑在内的思想体系,它以个体的感知为基础,强调个体的主观性和直观性,重视个人体验。
客观唯心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参照方法来认识自然世界,从而使我们更加熟悉自身和自然,更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思想经历。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这两种哲学观点,听起来有点高深,但其实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今天,就让我带你一探究竟。
首先,主观唯心主义。
这个概念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意识和感知。
简单来说,你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你对世界的理解。
比如,你可能觉得今天的天气特别好,心情也跟着好起来。
反之,如果你心情糟糕,再好的天气也觉得一片阴霾。
主观唯心主义就是这样的道理。
举个例子,你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让你感到无聊。
你心里想着:“我真不想听这个。
”这时,你的注意力可能就会飞走。
可如果你对这门课充满热情,像是待在阳光下,整个世界都仿佛变得鲜艳。
你的感知改变了你对课堂的态度。
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承认这种个人体验的重要性。
再说说客观唯心主义。
这个概念稍微复杂一些。
它强调的是,某些思想或意识在某种意义上是独立于个体存在的。
换句话说,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但有些东西是普遍存在的。
比如,爱。
这种感觉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有出现。
我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它,但爱本身是一个共同的概念。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山顶,俯瞰着无边的风景。
他心中涌动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觉得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这种体验,尽管是个体的,但其中蕴含的“美”的感知是跨越个体的。
客观唯心主义正是把这些共同的体验视作一个独立于个体的存在。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观点的实际应用。
主观唯心主义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艺术家往往通过自己的感觉和想象来创作。
比如,画家在画布上涂抹颜色时,他的情绪直接影响画面的呈现。
你能想象一幅画,画家的心情阴沉,色彩就会显得暗淡无光。
反之,心情愉悦时,色彩便会鲜艳夺目。
再来看看音乐,歌词往往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世界。
每个人听到同一首歌,感受却可能截然不同。
也许有人听到一段旋律,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那是他的故事与旋律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体验。
接下来,客观唯心主义在科学和哲学中同样有所体现。
科学家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一些普遍规律。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例子(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老子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老子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程颐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柏拉图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l、“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2、“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4、“心即理。
”(陆九渊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王阳明。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王阳明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9、“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10、“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12、“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尼采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
”(叔本华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叔本华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
”(波格丹诺夫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杜威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
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
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也许是过于绝对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王维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全文抄录如下: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
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闻。
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
不一一,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书信体散文,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
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
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
蓝田辋水所以让王维觉得美,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美出了出了个性,“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的特有形式。
神秘的冬夜,烂漫的春日,山林水月,轻鲦倏鸥,其中“深趣”无限,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此山中则更具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
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
我们从此文中可看到,诗人
沉浸其中,调动各种感官作细致入微体感的惬意,心灵因得到极大的解放而突破时空之拘限的自由。
王维是被此客观之美所深深打动,他才终于按捺不住被美唤起的激情,冒着可能影响他人之功名前程的大不韪而有此邀。
但从另一方面看,他是深深了解被邀之对方与自己一样都视享受自然山水美为人生最高境界,“只有到自然,才是幸福的源泉。
”(费尔巴哈语)
第二,自然山水美如果是物的属性,它必须要以美感作前提。
英国唯心主义美学家休谟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
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
”②休谟虽是从唯心的角度强调审美的主观性和复杂性,但并不等于要否定美的对象的客观性。
从此邀请函里我们可以读出王维极重美感的意思,只有美感的存在而才有感性世界的美的存在。
也就是说,山中之美的客体,如果没有审美者感知美的心理中介,此美便不可能成为美的客观现实。
华子冈的美是有美感者而可感觉到的美。
王维邀请裴迪,是因为他知道裴迪与自己同样具有对于此美的感知条件,也即具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马克思语),用王维的话说,就是裴迪“天机清妙”,可识得是中之“真趣”。
也就是说他能看到人家看不到的美,享受到人家享受不到的情趣。
使自己的美学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前提的费尔巴哈在强调美感的客观来源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问题,他这样说过:“如果我的灵魂在审美方面低劣不堪,那我怎么能够欣赏一张绝美的绘画呢?”③王维把审美主体的美感条件放在了首位,无疑是把握到了审美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