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逻辑谬误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7
十大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或论证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下是十大常见的逻辑谬误。
一、诉诸人身攻击谬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讨论中,将对方的个人品质或特点作为攻击对象,而不是对方的观点或论据。
这种谬误不仅违背了公正的原则,也无助于论证的有效进行。
例如,当我们在讨论某个政策时,如果只是因为某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我们不同,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这就是诉诸人身攻击谬误。
二、无中生有谬误无中生有谬误是指在论证中提出没有依据或不可信的事实或数据。
这种谬误会导致论证的无效,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论点。
例如,如果我们声称某个产品是最好的,但没有提供任何实验证据或客观数据来支持这个说法,这就是无中生有谬误。
三、以偏概全谬误以偏概全谬误是指根据有限的个别事例或经验,就对整体进行一般化的断言。
这种谬误忽视了样本的无偏性和代表性,导致对整体的不准确理解。
例如,如果我们根据个别案例就断定某一群体的特征或行为,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或例外情况,这就是以偏概全谬误。
四、虚假二选一谬误虚假二选一谬误是指在辩论或论证中,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选择,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选项。
这种谬误削弱了讨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辩论变得片面和不充分。
例如,如果我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只将问题归结为选择传统教育还是网络教育,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教育方式,这就是虚假二选一谬误。
五、因果倒置谬误因果倒置谬误是指将因果关系误认为是逆向的,即将结果或效果当作原因或原因当作结果。
这种谬误会导致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推理。
例如,如果我们认为某个地区的犯罪率上升是由于警察力量的增加,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这就是因果倒置谬误。
六、无效比较谬误无效比较谬误是指在比较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标准或指标,导致比较结果无效或误导。
这种谬误会使得比较的结论不准确,缺乏客观性。
例如,如果我们在比较两个产品时,只关注价格而忽视了质量、性能和服务等因素,这就是无效比较谬误。
七、先验断言谬误先验断言谬误是指在论证过程中,未提供足够的证据或理由就假定或断言某个观点或结论。
八大逻辑谬误举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八大逻辑谬误举例。
先来说说“稻草人谬误”。
就好比啊,小明说苹果手机挺好的,然后小红非要说小明觉得其他手机都不行,这可就是歪曲了小明的原意啊,就像立了个根本不是小明观点的稻草人在那攻击。
接着是“滑坡谬误”。
比如有人说今天你迟到了一分钟,那以后就会天天迟到,接着工作就会丢啦,人生就毁啦!这不是一下子就滑到夸张得不行的地步了嘛。
“虚假两难”也常见得很呢。
像是家长对孩子说,你要么选文科,要么选理科,难道就没有其他选择啦?
“诉诸人身”也很讨厌呀。
小王说这个政策不错,小李就说小王就是为了拍马屁才这么说,而不是去认真讨论政策本身好不好。
“以偏概全”就像只看到了一只黑色的天鹅,就说所有天鹅都是黑色的。
“偷换概念”呢,就好比在讨论学习重要性的时候,有人把学习仅仅理解成在学校里的学习,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学习。
“循环论证”就像说因为 A 所以 A,这不是原地打转嘛。
“诉诸权威”也得小心哦。
不能因为是某个专家说的,就全盘接受,也得自己思考思考呀。
哎呀呀,这些逻辑谬误在生活中可太常见啦!咱们可得多长个心眼,别被它们给忽悠啦!这样才能更清楚地思考问题,做出更明智的决定呀!可别不当回事,不然很容易就被带偏啦!。
报告撰写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和错误引言:在报告撰写过程中,逻辑谬误和错误常常会导致表达不清晰、推理不严谨的问题。
这些错误会削弱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甚至引发误导和误解。
本文将列举并详细论述报告撰写中常见的六种逻辑谬误和错误,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示例。
1. 对立二分谬误对立二分谬误是一种将问题简化为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中指出“要么支持A,要么支持B”,忽略了其他可能的选项。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认识到问题往往存在于一个更加复杂的背景中,应该充分考虑其他可能性。
2. 诉诸权威谬误诉诸权威谬误是一种以权威人士或机构的意见作为论证的唯一依据的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声称“据专家说...”,而没有提供任何独立证据支持。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多方面收集信息和证据,并避免过分依赖权威的观点。
3. 演绎推理错误演绎推理错误是一种从前提推导出错误结论的逻辑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中的推理步骤存在逻辑漏洞,导致结论不成立。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保证推理过程严密、无疑义,并通过逻辑规则进行验证。
4. 归纳推理错误归纳推理错误是一种从个别事实得出普遍结论的逻辑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中根据少数样本就得出普遍规律,忽略了可能存在的例外情况。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使用足够的样本数量,并进行统计分析来支持推断的准确性。
5. 因果关系错误因果关系错误是一种错误地将相关性误解为因果关系的逻辑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中指出A与B同时发生,就认为A是B的原因,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释。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他潜在因素并排除干扰变量,以确定真正的因果关系。
6. 无中生有错误无中生有错误是一种基于虚构事实和推论的逻辑错误。
例如,某个报告中叙述了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或数据,以支持其主张。
解决这种错误的方法是确保所有事实和数据都有可靠的来源,并进行交叉验证,避免夸大和虚构。
结论:报告撰写中的逻辑谬误和错误可能影响到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
通过避免对立二分谬误、诉诸权威谬误、演绎推理错误、归纳推理错误、因果关系错误和无中生有错误,我们可以提高报告的说服力和可靠性。
常见逻辑谬误举例及解决之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在争着发声,然而,有些说法听起来好像特别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却充满了逻辑谬误。
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咱们轻松愉快地找出那些“智商税”,也顺便分享一下如何优雅地避开这些坑。
好啦,开动脑筋,咱们开始吧!1. 归纳谬误1.1 什么是归纳谬误?你有没有听过“只要吃了西瓜就会拉肚子”这种话?这就是个典型的归纳谬误。
某个人因为自己吃了一块西瓜,拉肚子了,就开始认为每个人吃了西瓜都会拉肚子。
其实,这就是以偏概全,咱们不能拿个例子就来判断全体嘛,跟个瞎子摸象一样,太荒谬了,对吧?1.2 如何避免归纳谬误?要避免这种误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看看,了解全貌。
要知道,世界那么大,可能你的经验只是个小小的角落,得多听多看,才能把事情搞清楚。
遇到类似的说法,咱们可以反问:“这个结论是基于多少个例子得出的呢?”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更谨慎了。
2. 人身攻击2.1 人身攻击是什么?再说说人身攻击吧,这种情况我相信大家都见过。
比如,有人说:“你说这个不好,你自己都不成功,凭什么评价?”这就有点儿不靠谱了吧,咱们讨论的是好不好,和你成功与否没啥关系。
把话题引到个人身上,不是个好办法,分明是要躲避问题嘛!2.2 如何应对人身攻击?面对这种人身攻击,最好的策略就是微微一笑,继续回到话题本身。
比如你可以说:“我个人经历确实有限,但这在别的国家的效果我还是了解的。
”这样一来,不仅不让对方得逞,还能引导大家讨论更有意义的内容。
3. 滑坡谬误3.1 滑坡谬误的表现接着来聊聊滑坡谬误。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下一步就是让他们不听课,最终就会导致成绩下降。
”哎呀,这个推理听起来有点像“天上掉馅饼”,一步一步往下滑,结果就是跌得稀巴烂!明明中间还可以有很多环节和选择,但对方却直接画上了等号,真是让人无语。
3.2 如何避免滑坡谬误?要避免这种滑坡的逻辑,咱们可以提问:“真的是每一步都必然导致下一步吗?有没有中间的可能性?”让大家冷静下来,考虑事情的复杂性,别让一根筋的思维牵着鼻子走。
20种常见的逻辑谬误第一条:稻草人你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你自己能够更加轻松的攻击别人。
你夸张、歪曲,甚至凭空创造了别人的观点,来让你本身的观点显得更加合理。
这是一种极端不诚实的行为,这不但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你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因为如果你可以负面的歪曲别人的观点,你就有可能从正面歪曲自己的观点。
例子:小明说国家应该投入更多的预算来发展教育行业,小红回复到:“想不到你这么不爱国,居然想减少国防开支,让外国列强有机可乘。
”小红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第二条:错误归因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
你看到了两个事物同时存在,就觉得其中一个事物是另一个的起因。
你的错误在于,同时存在的两个事物未必有因果关系,可能这两个事物有共同的起因,或者两个事物根本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直接的共存只是巧合。
一个事情比另一个事情先发生同样不能说明两个事物肯定存在因果性。
例子:小红指出,过去几个世纪全球海盗数量减少,全球温度在升高,从而得出是海盗的数量的减少造成了气候变化,海盗能够降低全球温度。
小红犯了错误归因的谬误。
第三条:诉诸感情你试图通过操作别人的感情来取代一个有力的论述。
你操作的感情可能包括恐惧、嫉妒、怜悯、骄傲等等。
一个逻辑严谨的论述可能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但是如果只用感情操作而不用逻辑论述,那你就犯了诉诸感情的错误。
每个心智健康的人都会受感情影响,所以这种谬误很有效,但这也是为什么这种谬误是低级和不诚实的手段。
例子:小红在饭店看到小明吃狗肉,于是上前训斥:“你怎么可以吃狗肉,小狗多么可爱,就像小朋友一样,你忍心伤害小朋友吗?”小红犯了诉诸感情的谬误。
第四条:谬误谬误你看到别人的论述水平很低,或者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很多时候,辩论的赢家获胜并不是因为观点正确,而是因为辩论技巧更好。
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不能因为别人的论述中存在谬误或者错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一定是错误的。
15个常见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推理或不合理的推断。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下面是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其解析。
1. 假设统一性谬误这种谬误是指把一类事物看成是完全一致的,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种谬误常常会导致对特定事物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例如,认为所有的年轻人都爱玩电子游戏,或者认为所有的女性都喜欢购物。
2. 因果关系谬误这种谬误是指把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看成是单向的,忽视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认为穿红色衣服会让人更具攻击性,或者认为熬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 假设事实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错误的假设或不正确的观点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或者认为所有的商人都是贪婪的。
4. 无中生有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不存在的事实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外星人已经来到地球,或者认为某个人有超能力。
5. 市场先知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市场行为进行推论,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因素。
例如,认为某个公司股价上涨是因为它的产品非常好,或者认为某个城市的人口增长是因为它有良好的经济环境。
6. 统计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不正确的统计数据进行推论。
例如,认为某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非常高,但忽视了它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
7. 漏洞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推理中的漏洞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人是个骗子,因为他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家庭背景。
8. 诉诸恐惧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恐惧感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政治团体的主张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社会动荡。
9. 诉诸情感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情感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人应该被判有罪,因为他长得很可怕。
10. 常识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一般常识进行推论,而忽视了具体情况。
例如,认为所有的猫都喜欢吃鱼,或者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够背诵诗歌。
11. 诉诸权威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利用权威进行论证。
例如,认为某个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某个著名学者提出的。
12. 诉诸人群谬误这种谬误是指基于大众观点进行论证。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1.诉诸权威谬误含义:企图举例举出某个大人物的名字,或者是某一个号称权威却很难证明是专家的人,主要目的就是想要说赢对方例:张庭说她卖的面膜是她保持年轻的秘诀,那么她卖的面膜一定是好的。
错误点:张庭在演技方面的确是个大人物,但是没有理由认为她对护肤领域的见解一定是正确的。
除非她是质检局的,不然她说的话不比一个普通人可信。
2.人身攻击和“你也一样”谬误定义:两种都是将人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人身而不是证据,通常都是某某人是个坏蛋或者虚伪的人,所以某某的看法不可信,从而忽略证据。
例:文章演了戏,但是文章曾经出轨了,因此他没有演技。
这里对文章的人身攻击,与观点的论证丝毫没有关系,因此这个论点有逻辑上的错误。
我们可以看到: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观点“他人品不好,说的话肯定没有一个字是真的”“你也一样”指的是对方也做了自己反对的事情,因此他的解释不听也罢例:朋友跟你说千万不要和某某人玩耍,列举了很多好的理由,而你回答:你说的我不听,你之前也和她玩,你也一样但是,即使朋友和她玩了,做了自己也反对的事情,但是无损于朋友的论据,所以你的回答存在逻辑错误3.稻草人谬误定义:将对方的观点变成一个容易推翻的版本,然后将其推翻例如有些女的对男朋友说,希望男朋友给自己买一个包,而男朋友表示没有那么多钱,希望过几个月再买。
于是女朋友说“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以前不是这样的,你是不是变心了?”这就是强行混淆了观点,把不买包包和不爱女朋友强行画等号,然后进行争论,自己歪曲出“稻草人”作为靶子进行攻击4.诉诸怜悯错误定义:激起人们的恻隐之心,从而接受自己的结论例:很多盗窃或者杀人犯,在案发的庭审中,他们的律师常常以犯人成长经历的凄惨或者家庭状况不好,十分可怜等等。
以此博得别人的同情和怜悯,企图干扰法官来做出理性的决定。
但如何判刑与罪犯的悲惨经历是无关的,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在社会事件中通过卖惨来获取舆论的只曾,实际上都是企图将人们引入逻辑错误5.诉诸公众谬误6.定义: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里,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
常见逻辑谬误举例及解决之道2016-04-13译言现代社会信息量暴增,如何在形形色色的观点里分辨出正确的思想?如何防止被新闻媒体中的错误逻辑所欺骗?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自己或者他人写作中可能发生的常见逻辑谬误,每一谬误均给出了相应定义、示例,以及如何防止这些谬误的建议。
为便于了解人们如何出现此类常见错误,本文选取了许多政治论题作为示例,目的并非要论证任何这些问题的任何一种观点立场,而是要籍此阐明什么叫推理有欠缜密,而这一问题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论证之中。
逻辑谬误的判别以下介绍的每一逻辑谬误,都分别给出了它的定义或解说、示例,以及论证中可以如何避免的建议。
以偏概全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
诸如“大学男生联谊会的人都是醉鬼”以及“大学生都很书呆子气”等等成见,就是“以偏概全”的很好例子。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
(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推不出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
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
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是就本例而言,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
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
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
“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写作中的常见逻辑谬误总结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或缺陷。
在写作中,逻辑谬误会导致思路不清晰,推理不严谨,进而影响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提供相应的例子和解决方法。
1.非此即彼谬误非此即彼谬误是一种二元思维模式,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种选择,忽略了中间地带或其他可能性。
例如,“要么爱国,要么背叛祖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采取多元思考,意识到问题往往不止两个极端选择。
2.过度概括谬误过度概括谬误是根据个别情况做出普遍性结论,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例如,“我认识的几个人都不会游泳,所以大家都不会游泳”。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收集更多的样本,避免基于极少数的观察得出普遍结论。
3.诉诸个人攻击谬误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是采用攻击对方个人而非对方观点的方式来反驳。
例如,“你不懂经济,所以你的观点没有意义”。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关注对方的论点而非对方本身,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4.凭空臆断谬误凭空臆断谬误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凭主观判断得出结论。
例如,“这个新产品一定会成功,因为我觉得它很好”。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基于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推理,避免主观臆断。
5.乌鸦原理谬误乌鸦原理谬误是一种错误的归因逻辑,将两个事件的因果关系错误地联系起来。
例如,“我摸了头上的一只乌鸦,之后就发生了交通事故,一定是摸乌鸦带来的厄运。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避免没有充分证据的主观臆断,寻找可能的其他解释。
6.谬误的谬误谬误谬误的谬误谬误是指将别人的错误或谬误等同于对方整个观点的错误,而忽略了其中合理的部分。
例如,“他说了一个错误的观点,所以他的整个论点都是错的”。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辨析对方观点的不同部分,并针对每一部分进行评价。
7.一致性谬误一致性谬误是在推理过程中过分追求一致性,而忽略了自相矛盾的可能性。
例如,“这个理论在A案例中适用,所以在B案例中一定也适用”。
解决这种谬误的方法是在论证过程中注重逻辑一致性,避免自相矛盾。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
八大逻辑谬误实例包括:
1. 稻草人谬误:歪曲了别人的观点,使自己能够更加轻松地攻击别人。
这种行为影响了理性的讨论,也影响了自己观点的可信度。
2. 假意谬误:通过假设一个虚假的意图来攻击对方的论点。
例如,小明说:“你应该把钱捐给慈善机构。
”小红回答:“你真虚伪,明明知道我不想捐。
”
3. 偷换概念谬误:在讨论中故意改变某个词的含义,以混淆或逃避对方的攻击。
4. 以人攻击谬误:攻击某个人的性格或个人特征,而不是他们的观点或论据。
例如,小明说:“小红是个自私的人,所以她的观点肯定是错误的。
”
5. 以暴制暴谬误:认为通过暴力或强制手段可以达到某个目的。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打你。
”
6. 群体压力谬误:认为大多数人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忽视或排除少数人的观点。
例如,小明说:“大家都认为这个方案是好的,所以它肯定没问题。
”
7. 偏见谬误:由于个人偏见或偏见导致的错误判断。
例如,小红认为某个种族的人都有某种特点,并以此作为判断该种族人的依据。
8. 滑坡谬误:认为一件事情会引发一连串的不好的后果,最终导致严重的后果。
例如,小明说:“如果你买了那个产品,你就会上瘾,最终失去所有财产。
”。
八大逻辑谬误01/草率前提(Dicto Simpliciter)它发生在人们没有考虑具体情况或背景,就对某个问题或话题做出一般性的结论或断言。
例如,有人可能会说:“所有的狗都是危险的动物,我家的狗也是狗,所以我的狗是危险的。
” 这个推理就犯了草率前提的错误。
首先,它做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即所有的狗都是危险的动物。
然后,它没有对这个一般性的结论进行任何限制或例外,就直接将其应用到特定的例子上,即自己的狗。
02/过度概化(Hasty Generalization)指的是基于有限的信息或经验,对整个群体或事物做出不准确的概括或推断。
例如,一个人在一家餐馆用餐后感觉食物不好吃,于是得出结论认为该餐馆的所有菜品都不好吃,这就是过度概化的例子。
03/误用因果(Post Hoc)也称为后此谬误或巧合关系,指的是错误地将一个事件视为另一个事件的原因,仅仅因为它们在时间上相继发生。
例如,有人可能会说:“自从我开始吃这个减肥药,我的体重就一直在下降,所以这个减肥药非常有效。
” 这个推理就犯了误用因果的错误。
它错误地将吃减肥药视为体重下降的原因,仅仅因为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相继发生。
实际上,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导致体重下降,例如饮食和运动的改变。
04/矛盾前提(Contradictory Premises)指在推理或论证中使用的两个或多个前提之间存在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情况。
例如,一个论证的前提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哺乳动物”,而另一个前提是“有些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两个前提之间就存在矛盾。
05/渗加同情(Ad Misericordiam)它发生在人们利用对方的同情心或善良心来试图影响对方的判断或行为时。
一位男生向心爱的女孩表白,他说:“亲爱的,没有你的日子,我的整个世界都是黑暗的。
看不到你,我吃不下去饭,晚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我的世界真的不可以没有你,亲爱的,嫁给我吧!”这是典型的渗加同情的逻辑谬误。
06/错误模拟(False Analogy)指的是在论证中错误地将一个不相关的类比作为支持论点的依据。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常见逻辑谬误解析导语: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逻辑思维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常常我们在理解和表达中会犯下一些谬误,导致信息传递和思维过程出现偏差。
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共基础知识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希望为读者们提供一些帮助。
一、轻易引用权威在学习和论述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引用权威人士或者专家的观点,以增加自身观点的说服力。
然而,过于依赖权威的观点也可能导致一个谬误,即权威性谬误。
权威性谬误是指只因为某个人的身份或地位而无条件接受他们的观点。
例如,某位政治家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某个政策的好处,并以自己的政治经验作为依据。
尽管他的观点有时是正确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对他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重要的是要评估每个观点的合理性,而不仅仅是因为该观点来自于某个权威人物。
二、非黑即白的二分法二分法谬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逻辑谬误,它忽略了事物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样性。
该谬误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极端选择,忽略了中间和其他可能性。
例如,在讨论教育模式时,有人认为只有传统模式和现代模式这两种选择。
然而,实际上存在许多其他教育模式的可能性,如混合教育、个性化教育等。
通过这种二分法的思维,我们会陷入片面的观点中,错失了问题的全局性。
三、以偏概全的归纳法归纳谬误是基于观察到的一部分现象,得出一个过于广泛的结论。
这种推理过程容易忽略其他可能因素,并将观点推广到整个群体或所有情况。
例如,某个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努力,并取得了好成绩。
然而,仅仅因为这个学生努力,就假设所有努力的学生都会取得好成绩,这是一种归纳谬误。
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个人的学习情况都有不同的因素,不能单单根据一个案例来形成普遍性的结论。
四、隐含前提的缺失在论述过程中,有时我们会犯下隐含前提谬误,即忽略了某个前提条件,导致结论不成立或不准确。
例如,某人说:“我从来不吃肉,所以我一定是个素食主义者。
”然而,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作为素食主义者,你必须有一个基于伦理和道德的理由”。
15个常见逻辑谬误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这些谬误可能会误导我们的思考和判断。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15个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影响。
1. 常识谬误常识谬误是指基于错误的或不准确的常识或传统观念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所有的狗都喜欢吃骨头,这是一个常识谬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狗都喜欢吃骨头。
2. 诉诸情感谬误诉诸情感谬误是指基于情感或感情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政治候选人不好,只是因为他的外表或语言让你不舒服,这是一个诉诸情感谬误。
3. 诉诸权威谬误诉诸权威谬误是指基于权威或专家的意见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医生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只是因为他是一位医生,这是一个诉诸权威谬误。
4. 布鲁克林大桥谬误布鲁克林大桥谬误是指基于两个事件同时发生而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因为你在吃饭的时候下雨了,所以吃饭会导致下雨,这是一个布鲁克林大桥谬误。
5. 诉诸普遍谬误诉诸普遍谬误是指基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观点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这是一个诉诸普遍谬误。
6. 诉诸个人经验谬误诉诸个人经验谬误是指基于个人经验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食物不好吃,只是因为你个人不喜欢它,这是一个诉诸个人经验谬误。
7. 诉诸假设谬误诉诸假设谬误是指基于未经证实的假设而不是事实进行推理的错误。
这种谬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或不合理。
例如,认为某个人一定是罪犯,只是因为他看起来像一个罪犯,这是一个诉诸假设谬误。
报告中常见的逻辑谬误与疏漏的辨析与修正导语: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报告是一种常见的形式,用于向他人传达信息和发表见解。
然而,我们常常会在报告中遇到逻辑谬误和疏漏,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对报告的理解和决策。
本文将列举并详细论述报告中常见的六种逻辑谬误和疏漏,同时提供辨析和修正方法,以帮助读者提高对报告的准确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因果关系的误判在报告中,常常会出现因果关系的误判。
作者可能会单纯地通过观察到的两个事件,就认定其中一个事件是因为另一个事件的结果。
然而,这种简单的归纳可能会忽略其他潜在的影响因素,导致错误的因果关系判断。
修正方法:要避免因果关系的误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相关性以及其他可能的因素。
同时,可以利用统计数据和实证研究方法来支持或否定因果关系的存在。
二、选样偏误的遗漏在进行调查研究或实证验证时,报告作者可能会犯选样偏误的错误,即未能很好地代表整体的样本。
这种情况下,报告的结论可能不准确或不具有普适性。
修正方法:为了避免选样偏误,报告作者应该尽可能选择代表性的样本,同时注意样本的大小和多样性。
此外,在报告中应明确提及样本的选取方式和特点,以使读者对结论的普遍适用性有更准确的评估。
三、数据解读的片面性在报告中,以数据为依据的结论很常见。
然而,报告作者可能会只选取一部分数据,忽略其他数据,从而导致对问题的片面解读。
修正方法:为避免数据解读的片面性,报告作者应尽量全面地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将所有数据纳入结论的考虑范围内。
此外,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数据集和观点来获取更全面的视角。
四、逻辑推理的错误报告中常常使用逻辑推理来支持观点,但其中可能会出现推理过程的错误。
例如,作者可能会使用一个不正确的前提来得出错误的结论。
修正方法:要纠正逻辑推理错误,报告作者需要对自己的前提进行审查,并确保它们是正确且具备合理性的。
此外,可以尝试通过陈述事实、提供详细的论证过程和逻辑链条,以增加论证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辩论赛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及应对策略2023年,辩论赛依然是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在辩论比赛中,参赛者是通过互相辩驳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的。
然而,在辩论赛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逻辑谬误。
这些谬误可能会让观众和评委误认为某个论点是正确的,尽管它显然不是。
如何在辩论辩论中识别、纠正和避免逻辑谬误,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一、列举常见的逻辑谬误1.横切冒号谬误横切冒号谬误就是将所有人或物当作相同的,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通常是因为在社会或政治问题上,有些人往往会把一只脚放在一条船上,试图在不同的观点之间进行平衡,从而误判了问题的实质。
2.诉诸人身攻击当参与者陷入辩论的时候,他们有时候会以人身攻击作为论点。
这可能会让他们的立场变得有根无据,就像在一个足球比赛中使用粗口一样,这样会让他们的对手或者是评委想要对他们评判不利。
更为严重的是,诉诸人身攻击可能会混淆问题的本质,发起攻击的人试图逃避解决问题的核心。
3.非黑即白的谬误非黑即白的谬误是将问题简单化,断言只有两种看法是可能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是十分复杂的,然而,这种谬误会无视其它的观点,最终使得观众和评委对与之相关的问题的透彻理解减弱。
这个让我们学生最常见的就是灰色地带问题。
我们需要考虑到有可能两方观点都是对的,或者每一方都有一些正确的论点。
4.滥用类比类比可以是有用的证明方式,但是滥用类比会导致错误结论。
每一个假设都是独特的,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所以,将一个观点套用到另一种情况下显然是错误的。
比如:“鲨鱼和人类一样,都会生病。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鲨鱼和人类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5.紧急情况谬误这种问题的根本问题是申述者错误的判断了紧急情况。
他们试图说服人们采取某种行动,尽管这种行动可能不是最好的,也不是唯一的理智选择。
在辩论赛中,参赛者们可能会利用这种玩弄情感的方式让观众感到紧迫感,使得他们的结论更加有说服力。
二、应对策略1.认真分析问题,想出更多的方案在辩论赛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问题,细心去思考。
常见逻辑谬误
1.事物一定按照历史延续发展:未来不一定像一定要照着历史的脚步走,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变,根据新的形势可能会出现偏离历史的走向。
2.全面严格:就算采取全面严格的政策也不能保证其结果百分之百的成功,因为事物有变化,判断和决策可能不够周到,容易失误,也可能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困境。
3.多多益善:虽然做多好事有好处,但是也不是只要多多做,就一定能获得好处,有些做法可能会有损于其他方面,需要及时判断和衡量。
4.越复杂越好:虽然复杂的事物会吸引更多的人,但是有时候太复杂的事物也会拖慢工作的效率,反而更容易出现失误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
5.比较:比较某两件事的优劣是有必要的,但在做出最后的决定时,应灵活多样的考虑,不能局限于某一点,或者一味的比较,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把握好节奏。
逻辑谬误知识点总结归纳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结论的不准确性或不可靠性。
在日常生活中,逻辑谬误可能会导致误解、误判或者误导他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逻辑谬误进行系统的了解和总结。
逻辑谬误可以分为形式逻辑谬误和实质逻辑谬误。
形式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上的错误,而实质逻辑谬误则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内容上的错误。
下面我们将对常见的逻辑谬误进行总结归纳。
1. 形式逻辑谬误形式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形式上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谬误:1.1. 陷阱式思维陷阱式思维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误导、欺骗或者误解的情况,导致推理的不准确性。
常见的陷阱式思维包括诉诸人身攻击、诉诸情感、诉诸权威等。
诉诸人身攻击是指在辩论过程中攻击对方的人格而不是其论点,这种陷阱式思维会导致推理不准确。
诉诸情感是指在辩论过程中通过激起对方的情感来影响其推理过程,这种陷阱式思维也会导致推理不准确。
诉诸权威是指在辩论过程中通过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种陷阱式思维同样会导致推理不准确。
1.2. 红鞋理论红鞋理论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即基于个别情况而做出普遍化的结论。
例如,某人遇到了一个坏人,便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人都是坏人,这就是红鞋理论的典型表现。
1.3. 调整概率调整概率是一种在推理过程中错误使用概率的逻辑谬误。
例如,如果一个事件发生了一次,那么在下一次事件中发生的概率并不会因此而改变。
许多人在理解概率问题时会犯这样的错误,导致了推理的不准确性。
1.4. 矛盾式思维矛盾式思维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的情况,例如辩论双方的论点相互矛盾。
当两个论点相互矛盾时,就可能导致了推理的不准确性。
1.5. 转移式思维转移式思维是指在推理过程中转移了问题的关键点,导致推理的不准确性。
例如,当讨论一个问题时,突然转移了关键点,就可能导致了推理的不准确性。
2. 实质逻辑谬误实质逻辑谬误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出现了内容上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谬误:2.1. 单一原因谬误单一原因谬误是指错误地将问题归因于一个单一的原因,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
常见的逻辑谬误诉诸人身虚假二选一换概念等常见的逻辑谬误:诉诸人身、虚假二选一、换概念等逻辑谬误是指在逻辑推理中出现的错误观点或论证方法。
它们可能是由于思维不完备、逻辑混乱或者有意误导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讨论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包括诉诸人身、虚假二选一、换概念等。
本文将对这些谬误进行较为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诉诸人身诉诸人身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是指在讨论或辩论中,当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或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时,就转而攻击对方的人格、形象或其他与论题无关的特点。
这种谬误是一种无效的论证方法,因为它没有直接涉及到问题的核心内容,而只是试图贬低对方的信誉或形象来赢得辩论的胜利。
例如,在一场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中,某人试图反驳对方的观点,但无法找到有效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于是转而攻击对方的个人行为或外貌。
这种做法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它没有直接回应问题的关键点,而只是试图转移注意力或给对方造成负面印象。
二、虚假二选一虚假二选一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是指在论证中将问题简化为仅有两种可能的选择,而忽略了事实上存在的其他可能性。
这种谬误试图通过削弱对方的立场或将问题简化为极端选项来引导辩论走向自己有利的方向。
例如,在一场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中,某人可能会将问题简化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完全支持医疗体系的改变,要么保持现状不做任何变化。
这种简化的论证方式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决方案,例如逐步改革或者寻求折衷方案等。
因此,虚假二选一无法真实反映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换概念换概念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它是指在论证中将问题的核心概念或定义进行改变,以便符合自己的立场或引起混淆。
这种谬误试图通过改变问题的关键概念来推翻对方的论点或者使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例如,在一场关于动物权益的讨论中,某人可能会试图将动物的权益概念进行改变,将其定义为与人类权益完全相同或者将其限制为仅适用于某些特定的动物。
这种换概念的做法会混淆问题的核心,使讨论无法达到真正的共识。
逻辑谬误的常见类型与避免方法引言在日常生活和学术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思考和推理。
而在思考和推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逻辑谬误,这些谬误会干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了解逻辑谬误的常见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类型,并给出避免这些谬误的方法和技巧。
一、无中生有谬误(Straw man fallacy)无中生有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它发生当一个人无视他人的真实观点或论点,而是制造一个虚假的观点或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虚假观点或论点进行反驳。
这种行为是带有欺骗性的,因为它使得对方的真实观点或论点不再被讨论,而是被一个虚构的观点或论点代替。
为了避免无中生有谬误,我们应该保持准确理解他人观点或论点的目的和意图,并尽可能避免曲解他人的观点或论点。
二、诉诸个人攻击谬误(Ad hominem fallacy)诉诸个人攻击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它发生当一个人无法有效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或论点时,转而攻击对方的个人品德、外貌、身份等方面。
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并且没有任何助益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应该将争论的重点放在观点和论据本身,而不是对方个人的攻击上。
通过提出更有说服力的论据和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辩论和讨论。
三、非因果关系谬误(Non-sequitur fallacy)非因果关系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它发生当一个人从一个观点或论点,无理由地得出与之无关的结论。
这种错误会导致思维的混乱和不准确的推理。
为了避免非因果关系谬误,我们应该确保我们的论证具有逻辑的连续性和合理性。
我们需要注意观点和结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且推理链条是否合理和完整。
四、虚假二选一谬误(False dilemma fallacy)虚假二选一谬误是一种常见的逻辑错误,它发生当一个人将问题简化为两个极端选择,并声称必须选择其中之一,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这种错误剥夺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困难。
写作中常见的逻辑谬误及总结逻辑谬误是指在表达观点或者进行推理推断时出现的错误逻辑。
逻辑谬误常常会导致读者产生误解或者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了解并避免逻辑谬误对于写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逻辑谬误,并对其进行总结。
1. 混淆因果关系混淆因果关系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即将两个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错误地描绘为相互关联或者相互引起的关系。
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和观点论述中。
我们应该明确区分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避免错误地认为因果关系存在。
2. 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是指在表达观点时缺乏充分的证据或者事实依据,却仍然坚持己见的逻辑错误。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始终依据客观事实和可靠数据进行论述,避免凭空臆造信息。
3. 诉诸个人攻击诉诸个人攻击是一种低质和不恰当的辩论方式,即通过攻击对方的个人品格或者形象来贬低对方的观点。
这种逻辑谬误没有任何说服力,只会降低讨论的质量。
正确的辩论应该集中在论点和事实上,而非攻击他人。
4. 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是指在表达观点时将概念进行混淆或者替换而引发的逻辑错误。
在写作中我们要保持概念的清晰和一致性,避免在论述过程中出现模糊或者混淆概念的情况。
5. 诉诸人群情绪诉诸人群情绪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即通过煽动人们的情绪来获得支持或者反对某一立场。
这种逻辑谬误往往会误导读者,削弱讨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在写作中,我们应该专注于事实和论证,避免过度依赖情绪因素。
总结起来,逻辑谬误在写作中是需要避免的,它们会降低文章的质量和说服力。
在表达观点和进行推理推断时,我们应该注意混淆因果关系、避免无中生有、不采用诉诸个人攻击、保持概念的澄清和一致以及不诉诸人群情绪。
只有通过正确的逻辑推理和合理的论证,我们才能写出高质量和有说服力的文章。
虽然逻辑谬误常常出现,但我们只要保持清晰的思维和理性的态度,就能够避免这些错误。
不断学习逻辑谬误的种类和原因,并加以纠正,我们的写作水平将得到提高。
在写作过程中,务必审慎思考和仔细推理,以确保我们的观点和结论是准确和可靠的。
常见逻辑谬误说明:本文主要介绍自己或者他人写作中可能发生的常见逻辑谬误,每一谬误均给出了相应定义、示例,以及如何防止这些谬误的建议。
关于论证学术写作大都要求进行论证,即:对要提出或者阐释的见解,应给出理据。
也许你得到了这样的评语:你的论证逻辑不够严密,也不够有力,而你又担心自己在逻辑性方面较弱,或者不清楚论证要有力到底什么意思。
虽说学会出色的论证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然而却并非不可能做到:“讲求逻辑”任何人都能做到,多加实践即可!所有论证都包括一些“论据”(即给出理由或证据的语句),按照恰当的顺序组织到一起,从而能够支撑“结论”(即所论证的核心观点或者阐释)。
要确保论证有力,应该做到:1.论据质量要高(确有把握认定论据的理据充分,因此论据不但真实而且与论题相关);2.确保论据能够支撑结论(不能是其他结论,甚或完全不能得出任何结论);3.检查是否已经讨论了问题的最重要或者最相关的那些方面(亦即论据与结论的焦点均着落在所论证的问题的真正重要部分);4.论点不要过大过泛,以免超出自己的论证能力。
此外,还应确保要点的陈述要连贯有序,以便读者跟上思路。
这方面请参考我们关于论证及其谋篇布局的相关建议,提高自己的论证水平。
本文介绍了一些论证中往往造成背离上述几条的问题形式;这些问题即是“逻辑谬误”。
如果觉得自己的论证有些问题,不妨看看其中是否存在逻辑谬误!若对论题抱有强烈情感,则最易陷入逻辑谬误——如果觉得结论显而易见,就更容易认定其为真,从而对相关证据不够仔细小心。
为了便于了解人们如何出现此类常见错误,作为示例本文选取了许多政治论题——例如堕胎、枪支管制、死刑、同性恋婚姻、安乐死、以及色情等等问题。
不过,本文的目的并非要论证任何这些问题的任何一种观点立场,而是要籍此阐明什么叫做推理有欠缜密,而这一问题可能发生在几乎任何论证之中!请注意:这些示例中的观点,均是为了说明问题而编拟出来的,并未经过科学论证,因此不应在自己的文章中采用它们作为证据。
逻辑谬误的概念逻辑谬误是削弱论证的那些缺陷。
学会在自己以及他人的文章中找出逻辑谬误,可以提高对自己的、读到的、听到的论证的评判能力。
关于逻辑谬误,重要的是应该认清两点:首先,存在逻辑谬误的论证实在极为常见,且可能显得非常令人信服,至少对于那些诱因读者或者听众是如此;在报纸、广告及其他信息源中,都可以找到众多存在逻辑谬误的实例。
其次,有时很难判断某论证是否存在逻辑谬误;某一论证实际上可能非常无力、有些无力、有些有力,或者非常有力;包含若干步骤或者若干部分的论证,可能其中某些章节很有力,而另外一些则很无力。
因此,本文的目标不是教人如何给论证贴上逻辑谬误或者逻辑严密的标签,而是教人如何审查自己的论证,然后使其从“无力”变为“有力”。
逻辑谬误的判别以下介绍的每一逻辑谬误,都分别给出了它的定义或解说、示例,以及论证中可以如何避免的建议。
以偏概全定义: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
诸如“大学男生联谊会的人都是醉鬼”以及“大学生都很书呆子气”等等成见,就是“以偏概全”的很好例子。
示例:“我的舍友说她的哲学课很难,我的哲学课也很难,因此,所有的哲学课必定都很难!”本例的依据仅为两个人的感受,是不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建议:检查所选用的例证:是否只有不多几个人的观点或者经历?如是,则应考虑是否需要增加证据,抑或缩小结论涵盖范围。
(注意:本例结论若改为不那么绝对的“某些哲学课对某些学生来说是很难的”,则不属于“以偏概全”。
)推不出定义:给出的论据的确能够支撑某种结论,然而却非欲论证的结论。
示例:“惩罚的严厉程度应当与违法的严重程度相吻合。
现如今,对酒后驾车的惩罚也许不过只是罚款。
然而酒后驾车乃是非常严重的违法,可以导致无辜行人的丧命。
因此,酒后驾车应当适用死刑。
”这里的论据实际上可以支撑若干结论,例如“对酒后驾车应当严惩”等等,但是就本例而言,却不能支持适用死刑的正当性。
建议:分清论据与结论。
检查论据,看它们可以客观地给出什么结论。
检查结论,看它需要什么论据作为支撑,然后检查实际是否给出了这样的论据。
“推不出”的逻辑谬误往往发生在结论过于宽泛或者过于绝对之时,因此,如果所提主张较大,则应特别小心仔细。
事后归因(亦称“假性因果”)这一谬误的名称来自拉丁语“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意为“后此,故因此”。
定义:认为事件甲之后发生了事件乙,因此事件甲导致了事件乙。
当然,有时的确是前一事件导致了后一事件,例如,我选修了某门课,之后我的名字便出现在该课学生名单之中,因此确实是前者导致了后者。
但是,有时时间上似乎相互关联的两件事,实质上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换言之,相互关联并不等于存在因果关系。
示例:“琼斯总统提高了税收,之后暴力犯罪上升。
因此,琼斯总统对犯罪上升负有责任。
”税收增加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犯罪上升的一个因素,但本例并未揭示二者存在因果关系。
建议:要避免“事后归因”,本例的论证就需要给出一定的解释,阐明税收增加如何最终就会引起犯罪上升。
因此,避免这一谬误的办法就是:如果要说甲导致乙,就还应说明甲如何导致乙,而不能仅仅说是因为甲先发生乙则后发生!滑坡谬误定义:声称某事之后将会发生一连串通常是可怕的后果,但却并无充分证据支撑该推论。
这样的推论断定,如果再往前一步踏上“滑坡”,就必定会一路滑跌到沟底,亦即假定我们不可能中途停住。
示例:“动物实验有损对生命的尊重。
如果不尊重生命,即可能越来越容忍诸如战争及杀人等等暴力行为。
那么,社会将很快就会沦为战场,人人都会时刻担忧自己的生命。
这将是文明的末日。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可怕结果,应当立即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
”由于动物实验为合法存在已有相当时日,而文明也并未面临末日,因此似乎非常明显:这一系列事件未必就会件件发生。
即使认同动物实验的确危及对生命的尊重,而不尊重生命可以导致容忍暴力,但到此也可能就到了滑坡事件的终止点:我们也许不会非得一路滑跌到文明的末日。
因此,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们接受“必须宣布动物实验为非法”的结论。
与“事后归因”类似,“滑坡”谬论迷惑性也很强,难以识别,因为有时的确可以预知某事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请看一个似乎并无谬误的例子:“如果我英语101课程不合格,就不能毕业。
如果不能毕业,可能就找不到好工作,因此明年我也就很可能只能打零工或者做汉堡了。
”建议:检查论证中属于“如果甲,那么乙,而如果乙,则丙”之类的连锁引申,确保事件系列关联合理。
类比失当定义:很多论证需要类比两种或更多事物、观点或情形。
如果所比较的两件事物就所讨论的问题而言实际上并非真正类似,这种类比就不恰当,基于其上的论证也就存在“类比失当”的逻辑谬误。
示例:“枪支和铁锤一样,都是具有金属构件的可以杀人的工具,但是限制购买铁锤是很荒唐的,因此限制购买枪支也同样荒唐。
”的确,枪支和铁锤都有一些共同特性,但是这些特性(均有金属构件、同为工具、都可能用于暴力)在决定是否需要限制购买枪支时并非属于要害问题。
实际上,限制枪支乃是因为枪支很容易用于远距离大规模杀人。
这一特性铁锤则没有,用铁锤击杀一大群人,恐怕很不容易。
因此,这样的类比是不恰当的,而据此给出的论证也同样不恰当。
只要动动脑筋,就可以在世间几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某种类比:“我的作文像个泥潭,遇雨都会膨胀扩大(闷在屋里出不去时学习的时候就更多),都让人郁闷。
”因此,单凭类比了两个事物这一点,其本身证明不了多少问题。
在关于堕胎问题的争论之中,就常常借助类比:胎儿经常与成人相提并论,然后便争论说:某一医学手段如果侵犯了成人权利,那么同样也侵犯了胎儿的权利。
诸如此类的观点是否成立,要看相关类比是否有力:成人和胎儿具有那些赋予成人权利的相同的属性吗?如果关键属性是拥有人类基因密码或者拥有度过丰富人生的可能,那么成人和胎儿的确都拥有这样的属性,上述观点及其类比也将是有力的;但如果关键属性是自我意识、理性或者能够自立生存,那么成人和胎儿就不是都具有这种属性,而相关类比也就是不恰当的。
建议:明确对于命题来说哪些才是重要的属性,再看所比较的两个事物是否都具备这些关键属性。
诉诸权威定义:为使论证更为有力,我们往往举出享有盛誉或权威的资料作为参照,介绍他们对所探讨问题的立场观点。
然而,如果只是举出某个人物的大名,或者诉诸某一号称权威但却难说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就期望能够影响读者,那就犯下了“诉诸权威”的逻辑谬误。
示例:“我们应当废弃死刑。
众多的知名人士,例如影星Guy Handsome都曾公开表示反对死刑。
”虽说Guy Handsome在演艺方面也许是个权威人士,却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认为他在政治方面的见解也应能打动人心——也许,就死刑问题而言,他若可称为权威,那么文章作者同样可以称为权威。
建议:要避免“诉诸权威”的谬误,有两个很简单的办法:第一,确保所援引的权威在所讨论的话题方面确实是专家;第二,不要只是说“Authority博士认同某某观点,因此我们也应该认同”之类,还应该充分阐述该权威所依据的理由或者论据。
这样的话,读者获得的就不仅仅只是某人的声名。
此外,还可以选择那些公认比较中立或理性的权威,而非那些可能会被指立场偏颇的权威。
诉诸公众定义:这一谬误的拉丁文意为“挟众”。
“诉诸公众”有若干形式,但共同之处是利用期望受到欢迎以及符合主流的这种大多数人的心理,从而赢得受众的支持。
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是“从众谬误”,即试图说服受众采取某一行动或接受某一说法,只因为(据说)大家都这样。
示例:“同性恋婚姻很不道德。
70%的美国人都这样认为!”虽然在决定需要对什么问题立法方面,大多数美国的意见是有关系的,但是他们的意见却无疑不能决定某事是否符合道义。
曾几何时,相当数量的美国人都赞成种族隔离,但是这些人的意见却不能成为种族隔离符合道义的论据。
这样的论证,是在诉诸我们期望与其他美国人协调一致的心理,从而认可其结论。
建议:确保没有要求读者因为其他所有人都相信、所有冷静的人都相信、相信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此等等,所以他也应该相信你的结论。
谨记:流行的观点并非总是正确!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定义:“人身攻击”及“你也一样”类似“诉诸权威”,也是将人们的注意引向人身而非论证或者论据。
这两类谬误的结论通常都是“不应相信某某人的看法”之类,而不能相信的原因则要么是因为某某乃是一个坏人(人身攻击)或者伪君子(你也一样)。
涉嫌人身攻击的论证,针对的乃是对手本人而非对手的论证。
示例:“Andrea Dworkin出版了若干专著,认为色情会伤害女性。
但是,Dworkin是个丑陋的怨妇,因此不值得相信。
”这里对Dworkin的长相和性格的刻薄描述,与她的论证是否有力毫无关系,因此,依此为论据乃是逻辑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