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 格式:doc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是一个以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手工业经济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个时期人们主要从事石器、陶器、纺织等手工业生产。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逐渐扩大并形成专业化分工。
商代时期,金属冶炼、青铜器制作逐渐成为重要的手工业活动,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手工业经济在周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鼎盛的周朝手工业以制瓷、纺织、铸铁等为主导,工艺水平较高。
此后,随着战国时期的分裂和秦汉统一带来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唐宋时期,手工业在瓷器、丝绸等行业取得了显著突破,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明清时期,手工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
明代的瓷器、家具制作以及清代的丝绸、瓷器、雕塑等手工业品都享誉国内外。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到来,手工业经济逐渐面临着衰落和淘汰的命运。
二、特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工艺技术精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其独特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
无论是陶瓷、纺织还是铁器制作,都体现了中国手工匠人的精湛技艺。
这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在现代也承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为文化遗产。
2. 分工细致古代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分工制度,匠人们整个过程都非常细致。
例如,制作一件瓷器需要经过挑选材料、捏胎、施釉、烧制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由专业的工匠完成。
3. 创新能力强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在传承和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推动了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唐宋时期,通过对染料和纺织工艺的创新,中国丝绸的质量和颜色达到了新的高度,成为世界闻名的奢侈品。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手工业的兴起为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蓬勃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积累。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济价值古代中国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国家,手工业在当时的中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济价值。
一、促进了农业生产古代中国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的国家。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古代文明社会的陶器、瓷器、竹器等生产工艺的发展,进一步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工具和设备。
古代中国手工业带来的这种技术革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二、促进了商业发展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在古代的商业市场上,许多手工业产品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因为这些产品不仅美观大方、实用耐用,而且在形状、用途、装饰和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些产品的带动下,古代中国的商业市场越来越繁荣。
三、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手工业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也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许多手工艺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手工艺品既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也承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情趣。
例如,古代的丝绸、金银器、玉器、陶器、瓷器、书法绘画等物品,都是手工艺品中的佼佼者,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技术含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四、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建设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流动和城市建设的进程。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一般都是小规模生产,由于生产用工需求大,许多手工业生产厂家都选择在城市或乡村周边建设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口流动的重任。
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手工艺人们也从乡村中走向了城市,这一过程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和融合。
总之,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经济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
一、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落实基础【强化记忆】-——(解题的必备工具)1.官营手工业含义: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三大经营形态之一,专门负责官府专用和皇家私用物品的制造。
夏商周时期即出现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也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不计成本的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是朝廷财政的大支出;技术工艺的高超性,“工官”工场的制作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但是技术工艺的传承也具有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
2.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含义:民营手工业即由民间私人经营,生产目的是为市场服务,产品主要是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以纺织为主,一般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来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买卖。
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这两种经营形态,自给自足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长期存在;民营手工业也有杰出的技艺贡献,而且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出自民营手工业。
3.古代中国的瓷器制瓷历程:早期的瓷器不过是釉陶,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唐代的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粉彩瓷器工艺。
种类:青瓷、白瓷和粉彩瓷;名窑:定窑、钧窑、龙泉窑、耀州窑和景德镇窑等。
4.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冶金业——青铜器:商周时代,进入繁荣时期。
铁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炼钢:春秋晚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的灌钢法,使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制瓷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工匠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早期生产的是青瓷,后来又烧出白瓷,到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烧制出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
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行业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纺织、陶瓷、造船、铁器制作等等。
古代手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悠久,不仅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纺织业古代中国的纺织业是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最早的蚕桑养蚕、缫丝纺织,到丝绸的制作,纺织业一直是中国古代经济的支柱之一。
中国的丝绸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丝绸之一,其制作工艺独特而精湛。
古代的染色技术和纺织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中国的丝绸业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二、陶瓷业中国的陶瓷业也是古代手工业中备受瞩目的一部分。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源远流长,陶瓷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包括瓷器的制作、釉色的研制等等环节,对陶瓷的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的改进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新思维。
三、造船业在古代,造船业对于海运贸易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造船技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古代造船业从最早的木制船只到后来的铁质船只的制作,不断创新和改进。
中国古代的造船工艺技术远近闻名,造船业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铁器制作业中国古代的铁器制作业是另一个重要的手工业领域。
古代中国铁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并且在创新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古代中国的铁器制作工艺包括冶炼、锻造、磨削等多个环节,古代铁器在规模、质量、工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凝聚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手工业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播。
古代手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对于后世的工艺制作和技术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尽管机械化生产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取代了很多传统的手工业,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遗产依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代手工业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技艺和文化精神仍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教材分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本课分5目。
首先从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因此受到限制;其次介绍了“工官”和“匠户”制度;第三目介绍了纺织、冶铸、陶瓷三大手工行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历史悠久,技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发展的概况;了解瓷都景德镇;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概况和理解其发展特征,学会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
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历史图片和文物实物照片来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和事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创设合理的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中国古代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演变的历程。
(2)、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与现实连线。
让学生主动参与鉴宝探究与文物模拟大拍卖,学会文物鉴赏的基本方法:辩伪、断代、估价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手工业领先于世界的史实,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习本专题时,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状况,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注意比较当时世界的经济发展状况。
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消极因素,汲取历史的教训。
四、教学设计导入----设计思路: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从世界看中国。
据史书记载,古罗马人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袍出现在剧场曾轰动一时。
(图片,丝绸之路)我的眼里只有你---丝绸使西方对东方痴迷不已。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哪些手工业的辉煌成就是是外国个惊羡不已的?讲授新课:一、田庄手工业与工官制度----设计思路:创设情境,了解手工业的概念及自给自足和依附于农业的特点,作简要处理。
(创设情境)材料:出示《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朵,我与娘子带发间。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1)你觉得董永与织女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男耕女织的生活。
这种生活有何特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其生产社会单元是----田庄。
(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A、、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农家主业和副业分别是什么?耕作为主业,纺织手工业为副业。
当然董永和织女的生活中,耕田首先还要有耕田的铁农具,还需要吃饭喝水用的陶杯碗等。
所以耕田以外,还要纺织、冶铸农具、烧陶瓷杯碗等等。
这种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生产。
----就叫手工业。
(3)请总结田庄手工业的特点?自给自足;依附于农业是它的特点。
过渡:从行业来分:古代手工业有纺织、冶铸、陶瓷业等。
从经营形态、规模来分,董永与织女的这种男耕女织是一家一户的家庭手工业。
还有民营、官营。
官营:自汉武帝时代起,煮盐、冶铁等有利可图的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由中央机构所属的各“工官”主办的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如西汉时设于长安的“东西织室”和设于齐郡的“三服官”,这就是“工官”制度二、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演变的概况。
设计思路:分三组进行合作探究,时,学会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连线现实,以学致用。
1、让学生了解有关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是分类、比较和辨识。
分类:把混合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群,找出文物之间的异、同点,达到认识和掌握的目的。
比较:根据已知的标准物,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与标准物的异同,进而对鉴定对象的各个方面的内部矛盾和联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比较,以作出定性判断。
辨识: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调查、考证和科学检验等不同方法,按鉴定对象及其同类品的规律,考察文物的本质,通过理论思维、概括和抽象的作用,达到明辨和认识的目的。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辨伪断代评价2、让学生自主进行文物鉴定:第一轮:真伪判断:已知下述物品中有一为赝品,请判别。
第二轮:产地判断:已知上述物品为唐朝的越窑和邢窑产品,请判别产地。
第三轮:属性判断:上述物品属陶或属瓷。
3、文物模拟大拍卖:规则:安静听取文物介绍后,分组讨论,根据组员分析判断和建议,然后推举一名同学报价,并说明理由。
与专家建议的价格最接近的小组胜利。
文物模拟大拍卖元朝延佑款青花瓷器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龙袍图三星堆大立人像活动探究四、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连线现实,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材料:“要想富,挖古墓,一夜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
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行业。
国家文物局的任杰认为,中国文物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再降低,很多博物馆将中国文物摆在走廊上,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大批量的文物走私败坏了市场。
提问:结合法律知识,想一想,作为一名公民,发现历史文物和遗址后,应该如何处理?五、课堂小结:在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学生来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1、副业地位,分官民家。
2、历史悠久,陆海丝路。
3、技术进步,分工日细。
4、长期领先,发展受制。
5、规模扩大,资本萌芽。
六、知识结构:七、作业:图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细节要求看必修二学习探究之一。
八.资料汇编1、春秋战国时期的宝剑、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
……奏之楚王。
──《越绝书》卷1 1《越绝外传·记宝剑》阖闾……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
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
……莫邪,干将之妻也。
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不知其由。
……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300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曰干将,阴曰莫邪。
──《吴越春秋》卷4《阖闾内传》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
──《战国策·赵策》楚国之民……宛钜铁钅也,利若蜂虿。
──《商君书·弱民》楚人……宛钜铁釶,惨如蜂虿。
──《荀子·议兵》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
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吾恐楚之图秦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2、官营手工业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
──《国语·齐语》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商工皂隶,不知迁业。
──《左传·襄公九年》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
──《管子·小匡》3、丝绸大国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
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
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
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
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
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
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
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
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
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4、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
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不过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
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
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
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
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
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
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
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
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5、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
它是继青瓷之后出现的一种彩陶,主要由黄、绿、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称唐三彩。
也有二彩、四彩的,但总称唐三彩。
它是在继承汉代绿、褐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制陶技术发展的高峰,当时就闻名中外。
常见的出土唐三彩产品有三彩马、骆驼、仕女、龙头杯、乐伎俑、枕头等。
尤其是三彩骆驼,背载丝绸或驮乐队,仰首嘶鸣,那赤髯碧眼的牵驼俑,身穿窄袖衫,头戴翻檐帽,再现了中亚胡人的生活形象,使人回忆起当年骆驼叮当漫步在“丝绸之路”上的情景。
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它吸取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在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自然垂流,相互渗化,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