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 格式:docx
- 大小:18.49 KB
- 文档页数:3
荒谬的世界与格格不入的我们——《局外人》心得札记荒谬的世界与格格不入的我们——《局外人》心得札记缓缓合上书本,不禁为默而索最后的呐喊感到震撼。
“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择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
”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
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
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
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
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
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
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
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
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
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在社会抛弃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时抛弃了社会。
虽然生活在社会中,可是价值观游离在社会之外。
默而索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否认永恒,但是也不为永恒做一点努力,是一种含糊的态度。
当大家都这样解释世界的时候,默而索却要另外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难免成为局外人。
就像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妻子葬礼上鼓盆而歌,看似异于常人的荒诞行为,却是由于认清了生死自然演变之道。
人类终有一死,却总是怀着对未来的期望,人类的命运本就是荒谬的,到头来也总是孤独的,认清这一点以后,难道只有绝望和痛苦,只能一死了之吗?不是的,不同于虚无主义,加缪认为,人在认清自身命运后,应当选择反抗,人唯一剩下的自由,就是清醒地生活在荒诞中,拒绝盲从和虚伪。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加缪《局外人》赏析生活在别处——加缪《局外人》赏析一、作者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作家。
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913年的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
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
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
置身“局外”的“局内人”作者:顾涵琪来源:《神州·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作品《局外人》通过塑造主人公默尔索的“局外人”形象,表达了对荒谬世界的反抗。
历年来,学者对其的研究已渗透于各个方面。
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默尔索的人物形象逐渐还原充实。
他是异于常人的“局外人”,而通过对默尔索“局外人”与“局内人”形象的剖析,鉴于人物本身的矛盾性,更应该说是置身“局外”的“局内人”。
加缪借默尔索这一人物形象,阐述了对扭曲的法律与道德的蔑视与反抗。
关键词:默尔索;人物形象;局外人;局内人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品《局外人》,通过塑造默尔索这样一个漠然、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描述主人公无谓、无力的反抗,看似毫无联系的情节事件贯穿全篇,呈现出不连贯的荒谬感。
“局外”指不同于常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局内”则指大多数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小说诸多细节耐人寻味,交织架构出全面的、兼容矛盾的“局外人”形象。
其矛盾性表现在,默尔索是兼备相对的“局外”特质,以及“局内”的部分特质的共同体。
作者加缪借这一矛盾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扭曲现实的反抗与叛逃,对于法理核心的讨论。
一、“局外人”小说以第一人称自述,以“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
”开头[1],引出了一个对母亲去世漠然、无所谓的人物默尔索。
至亲的离世表现得惋惜、悲痛欲绝,这应是“局内人”大众的做法,而默尔索却对母亲去世一事表现得无动于衷,不记得母亲的具体年龄,拒绝瞻仰母亲的遗体,对于繁琐的葬礼事务甚至感到厌烦。
与养老院中老人哀悼痛苦的态度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2]。
同时,他对于母亲去世的表现也成为了悲剧的源头。
而小说第一部分的结尾,默尔索在度假海滩上鬼使神差地杀死了一名阿拉伯人,而这个被杀者的初衷在于对付默尔索的同伴雷蒙,与默尔索无关。
阳光曝晒让他敏感,默尔索开了五枪,后四枪则瞄准着尸体。
枪声在默尔索的“苦难之门上叩了四下”,也是悲剧的导火索。
《局外人》荒诞与真实学习心得读了加缪的《局外人》,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荒诞与真实交织的漩涡。
书中主人公默尔索那看似冷漠、游离于社会常规之外的形象,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默尔索,这个对一切都表现出无所谓态度的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甚至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与女友约会、看喜剧电影。
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如此的冷酷无情。
然而,当我深入去体会他的内心,却发现这并非是简单的冷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也常常被各种所谓的“应该”和“必须”所束缚吗?参加葬礼就一定要悲痛欲绝,表现出极度的哀伤才算是孝顺吗?默尔索只是诚实地面对了自己的感受,他没有按照社会期待的模式去表演悲伤。
这让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局外人”,但谁又能说他不是活得最真实的那个人呢?就像我曾经经历过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次家庭聚会,亲戚们聚在一起,热闹非凡。
大人们谈论着工作、房价,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
按照常理,这种场合应该是充满欢乐和温馨的。
我坐在角落里,看着大家的笑脸,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却感觉自己无法融入其中。
我不想参与那些看似热闹却空洞无物的谈话,也不想和孩子们一起玩那些幼稚的游戏。
我就那么静静地坐着,仿佛是这个欢乐场景中的一个局外人。
这时,一位长辈注意到了我,他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怎么这么不合群呢?大家都在玩,你也应该一起啊。
”我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没有回答。
我心里在想,为什么我一定要和大家一样,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享受这个聚会呢?聚会结束后,我听到亲戚们在背后议论我,说我性格孤僻,不懂事。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就像默尔索一样,仅仅因为没有遵循大家默认的行为模式,就被贴上了各种不好的标签。
再回头看《局外人》,默尔索在法庭上接受审判,人们关注的不是他杀人的事实和动机,而是他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
这是多么荒诞啊!社会的评判标准竟然如此片面和荒谬,仅仅因为他没有在葬礼上流泪,就认定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罪犯。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常常根据一些表面的现象去评判一个人呢?我们看到一个人穿着朴素,就认定他贫穷;看到一个人不爱说话,就觉得他内向孤僻。
局外人:社会隔阂与个体存在的迷茫介绍《局外人》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代表作,出版于1942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主人公梅尔索(Meursault)在一个毫无意义、不合理的世界中生存和迷茫的故事。
梅尔索是一个毫无情感与价值观念的局外人,在社会中被孤立,最终导致他走向毁灭。
社会隔阂梅尔索被塑造成一个与周围社会格格不入的角色。
他对传统道德观念漠不关心,对亲情、爱情和宗教等常见价值缺乏共鸣。
这种异类感使得他被视为异端、疯子甚至罪犯。
梅尔索反映了边缘化群体面临的社会隔离问题,也探讨了社会规范对于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可能造成的限制。
个体存在的迷茫梅尔索面对生活和死亡都保持着冷漠平静的态度,他没有明确目标或意义,过着毫无目的的日常生活。
他的处境和态度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奈和迷茫。
小说中,梅尔索在无辜杀人后被社会惩罚,而他对此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内疚或悔意。
这种冷漠使得读者反思人性、道德与罪恶之间的关系。
加缪哲学《局外人》是加缪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在小说中,加缪探索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存在与虚无、自由与责任、个体与集体等等。
他认为人类存在于一个不合理且没有固定目标的世界中,个体必须面对绝对自由所带来的责任和孤独感。
梅尔索作为一个可以被视为“负面英雄”的角色,体现了加缪哲学中强调个体对生命经验透彻地理解和接纳。
结论《局外人》通过描绘一个毫无意义和道德准则的世界,呈现出社会隔阂和个体迷茫之间的紧密联系。
梅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在拒绝遵循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时,最终付出沉重代价。
这部小说深刻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社会的局限性和个体自由意志的价值。
《局外人》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它让我们反思并挑战传统观念,并提醒我们思考个体在复杂社会中找到存在和意义的困境。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王庭宏作家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幼年丧父,随寡母在贫民区长大,依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后由亲友资助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
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
1937年起开始新闻记者生涯,二战爆发后,加缪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并在《战斗报》担任主编,发表不少反战论文。
1960年1月4日,加缪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
在文学方面,加缪从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运动,曾创作剧本、创办剧团、组织演出,并亲自担任主要演员。
1937年出版随笔集《反与正》,1939年又出版散文集《婚礼集》。
1942年,成名作《局外人》发行并引起轰动。
这部小说与1942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5年首演的四幕剧《卡里古达》组成了加缪的“荒诞三部曲”。
1947年,加缪又发表另一力作《鼠疫》。
此后,加缪又创作了剧本《戒严》《正义者》和小说《堕落》《流放与王国》等。
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情节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讲述了法国青年莫尔索一生的经历。
小说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无意中开枪杀了人为止。
莫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可他不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记得母亲有多大岁数。
葬礼上,他像往常一样抽烟、喝咖啡、陪人聊天,他对自己没有为母亲的死而哭泣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感到自己很累。
安葬母亲后,莫尔索就和女友玛丽去游泳、看电影,然后一起过夜。
他还帮助邻居雷蒙写信教训他的情妇,并为雷蒙到警察局去作证,因而遭到雷蒙情妇的弟弟的报复。
在这场海滨冲突中,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恍惚之中开了五枪,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
第二部分从莫尔索被捕后的审讯写起,一直到他被判死刑而告终。
莫尔索因为杀人而被收押,但他没有悔恨的表现,也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
在无休无止的庭训中,莫尔索大多保持沉默,不愿意澄清事实来为自己辩护。
最后,检察官因莫尔索在母亲去世后没有哭等一系列“毫无人性”的行为,指控他是“道德上的魔鬼”,是一个蓄意杀人的“杀人犯”,因而判处莫尔索死刑。
莫尔索对被判死刑并没感到不妥,他觉得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20岁死和70岁死也没有什么区别。
他期望着临刑那天能多来些人看热闹,并向他发出仇恨的叫喊。
精彩片段这时,门房走进屋里,来到我身后。
他大概是跑着来的,说起话来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把盖打开,好让您看看她。
”他走近棺材,我阻止了他。
他问我:“您不想看?”我回答说:“不想。
”他只好作罢。
我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
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我一眼,问道:“为什么?”但语气中并无责备之意,似乎只是想问个清楚而已。
我回答说:“我说不清。
”于是,他捻捻发白的小胡子,没有瞧我一眼,一本正经地说:“我明白。
”他有一双漂亮的淡蓝色的眼睛,面色有点儿红润。
他给我搬过来一把椅子,自己则坐在我的后面一点儿。
女护士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
这时,门房对我说:“她长的是一种下疳。
”因为我不明白,就朝女护士瞧了两眼,见她眼睛下面有一条绷带绕头缠了一圈,在齐鼻子的地方,那绷带是平的。
在她的脸上,引人注意的也就是绷带的一圈白色了。
她走出屋后,门房说:“我失陪了。
”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手势,他又留下了,站在我后面。
背后有一个人,这使我很不自在。
整个房间这时充满了夕阳的余晖。
两只大胡蜂冲着玻璃顶棚嗡嗡乱飞。
我觉得困劲上来了。
我头也没有回,对门房说:“您在这院里已经很久了吧?”他立即答道:“五年了。
”似乎他一直在等着我向他提问。
接着,他大聊特聊起来。
在他看来,要是有人对他说,他这一辈子会以在马朗戈养老院当门房告终,那他是难以苟同的。
他今年不过六十四岁,又是巴黎人。
他说到这里,我打断说:“哦,您不是本地人?”这时,我才想起,他在引我到院长办公室之前,曾对我谈过妈妈。
他劝我要尽快下葬,因为平原地区天气热,特别是这个地方。
正是说那件事的时候,他已经告诉了我,他曾在巴黎待过,后来
对巴黎一直念念不忘。
在巴黎,死者可以停放三天,有时甚至四天。
在此地,可不能停放那么久。
这么匆匆忙忙跟在柩车后面去把人埋掉,实在叫人不习惯。
他老婆在旁边,提醒他说:“别说了,不应该对这位先生说这些。
”老门房脸红了,连连道歉。
我立即进行调和,说:“没关系,没关系。
”我觉得老头讲得有道理,也有意思。
在小停尸房里,他告诉我说,他进养老院是因为穷。
自己身体结实,所以自荐当了门房。
我向他指出,归根结底,他也要算是养老院收容的人。
对我这个说法,他表示不同意。
在此之前,我就觉得诧异,他说到院里的养老者时,总是称之为“他们”“那些人”,有时也称之为“老人们”,其实养老者之中有一些并不比他年长。
显然,他以此表示,自己跟养老者不是一码事。
他,是门房,在某种意义上,他还管着他们呢。
这时,那个女护士进来了。
夜幕迅速降临。
玻璃顶棚上的夜色急剧变浓。
门房打开灯,光亮的突然刺激一时使我睁不开眼。
他请我到食堂去用晚餐,但我不饿。
于是他转而建议给我端一杯牛奶咖啡来。
我因特别喜欢喝牛奶咖啡,也就接受了他的建议。
过了一会儿,他端了一个托盘回来。
我喝掉了咖啡。
之后我想抽烟,但我有所犹豫,我不知道在妈妈遗体面前能不能这样做。
我想了想,觉得这无伤大雅。
我递给门房一支烟,我们两人就抽起来了。
精段赏析对一个人来说,失母之痛无疑是惨烈的,可莫尔索却在母亲去世后毫无悲伤的表现,他记不清母亲去世的时间,也不愿开棺最后再看母亲一眼,而是随心随意地与人聊天、喝咖啡、抽烟。
这种种异于常人的举止,深刻展现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的典型特征——冷漠,对一切都无所谓。
推荐人语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真实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遭遇丧母之痛,与女友玛丽谈恋爱,帮助邻居雷蒙、失手枪杀一个阿拉伯人,在法庭被审判等等,这些无不说明他是生活的“局内人”;而与此同时,莫尔索却始终保持着与外在世界的格格不入,是典型的“局外人”:母亲去世了,他没有常人想象中的悲痛,而是表现出一种近乎残酷的冷漠;对于女友玛丽,他没有深刻的爱情,虽然玛丽曾想着和他结婚,但他觉得和玛丽在一起只不过是因为某种巧合;至于雷蒙,莫尔索虽然帮他写信,帮他打架,但却在心底觉得“做还是不做他的朋友,怎么都行”。
更为荒谬的是,在决定生死的法庭上,莫尔索根本没有发言的权利,辩诉和指控都由不得自己,而完全被律师和法官取代。
在整个审判过程中,他只能作为自己的旁观者,听凭他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成了自己生命的“局外人”。
默尔索这些局外性的表现正是他生存方式的写照,折射出他的生活态度和这个世界的荒谬。
在默尔索看来,无论有没有他的参与,生活都不会发生什么改变。
而外在世界原本就是荒谬的,作为个体的人对这个荒谬的世界是无能为力的。
基于此,莫尔索对生活不抱任何希望,对—切事物都无动于衷,他在内心深处把自己和他人、社会以及生活逻辑、社会法则分离开来,采取了一种冷眼旁观的姿态。
而正是因为这样,莫尔索看到了很多人身在其中的时候所看不到的东西,而读者也就从莫尔索异于常人的言行中感受到那种无所不在的荒谬。
尤其在小说结尾,法官不是因莫尔索杀人,而是依据他在母亲死后的种种冷漠表现来判处其死刑,无疑将这种荒谬性推向了极致。
众人评说小说的语言冷静又干净,所谓零感情单调叙述,也是通过几句话定了调。
好小说不一定都有好的开头,但一个好的开头很容易长出一部好小说。
《局外人》,我认为是世上最好的中篇小说,没有之一。
——麦家(当代作家)整个小说,加缪写得冷静至极,从始至终不显露一点激动情绪。
语言丝毫不露声色,多用短句,几乎看不出人物的思考,甚至有些啰嗦,但所有的细节都有意义——始终都是绝对的冷静与克制,将作者的情感和情绪控制得牢牢的,简直密不透风。
——马原(当代作家)《局外人》的读者可以不知道莫尔索什么模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但他们不可能不记住他,不可能不在许多场合想到他。
莫尔索将像幽灵一样,在许多国家里游荡,在许多读者的脑海里游荡。
——郭宏安(著名学者)阅读风暴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
”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基本法则的
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