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 (第7章 知 觉)【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654.99 KB
- 文档页数:25
第5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一、单项选择题1.“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
(统考2008研)A.归属与爱的需要B.尊重的需要C.自我实现的需要D.安全的需要【答案】C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
(统考2008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A3.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统考2009研)A.安全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尊重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D4.针对任务成绩的最优唤醒水平()。
(中山大学2007研)A.各任务之间差不多持平B.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增加C.随任务复杂程度增加而下降D.与个人性格关联更大,而与任务本身关系不大【答案】C5.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
A.需要B.诱因C.业绩D.效率【答案】A【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
A.需要B.业绩C.效率D.诱因【答案】D【解析】动机的产生必须具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共同作用,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7.将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的依据是()。
A.动机的性质B.动机的社会价值C.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D.与动机有关的需要的来源【答案】D【解析】根据与动机相关联的需要的起源,把动机分为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价值,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和起作用的大小,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8.在下列选项中,有关需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个体生理或心理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B.需要是个体行为活动积极性源泉C.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一样,都具有主观能动性D.需要是个体心理过程的内部动力【答案】C【解析】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思维【圣才出品】第11章思维11.1复习笔记一、概述(一)什么是思维思维(thinking)是指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
思维是很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着广泛的心理活动。
(二)思维的种类思维有多种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1.命题思维、心象思维和动作思维(1)命题思维是指由概念组成命题的思维形式;(2)心象思维是照顾用心象,特别是视觉心象来思维的形式;(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进行的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2)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常规思维(normative thinking)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2)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是产生新的并有社会价值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三)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1.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整体性活动的结果(1)神经病理学的研究表明,左侧半球颞上回后部是司词句记忆的,这一部位的损伤会导致言语听觉记忆障碍,病人记不住用口语表达的问题,因而连很简单的口头算题都很难解决。
(2)左侧顶—枕区系统的损伤会引起同时性(空间的)综合的严重破坏。
这既表现在直接的、直观的行为中,也表现在运用符号方面。
病人虽然能记住算题并主动尝试解题的方法,但由于不能理解逻辑—语法结构,因而仍不能解答算题。
(3)额叶损伤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7章知觉[视频讲解]7.1本章要点●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的加工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个主要特征。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听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
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tau effect)。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错觉(iI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2重难点导学一、概述1.知觉的含义(1)含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与感觉关系感觉与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是其性质不同。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刺激;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受刺激限制,还设计到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a.含义这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b.理论模型①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②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③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第7章知觉[视频讲解]7.1本章要点●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的加工机制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
●知觉具有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四个主要特征。
●视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听空间知觉的线索包括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时间和空间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很难分割。
时间对空间产生影响的经典例子是tau效应(tau effect)。
●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错觉(iIlusion)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7.2重难点导学一、概述1.知觉的含义(1)含义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2)与感觉关系感觉与知觉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但是其性质不同。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刺激;知觉虽以感觉为基础,但是不受刺激限制,还设计到记忆、思维等心理成分。
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1)自下而上的加工(数据驱动加工)a.含义这是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便形成了知觉。
持这种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感受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就是我们知觉所需要的一切,无须复杂的思维推理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参与,我们就直接知觉到了周围环境。
而这种直接知觉环境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物性决定的。
b.理论模型①第一种假说称为模板论,认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②第二种假说称为原型论,认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典型的例证。
知觉的识别过程不是与模板精确、等同的匹配,而是与原型相一致。
③第三种假说称为特征论,认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第七章知觉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看到面前有人后,意识到面前有人)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1、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信息越丰富,知觉越准确。
2、我们难以觉察感觉到知觉的过程,感觉发生的同时,往往知觉也就产生了。
3、感觉是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整体反映。
4、知觉受一个人过去知识经验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二、知觉的信息加工机制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称数据驱动加工,指知觉者从环境中一个个细小的感觉信息开始,将它们以各种方式加以组合。
模板论:人们在头脑中储存有无数的模板集,这些模板非常详细,从而使我们有可能辨认出各种客体。
原型论:原型不同于模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特定样式,而是一类事物最常见的例证。
特征论: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就是把事物的特征与记忆中所储存的特征相匹配,而不是把整个事物与模板或原型相匹配。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称概念驱动加工,指知觉者的习得经验、期望、动机,引导着知觉者在知觉过程中的信息选择、整合和表征的建构,也称为建构知觉。
(幼儿可以学习成人的行为)三、知觉的种类知觉对象是否属于人: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物体知觉:除对人的知觉外,其他各种知觉都可称为物体知觉。
根据事物都有空间、时间和运动的特性空间知觉:我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我们对客观现象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运动知觉:对物体的静止和运动以及运动速度的知觉。
根据知觉中哪一种感受器的活动占主导地位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视听知觉触摸知觉第二节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对象性(图一)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各种感觉信息:光、色、声、嗅、味和触,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
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对象性。
只有当刺激物之间有某种差别时,一部分刺激物才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 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统考2012年研]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答案】C【解析】趋避冲突指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
A项,双趋冲突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但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的冲突。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单项选择题:1~42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生理心理学B.心理生理学C.医学心理学D.临床心理学【答案】A【解析】以脑的形态和功能参数为自变量,观察在不同生理状态下行为或心理活动的变化是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B项,心理生理学研究由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以不同的心理活动为自变量,揭示心理现象和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的关系,科学地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进而指导临床实践。
C项,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
D项,临床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变态心理与变态行为的矫正和治疗,如各种神经病和精神病的诊断和治疗等。
2.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从而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最好匹配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是()。
A.工程心理学B.工业心理学C.管理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答案】A【解析】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B项,工业心理学研究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其分支学科包括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C项,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项,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3.下列选项中关于突触表述错误的是()。
A.突触是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B.突触分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C.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有一个突触D.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递借助于神经递质【答案】C【解析】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有大量的突触,据估计,一个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可有2000个突触。
4.“植物性神经系统”这个名词的提出者是()。
A.莱尔B.兰格莱C.瓦尔岱耶D.威尔尼克【答案】A【解析】l9世纪德国学者莱尔最先提出“植物性神经系统”这个名词。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和。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另一类是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 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2.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4.心理特征5.心理结构四、简答题1. 什么是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2. 什么是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的原则?3. 什么是刺激变量,它有哪些形式?4. 什么是机体变量,它有哪些特征?5. 什么是实验法?五、分析题1. 采用自然观察法研究心理学问题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2.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方式,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3. 分析相关与因果之间的关系。
4. 在心理学中,相关研究与实验法在试图建立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有什么不同?5. 分析实验法的优缺点。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下载及真题视频讲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目录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网授精讲班【共37课时】电子书(题库)•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6小时高清视频】•试看部分内容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1理解问题的第一步是:()。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 A.克服思维定势B.消除功能固着C.建立问题空间的内部表征D.决定使用算法、还是启发法【答案】C查看答案2初级视觉区、初级听觉区、躯体感觉区、言语运动区在大脑皮层的部位依次是()。
[统考2011年研]A.顶叶、额叶、颞叶、枕叶B.顶叶、枕叶、颞叶、额叶C.枕叶、额叶、顶叶、颞叶D.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考点】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视觉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内;听觉区位在颞叶的颞横回处;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是言语运动区。
3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统考2011年研]A.顶部B.中部C.背部D.底部【考点】听觉的位置理论。
【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位置理论又称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
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4双重编码理论是指:()。
[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研]A.视觉和听觉B.语义和表象C.语言和听觉D.概念和图像【答案】B查看答案5Parkinson氏病被认为是下述哪一种原因所造成的?()[中山大学2005年研]A.神经胶质细胞损伤B.使用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功能退化C.大脑中在受体上颉颃性化学反应造成的D.缺乏清理神经系统废物的酶【答案】A查看答案6人对同一个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这种动机冲突是()。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人的情绪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
③人的情绪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情绪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研究基本方法:描述研究、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
10.描述研究又分为:①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观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观察者没有觉察到研究者在观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观察者偏差c.在观察时想要观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实验研究: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化,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控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控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b.实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研究的总体c.实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黄希庭《⼼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7章知觉)【圣才出品】第7章知觉⼀、概念题1.知觉答: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理过程。
在正常⼈的⽇常⽣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感受器的信息进⾏组织和解释的过程:①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们的过去经验。
②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个客体时,⼈们总是根据⾃⼰的经验把它归为某⼀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不可能图形答:不可能图形是指能引起不可能知觉经验的图形。
它是⼀个客观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图形。
这种图的内部存在着⽭盾,观察者总想通过推理活动使它得到理解,但这种努⼒总归要失败,从⽽引起观察者的“不可能”知觉经验。
这表明知觉是⼈们在感官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主动寻求解释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
3.可逆图形答:可逆图形是⼀种特殊知觉刺激,是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觉组织之间“⾃发”切换的刺激模式。
在观察某个可逆图形时,个体会看到两个图形在不断地交替转换。
两个图形间的边界⾮常清晰,知觉到的不同对象也⾮常稳定,意义⾮常明确。
因此,可逆图形也可称为两可图或双关图。
在⼀般情况下交替转换的速度与图形的特殊性质有关。
注视可逆图形的时间越长,交替变换的速度越快。
在⼀定程度上,可逆图形的转换可以由知觉者有意识地控制。
4.知觉恒常性答: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在⼀定范围内发⽣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相应的变化,⽽是维持恒定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种:①⼤⼩恒常性。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单项选择题:1~30小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西方现代心理学诞生的理论基础是()。
A.近代哲学B.实验生理学C.实验教育学D.计算机科学【答案】A【解析】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受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的影响最大。
其中,近代哲学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则直接来源于实验生理学。
2.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B.华生C.斯金纳D.桑代克【答案】B【解析】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l913年发表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A项,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被纳入行为主义的范畴中,但巴甫洛夫从未称自己的学说是行为主义理论。
C项,斯金纳是一位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D项,桑代克是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3.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神经系统机构是()。
A.脊神经B.脑神经C.交感神经D.副交感神经【答案】C【解析】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
当人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它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以利用;暂时减缓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力量以应付危急。
4.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A.延脑B.桥脑C.中脑D.丘脑【答案】A【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
5.在暗室内,如果我们注视一支点燃的熏香,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种现象是()。
A.动景运动B.诱发运动C.自主运动D.运动后效【答案】C【解析】似动的形式主要有:①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②诱发运动,由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③自主运动(也称游动效应),指盯着屏幕上的一个固定光点,不一会儿发现刺激点飘忽移动起来的现象。
《心理学导论(第二版)》黄希庭练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人的复杂心理系统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2.心理学研究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为反应,如写字、看电视等,称为外显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如知觉、注意、欲望、意愿等。
3.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系统性三个基本特征上。
4.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在探寻心理与行为知识的过程中大多都遵循可公开检验原则,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人文关怀原则三项基本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
可以把这些方法大致分为描述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三大类。
二、选择题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ABC)A.选题和提出假说B.设计研究方案C.收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D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设2.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实证研究的范围很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描述心理事件B.揭示心理规律C.探明心理结构D.确定心理机能3.下列哪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属于描述研究(ABC)。
A.自然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法D.实验法4.变量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心理学研究的问题虽然很多,但它都要涉及(ACD)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A.刺激变量B.中介变量C.反应变量D.机体变量5.相关法是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了解到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的( C )。
A.变量的因果关系B.负相关C.相关的强度D.正相关三、名词解释1.认知过程:是指个人获取知识的心智活动。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始于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通常是时有发生的因而合称感知,2.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标,按计划不断地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3.心理状态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
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4.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如有的人观察敏锐,有的人粗枝大叶;有的人记得快且牢,有的人记得慢且易忘;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呆板;有的人情绪稳定,有的人却易波动;有的人意志果断、坚韧不拔,有的人优柔寡断、朝三暮四。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统考2010研)A.机能主义——冯特B.格式塔——铁钦纳C.人本主义——罗杰斯D.构造主义——詹姆斯【答案】C2.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
该研究属于()。
(统考2009研)A.因果研究B.相关研究C.个案研究D.纵向研究【答案】B3.强调心理学不应该以意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派是()。
(统考2008研)A.构造主义B.机能主义C.人本主义D.行为主义【答案】D4.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统考2008研)A.生理学B.社会学C.人类学D.物理学【答案】A5.小虹被她的哥哥打哭了。
她妈妈询问她哥哥打她前她做了什么?她妈妈试图搞清楚她女儿的行为和她儿子的反应之间的联系。
小虹妈妈正采用下述哪类心理学家常用的方法?()(中山大学2008研)A.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机能主义心理学家C.构造主义心理学家D.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答案】A6.持构造主义观点(stracturalism)的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个体意识的最佳途径是全面了解构成意识经验的成份。
这种观点与下述哪种理论最为一致?()(中山大学2008研)A.关于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模型B.关于知觉的折衷模型C.关于知觉的自下而上加工模型D.关于知觉的颉颃加工模型【答案】C7.Wilhelm Wundt相信心理学应该重点()。
(中山大学2007研)A.探求存在的本质特点B.研究刺激和反应的关系C.确定人类行为的无意识动机D.检查人们对瞬间经验的觉察情况【答案】D8.Freud的观点与1900年代早期的主流观点不一样,他认为()。
(中山大学2007研)A.变态行为具有生物学基础B.人们不完全能意识到其行为的原因C.人具有自由意识(free will)D.强调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答案】B9.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的是()。
第7章知觉一、概念题1.知觉答: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
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纯粹的感觉是不存在的,感觉信息一经感觉系统传达到脑,知觉便随之产生。
知觉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①知觉是个体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人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印象。
这种组织功能主要依靠于人们的过去经验。
②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
在知觉一个客体时,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为某一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
人们对感觉信息的解释,通常采取假设检验的方式,即从提出假设到检验假设的过程。
感觉是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属于高于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
2.不可能图形答:不可能图形是指能引起不可能知觉经验的图形。
它是一个客观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图形。
这种图的内部存在着矛盾,观察者总想通过推理活动使它得到理解,但这种努力总归要失败,从而引起观察者的“不可能”知觉经验。
这表明知觉是人们在感官所获信息的基础上,对事物主动寻求解释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3.可逆图形答:可逆图形是一种特殊知觉刺激,是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觉组织之间“自发”切换的刺激模式。
在观察某个可逆图形时,个体会看到两个图形在不断地交替转换。
两个图形间的边界非常清晰,知觉到的不同对象也非常稳定,意义非常明确。
因此,可逆图形也可称为两可图或双关图。
在一般情况下交替转换的速度与图形的特殊性质有关。
注视可逆图形的时间越长,交替变换的速度越快。
在一定程度上,可逆图形的转换可以由知觉者有意识地控制。
4.知觉恒常性答:知觉恒常性指当知觉对象的刺激输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知觉形象并不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是维持恒定的知觉特性。
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很普遍,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①大小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