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篇一: 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由于过于急促和粗糙,遗留下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两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社会主义改造-背景概述社会主义改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有步骤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工作之后,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解决所有制问题,扩大国有制,新建、改建、扩建国营企业;将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2种私人所有制,经过公私合营,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企业,以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其中,“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化”和“改”,都规定必须经过1个相当长的时间,并且报喜--庆祝公私合营朱宣咸作规定必须逐步进行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过渡性质的社会(见右图)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1%(主导) 1.5% 0.7% 71.8% (主体)6.9% 三种基本阶级力量①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②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经济)③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90① 社会性质:过渡性质②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领导地位的经济,优势地位经济)③ 阶级构成: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阶级矛盾)④ 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⑤ 发展前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92•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9-1953.12)的最终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沿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平赎买•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课时分配】 4 课时第一、二课时【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施教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
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性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来说,毛泽东曾经设想中国的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这两个革命的一个中介和桥梁,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既存在着社会主义的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的因素,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形态(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主要来看一下几经方面的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形成的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渡形式个体经济(不具有某种社会性质)———集体经济的来源,包括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工商业,民族资本部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来源,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过渡形式从以上分析看出,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师过渡形式的经济,故当时社会经济成分主要有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2、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3、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中,最基本的理念是通过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制度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这种改造主要包括对生产关系的改变、对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
通过这些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形成一种愿景和共识。
这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作,政府的有序领导,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必须基于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其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同时,它也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才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运动实现的,它仅用四五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5亿农民从个体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转变。
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把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师霞)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因为它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但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存在着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出现了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为了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中央统战部的调查,起草了《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
9月,毛泽东同民主党派和工商界部分代表座谈,指出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道路。
10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大会传达了中共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经验过渡性质的社会(见右图)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1952年)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1%(主导) 1.5% 0.7% 71.8% (主体) 6.9%三种基本阶级力量① 工人阶级(国营经济、私营经济)② 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经济) ③ 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①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②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90① 社会性质:过渡性质② 经济构成: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领导地位的经济,优势地位经济)③ 阶级构成:三种基本阶级力量(阶级矛盾)④ 主要矛盾: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⑤ 发展前途: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92• 提出时间:1952年9月• 主要内容:过渡时期,“一化(建设、主体)三改(改造、两翼)”• 必要性: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 可能性:国营经济、农业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因素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9-1953.12)的最终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改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需要。
• 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实行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历史沿革社会主义革命1949所有权主体地主,中农、富农地主农民农民集体集体集体经营权主体贫农、雇农,中农、富农农民农民合作社、生产队农户、农业公司和平赎买•和平赎买,就是国家用和平的方法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
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
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列宁的继承者,尽管他中断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创立了以高度集权和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模式”,并逐渐被绝对化,但他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几十年中,也在某些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例如他提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保留商品经济等问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还是列宁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无论是斯大林近乎僵化的“苏联模式”,还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无不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2.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埋下伏笔
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荡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一切污泥浊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然而,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公有化程度过高,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状况各不相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却大搞“一刀切”,急于高级社“化”,不仅几乎全部消灭了个体经济,甚至连互助组、初级社的形式也荡然无存。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公私合营的面过宽等问题。
没有认识到,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可以保留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过快的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完全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更是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社会主义改革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唯一途径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把生产力问题放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那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基本适应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不相适应的一面,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评价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最基本标准,如果不能不断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如果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能的条件和前提,而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构筑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体制。
我们原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已经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了,已经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了,唯有改革,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在本质上毫无二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的区别仅仅在于,“改造”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准备,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更何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如果不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