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打印】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下册地理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8
第 1 页 共 18 页 中图版(北京)七年级下册地理期末复习必考知识点提纲
第五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一、农业的分布
1.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2.农业地位: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
3.分布:
(1)东西差异:以400mm
等降水量线为界,以东以种植业为主,以西以畜牧业为主。
(2)南北差异:以秦岭—准河一线为界,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水稻为主。
4.东部地区
(1)以种植业为主,集中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丘陵。
(2)东部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3)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
(4)东部地区有丰富的饮料来源,大量饲养生猪、奶牛、禽类等。
粮食作物 小麦 冬小麦 华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
春小麦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
水稻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和东北部分地区
经济作物 纤维 棉花 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新疆(主要棉产区)
油料 油菜 长江流域(我国最大的油菜产区)、西北部分地区
花生 山东、河南
糖料 甘蔗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
甜菜 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
饮料 茶叶 南方丘陵、山地
第 2 页 共 18 页 5.西部地区
(1)有大面积的草场,以放牧牛、羊、马等畜牧为主。
(2)四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
(3)2008年开始北方粮食产量超过南方,增产粮食中一半来自黑龙江。历史上南粮北运,改变为北粮南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影响农业生产的条件
(1)自然条件:温度、光照、地形、土壤、水分等。
(2)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市场状况、政策导向、农业技术、风俗习惯个等。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全面考虑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牲畜种类养殖,才能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3.农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推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推进了农业技术现代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4.提高粮食安全的途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变农业大国为农业强国。
第二节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一、工业的根本概念
1.工业的定义:是指开采各种自然资源,加工各种原材料,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过程。
2.工业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工业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工业的分布
1.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传统工业分布 第 3 页 共 18 页 煤炭 山西、内蒙、陕西等
石油 黑龙江、山东、河北、陕西、新疆等
钢铁
辽宁、河北、上海、湖北、山西、内蒙古、四川等
机械和纺织
集中在各大工业基地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定义:是进行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的产业。
2.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探测技术等。
3.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4.成就:计算机和移动电话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玻璃纤维、超硬材料和特种不锈钢等新材料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国是太阳能和风能大国。
5.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注:影响工(产)业分布的因素: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海陆河交通便利性;水源;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
第三节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铁道运输和铁路干线的分布
(1)铁路运输主要承担中、长距离的客运和大运量的货运。
(2)特点:运输量大、连续性强、速度较快、运费较低,受天气限制小。
(3)铁路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主力。
(4)北京是我国大陆地区铁路运输的中心。
(5)我国初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特点:速度快、运力强、环保)。
(6)分布:
南北干线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九龙
京哈--京广线 哈尔滨--北京--广州
太焦--焦柳线 太原--焦作--柳州 第 4 页 共 18 页 宝成--成昆线 宝鸡--成都--昆明
东西干线 成渝线
成都--重庆
青藏线 西宁--拉萨
滨州--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 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贵阳--昆明 上海--杭州--南昌--株洲-
二、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
1.公路运输是旅客和货物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公路提供门对门服务,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但遇到雪天、雾天等限制。
2.水路运输分为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适合大运量货物的长距离运输。运量大,运费低,但受风浪和结冰等限制。
3.航空运输主要承担国内外各大城市之间快速客运和快速货运。航空是最快捷的运输方式,但受天气和机场条件限制。
4.管道运输主要运送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各油田、石油化工企业和港口都有管道连通。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规律:短途客运走公路,远程客运走铁路和航空;长途货运大运量走铁路,小运量走公路;沿海、沿江运输走水路,石油和天然气走管道。
2.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输量大,连续性强,速度较快,受天气影响小,运费较低 修筑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短途动输成本高,有些地方不到达
高速铁路 速度快,动输能力强,节能环保 投资大
公路 速度较快,灵活性强,通达地方较广,受地形限制较小 修筑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短途动输成本高,有些地方不到达 第 5 页 共 18 页 水路 运输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较慢,连续性差,受天气、水流等条件影响大
航空 速度最快,机动性强 运费高,受天气和机场等限制大
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费用低,不易泄漏 投资较大
第六章 中国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地方文化特色
一、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地方特色
1.民居
四合院 北京(华北地区) 房屋砖墙较厚,多青砖灰瓦。冬暖夏凉,环境安静。南窗较大,利于光照。
吊脚楼 湖南、贵州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依山、临河,木质结构,空气流通,防潮、防洪。
蒙古包 内蒙古(蒙古族) 易于拆装,搬运方便,适用于游牧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窑洞 黄土高原地区 拱形,无梁柱,冬暖夏凉
竹楼 云南(傣族) 底层架空,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是家人居住。
石砌碉房 西藏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冬暖夏凉。
泥砖平顶房 新疆(西北地区)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2.服饰
(1)服饰成为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重要的文化标志。 第 6 页 共 18 页 (2)分类及特点
3.饮食
(1)中国“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
(2)川菜:以麻辣为主,有防潮湿作用。
(3)其他:山区—野味和山珍;海边—海鲜;东北—贮藏大白菜和腌制酸菜;山西—醋(受水质影响)。
二、自然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
1.民居影响因素
(1)降水、气候:南方降水多,气温高,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窗户较小可减少阳光照射、降低室内温度。北方降水少,屋顶坡度小,窗户较大,利于在冬季获取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2)地形:在山区盖房时,要考虑坡向、坡度等因素,如贵州和湘西的吊脚楼。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住房布局较为规则,如北京的四合院。
(3)就地取材:黄土高原的人们利用黄土建造窑洞;傣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利用竹木建造竹楼。
2. 相互联系 蒙古族 蒙古袍 宽大、厚实 骑射、御寒
藏族 藏袍 长袖、宽腰、大襟,多以牦牛和藏羊皮毛为原料 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璄
傣族 妇女:窄袖短衣和筒裙。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肥大的长裤。 轻、薄、软 穿脱方便、凉爽舒适
民居 服装 作物 饮食偏好 考虑 追求 原料
北方 冬季御寒 厚重 土石 抵御寒冷 小麦 面食 第 7 页 共 18 页
第二节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名山秀水、奇峰异洞、流泉飞瀑、阳光海滩、森林景观等。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园林艺术、著名工程和建筑群、革命纪念地、民族风情、风味佳肴和购物娱乐等。
我国众多旅游资源中,有55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二、地方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地方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旅游业的发展有潜在的推动的作用。能充分体现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的景观,都有一定的旅游价值。
大院文化 山西 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南方 夏季通风 宽敞通透 竹木 吸汗透气 稻谷 大米饭
自然旅游资源 桂林山水 广西
黄山 安徽
三亚 海南
武陵源 湖南
石林 云南
人文旅游资源 八达岭长城 北京
故宫 北京
兵马俑 陕西
承德避暑山庄 河北
布达拉宫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