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47.05 KB
- 文档页数:29
第10课创新与迭代:从0到1的突破—工业革命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第10课,包含了“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个子目。
本课主要讲述了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的两次工业革命,这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与社会面貌,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本课上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下启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是连接前后两个知识体系的关键一环。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技术变革,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引发了环境污染严重、工人居住条件恶化、贫富分化加剧、疾病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版修订)对本课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本课三个子目的内在逻辑线索明确,首先是分析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背景,这是理解工业革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讲述工业革命进程,技术创新与迭代的具体内容,让学生对工业革命本身有个具象的理解;最后上升到历史思维层面,在基于前面知识的学习之后,全面理解工业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深化对工业革命的认知,进而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以及工业革命与中国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两次工业革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学生在初中阶级基本都重点学习过相关的史实,对工业革命的基本知识是不陌生的,对工业革命主要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内容、影响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也能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评价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因此,基本的重要史实,可以通过知识重现,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联系关联史实,教师帮助唤起学生关于两次工业革命重要史实的回忆。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材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7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包括:“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进程”、“工业革命的影响”三目内容。
三目内容分别讲述了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与影响。
三目内容相对独立却又关联,把握三目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需要特殊注意的。
考纲对本课的要求为: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于考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课的中心在于“工业革命”的背景、过程、影响的讲解。
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内容较为简单,主要讲解的是引起“工业革命”的几个条件,而因为这些个条件,促使市场扩大,而市场扩大则引起了需求增加,需求增加也就使得生产力提升、技术提升。
但是教师需要在第一目向学生灌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理念,教师在概括工业革命的背景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和“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五个因素来阐发概括。
第二目“工业革命的进程”主要讲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包括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两块内容。
“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棉纺织业与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讲述的是电力技术和内燃机等。
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这一知识点着重于“承接”这一关键词。
第三目“工业革命的影响”主要讲述的是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对社会、对世界的影响,需要教师利用史料一一讲授。
此处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将阶级干系点明。
总的来说,《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内容较为专一,三目内容也存在着逻辑上的先后干系,这种逻辑干系表现在具备工业革命的条件——某一行业迸发(棉纺织业)——拓展到其他行业——拓展到其他国家——促使资本主义开展。
其次,内容虽然相较于从前的教材缩减了快要二分之一,但是需要教师注意把握教室拓展的“度”。
本课内容涉及到资本主义的开展壮大阶段,教师在本课讲授时要注厚利用马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干系的辩证干系”来推演讲授工业革命。
2、学情阐发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高一学生思维活泼,好奇心强,参与意识强。
感性认识较强,理性认识较弱,对该段历史略有了解。
但由于中考开卷的考试形式,且高一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历史思维尚不成熟,难以精确把握“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具体内容。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这一课内容涉及规模专一,但时间跨度大,相应的知识点零散且繁多,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其次,初中教材中并未涉及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而是直接跳过第一次工业革命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学生的基础不扎实,也是需要教师注重的一个点。
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1:本课内容在探讨工业革命背景题目时,学生应该学会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干系的辩证干系”等唯物史观的内容去阐发题目。
2:在探讨资产阶级发展带来的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利用XXX《宣言》中的观点进行教学。
【时空观念】1:本课时间跨度较大,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历经三个世纪,学生应学会利用时间段来进行分阶段的研究,大致可分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2:在空间上分布上。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而后遍布整个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德国与美国,即工业革命遍布了全世界。
学生应该学会从地域的角度对本课的两个知识点进行研究。
【史料实证】1:对于课堂的诸多引题,需要使用精辟以及深刻的史料。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时间段在世界中世纪史,可以选用通史类的文书(例如XXX的《世界近代史》、XXX的《全球通史》、XXX、波斯坦主编的《剑桥欧洲经济史》)等史料,利用不同史观进行比较(XXX的《世界古代史》主要运用唯物史观、XXX的《全球通史》主要选用全球史观)。
2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2:也可选用一些专门史书、原始史料、经典著作进行国别史、专题史的讲解,例如XXX、XXX的《宣言》中关于工业革命的评价;XXX在《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中对工业革命的描写;史料的选择确保客观性、准确性、代表性,第一手史料最佳。
【历史解释】1:本课内容名词解释较多,例如“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垄断资本主义”等,学生应该学会将这些名词放入历史环境中去看待这些事件的作用。
2:在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优缺点时,学生应该从两方面进行思考,而并不只看见资本主义的优点。
【家国情怀】1: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由资产阶级发展产生的市场、原材料、财富的需求,是近代英国敲开中国国门的原因。
学生在研究本课时,也应该从民族的角度去思考工业革命的利弊。
2:准确把握情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工业革命的背景。
2:两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3: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1:两次工业革命的干系。
学生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题目,进而通过这个题目,将两次工业革命串联起来。
2: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利弊两个方面,我们的学生怎样通过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工业革命,是教师之引导、学生之研究的一个重要点。
通过这个点,我们才能在这一课的研究中把握“家国情怀”。
3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五、教学方法:教法:史料教学法、讲授法等;学法: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
教学资源及工具:视频、ppt、板书、以及各类史料实证。
六、教学设计【创设环境,引入新课】(PPT展示XXX纺纱机的图片,教师利用XXX纺纱机的起源故事举行导入。
同时,利用XXX纺纱机的创造背景进入第一目“工业革命的背景”的研究,并引出资产阶级成长的观点。
)PPT展示:教师:同学们看PPT上这幅图画,人人猜一下这是什么机器?对,这就是XXX纺纱机。
老师给人人讲一个故事,科普一下珍妮纺纱机的起源。
1764年在英国有一个叫做XXX的纺织工,一天他下班返来,一不小心把妻子的纺织机踢倒了。
当他弯下腰想要扶正纺纱机的时分,看到本来横着的纱锭酿成了直立的。
他忽然想到如果将纱锭竖着排列,不就能够一次性只用一个纺锤纺很多的纱了吗?因而XXX纺纱机应运而生。
那为何这台机器叫做“XXX纺纱机”呢?对!是因为他女儿叫做“XXX”。
XXX纺纱机比本来老式的纺纱机能够增加十倍的量,而工业革命也由此正式入手下手。
人人来思考一下,XXX创造XXX纺纱机后,纺纱行业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同学:选取一名同学举行回答。
教师: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的如许,机器生产使得劳动效力成倍的增加。
而这种机器的厘革升级肯定是在肯定的具体背景下举行的,那接下去就跟着老师一同进去那个时代,去看看工业革命前的时代是怎样样的。
设计意图:利用历史小故事来进行导入,便于吸引学生兴趣以及增进学生的理解。
4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背景。
教师:XXX纺纱机的出现使得纺纱这一环节快速便捷了很多,而纺纱环节的快速引起了整个产业的变革,而从棉纺织业开始,英国开始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而不是法国或者德国呢?我们一起来看几则材料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一般来解决背景问题,都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思考的呢?对!就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那首先我们先来看政治角度。
那在看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可以分三个角度与五个因素(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政治保障)。
怎么样将这三个角度与这五个因素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
材料:到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度已经瓦解…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政权。
——XXX《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同学:选取两位一学举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农奴制度在14至15世纪已经瓦解,说明农村地区的束缚关系已经逐渐消亡。
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得到了政权,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
所以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政治角度的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环境,那接下去我们从经济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那资产阶级是怎么样通过政治手段来促进经济发展的呢?我们通过圈地运动来了解一下。
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的圈地运动,然后说明圈地运动为英国提供了什么?历史纵横: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制呢业发展起来,对羊毛的需求增加,一些贵族地主在土地上围上篱笆,赶走农民,圈地养羊,形成了英国历史上“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这些被圈占的土地一般都由新式农场主或牧场主经营。
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劳动者,资本主义农业发展起来。
同学:选取两位一学举行回答。
5第十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
从历史纵横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圈地运动”。
那什么是圈地运动呢?我们说一般农村经济都是以自耕农为主的小农经济,但是随着英国制昵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增加,羊的养殖数量不断增加。
那羊的养殖需要土地,大量贵族就将农民的土地购买、强征过来来养羊,正是因为用栅栏圈起了土地,而得名为“圈地运动”。
考试一般会用“乌托邦”、“羊吃人”来形容这一知识点,大家需要注意。
刚刚我们的同学为我们分析几个要素。
首先,材料中“新式农场主或牧场主经营”说明了原先的自耕农自给自足形的经济方式变成了大牧场、大农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也就说明了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更高。
由此得出第一个要素在于“农业资本”。
其次“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出卖劳动力”说明农民为了生计必须进入城市工作,这也就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要素。
答案: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教师:说完了国内市场,那国外市场是怎样样的呢?我们通过一则资料来看。
资料一:英国殖民头子XXX在侵占孟加拉时,一人就从孟加拉中抢劫的数量惊人,后来,他不恬不知耻地吹嘘本人若何“节制”:“我收支于只为我本人敞开的金库,两手抓满了黄金和珠宝。
”资料二:英国殖民者不仅用一本万利的方式,并且常常是在“不垫支一文铜钱”的情形下,对殖民者大众举行无情的掠夺。
——XXX《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同学:选取一位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棒。
从第一则材估中呢,我们能够发现英国的海外殖民有直接掠夺与商业两种方式,而直接掠夺促进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从资料二中呢,我们能够发现英国的海外殖民有“一本万利”的特点,这种一本万利通过在殖民地获得原资料,再把商业制品卖给殖民地大众,使得英国人“一本万利”。
答案: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教师:阐发完经济角度,接下去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工业革命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