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协调功能概述
- 格式:docx
- 大小:16.55 KB
- 文档页数:3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以康复医学为基础,以康复治疗为主导的技能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康复医学、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等;了解康复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康复治疗的相关技能,包括物理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言语疗法技能等;能够独立完成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包括评估、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康复医学基础:介绍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康复对象和范围等。
2. 物理疗法技术:包括关节活动技术、肌肉牵伸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等。
3. 作业疗法技术: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康复、康复工器具使用等。
4. 言语疗法技能:包括言语评估、沟通技巧、矫治器制作等。
5. 康复治疗程序:介绍康复治疗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6.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康复治疗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线上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 校企合作:与康复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理论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康复治疗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学生的康复治疗技能水平。
功能、肌力与耐力训练
一、功能训练
1、被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在3级以下患者,患者完全不用力,全靠外力来完成运动或动作。
其目的是增强瘫痪肢体本体感觉、刺激屈伸反射、放松痉挛肌肉、促发主动运动,同时牵张挛缩或粘连的肌腱和韧带,维持或恢复关节活动范围,为进行主动运动做准备。
2、主动介助训练:在外力的辅助下,患者主动收缩肌肉来完成的运动或动作。
助力可由治疗师、患者健肢、器械、引力或水的浮力提供。
这种运动常是由被动运动向主动运动过渡的形式。
其目的是逐步增强肌力,建立协调动作模式。
3、主动运动:适用于肌力在3级的患者,主要通过患者主动用力收缩,既不需要助力,也不需要克服外来阻力而完成的训练。
其目的是改善与恢复肌肉功能、关节功能和神经协调功能等。
4、牵张运动:是通过治疗师被动牵张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或患者通过自身的姿势改变进行主动牵张训练。
其目的是使原动肌肌张力升高,拮抗肌肌张力降低,肌肉、肌腱和韧带恢复长度,关节活动度增加。
二、肌力与耐力训练
肌力是肌肉收缩的能力,而肌肉耐力是肌肉进行持续收缩和反复收缩的能力。
前者是像举重运动员那样在短时间内把肌肉力量爆发出来,
后者是像跑马拉松那样训练肌肉长时间用力。
根据训练的目的不同,训练的方法也不同。
当训练的目的为增加肌力时,应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训练时间,而以増强耐力为目的时,则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重复次数应增加,训练时间应延长。
协调功能概述
(一)定义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方面。
协调与平衡密切相关。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ia)。
(二)分类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
小脑半球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
震颤愈明显,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的酩酊步态。
2.大脑性共济失调
额桥束和颞枕桥束是大脑额、颞、枕叶与小脑半球的联系纤维,其病变可引起共济失调,但较小脑病变的症状轻。
可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额叶性共济失调:见于额叶或额桥小脑束病变。
表现类似小脑性共济失调,如平衡障碍、步态不稳、对侧肢体共济失调,肌张力增高、健反射亢进和出现病理征,伴额叶症状如精神症状、强握反射等。
(2)顶叶性共济失调:对侧肢体出现不同程度共济失调,闭眼时明显,深感觉障碍不明显或呈一过性。
(3)颞叶性共济失调:较轻,表现一过性平衡障碍,早期不易发现。
3.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的病变会造成深感觉障碍,从而引起感觉性共济失调。
此类患者的协调障碍主要表现为站立不稳,行走时迈步不知远近,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并需要视觉补偿,常目视地面行走,在黑暗处则难以行走。
检查是会发现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确失,闭目难立征阳性。
(三)协调的维持机制
简单来说,保持人体协调与平衡一样,也需要3个环节的参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
但与平衡有所不同,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而前庭觉所起的作用不大;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节和小脑共济协调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以上3个环节共同作用,就可以保证协调功能的正常;无论哪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协调功能障碍的产生。
(四)协调的评定
主要是观察被试对象.在完成指定的动作中有无异常,包括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示指对指试验、拇指对指试验、握拳试验、拍膝试验、跟—膝—胫试验、旋转试验和拍地试验等。
这些试验主要观察动作的完成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常,在动作的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团眼时有无异常,评定时还需要注意共济失调是一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最明显(头、躯干、上肢、下肢),睁眼、闭眼有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