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8.33 KB
- 文档页数:2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古琴和木卡姆。
《通知》要求,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各地区要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请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申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条件,申请人需要具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了解、传承意愿和能力、
具备一定的传承基础等。
2. 申请材料,申请人需要准备相关的申请材料,通常包括个人
身份证明、相关学习、传承经历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
传承人资格证书等。
3. 社会评价,申请人需要得到相关社会机构、专家学者或者相
关团体的认可和推荐,证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专业性
和价值。
4. 法律法规遵守,申请人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国家、地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5. 文化保护意识,申请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保护意识,愿意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努力。
除了以上几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请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申请人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要求进行准备和申请。
总的来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需要具备深厚的传承基础和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一、填空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以及相关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一)从传承主体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人类创造的。
它必须以杰出传承人为依托,没有杰出传承人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没有传承人传承人与阶级无关(二)从传承时限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具有悠久历史,时间不足百年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从传承形态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
那些历史上确实存在,但并没有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从传承的原生程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
那些已经被改编或改造过的,也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从品质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财富,没有重要价值者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六)从传承范围看,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术、传统节日仪式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者都不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什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①历史价值②文化价值③艺术价值④科学价值⑤社会价值一、历史价值非遗的历史价值是指它在帮助人类认识历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认识历史的三条途径:1.典籍2.文物3.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又可分为——1.证史价值2.正史价值3.补史价值独龙族纹面的习俗当起源于一种古老的信念,纹面限于妇女,俗称“画脸”。
《新唐书》称"文面濮",《南诏野史》称"绣面部落",可见独龙族纹面由来已久。
三、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地域间审美生成规律与演变规律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价值。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的时代性、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
2. 艺术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艺术创作,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的创意、技巧、风格、形式等方面。
3. 科学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其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的科学技术、制作工艺、材料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
4. 社会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的象征和标志,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的社群认同、文化传承、教育普及、旅游发展等方面。
5. 经济价值:文化遗产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遗产的保护修复、开发利用、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等方面。
以上只是一部分基本的评价标准,具体的评价标准可能会根据文化遗产的类型和特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标准
文化遗产价值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性: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性。
它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或模仿。
2. 历史性:文化遗产的历史性是指其在时间上的不可替代性。
它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思想观念、审美观念等,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3. 美学价值: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是指其在艺术上的卓越表现。
它必须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欣赏。
4. 科学价值: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是指其在科技上的贡献和影响。
它必须代表某一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对现代科技发展有启示和影响。
5. 社会价值: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是指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的贡献。
它必须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 完整性:文化遗产的完整性是指其保存状况的完好程度。
它必须尽可能地保留原始风貌,没有受到严重破坏或改变。
7. 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是指其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性。
它必须能够在未来得到持续的保护和利用,为后代提供了解和欣赏的机会。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遗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评价时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1,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与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例如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与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类:(1)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2)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如下:(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3,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可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工作。
4,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传承人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
5,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有什么评定标准?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领域中的代表作,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无常规可循,无法以任何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表达自由和创造天才。
代表作的具体标准如下(1)适于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所有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理念,特别要符合联合国于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2)该项目具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3)该项目根植于相关群体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历史之中;(4)该项目在民族与文化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作为灵感与文化间交流的源泉和凝聚各民族或各群体的手段所表现的重要性,目前在该群体中所起的文化与社会作用;必须考虑到文化通常处于不断变化的这样一个事实,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能够反映相关民族当代的文化和社会生活;(5)该项目具有超凡的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6)该项目具有唯一见证某个鲜活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本国或其它地区的同类文化现象相比,该项目是一个特殊的创造;(7)该项目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外来文化切入而面临消亡的危险。
(一)申报条件已列入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符合下列标准:1、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2、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3、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4、具有鲜明特色,在街道内有较大影响。
(二)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应包括:1、申报报告: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向区文体局提出本街道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名单,并对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同时附街道办事处意见。
2、项目申报书:包括项目简介、基本信息、项目说明、项目论证、项目管理、保护计划、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意见。
3、辅助资料:包括录音、录像资料、代表性图片、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4、街道办事处同意申报的函件。
5、已正式公布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件。
(三)申报程序1、街道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申报地区或单位的意愿,组织专家对具备条件的街道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筛选、论证。
2、经街道办事处同意后报送区文体局。
(四)工作要求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做好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
2、依靠专家,认真筛选、论证申报项目,确保项目质量,并重点关注下列项目:(1)“中华老字号”所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民族传统医药、饮食、民俗等有关项目;(3)有利于增强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有关项目。
3、明确具体承担申报项目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4、制定详实、具体可行的五年保护计划,有地方配套经费预算。
5、申报材料要求:(1)项目申报书内容充实,表达准确,简介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2)10分钟录像片(限DVD)要将项目最核心、最重要的特征与价值、最关键的内容与环节介绍清楚(所有的文字解说均须打上字幕),并达到技术要求。
(3)项目申报书和项目简介一律以仿宋_GB2312四号字体A4纸打印、一式8份;电子文本(word格式)光盘2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的三个标准作者:苑利顾军来源:《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7年第01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
保护得好便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
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一是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DNA;二是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三是通过保护是否促进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评估标准;传统文化DNA;文化多样性;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1X(2017)01-0137-0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技术含量颇高的学问。
保护得好是保护,保护得不好便是破坏。
那么,什么样的保护是科学保护?什么样的保护又是反科学的保护呢?在长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评估三标准。
一、通过保护是否保住了民族传统文化的DN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譬如看电影,屏幕上掠过的是满目青山,肯定不知道这是到了哪里。
但如果随着画面切换,《沂蒙小调》响起,肯定知道到了山东沂蒙;《海菜腔》响起,肯定知道到了云南石屏;《信天游》响起,肯定知道到了陕西北部。
而这《沂蒙小调》《海菜腔》《信天游》便是地域标志性文化,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DNA主要蕴藏在这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文化DNA,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
“同时,它也是一袋救命的‘脐带血’——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只要保护好这最后一袋‘脐带血’,这个民族的传统即或命悬一线,也能起死回生”[1]。
传承人的任务,就是要把本民族的传统文化DNA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
“原汁原味”的标准有三:一是“表现内容”必须“原汁原味”;二是“表现形式”必须“原汁原味”;三是“所用原料”必须“原汁原味”。
非遗文化街区评选条件及标准
一、基本条件
1. 符合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选址在非遗文化底蕴
较为深厚的区域。
2. 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符合当地非遗文化特色,具备丰富的文化展示和体验空间。
3. 街区内的建筑物和设施必须
经过文物保护部门的认定,且不得破坏非遗文化的原貌。
4. 街区
内要有一定的商业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需求。
二、评选标准
1. 历史文化价值:街区内的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
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要能够体现当地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
2. 建筑风貌:街区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要符合当地非遗文化的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时,建筑要符合文物保护
要求,不得破坏街区的整体风貌。
3. 文化展示和体验:街区内要
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展示和体验项目,能够让游客深入了解当地非遗
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提高游
客的满意度。
4. 商业配套设施:街区内要有一定的商业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需求。
同时,商业活动要符合非遗
文化的特色,不得破坏街区的整体氛围。
5. 管理服务水平:街区
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确保游
客的安全和舒适。
同时,要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高街区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以上是本次非遗文化街区评选条件及标准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咨询。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比较(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在国际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定有一个演变过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中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
根据该公约的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79年开始实施《世界遗产名录》项目,其中也只提到“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物质文化遗产,未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5届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Recommendation on the Safeguar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olklore,以下简称《建议》)。
该《建议》指出:会员国对那些民众或社团具有象征意义精神价值的“非物质遗产”要给予更大的关注,呼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民间文化①。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又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遗产优秀作品”的决议。
上述建议、决议虽已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但并没有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并于同年10月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中明确规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来自《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即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其实就是民间创作的定义[1](P9)。
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简称《公约》)②。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
“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和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2009年,由西泠印社和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截至2011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下帷幕,共有11个申报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外,委员会还决定将5个项目收录到《成功经验汇编》。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
1、持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代表了人类的文化传统和演化过程,具有持续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有独特性,区别于其他文化传承方式和文化现象,具有代表性。
3、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有代表性,反映了地区、民族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和特征,能够代表某一地区、民族和文化的精神和传统。
4、可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具有可传承性,传承方式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具有可持续性。
5、社会认可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支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价值。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则标准
1.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一种被传承和保护的文化实践,它与人类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2. 非物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包括
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技能和知识等。
3. 社区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由社区、组织和个人共同
维护和传承的,社区参与是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则。
4. 价值和意义: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考虑其在文化、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贡献。
5. 保护和传承: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其保护和传承的
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对社区、组织和个人的重要意义。
6. 文化多样性: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
多样性和互补性,避免文化冲突和损失。
7. 人权和民主: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人权、民主和社
会正义等价值观,以保证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 1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在人类的文明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
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则是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财富的指南和依据。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的意义、内涵以及我个人对其理解和观点。
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的意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一套标准,用以评选和保护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文件的意义在于,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了国际议程,引导各国共同关注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该文件的制定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全球性的基础,提升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的内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包含了一系列的评选标准和程序,用以确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申报程序、评选标准等内容。
这些内容全面而细致地规定了评选的流程和标准,确保了评选工作的公正和透明。
文件还强调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鼓励各国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保护和传承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文件不仅规范了评选工作,使得评选工作更加公正和规范,更重要的是,它将全球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文件的实施也为各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一文件的意义和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作为一项具有全球意义的工作,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文件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代代相传并与特定社群相关的非物质文化实践、表演和表述形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它们包含了各种非物质的技能、知识、价值观、信仰体系、仪式、节日庆典、口述和口头传统等,承载着特定社群的文化身份、历史记忆以及精神寄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旨在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宣传,以促进人类多样性的尊重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评选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为遴选具有代表性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依据,更有助于加强社会各界对这些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标准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必须从学术角度出发,结合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确保评选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其次,需要充分尊重社群的意愿和参与,确保评选过程具有民主性和代表性。
此外,还需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独特性、稀缺性和代表性,以及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在评选标准的制定中,还需要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能力,以及对社群的影响和利益。
评选标准应综合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表达形式,兼顾社群的现实需求和文化权益。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保护措施,以保证评选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民主和代表性的评选过程,可以更好地呈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同时,评选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与实践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好的保障。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特点首先,我们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定义,以及其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
评选文化遗产的标准如下:
1.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必须代表某些历史地位、技术成就、创造
性成就、意识形态意义、文化传统或艺术价值。
2.遗产的完整性:遗产是否被严重破坏、主要结构是否受到破坏、
遗产是否曾经修复,并且修复是否与原始结构相似。
3.遗产的真实性和受保护的状态:评估被提名遗产是否真实地代
表了其所描述的时期和情况。
评估受保护状态中的潜在威胁,以及相关的管理机构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4.文化遗产的价值:包括对当前文化或社会问题的相关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条件和要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申报有哪些条件文化传承人,也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
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5大类134个项目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
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如口头文学、民间绘画、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是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的。
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
传承人可能是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
至少在前面所举的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民间知识这些类别中,传承人的传承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不限于这几个类别。
因为这些领域是比较适宜于个人技艺发挥和体现个性化创造的领域。
传承人之所以成就为传承者,固然环境(家族中有传承的传统,有师傅的带和教,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当事者的超人强记博闻、聪明智慧、心灵手巧、独特匠心等的能力与个性,也比较容易在这些领域里突显出来。
总之,这些领域里的文化传承,不是单线的延长或原质的移位,而是既有衰减又有增量,以创新达成文化的积累。
积累是传承的结果,而积累的核心是传承者的创新。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有哪些?都是哪方面的技能?最好能提供的详细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概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是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规定,对具备一定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的地点或建筑物进行申报的标准。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1. 申报对象的历史价值:申报对象应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代表一个时代、展示某种文化或文明的发展、反映历史事件等。
历史价值的评估可以根据该地点或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造年代、历史事件的发生等进行阐述。
2. 申报对象的文化价值:申报对象应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如体现了特定文化的思想、信仰、艺术或构建方式。
文化价值的评估可以包括该地点或建筑物在文化领域的重要性、对特定文化的影响、艺术价值等方面。
3. 申报对象的艺术价值:申报对象应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如建筑物的建筑风格、装饰细节、艺术作品的保存情况等。
艺术价值的评估可以包括该地点或建筑物在建筑或艺术领域的地位、影响力以及展示了哪些艺术特征等方面。
4. 申报对象的科学价值:申报对象应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提供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数据、展示了自然环境变迁的证据等。
科学价值的评估可以根据该地点或建筑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哪些有助于科学研究的信息等进行说明。
5. 可持续性保护的措施:申报者需要提供申报对象的可持续性保护措施,即确保该地点或建筑物能够在未来保持其价值的保护计划。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修复和维护计划、社区参与、教育和宣传等。
6. 文化遗产管理的机构和措施:申报者需要说明对申报对象进行有效管理的机构和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建立具有专业能力的管理团队、制定管理计划、开展监测和维护等。
7. 风险管理:申报者需要提供对申报对象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威胁的识别和应对措施。
这些风险可以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旅游开发等,应对措施可以包括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安全保护、限制游客数量等。
综上所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标准涵盖了申报对象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评估,以及保护、管理措施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考虑。
非遗评定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以人为载体的、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代代相传的各种非物质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实施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的和意义。
制定非遗评定实施方案的目的在于规范评定工作流程,提高评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非遗保护和传承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实施方案的制定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具体操作指南,使评定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三、评定范围。
评定范围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表演艺术类,包括戏曲、曲艺、舞蹈、杂技、传统音乐等;2. 传统技艺类,包括传统手工艺、传统美术、传统建筑、传统医药等;3. 传统社会实践类,包括传统节庆、民俗、传统体育、口述传统等;4. 传统知识与实践类,包括传统文化知识、传统文化实践等。
四、评定标准。
1. 传承性,非遗项目的传承性是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评定时需要考察项目传承的历史、传承的方式和传承的效果。
2. 代表性,非遗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和精神追求。
3. 独特性,非遗项目应当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
4. 价值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应当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
五、评定程序。
1. 申报阶段,非遗项目的相关持有者可以向评定机构提交评定申请,申请材料应当包括项目介绍、传承情况、保护需求等内容。
2. 初审阶段,评定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初审合格的项目进入评定程序。
3. 评定调研,评定机构组织专家对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全面了解项目的传承情况和价值特点。
4. 评定结果公示,评定机构将评定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意见。
5. 最终评定,评定机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非遗项目的评定结果,并出具评定报告。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保护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标准强调保证文化多样性和兼容性,防止文化的消亡和缩小。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多样性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同时,保持文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也可以防止文化的同化和消失。
其次,该标准也强调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社群和个人的意愿和需求。
保护文化遗产不应该是一种单向的行动,而应该与当地社群进行合作和协商,确保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意愿和需求得到尊重。
最后,该标准还强调了关键的价值和原则,包括比如对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传承应该是长期的和可持续的。
在实施保护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非常谨慎和考虑到长期的策略,以确保诸如文化遗产保管人的传承或本土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受到损害。
总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标准是一项关键的标准,为保护全球的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该标准旨在确保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强调了尊重当地社群和个人意愿的重要性。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的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以及艺术、语言等非物质性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些遗产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文化
传承,被视为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产需要考虑以下标准:
第一,传承性。
该文化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世代传承,并且能够
被后代承袭和继续发展。
传承性让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智慧的生命力
之源,如古老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技艺等。
第二,独特性。
该文化要有独特的特征和价值,不同于其他文化
和艺术品。
这种独特性可以体现地域性、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等
多种形态。
其独特的特征让它成为了其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
一部分。
第三,社会性。
文化遗产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必须在社会的背景
下才能被有效的推广和传承。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固定在特定的
地点和场所,它们的传递必须依托于特定的社会集体和文化方式。
第四,时空性。
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产生和
发展。
人们必须不断适应和变革现有的礼仪习惯,并让其在特定的时
代背景下发展。
更进一步地说,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折射出历史的变迁
和本土文化的演变。
第五,艺术性。
文化遗产应当体现一定的美学、审美和文化价值。
传承文化需要有足够的表现方式和表达力,以展示文化本身的价值。
或许是由非常接地气的民间艺术,或是由精湛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以展示文化的自信和美感。
以上是评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我们需要发掘和挖掘文
化深层次的内涵和神韵,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
遗产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应该随着时代的变革和发展不断地进行更新
和改变。
因此,评选文化需要加强动态管理,不断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新和提升文化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