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村有1000多座活死人墓 村民竟将亲人背到墓里饿死
- 格式:docx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苗族真实存在的活死人墓活人埋入墓中祭祖
导语:活死人墓,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埋葬活人的墓,在贵州就存在着这样的活死人墓,村里的人不仅不反感,还会每年都去祭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活死人
活死人墓,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埋葬活人的墓,在贵州就存在着这样的活死人墓,村里的人不仅不反感,还会每年都去祭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活死人墓呢?原来这里还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在贵州镇宁县有一个叫蒙正的村落,村里的人每年都要去山上举行一次祭祀,所祭者非人非神,而是洞穴。
据说这些不是普通的山洞,而是墓穴,而这些墓穴并非用来埋死人的,埋的是活人,因此,又叫作活人墓。
在我国贵州镇宁县蒙正村,却的的确确存在着活人墓,专门是给活人住的。
蒙正村的活人墓高仅一米,大约三米长,宽度连一米都不到,也就是说,只能躺下一个人。
在墓室的里端,有一个用石块搭建的高台,是用来放食物和水的,在另一端有一个出气孔,如果墓主人是男的,孔在左侧,若是女的,孔则在右侧。
人进去以后,饿了就吃里面预先准备好的食物,若是食物吃完了,便躺在里面静静地等待死亡。
有句古话叫“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把自己的亲人活生生地送入墓地,相信谁也做不出来,毕竟这么做实在是太过于残忍了。
可是蒙正村的祖先们却这么做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现在的蒙正村人还每年还要去活人墓祭拜。
到底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让蒙正村的人,做出如此奇怪的事情来呢?原因很简单,就是感恩,感谢祖先给了他们生命以及这片生存的土地。
蒙正村是一个苗族居住的自然村落,周围被群山环绕着,所居住的
生活常识分享。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神秘长寿村暗藏古墓村民一夜之间离奇死亡
导语:考古队们凭着一张古地图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长寿村庄里,他们要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
可谁想到第二天长寿村的村民全部昏迷过去,成为活死人。
考古队们凭着一张古地图来到一个与世隔绝的长寿村庄里,他们要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
可谁想到第二天长寿村的村民全部昏迷过去,成为活死人。
考古队寻求源头,竟然发现一座隐藏许久的千年古墓。
为何长寿村要隐藏这个千年古墓之所在。
绿水荡漾,青鸟脆鸣,青山秀岭之地,山水环抱之间有一个小村落,是我国神秘的一个长寿之乡。
这里的人大部分与世隔绝,即使有离开的人,人到晚年也会落叶归根,从无一例外。
近日这个宁静的小山村被喧闹所打破,因为这里来了一批考古队。
他们要来这里进行考古调查。
“李老,您说这地图可靠吗?”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开口问道。
“刘长生,你胆子不小,竟然不相信李老的眼光。
”旁边一位姑娘未等李老开口,就笑着抢先说道。
“好了,小张,你就不要欺负小刘了。
”停顿一下,李老接着说道:“这地图我肯定是件古物,已经有400年的历史。
至于上面的记载是真是假我就不敢肯定了。
不过不管怎样我们总要一试。
”
听到李老的话,其他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李老,今天我们已经赶了一天的路。
我们先找地方休息下吧。
”小队中一个身材壮实,一脸刚毅的年轻人说道。
这个年轻人叫李龙,是这只考古队的护卫,他是一名特种兵,被派来与李老一起进行调差。
如果地图上的信息属实,那么随后会有大批
生活常识分享。
中外历史上的惨痛饥荒作者:茅于轼赵农来源:《决策与信息》2011年第05期饥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个时期(如战争、自然灾害)内没有足够的粮食,因持续时间相当长而导致局部或全局性的人们逃难,或因饥饿导致的占人口比例较大的非正常死亡的现象。
一国大面积饥荒的发生,是该国粮食严重不安全的直接体现。
饥荒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属于灾难。
爱尔兰的大饥荒这是一场发生于1845年至1852年间的饥荒。
在此期间,爱尔兰的人口减少了近四分之一,这个数目除了饿死、病死者,也包括了近两百万因灾难而移居海外的爱尔兰人。
引发饥荒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卵菌造成马铃薯腐烂。
马铃薯是当时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加上许多社会与经济因素,使得广泛的歉收严重影响了贫苦农民的生计。
事实上,爱尔兰马铃薯歉收在18~19世纪屡见不鲜。
据1851年的一次统计,国内自1728年来至少发生过24次歉收。
1845年的饥荒之所以严重,也有部分社会因素。
爱尔兰自1801年便属于英国的一部分。
1845年以后爱尔兰人口激增到800万左右,同时土地兼并问题也日益严重。
80%的人口是天主教徒,多数是贫困农民,而大地主们主要居住在英格兰,大部分农业收入因此输出国外。
当时爱尔兰三分之二的人口是靠农业为生的佃农,而他们所获得的土地面积非常小,因此只有种植马铃薯才能养活家人。
这种对单一农作物的过度依赖,使得1845年的饥荒更加严重,也因为受打击的多数是穷困阶级,死亡人数也就相对激增。
孟加拉国300万人断粮孟加拉国的饥荒发生在1942~1945年,死亡人数大约有150万~300万人,饥荒产生的原因是1942年10月狂风暴雨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另外,1942年日本人侵占缅甸,1942年3月仰光失陷,切断了从这一地区向孟加拉国出口粮食的通道,从而影响到孟加拉国的粮食供给。
同时,1943年的孟加拉饥荒中,食品对某些特定种类产品的交换率也发生了剧烈变动,除了工资对食品价格的比率,鱼类对谷物食品的相对价格也大幅度地改变,这一变化使得孟加拉渔民成为1943年饥荒中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群体之一。
莫言散文:吃事三篇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莫言散文,供大家分享:吃事三篇(1)一吃的耻辱吃人家嘴短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有这点意思那简直不算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吃人一棵胡萝卜所蒙受的耻辱哪怕用一棵老山参也难清洗。
我像傻瓜一样混进首都北京后,恨不得见到动物就要点头哈腰表示友善,但北京动物的凶猛程度是地球上有名的,哪怕是一条浑身污垢的野狗,也比外省的狗要神气许多。
那猖狂的吠声里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京狗的优越感,狗尚如此,何况人乎?话说那一年,在一家又脏又破的似乎是纯种老北京人开的冷面馆子里,苍蝇横飞,老板娘黏腻,一头眼角生眵的狗伏在所谓的柜台边上,很不友好地看着我,好像我不是来吃饭,而是来抢劫。
我诚惶诚恐地把一块我舍不得吃的肉片扔给它,我虽然嘴没说话,但我的心在说:“狗啊,尊敬的狗,不要用这样的仇视的眼光看我,我知道北京是你们的北京,首都也是你们的首都,我知道你们十分讨厌外地人来北京混事,但这也是组织上让我们来的。
给你块肉吃,借以表示我的敬意和歉意,希望您能宽容一点,我不过是暂时居留此地,随时都会回去。
”狗恼怒地叫了一声,好像我扔到它面前的不是肉片而是一枚炸弹。
老板娘怒气冲冲地说:“干什么?干什么?吃饱了撑得难受是不?丫挺的个傻×看你那操行……”我感到满腹冤枉,心中当然也有很多想法。
我想,这些北京人为什么这样横?北京这个首善之地我们国家官话的发祥地的人骂起人来怎么这样歹毒呢?北京人尽管受过八国联军的祸害但为什么像八国联军一样不讲道理?我喂他们的狗吃肉是我表示友好啊。
这时,从里屋走出来一个典型的北京汉子,那口与裤裆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说得如同爆豆一样,他说这条狗是从法国买来的,是纯粹的名种,起码价值十万元。
这样的狗是不能随便喂的,这样的狗吃的都是配方饲料,维他命、蛋白质,都是有数的,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也不行,你乱给它吃肉,打乱了它的内分泌,该当何罪?!我想这还是条狗吗?封建帝王也没有这般讲究嘛。
我感到肚子快要气破了。
密林深处的死亡营地作者:于晓明来源:《现代世界警察》2019年第09期铁囚笼这里每天都有人奄奄一息垂死挣扎,人们躺在血泊中被拷打、侮辱甚至强奸。
每天太阳升起,好似在清点夜里有多少人幸存下来;而在白天,又有一些人在痛苦地等死。
这个悲惨故事发生在马来西亚边境的帕力省皇克连密林深处,很多人没能活下来。
2015年1月,警方发现了139座坟墓,比这更可怕的是,每座坟墓里远不止埋着一个人。
据《海峡时报》报道,共发现了150余具外国人尸体,绝大多数是缅甸罗兴亚移民,他们是从自己国家的内乱中逃出来的。
这些人就像“被卖的鱼”一样,任人摆弄,命运十分悲惨。
这些外国人非法入境马来西亚,以为能有个更好的未来,然而他们都遭遇了更悲惨的命运。
在人贩子眼中这些难民根本就不是人,只不过是一具具被卖掉的人肉而已,这些移民一进入马来西亚,等着他们的只是无尽的悲哀、侮辱与死亡。
为了能入马来西亚边境,他们每人先付了50万缅元(合362美元),然后就像沙丁鱼罐头一般被塞进渡船里,每只小船足足塞进了500人。
据匿名的人贩子讲,之所以挤得满满的,是因为钱得到的太少,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只能这么做。
这些偷越国境的男人女人都被系上了彩色腕带,不能摘下来,用来鉴定他们的“主人”是哪个。
而让人更为惊讶的残酷事实是,这些人贩子都是缅甸黑帮、牺牲者的“兄弟”,甚至就是罗兴亚人。
想起来真是悲哀,这些受害者相信“朋友”或是“兄弟”,听凭这些恶人把他们推向深渊,把他们装上船,带他们去过更“美好”的日子。
结果一上船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船上没有食物和饮用水,两旁看守者持刀与投石器,凶神恶煞地看着他们,“就像看被卖的兔子”一般。
活下来的几百人悚然回忆当时的情形。
乌拉赫是名16岁受害者,他回忆说,他与其他人在航行中喝不上一口水,只能跪下来乞求老天下雨,这样才能喝上一口雨水,让自己活下来。
他心有余悸地回忆起,那些被毒打与刺死的人,如麻袋包一样被人贩子扔入海里。
这些人之所以被杀害,或者是因为他们要吃的,或者是问人贩子要去哪里。
1942河南大饥荒:300万人死亡,人吃人的“野兽世界”011942年,一种大雁拉的屎、大雁屎,成了许多苦难的河南人眼中的香饽饽。
这一年入春以来,河南全省连续干旱,《河南省志》对此的记载是,1942年全省各地普遍“大旱”、“秋绝收”:“安阳苦旱,二麦未收,秋禾盈尺又未结实;淇县山丘颗粒未收;洛宁二麦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
”从通许、伊川、偃师、汝阳、密县、郑州、尉氏、许昌、睢县、西华、桐柏、南阳、唐河到新蔡,广大的尚未沦陷于日寇之手的国统区,干旱、绝收,正如可怕的瘟疫一般,蔓延了自古以来便是多灾多难的河南大地。
田地几乎绝收,于是,树叶、杂菜等平时给牲畜吃的东西,眼下也成了饥民们的美味;蒺藜、柿饼这些平时觉得难吃的东西,价格也在不断飞涨;榆树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来填肚,对此,当时熬过了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的老人们有经验,他们说,吃了草根树皮,即使熬过了这个年景,也是要病死的。
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雁屎也开始走香起来。
熬过了1942年这场大饥荒的河南偃师老人韩雷松回忆说,大人们告诉他,大雁的粪便是可以吃的,因为大雁吃的是粮食,拉的屎,里面有不少还没消化完的粮食籽,这种说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无数已然饿得两眼发昏的人们,已经顾不得脏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河南灾民正在刮树皮吃。
对此《偃师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
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
灾民19万,外逃及死者难以数计。
这次灾荒为60年间所罕见。
”河南《巩县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据当时河南赈灾会统计,当时巩县饿死19100人,逃荒至少达8万多人。
《河南省志·人口志》中也记载,1940年,河南全省人口是3067万;到1942年,只剩下2798万人;1943年,剩下2595万人;到1944年,人口更是降至2471万人。
湖北神秘村子,“生一人必死一人”,数百年来全村只有80人!有许多藏在大山中的村落都有一些神秘的传说而在湖北钟祥的深山中便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村落这个村子叫做水没坪村乍一看只是一个古朴的小村落其实却另有玄机引得央视都为其拍了一期纪录片原来这村子有一个非常古怪的现象他们每当有人出生便会有人去世反过来,每当有人去离世时便会有孩子出生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生死守恒”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马上跟小编去看看!水没坪村四面环山深藏在山谷之中想要进去村子里必须要通过号称“天下第一洞”的黄仙洞黄仙洞全长2500米洞内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并且要攀登250级“天梯”许多人坚持不到走完黄仙洞于是他们便错过了水没坪村的风光而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当他们登上洞口时每一个都感到豁然开朗因为他们会被眼前的风光所征服水没坪村的蓝天白云、绿树翠竹几乎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的污染与放眼都是大厦、工厂相比的外界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在水没坪村里最常见的是银杏树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颗最老的一棵有两千多年树龄每到深秋时节水没坪村的小道、田野以及屋瓦上全都是金黄色的银杏叶到处都是一片金黄,美不胜收关于水没坪村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每逢夏天大雨山里便会洪水漫坪所以称为水没(淹没)坪村另一种说法是此处原先并非盆地而是一个高山湖泊后来黄仙洞形成,湖水流干才形成了如今的盆地所以是“水没(没有)坪出”连名字的来历都带这么多说法水没坪村的神秘又多添了几分咱们言归正传看看水没坪村最诡异的“生死循环”传闻水没坪村数百年来整个村子的人口始终在80人左右每出生一人,便会死去一人而新生儿的降生意味着其他人的即将离世有一次村里有两户人家添丁大家以为这回人口可以突破80了却不曾想随后不久村里便有两名男青年相继离世后来有个村民的老婆生了一个孩子这回村里没有死人于是大家都暗暗庆幸但没想到快过春节的时候这位村民的老婆便因为患病而去世还有一年水没坪村有一位老人离世村里却没有妇女怀孕村子当时也没有接纳山外人的打算于是大家以为可以打破这种怪现象谁知不到半年村里有一位嫁到山外的姑娘因为离婚而回到了村子里于是水没坪村的人数又变回原数这类事情屡屡发生在水没坪村让人感觉这个深山里的村子很诡异关于水没坪村的这种现象村里有老人曾透露过相应的传说这个村子的村民有八成都姓杨据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唐朝美女杨贵妃的后代祖先因为躲避战乱而躲进水没坪村从此与世隔绝许多年后来因为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作恶多端,害了许多人所以其后代水没坪村人被上天诅咒惩罚他们世代被困在大山里面并且人丁不能兴旺从此便有了“生死守恒”不过虽然水没坪村如此怪异但是这里的山色风光实在是太美了因此仍然还是有人愿意前往观光甚至有一些人听说了“生死守恒”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才特意去水没坪村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带上几个知己好友一起去深山里的水没坪村赏一赏那里绝美的风景顺便可以去数一数当地的人口数看看是否还在80人左右!有许多藏在大山中的村落都有一些神秘的传说而在湖北钟祥的深山中便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村落这个村子叫做水没坪村乍一看只是一个古朴的小村落其实却另有玄机引得央视都为其拍了一期纪录片原来这村子有一个非常古怪的现象他们每当有人出生便会有人去世反过来,每当有人去离世时便会有孩子出生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生死守恒”这到底是什么情况?马上跟小编去看看!水没坪村四面环山深藏在山谷之中想要进去村子里必须要通过号称“天下第一洞”的黄仙洞黄仙洞全长2500米洞内蜿蜒曲折,跌宕起伏并且要攀登250级“天梯”许多人坚持不到走完黄仙洞于是他们便错过了水没坪村的风光而那些坚持到底的人当他们登上洞口时每一个都感到豁然开朗因为他们会被眼前的风光所征服水没坪村的蓝天白云、绿树翠竹几乎没有受到现代社会的污染与放眼都是大厦、工厂相比的外界简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在水没坪村里最常见的是银杏树几乎每户人家门前都有一颗最老的一棵有两千多年树龄每到深秋时节水没坪村的小道、田野以及屋瓦上全都是金黄色的银杏叶到处都是一片金黄,美不胜收关于水没坪村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每逢夏天大雨山里便会洪水漫坪所以称为水没(淹没)坪村另一种说法是此处原先并非盆地而是一个高山湖泊后来黄仙洞形成,湖水流干才形成了如今的盆地所以是“水没(没有)坪出”连名字的来历都带这么多说法水没坪村的神秘又多添了几分咱们言归正传看看水没坪村最诡异的“生死循环”传闻水没坪村数百年来整个村子的人口始终在80人左右每出生一人,便会死去一人而新生儿的降生意味着其他人的即将离世有一次村里有两户人家添丁大家以为这回人口可以突破80了却不曾想随后不久村里便有两名男青年相继离世后来有个村民的老婆生了一个孩子这回村里没有死人于是大家都暗暗庆幸但没想到快过春节的时候这位村民的老婆便因为患病而去世还有一年水没坪村有一位老人离世村里却没有妇女怀孕村子当时也没有接纳山外人的打算于是大家以为可以打破这种怪现象谁知不到半年村里有一位嫁到山外的姑娘因为离婚而回到了村子里于是水没坪村的人数又变回原数这类事情屡屡发生在水没坪村让人感觉这个深山里的村子很诡异关于水没坪村的这种现象村里有老人曾透露过相应的传说这个村子的村民有八成都姓杨据说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唐朝美女杨贵妃的后代祖先因为躲避战乱而躲进水没坪村从此与世隔绝许多年后来因为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作恶多端,害了许多人所以其后代水没坪村人被上天诅咒惩罚他们世代被困在大山里面并且人丁不能兴旺从此便有了“生死守恒”不过虽然水没坪村如此怪异但是这里的山色风光实在是太美了因此仍然还是有人愿意前往观光甚至有一些人听说了“生死守恒”被这种奇异现象所吸引才特意去水没坪村看看是怎么回事如果有机会的话你也可以带上几个知己好友一起去深山里的水没坪村赏一赏那里绝美的风景顺便可以去数一数当地的人口数看看是否还在80人左右!。
只有河南《李家村》观后感范文之前对戏剧或者是具体到《李家村》戏剧都没什么了解,潜意识里觉得戏剧之类的好像都是中老年人喜欢看的,年轻人不感兴趣,对于其表现形式也没什么了解。
但昨天在只有河南看完《李家村》之后,极大地扭转了我这个粗浅的想法。
这部剧的背景是这样的:1942年,当时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1938年蒋为了迟滞日军的进攻,用阻敌1千自损10万的代价炸开了郑州城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坝。
豫东南一带万里平川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适合耕种的沃土,哺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但洪水一来造成了80万人溺亡、数百万人受灾,土地数年无人种植。
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的结合之下,造成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饿死者不计其数,其惨状老一代人不忍回忆。
这个剧不是像我们以往看戏剧或者看电影一样,上边是舞台,下边是观众。
而是完全沉浸式的呈现。
伴随着昏暗的灯光,穿过了村中起伏曲折的小路,路过几户残垣断壁的农家,就好像走进了20世纪40年代的河南农村,观众成为了当时的历史见证者。
第一幕戏就落在了一户农家的院子里,饱受饥饿煎熬的农家小子用偷来的一个小女孩换了5斤口粮,但其父宁愿挨饿也不愿做此伤天害理之事,反映了当时河南农民朴素的价值观。
随后观众跟随场景的切换来到村中的一片场地,各家各户的饥民聚集于此幻想着馒头、灌汤包、烩面、大肘子的美味。
在外当差的李家村村民李十一用个人的牺牲为村民弄来了几袋粮食(其实是种子)。
当李十一的哥哥看到弟弟的血衣,知道了弟弟的死讯后,悲伤过度发疯了。
村民也不忍吃十一的人血粮食。
一边是忍受了不知道多少天的饥额,一边是现成的粮食种子。
如何抉择?最终李家村的老一代村民做了这样一个悲壮的决定:60岁以上的老人上山集体饿死,把这些种子、把生的希望留给村里的年轻人。
那是人世间生离死别的决绝,那是父母与子女肝肠寸断的别离,那是从此阴阳两隔的最终告别。
但李家村的老人走的异常坚决,异常果断,在狂风暴雪中渐行渐远...此处非常压抑。
村庄埋葬父母的故事
在这个小村庄里,父母一直是家庭的中心。
当父母去世后,孩子们会尽可能地为他们举办一场尽可能隆重的葬礼。
但是,这个村庄的传统是,孩子们必须亲手把父母的尸体埋葬在家庭的土地上。
这听起来很残忍,但是在这个村庄里,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对父母尊重和感激的方式。
这个传统开始于几百年前,当时这个村庄的人们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家庭成员之间非常亲密。
当一个人去世时,他们希望他们的身体能留在家里,与家庭土地永远在一起。
他们相信,如果他们的身体被埋在别处,他们的灵魂将无法回到他们所爱的人身边。
直到今天,这个传统一直保持着。
当一个人去世时,他的孩子们会亲手把他埋葬在家庭的土地上。
虽然这听起来很残忍,但是在这个村庄里,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表达尊重和感激的方式。
当然,在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开始对这种传统产生怀疑。
他们希望能够为他们的父母提供更好的葬礼。
但是,对于这个村庄的人们来说,这种传统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认为这是保持家庭连结的重要方式。
- 1 -。
1957:骇人听闻的湖南“百虎围村”之灾作者:来源:《党史天地》2016年第13期1952年至1963年的10余年间,在湖湘大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匪夷所思的战斗。
刚刚从战乱中走向平静生活的湖南民众,将这场战斗的对手称作“四脚土匪”,这个对手就是老虎。
从1952年开始,湖南全境爆发饿虎之灾,甚至当时的长沙城都面临虎群威胁。
而在这场牵动全省的虎患灾害中,最骇人听闻的,是1957年发生在雪峰山下的事件。
这一事件被当时的人称作“百虎围村”。
高坪村遭遇“百虎围村”1957年9月的一个午后,湖南通道县高坪村,雪峰山南麓一个人口不足80的小村庄,来了一位30出头、收山货的名叫谢耀宗的汉子。
就在谢耀宗前脚走进高坪村,后脚就出了大事:先是牛突然都冲回来了,接着狗也不叫了,村头有人拼命敲锣,有人在惊叫,不一会,后山上出现了老虎。
高坪村经历了存在223年以来最惊魂的一天。
从这天午后开始,村子被陆续而来的老虎围困。
过了一夜,老虎非但没有散去,反而越来越多,达到上百只。
这种情形持续了三昼夜。
最终,这群饿虎竟然无视村民燃起的火堆和锣声,狂风般冲进村中,将所有牲畜洗劫一空。
令人扼腕的是,老虎还顺带叼走了一个不慎走出屋门的小女孩。
在谢长华(谢耀宗之子)的记忆中,父亲每每提起此事,总是一脸难以言表的惊异。
在雪峰山上浪迹了8年的谢耀宗,告诉儿子,按理说“一山不容二虎”,出现这样规模的群虎聚集,绝对是闻所未闻的。
更何况“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这么多老虎要吃人,简直不是他记忆中的华南虎。
一位名叫李怀德的老人谈及此事还沉浸在当年的恐惧中,上百只老虎为什么会围困山村,老人依旧一脸迷惑,“看到老虎,人怕得到处跑!”“看到老虎怎么会不跑?乡亲们敲锣打鼓地赶。
”姚荣义,是新中国成立后通道县的第一任副县长,他对当年虎群袭击村庄、叼走小女孩的事情记忆犹新。
他回忆说,当时“(老虎)吃人就吃得惨啊,背上背一个,肚子里一个,连娘一起三个,扛到山上,那伢还在哭”。
世界四大村落消失之谜,其中两个发生在中国,至今无解世界上的未解之谜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世界历史中四个村落离奇失踪的故事,其中两个还是在中国发生的,一起来看看吧。
在加拿大北极圈内的安吉魁尼湖边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1200多名爱斯基摩人。
可突然有一天,发现村民们全部神秘失踪。
当时,一位猎人正在狩猎,路过这个小村庄时发现出奇的宁静,于是,他便走进村子挨家挨户敲门,可是每户人家都是空荡荡的,猎枪挂在大门上,结了冰的饭菜还摆在桌子上,人却不知所踪。
随后猎人便报了警,加拿大政府搜索了几乎整个北极洲,耗费了一个世纪的时间依旧毫无所获。
其次,便是在阿拉伯半岛上,一个叫做拉达的部落。
当时,英军驻扎在阿拉伯半岛上,部落中经常能够见到英国士兵。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拉达部落的居民还是在众目睽睽下消失了。
数千人的迁徙,居然躲过了英国空军的巡逻,这是怎么办到的,至今也搞不明白。
第三个消失事件发生在中国陕西的一个村庄内,传说在几个不明飞行物飞过后,秦岭山底的这个村庄就被整个带走。
这个事件还有个叫"夜狸猫"的名字,也有说是国家为了避免泄露机密才将这个村庄紧急搬走的,至于是真是假无法确定。
最后一个发生在光绪年间,福建省的一个村子里有一千人左右的居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然而,就在一夜之间,人们就再也找不到这个村庄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了。
140年前,山西一场可怕饥荒,1000万人被活活饿死,现在鲜为人知当大航海的帆船扬起时,英国将自己的舰队驶向全球。
它已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殖民地遍布全球,在每一次太阳升起的地方,都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在过去的欧洲,东方象征着神秘和财富,中国则是东方文明的代表。
当不靠谱的欧洲探险家马可波罗写了一本关于中国的游记后,欧洲人对中国更加的痴迷,因为在书中,中国就是一个用黄金堆起来的国家。
即使是路上的砖石,上面都有黄金。
不过,当英国使臣马噶尔尼勋爵见过乾隆,游历了一遍大清国后,却给出一个不大一样的结论。
他认为,乾隆时期的中国,确实十分的富庶,但底层的老百姓,却生活得相当的糟糕。
比起同时期的欧洲平民,中国人生活质量相差太多。
而且大多目光呆滞,生活压抑,对官吏畏若猛虎。
当然,从中国卖出去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依然受到欧洲人的追捧。
于是,一个循环出现了,欧洲人在世界开垦殖民地,中国人卖丝绸、茶叶。
很快,欧洲人发现,自己的血汗钱都流进了中国人的口袋。
为了捞回自己的银子,他们决定向中国卖点鸦片。
结果效果出奇的好。
比起西方人那些铁路、电话,鸦片对于当时中国的诱惑力更大。
底层老百姓、皇家贵族,就连军队中,都出现了吸食鸦片的人。
人们懒散无力,在鸦片的烟雾缭绕中,把自己骨髓都烧了。
在山西,很多农民开始毁掉粮田,改种利润更高的鸦片。
漫山遍野,尽是色彩缤纷的罂粟花。
这种疯狂种植鸦片的苦果,很快就要显现。
1875年的春天,北京周围开始出现干旱。
在当时,干旱虽然不是件好事,但总不会太过致命。
可紧接着,干旱就像传染病一样开始蔓延。
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旱灾还没有结束,蝗灾又出现了。
大半个北方被吃空了,许多人只剩下一点口粮,只能等着蝗虫过后赶种点庄稼,谋个生路。
图为俄国遭遇蝗灾时候的景象,可进行对比可紧接着,蝗灾过后,又是洪水遍野。
北方在水与火之中挣扎,逃荒的情况,开始不可遏制的出现。
山西的灾情最为严重。
牟⽒庄园晚清时代的缩影始建于清雍正元年的牟⽒庄园坐落于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是北⽅头号⼤地主牟墨林家族⼏代⼈聚族⽽居的地⽅⼈间仙境数烟台让我们徜徉在声⾳的世界⾥⾛进这座⽬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北⽅最⼤的地主庄园作者:武眉凌李卓曦朗诵:⾼歌(FM103烟台交通⼴播)配乐:包译点击收听《⼈间仙境数烟台》⾳频版:播出时间:每周⼆、周五上午9:00—10:00播出频率:FM103烟台交通⼴播《103爱旅⾏》之《游在烟台》离开龙⼝的丁⽒故宅后,我便直奔东南百余⾥外的栖霞⽽去。
那⾥的牟⽒庄园是⽬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北⽅最⼤的地主庄园,故⽽声名在外,有“民间⼩故宫”之称。
若说起栖霞牟⽒,与黄县丁家可谓是不相上下。
作为栖霞四⼤望族之⾸,牟⽒先祖亦是明朝初年来栖霞定居的。
当时牟⽒先祖牟敬祖任栖霞县主簿,因县令位置空缺,他只好代⾏县令职责。
牟敬祖见连年战⽕已将县城摧残得满⽬疮痍,便励精图治,终使⼀⽅百姓重获安宁,为此受到朝廷嘉奖。
然⽽,因为⼦嗣凋零,此后牟家数代都未能撑起门庭家业,直到第七世的牟时俊⽣下了⼋个⼉⼦,牟家终于露出⼦嗣兴旺的势头。
为了改变家族命运,牟时俊排艰克难,为⼦孙们延请塾师,教导读书,从此开启了牟⽒耕读传家的家风,⽽伴随着⼈才辈出、仕途亨通,牟家终于在清朝初年成为栖霞四⼤家族之⾸。
清康熙年间,牟⽒⼗世祖牟国珑在栖霞购置庄园基地,修建起⼀座悦⼼亭。
从那以后,⼀代代牟⽒⼦孙秉承着耕读传家的家训,或是经营⽥产,或是出仕为官,慢慢积累起丰厚的家业,并不断地扩建家园。
⾄清末民初时,牟⽒家族进⼊⿍盛时期,有⼟地6万亩,册岚12万亩,⼀度成为胶东⾸富,名扬齐鲁的⼤地主。
彼时的牟⽒庄园,前后相连,左右相接,共有房产5500多间。
如今保存下的480多间厅堂楼厢则是⼗四世祖牟墨林苦⼼经营⽽成,他的六个孙⼦继承宅院后⼜各⽴堂号,遂⼤兴⼟⽊,互竞豪华,终成六路院落的宏⼤格局。
站在牟⽒庄园之外,⼀扇⾼约5⽶、⾯阔3⽶的⿊漆⼤门已夺⼈眼球。
大公报:豫灾实录(饥饿的河南)大公报:豫灾实录(饥饿的河南)豫灾实录 .发表于1943年2月1日的《大公报》。
这篇报道最初的题目叫《饥饿的河南》,张高峰愤怒地指出:“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人民,直到今天还忙着纳粮!”——————————————“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
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成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着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
“早死晚不死,早死早脱生(再生的意思)”。
河南人是好汉子,眼看自己要饿死,还放出豪语来。
河南今年(指阴历,下同——编者注)大旱,已用不着我再说。
“救济豫灾”这伟大的同情,不但中国报纸,就是同盟国家的报纸也印上了大字标题,我曾为这四个字“欣慰”。
三千万同胞也引颈翘望,绝望了的眼睛又发出了希望的光。
希望究竟是希望,时间久了,他们那饿陷了的眼眶又葬埋了所有的希望。
记者在此报道一些灾情的事实。
先说灾区:河南一百十县(连沦陷县份在内),遭灾的就是这个数目。
有人说据河南省政府的调查有八十余县,如果真的话,我敢大胆地说,是省政府没有负起详细调查的责任。
纵然沦陷县份不算,也有一百县。
况且豫北早有吃树皮甚至变卖女子的惨剧,这已经由私人通信传出,省府何能未闻?专署为何不报?不过灾区有轻重而已。
兹以河流来别,临黄河与伏牛山地带为最重,洪河汝河及洛河流域次之,唐河淮河流域又次之。
河南是地瘠民贫的省份,抗战以来三面临敌,人民加倍艰苦,偏在这抗战进入最艰难阶段,又遭天灾。
今春三四月间,豫西遭雹灾,遭霜灾,豫南豫中有风灾,豫东有的地方遭蝗灾。
入夏以来,全省三月不雨。
秋交有雨,入秋又不雨,大旱成灾。
豫西一带秋收之荞麦尚有希望,将收之际竟一场大霜,麦粒未能灌浆,全体冻死。
八九月临河各县黄水溢堤,汪洋泛滥,大旱之后复遭水淹,灾情更重,河南就这样变成人间地狱了。
活死人墓一词出现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顾名思义,就是埋葬活人的墓,简称活人墓,你以为这种桥段只存在于小说中?你如果这样就想,那就错了。
其实它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位于中国贵州镇宁县的蒙正村。
对于活死人墓,村里人一点都不反感,每年他们都会去祭祀,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那么蒙正村的活死人墓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群山环绕的蒙正村是一个苗族居住的村落,小小的村子里却密密麻麻的排列着上前座活死人墓,这种现实版的活人墓,并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豪华。
它们一般是墓高一米,墓长三米,墓宽不到一米,只能躺下一个人,墓室里有一个石块搭建的高台用来放食物和水。
人进去以后,就吃放着的食物,等到把食物吃完了,就安静地躺着等待死神的到来,活人墓也就成了死人墓。
每年正月初三望山节,正月十二竹王节,十里八乡的蒙正苗人会赶到山上的活人墓祭拜。
人
非草木,孰能无情?为什么蒙正的苗人会将自己的亲人送到墓地,活生生的饿死呢?这听起
来就很残忍,而且现在的蒙正人每年还会到活人墓去祭拜,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这其实就要从蒙正村的历史说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有三大消失的古国,楼兰、大理、夜郎,而蒙正村就是夜郎古国的后裔。
在汉成帝在位期间,因为夜郎国不服管制,汉成帝下令斩杀
了夜郎王,灭了夜郎国,而夜郎国的人们一直不忘亡国之耻,一直在招兵买马希望东山再起,重新建立夜郎国。
东汉末年,夜郎余部在当时属于蜀国管辖的四川揭竿而起,发动了战争。
虽说当时的蜀国诸
葛亮已死,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夜郎国与蜀国的一战,就败下阵来,被俘虏了2000多人。
蜀国皇帝刘禅决定将这些夜郎人发放到汉中去,从贵州到汉中路途千里,对于老弱病残来说
无疑是被判了死刑。
后来几个夜郎首领在这时想到了一个点子,假装有人死去,修筑一些坟墓,让老弱病残和小
孩妇女躲到墓里,而那些躲到墓室里的人就成了后来蒙正苗族的祖先,夜郎后裔在蒙正村繁
衍生息,一直延续至今,而今天的蒙正人依然不忘祖先的恩德,每年都要前去活人墓祭拜,
感恩前人带给他们的土地和生命。